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座城的碼頭記憶,都藏在了這些船裡|木藝特輯

到這期為止, 木藝課堂已經連續推出9期內容, 看了這麼多期的簡單操作, 今天給大家看大咖是如何運用榫卯結構造船的。

周東平復原的《清明上河圖》中的朝船

“上世紀60年代, 長江、嘉陵江一帶還經常看見麻秧子, 到了上世紀70年代就逐漸消失了。 但這種船可以說是重慶人最熟悉、最有感情的。 ”

◇◆◇

第一眼見到周平東便覺得格外親切。 身形清瘦的他, 留著光頭, 穿一件藏藍棉襯衫, 眉間一顆痦子, 笑起來眼睛和眉毛彎成月牙狀。 他戴著老花鏡, 正在檯燈下拼接一個模型上用到的拱鬥結構。 十幾個配件, 組裝在一起不過三四釐米大小, 對於已經64歲的周平東來說, 著實要費些眼力。

他正在做的船模, 是過去重慶最有代表性的木船——麻秧子, 這艘船在9月送往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參與評選, 目前已通過初選, 有望成為這家國家級航海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品。

推刨工具

據周平東介紹很多地方都有“麻秧子”, 且結構會有少許的不同, 造船匠人會根據當地的水域情況, 做適當的調整。 而他做的模型,

就是過去三峽流域裡常見的“麻秧子”。

與海船的尖底不同, “麻秧子”的船底寬且平, 整體船型寬頭窄尾, 這樣的結構牢固扎實, 且不易被水下的暗礁撞到, 非常適合在三峽大壩未建成以前激流險灘較多的三峽流域航行。

川江古船麻秧子

“麻秧子”船模以梁平竹簾作為船艙頂,

榮昌夏布製成的三面船帆分佈在船首、船中、船尾, 像真實的船帆一樣, 可收放自如。 船體結構大到龍骨、船艙、船帆, 小到船櫓、船錨、船舵, 船模上應有盡有, 幾乎完全複刻出“麻秧子”木船。 製作完成的船模不僅是惟妙惟肖的模擬船模, 更是精工細作的藝術品。

每當帶著“麻秧子”參加川渝地區的展覽時, 老年人看到這艘船總要停下來跟周平東聊上一陣子, “這就是我們小時候見到的麻秧子嘛, 簡直一模一樣。 ”言語間充滿了久別重逢的感動。

清明上河圖漕船

細細觀察周平東製作的古船模型,會發現每一個細節都格外精緻。船型線條流暢,結構分明,細節清晰精緻。周氏古船模型製作工藝,嚴格遵循榫卯、鑲嵌、穿鬥式、粘接等古法造船技藝,從選料、下料到拼裝、打磨、上油,船模製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構件都需要格外的細心。

首先是選材,以風乾3-5年的實木,且木紋為徑向順紋的優質木材作為原料。然後根據收集到的古船圖譜史料,計算出每艘船模裡每個部件的尺寸進行下料。通常製作一艘船模所需要的部件數量都在1 000件以上,最小的部件在經過後面數十道工序後不到1毫米大小。

船模所有的零部件在下料切割和粗打磨完成後,依據其在船上的位置所在,運用榫卯、穿鬥式、鑲嵌、粘接等古船製作技法開始拼裝。為了能使船模最終達到完美的狀態,在拼裝的過程中還要不停地對其打磨。最後會在上面塗一層木蠟油作為保護。

以周平東的代表作品明代大黃船為例,要製作這樣一艘船模,用到的零部件數量過萬,其中,窗櫺最小每根直徑僅1毫米,榫、卯只有0.6毫米。所有零件均用傳統木工的榫卯結構組裝。如此微小的結構,所有門窗竟然還能順利打開!製作這樣一艘船模往往需要花費2-3個月的時間。

在周平東看來,精緻的細節,僅需熟能生巧和平靜的心態,就能完成。“最難的是要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古船圖譜史料,設計船型,計算出每艘船模裡每個部件的尺寸。”

戰船

為了盡可能真實地復原古船造型,需要收集大量歷史資料,然而我國很多古船資料都沒能保存下來。周平東只有在女兒的協助下,去圖書館、網路翻閱資料,走訪有關專家,然後憑著多年的經驗來把握船型,繪製出古船的外形圖和每個部件的施工圖。

周平東做的船模精細耐看,在客戶之間口碑很好。許多新客戶都是經老客戶介紹,慕名而來,甚至不乏新加坡、美國、巴西等國家的客戶,但總體來說,船模畢竟是小眾市場。“這門手藝維持生活可以,但要發家致富幾乎不可能。”他也曾收過幾個徒弟,但都沒能堅持下來。

周平東和女兒周南馨

如今,女兒周南馨接過了傳承的重任,成了周平東的“關門弟子”。要掌握周氏古船模型製作的整套技藝,需要經久磨練。為了不讓這門家族手藝在自己這裡失傳,她索性辭掉工作,全職在家跟父親學手藝。

船模製作是一門精細的手藝,但下料等環節對於女性來說,還是有些吃力的。女婿也有想過來傳承這門手藝,但正如周平東所說,這並非一門可以發家致富的手藝,所以女婿最大的支持,就是努力賺錢養家,好讓周南馨沒有後顧之憂的專心學藝。

