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2017年湖北十大科技事件出爐,含3D列印、機器人等高科技

長江日報融媒體2月2日訊(記者李佳 通訊員丘劍山)2月2日,湖北省科技廳公佈湖北2017年度十大科技事件評選結果。

湖北省科技廳副廳長吳麟章(正廳級)介紹,該廳自2012年開始舉行湖北“十大科技事件”評選活動,今年已是第六屆。 這次評選主要側重於在省內或全國影響巨大的科技體制改革、科技創新活動、科技發展成就等方面的科技事件。

經開門受理推薦、公眾投票、專家評選等環節,經省科技廳廳長辦公會研究確定,最終從徵集到的54件參選事件中評選出“湖北綜合科技創新水準指數排名提升至全國第7位”“我國首個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投入運行”“鐵四院助力中國高鐵駛向世界”“科技部批准組建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華中農業大學‘綠色超級稻’實現水稻生產方式革命性轉變”“武漢成立全國首個科技成果轉化局”“武漢楊森生物公司成功研製仿生小口徑人工血管”“武漢蘭丁人工智慧宮頸癌診斷機器人面世”“華中科技大學首創‘鑄鍛銑一體’金屬3D列印技術”“我省2017年新增7名院士 實現省屬單位零的突破”等為2017年度湖北 “十大科技事件”。

連結:

2017年度湖北十大科技事件

1.湖北綜合科技創新水準指數排名提升至全國第7位

國家科技部發佈《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16—2017》和《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16—2017》顯示,湖北的綜合科技創新水準指數排名全國第7位,緊追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和浙江,比上年提升了3位。

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科技創新能力排名提升最快的一次。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動下,湖北省立足科教資源優勢,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先後出臺了“湖北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科技十條”等政策檔,全面優化了科技創新發展環境,極大地調動了高校院所、企業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創業積極性。 特別是通過實施“科技成果大轉化工程”和“科技企業創業與培育工程”,加快了科教資源優勢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2.我國首個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投入運行

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承擔建設的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簡稱“武漢P4實驗室”)於2017年1月獲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實驗室認可證書,8月獲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批復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資質。 我國首個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自此正式投入運行。 武漢P4實驗室的運行,標誌著我國擁有了最高生物安全防護級別的實驗室。 武漢P4實驗室為我國提供了一個國際先進的生物安全科技支撐體系,將成為我國傳染病防控研發中心與烈性病原保藏中心以及聯合國烈性傳染病參考實驗室,在我國公共衛生應急反應體系和國際生物防範體系中發揮核心支撐作用,為維護人民身體健康和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3.鐵四院助力中國高鐵駛向世界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高速鐵路Ⅲ型板式無砟軌道建造一體化創新技術與應用”專案確立了“設計、製造和施工一體化”技術路線,首創了Ⅲ型板式軌道全單元結構體系,研發了成套裝備,形成了系列標準,突破了國外專利制約,為我國“一帶一路”和高鐵“走出去”戰略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項目獲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12項,主編設計規範1部、行業技術標準7項,授權國家級工法4項、省級工法4項,發表論文12篇。 專案成果先後推廣應用於武漢城市圈城際鐵路、鄭州至徐州、北京至瀋陽等高鐵項目,應用里程已超過3000公里。 項目成果對於推動我國自主創新無砟軌道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由鐵四院牽頭研發的適用于高鐵網多車型高風壓模式下“高鐵/城際鐵路月臺關鍵裝備”,成果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已在武咸、武黃等湖北城際、佛肇、鄭開等國內多個城際鐵路工程得到應用,對促進我國高鐵裝備發展、提升我國高鐵安全性具有重要意義。

4.科技部批准組建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

科技部批准組建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依託華中科技大學組建)等6個國家研究中心。 國家研究中心是適應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特點的學科交叉型國家科技創新基地,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將成為提升國家重大戰略性基礎研究能力的核心力量、引領國際前沿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的新引擎和引領光電科學發展的國際重要研究中心。

