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英國女王伊麗薩白之問

2008年11月,英國伊麗薩白二世女王訪問倫敦政經學院, 在與教授們討論經濟形勢時她發問:“為什麼當初就沒有一個人注意到它(經濟危機)?”為此, 2009年6月17日英國社會科學院專門召開了“國際金融危機:為什麼沒有人注意到?”的研討會。

隨後 33名英國經濟學家聯名給女王回信致歉, 並做解釋:“抱歉, 女王陛下, 我們沒能預測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到來。 ……沒能預測出這次危機的時間、幅度和嚴重性是許多智慧人士的集體失誤, 無論國內還是國際上的學者, 人們都沒能將系統性風險視作一個整體”, 現在看來“這已成為人們一廂情願和傲慢自大的最佳例證”。

在信上簽名的有教授貝斯利(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政治歷史學家軒尼詩、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吉姆、財政部常務秘書尼古拉、滙豐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等。 從回信中, 我們看到了經濟學家的誠實。

1.金融大危機的週期大體是十年

金融危機初期有繁榮的經濟, 一旦聚成觸發勢不可擋。 據悉, 2007年, IMF兩位經濟學家研究了 1960-2007年近50年中17個OECD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 期間這些國家共發生大大小小80次經濟金融危機。 可見金融風險危機之頻, 絕不可麻痹。

從大危機看以時間為序, 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 80年代的美洲債務危機, 90年代初的日本危機,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2000年的美國互聯網泡沫,

2007年的美國金融危機, 2009年的歐債危機等, 期間局部區域與國家的中小危機連綿不斷。 可哪一次都沒能事先預測在何時何地發生, 到怎樣的程度, 只能在勢頭形成之後深感恐懼。 每一次金融惹事都折騰著全球經濟, 無情地衝擊銀行, 鬧得死去活來。 當時國都要嚴厲整治, 甚至是破壞式地, 而且慌亂之中也總會開錯藥。 這就是危機!

誰曾料到強大的美國照樣在金融風暴面前不堪一擊?誰能料想巨無霸的投行頃刻就倒下神台?曾幾何時, 歐美銀行盛氣淩人, 有誰懷疑他們的風控能力?可危機讓多少著名銀行家身敗名裂。 市場並不關照誰的華麗盛名, 只有低下高貴的頭, 去懇求政府注資, 接受社會問責以維繫敗局。 他們帶給社會苦難怨恨,

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或許他們都資深敬業, 但要在一個風險長週期中檢驗。

“歷史不會重複自己, 但會押著同樣的韻腳。 ”伯南克引用馬克•吐溫的名言來總結危機的教訓。 “沒有一次金融危機是完全相同的, 但是他們有著共同的因素, 有望幫助我們發現並且緩和下一次危機。 ”(沈聯濤)銀行的不良行為是怎樣聚成危機、如何去化解?這對防控未來風險十分重要, 不瞭解歷史, 就不懂得現在為何要整治, 更不知未來向何處去。

2.高速發展的銀行稍有閃失便釀成大禍

環境是條件, 風險在內因, 不要以為市場風和日麗, 萬千氣象中潛藏、孕育著風暴, 在風險中人們像落葉般難以自我。 危機是積累起來的, 銀行受資本逐利驅動,

受市場競爭驅使, 常因貪婪犯傻出錯, 常因利益道德失准, 金融危機不正是一些銀行惹的嗎?銀行家是非成敗皆在經營, 應當顧忌風險, 約束自己, 始終要如履薄冰般謹慎。 儘管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 但銀行不能萬能, 必須管住膨脹的金融權力, 所有亂象終究要被清算。

銀行的違規經營始終難以根除, 這些年經濟下行期不良資產決堤了, 每年爆出的各種醜聞奇案令人瞠目結舌, 不少分支行在一家企業的貸款損失超過十幾年盈利。 守不住家門怪自己, 出了不良貸款, 必須從銀行找問題、根源和教訓。

至少有兩點教訓:第一, 自以為是地向監管法規空白處冒進, 毫無約束地進入風險禁地, 標榜是改革創新了,

銀行有點錢什麼都敢幹, 違背了經營本源和最基本的職業操守;第二, 向原本不具備還款能力的企業過度地放貸, 貸前調查不盡職, 貸後管理不到位, 專業能力嚴重失准。 尤其是互聯網金融泡沫襲來, 許多銀行不是去思考防範, 而是爭先恐後違規協同、推波助瀾, 過度創新偏離了主業, 教訓極為深刻。 其實, 面對著高速發展的繁榮, 銀行應時刻保留一種憂患、一份警覺敬畏, 不能陶醉於表面的虛榮, 要時刻關注背後潛藏的風險。

2012-2016年間積聚起來的金融風險令人極為憂慮, 人們開始擔憂金融危機會不會再次在中國發生?因為金融發展得最快, 爆發的互聯網金融泡沫甚囂塵上, 極度製造了影子銀行的損失和危機, 看社會都在熱鬧地興辦金融公司, 不正是風險前兆嗎?假如從2015年下半年以來不開展金融專項整治,如今後果就嚴重了,損失更大了,危機更近了。為整治點贊!管緊銀行業,控住銀行風險才能穩定大局。

不正是風險前兆嗎?假如從2015年下半年以來不開展金融專項整治,如今後果就嚴重了,損失更大了,危機更近了。為整治點贊!管緊銀行業,控住銀行風險才能穩定大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