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0年限塑令遭遇尷尬 白色污染依舊我行我塑

中國蘭州網2月2日消息 今年是“限塑令”實施的第10年, “限塑令”規定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膠購物袋;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購物袋。 然而實施10年, “限塑令”遭遇尷尬, 塑膠袋並沒有離我們遠去, 反而使用量暴增。 近年來, 隨著電商、快遞等新業態的發展, 包括蘭州在內, 塑膠餐盒、塑膠包裝等的消耗量迅速上升, 每年產生大約200多億個塑膠袋。 專家認為, 塑膠垃圾過多過濫所帶來的問題, 已經影響到了人類未來的生存發展, 期盼出臺“限塑”新政,

再戰“白色污染”。

1.尷尬:“限塑令”形同虛設?

2月1日, 記者在天水路一大型超市看到, 前來購物的消費者中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準備了自己的布袋。 “我現在已經習慣了, 來超市我就會帶上小推車, 這樣既可以裝東西又方便往家中拿, 超市塑膠袋要收費, 雖然塑膠袋也就幾毛錢, 但能省就省一點。 ”很多老人已經習慣自己攜帶購物袋, 然而年輕人卻少有人自己準備布袋或推車, “不方便, 不雅觀”是年輕人拒絕布袋的主要原因。 但在超市買菜買水果, 依然可以享受免費的手撕袋, 由於沒有限制, 一卷手撕袋很快就被扯光, 有的消費者在包完東西後, 竟然還要再多撕幾個袋子。

來到農貿市場, 每個攤位前都是成捆的塑膠袋, 兩頭大蒜一個塑膠袋,

買一根蔥也得一個塑膠袋。 “不給塑膠袋, 總不能讓人家手裡捧著吧!”一蔬菜攤老闆說, 每天下來, 就要送出去差不多上百個塑膠袋。

“限塑令”始終難以在小型超市、肉菜市場、臨街商鋪、街邊小販、鄉鎮小賣部等地方推行, 在這些購物環境中, 人們使用塑膠袋已經成為了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 很多人不吝於多花兩三毛錢買一隻塑膠袋。 因為塑膠袋對消費者而言, 意味著方便和清潔。 由於人們的購物行為多數是隨機的, 商品的外包裝可能是乾燥而乾淨的, 也可能是剛剛從冰箱裡拿出來的飲料, 或者是滴著水的蔬菜、帶著血的肉類, 那麼用塑膠袋包裝便是最方便的一個選擇, 而且回家後還可以用來裝垃圾。

現如今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塑膠袋。 調查顯示, 就眼下而言, “限塑令”處境尷尬:小商鋪直接提供免費塑膠袋, 大商店出售塑膠袋。 十年之癢, 妝容慘澹, 限塑令名存實亡。 有媒體曝出, 不少超市依靠塑膠袋收費, 每年可以賺取不少的利潤, “限塑令”淪為商機盎然的“賣塑令”, 這不能說不是個尷尬。

2.數據:快遞和外賣業不降反增

“限塑令”實施以來,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迅猛發展, 有資料顯示, 塑膠袋使用量最大的狀況已經不在超市或農貿市場, 而是轉移到了快遞業和外賣行業。

據國家郵政局發佈的《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 我國快遞業共消耗塑膠袋約82.68億個。 2016年, 這個數字暴增至147億個。 我國的塑膠袋使用量從“限塑令”政策實施起的30億個,

到如今僅僅快遞業一個行業一年就消耗掉147億個, 外賣行業一年消耗就高達73億個以上。 兩者相加每年至少消耗200多億個塑膠袋。 甘肅省郵政管理局市場監管處相關負責人說, 僅蘭州市一天的快遞就產生40萬個包裝垃圾, 塑膠袋垃圾更是其數倍之多。

國家郵政局的研報顯示, 2016年我國使用了140億個塑膠袋, 32億個編織袋, 還有3.3億卷膠帶, 而這些都正成為環保的“惡疾”。 同10年前相比, 白色污染治理面臨的情況更加錯綜複雜。 這樣的“限塑令”讓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環保主義者以及廣大消費者, 都對塑膠袋使用量不降反增感到為難和疑惑。

“限塑令”遭遇尷尬的原因錯綜複雜, 有專家認為, “限塑令”無論是法規本身還是出臺實施的時間節點,

都沒有任何問題, “限塑令”依然對白色垃圾的治理, 民眾環保意識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限塑令”施行效果不能滿足人們的預期, 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之所以推而不廣的深層原因在於缺乏與之相匹配的執法支持。 另外, 隨著民眾生活水準的提升, 兩毛錢哪怕五毛錢的“限塑”措施已經無法有效遏制塑膠袋使用量的猛增。

3.措施:期盼“限塑”新策再戰“白色污染”

長期以來, 不同形式的一次性塑膠製品在居民生活中被廣泛使用, 近年來隨著電商、快遞、外賣等新業態的發展, 塑膠餐盒、塑膠包裝等的消耗量快速上升, 造成新的資源環境壓力。 電商、快遞、外賣等新業態的發展, 讓塑膠袋的使用量和消耗量達到空前的地步, 由塑膠袋引起的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人類未來的生存與發展。

隨著民眾環保意識的提升,社會對塑膠袋污染的治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日益弱化空轉的“限塑令”重新推上正規,期盼新策再戰“白色污染”。

近日,記者從國家發改委網站看到,針對一次性塑膠製品廣泛使用帶來的環境治理課題,為廣泛彙聚社會各界智慧,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環資司在發改委門戶網站開設“我為塑膠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獻策”,國家發改委環資司正在按照“限制一批、替代一批、規範一批”的原則,分領域、分品類研究制定防治塑膠垃圾污染的政策檔。主要包括:對具備限制或禁止使用塑膠製品的消費場景、作業工序以及商品品類等的建議;對已有成熟替代方案(如布袋、紙基包裝、可降解材料等),具備推廣應用替代產品的情形的建議;對尚不具備禁止使用或替代條件,需對塑膠製品使用進行規範管理的情形的建議;其他有關防治塑膠垃圾污染的意見和建議。首席記者于永昭

由塑膠袋引起的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人類未來的生存與發展。

隨著民眾環保意識的提升,社會對塑膠袋污染的治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日益弱化空轉的“限塑令”重新推上正規,期盼新策再戰“白色污染”。

近日,記者從國家發改委網站看到,針對一次性塑膠製品廣泛使用帶來的環境治理課題,為廣泛彙聚社會各界智慧,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環資司在發改委門戶網站開設“我為塑膠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獻策”,國家發改委環資司正在按照“限制一批、替代一批、規範一批”的原則,分領域、分品類研究制定防治塑膠垃圾污染的政策檔。主要包括:對具備限制或禁止使用塑膠製品的消費場景、作業工序以及商品品類等的建議;對已有成熟替代方案(如布袋、紙基包裝、可降解材料等),具備推廣應用替代產品的情形的建議;對尚不具備禁止使用或替代條件,需對塑膠製品使用進行規範管理的情形的建議;其他有關防治塑膠垃圾污染的意見和建議。首席記者于永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