5.華中農業大學“綠色超級稻”實現水稻生產方式革命性轉變

華中農業大學科研團隊研發的“綠色超級稻”,強調培育“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綠色品種,宣導並實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產模式。2013年、2016年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建立了高效準確鑒定評價綠色性狀的平臺,發掘鑒定了大量重要的綠色性狀基因和大批育種創新材料;構建了3000多份水稻基因組測序資料庫;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3項;構建了機插壯秧培育技術、再生稻全程機械化技術、精確節水節肥技術、秸稈還田與直播技術等一系列綠色超級稻關鍵栽培技術。近五年來,培育出具備多個綠色性狀的水稻新品種65個,獲得新植物品種保護權26個,育成了具備多個綠色性狀的不育系和恢復系20多個,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9000萬畝,對引領作物育種方向、促進作物科學研究內容與技術體系創新、推動國家綠色發展戰略發揮著重要作用。

6.武漢成立全國首個科技成果轉化局

武漢市率先在全國成立了首個科技成果轉化局,按照“虛擬機器構、實體運作”模式開展工作,此舉開全國之先河,破體制之堅冰。科技成果轉化局局長由市委常委、副市長兼任,常務副局長由市科技局局長兼任,同時成立了高規格的工作領導小組和院士專家顧問團,領導小組組長由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陳一新擔任,院士專家顧問團負責為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諮詢論證和指導服務。自科技成果轉化局成立以來,共舉辦五場專場對接活動,現場共計簽約206個項目,簽約總金額超過244億元。

7.武漢楊森生物公司成功研製仿生小口徑人工血管

目前全世界每年有近500萬的冠心病患者需要接受心臟搭橋手術,現在所用的移植血管依然是取自患者自己的人體血管,創傷非常大。小口徑人工血管的研製與開發一直是國際上的難題,至今沒有正式產品誕生。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聚氨酯材料為基質複合生物納米材料人工血管,極大優化了血管的生物相容性和遠期通暢率,有望成為全球第一款上市的小口徑血管。該公司牽頭承擔了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具有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醫用衛生材料及輔料兩大類醫療器械產品的生產許可證,並已進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綠色審批通道。

8.武漢蘭丁人工智慧宮頸癌診斷機器人面世

2017年4月14日,在武漢舉辦的2017年聯合國醫療衛生產品採購論壇上,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人機大戰”:一台由武漢蘭丁醫學高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人工智慧宮頸癌診斷機器人“Landing”,與5位國內知名病理學專家教授現場PK細胞學診斷。把承載著宮頸細胞的刷片放到“Landing”的鏡頭前,短短2分鐘內迅速掃描2000多個宮頸細胞,依次作出標記,甄別出癌變細胞,完成一次細胞學診斷,並出具報告。在公證人員的監督見證下,“Landing”提交的診斷結果與5位專家通過顯微鏡得出的診斷結果完全一致。該機器人的面世,全面宣告中國企業在宮頸癌人工智慧雲診斷技術上,已經邁入世界一流水準。

9.華中科技大學首創“鑄鍛銑一體”金屬3D列印技術

華中科技大學張海鷗教授發明的“智慧微熔鍛銑複合超短流程金屬3D列印技術”,在3D列印過程中加入了微鍛工藝,改變了傳統製造鑄鍛銑分離、流程長、需大型鑄鍛銑設備、耗資源重污染、複雜件無法整體製造的模式,突破了3D列印難以得到鍛件級零件的世界難題。目前成功製造發動機過渡段並通過烏克蘭航空鍛件標準品質檢測和實機考核,製造的GH4169高溫合金零件經美國通用航空公司測試疲勞性能超過鍛件。中國商飛集團、美國通用航空公司、歐洲空客集團已下訂單,採用該技術製造飛機關鍵零件。

10.我省2017年新增7名院士,實現省屬單位零的突破

2017年湖北共有7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或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徐紅星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武漢大學竇賢康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武漢理工大學張清傑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海軍工程大學何琳當選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武漢理工大學張聯盟當選中國工程院化學、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武漢航空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謝先啟當選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實現了湖北省屬單位院士零的突破),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馬丁當選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兩院”院士73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3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41名(雙院院士1人李德仁),院士數量創歷史新高,居全國前列、中部第一。