周南馨正在製作模型

夕陽照進狹窄的工作室,父女背對背坐在工作臺前,各自忙著手中的工作。女兒周南馨時不時地向周平東請教某個工藝細節;或是父女兩有說有笑地猜測當天的晚餐會吃些啥;5歲的小外孫女也常常“突襲”這間小工作室,在媽媽和外公的工作臺上搗鼓一番。一門手藝,一間小屋,一家三代,其樂融融。

周氏父女倆,就猶如這些木船的掌舵者,只要有他們在,三峽流域的木船就永不會沉沒。

文|疏花 攝影|呂曉曦

明·大黃船

後記:1月26日,治木之道——重慶傳統工藝振興系列活動在鵝嶺貳廠文創公園舉行,周平東受邀參加了治木之道微展,展覽將持續到2月3日,想一睹為快的夥伴們可前往鵝嶺貳廠文創公園 1號樓揖美·泊物參觀。

想收藏或送禮的夥伴,登錄手藝網,即可帶走船模~

http://www.91craft.com/shop/goods/3988.html

清明上河圖漕船

細細觀察周平東製作的古船模型,會發現每一個細節都格外精緻。船型線條流暢,結構分明,細節清晰精緻。周氏古船模型製作工藝,嚴格遵循榫卯、鑲嵌、穿鬥式、粘接等古法造船技藝,從選料、下料到拼裝、打磨、上油,船模製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構件都需要格外的細心。

首先是選材,以風乾3-5年的實木,且木紋為徑向順紋的優質木材作為原料。然後根據收集到的古船圖譜史料,計算出每艘船模裡每個部件的尺寸進行下料。通常製作一艘船模所需要的部件數量都在1 000件以上,最小的部件在經過後面數十道工序後不到1毫米大小。

船模所有的零部件在下料切割和粗打磨完成後,依據其在船上的位置所在,運用榫卯、穿鬥式、鑲嵌、粘接等古船製作技法開始拼裝。為了能使船模最終達到完美的狀態,在拼裝的過程中還要不停地對其打磨。最後會在上面塗一層木蠟油作為保護。

以周平東的代表作品明代大黃船為例,要製作這樣一艘船模,用到的零部件數量過萬,其中,窗櫺最小每根直徑僅1毫米,榫、卯只有0.6毫米。所有零件均用傳統木工的榫卯結構組裝。如此微小的結構,所有門窗竟然還能順利打開!製作這樣一艘船模往往需要花費2-3個月的時間。

在周平東看來,精緻的細節,僅需熟能生巧和平靜的心態,就能完成。“最難的是要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古船圖譜史料,設計船型,計算出每艘船模裡每個部件的尺寸。”

戰船

為了盡可能真實地復原古船造型,需要收集大量歷史資料,然而我國很多古船資料都沒能保存下來。周平東只有在女兒的協助下,去圖書館、網路翻閱資料,走訪有關專家,然後憑著多年的經驗來把握船型,繪製出古船的外形圖和每個部件的施工圖。

周平東做的船模精細耐看,在客戶之間口碑很好。許多新客戶都是經老客戶介紹,慕名而來,甚至不乏新加坡、美國、巴西等國家的客戶,但總體來說,船模畢竟是小眾市場。“這門手藝維持生活可以,但要發家致富幾乎不可能。”他也曾收過幾個徒弟,但都沒能堅持下來。

周平東和女兒周南馨

如今,女兒周南馨接過了傳承的重任,成了周平東的“關門弟子”。要掌握周氏古船模型製作的整套技藝,需要經久磨練。為了不讓這門家族手藝在自己這裡失傳,她索性辭掉工作,全職在家跟父親學手藝。

船模製作是一門精細的手藝,但下料等環節對於女性來說,還是有些吃力的。女婿也有想過來傳承這門手藝,但正如周平東所說,這並非一門可以發家致富的手藝,所以女婿最大的支持,就是努力賺錢養家,好讓周南馨沒有後顧之憂的專心學藝。

周南馨正在製作模型

夕陽照進狹窄的工作室,父女背對背坐在工作臺前,各自忙著手中的工作。女兒周南馨時不時地向周平東請教某個工藝細節;或是父女兩有說有笑地猜測當天的晚餐會吃些啥;5歲的小外孫女也常常“突襲”這間小工作室,在媽媽和外公的工作臺上搗鼓一番。一門手藝,一間小屋,一家三代,其樂融融。

周氏父女倆,就猶如這些木船的掌舵者,只要有他們在,三峽流域的木船就永不會沉沒。

文|疏花 攝影|呂曉曦

明·大黃船

後記:1月26日,治木之道——重慶傳統工藝振興系列活動在鵝嶺貳廠文創公園舉行,周平東受邀參加了治木之道微展,展覽將持續到2月3日,想一睹為快的夥伴們可前往鵝嶺貳廠文創公園 1號樓揖美·泊物參觀。

想收藏或送禮的夥伴,登錄手藝網,即可帶走船模~

http://www.91craft.com/shop/goods/3988.html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