【編輯:朱佳琪】

5.華中農業大學“綠色超級稻”實現水稻生產方式革命性轉變

華中農業大學科研團隊研發的“綠色超級稻”,強調培育“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綠色品種,宣導並實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產模式。2013年、2016年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建立了高效準確鑒定評價綠色性狀的平臺,發掘鑒定了大量重要的綠色性狀基因和大批育種創新材料;構建了3000多份水稻基因組測序資料庫;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3項;構建了機插壯秧培育技術、再生稻全程機械化技術、精確節水節肥技術、秸稈還田與直播技術等一系列綠色超級稻關鍵栽培技術。近五年來,培育出具備多個綠色性狀的水稻新品種65個,獲得新植物品種保護權26個,育成了具備多個綠色性狀的不育系和恢復系20多個,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9000萬畝,對引領作物育種方向、促進作物科學研究內容與技術體系創新、推動國家綠色發展戰略發揮著重要作用。

6.武漢成立全國首個科技成果轉化局

武漢市率先在全國成立了首個科技成果轉化局,按照“虛擬機器構、實體運作”模式開展工作,此舉開全國之先河,破體制之堅冰。科技成果轉化局局長由市委常委、副市長兼任,常務副局長由市科技局局長兼任,同時成立了高規格的工作領導小組和院士專家顧問團,領導小組組長由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陳一新擔任,院士專家顧問團負責為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諮詢論證和指導服務。自科技成果轉化局成立以來,共舉辦五場專場對接活動,現場共計簽約206個項目,簽約總金額超過244億元。

7.武漢楊森生物公司成功研製仿生小口徑人工血管

目前全世界每年有近500萬的冠心病患者需要接受心臟搭橋手術,現在所用的移植血管依然是取自患者自己的人體血管,創傷非常大。小口徑人工血管的研製與開發一直是國際上的難題,至今沒有正式產品誕生。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聚氨酯材料為基質複合生物納米材料人工血管,極大優化了血管的生物相容性和遠期通暢率,有望成為全球第一款上市的小口徑血管。該公司牽頭承擔了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具有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醫用衛生材料及輔料兩大類醫療器械產品的生產許可證,並已進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綠色審批通道。

8.武漢蘭丁人工智慧宮頸癌診斷機器人面世

2017年4月14日,在武漢舉辦的2017年聯合國醫療衛生產品採購論壇上,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人機大戰”:一台由武漢蘭丁醫學高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人工智慧宮頸癌診斷機器人“Landing”,與5位國內知名病理學專家教授現場PK細胞學診斷。把承載著宮頸細胞的刷片放到“Landing”的鏡頭前,短短2分鐘內迅速掃描2000多個宮頸細胞,依次作出標記,甄別出癌變細胞,完成一次細胞學診斷,並出具報告。在公證人員的監督見證下,“Landing”提交的診斷結果與5位專家通過顯微鏡得出的診斷結果完全一致。該機器人的面世,全面宣告中國企業在宮頸癌人工智慧雲診斷技術上,已經邁入世界一流水準。

9.華中科技大學首創“鑄鍛銑一體”金屬3D列印技術

華中科技大學張海鷗教授發明的“智慧微熔鍛銑複合超短流程金屬3D列印技術”,在3D列印過程中加入了微鍛工藝,改變了傳統製造鑄鍛銑分離、流程長、需大型鑄鍛銑設備、耗資源重污染、複雜件無法整體製造的模式,突破了3D列印難以得到鍛件級零件的世界難題。目前成功製造發動機過渡段並通過烏克蘭航空鍛件標準品質檢測和實機考核,製造的GH4169高溫合金零件經美國通用航空公司測試疲勞性能超過鍛件。中國商飛集團、美國通用航空公司、歐洲空客集團已下訂單,採用該技術製造飛機關鍵零件。

10.我省2017年新增7名院士,實現省屬單位零的突破

2017年湖北共有7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或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徐紅星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武漢大學竇賢康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武漢理工大學張清傑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海軍工程大學何琳當選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武漢理工大學張聯盟當選中國工程院化學、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武漢航空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謝先啟當選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實現了湖北省屬單位院士零的突破),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馬丁當選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兩院”院士73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3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41名(雙院院士1人李德仁),院士數量創歷史新高,居全國前列、中部第一。

【編輯:朱佳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