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看上去很美的消費全返陷阱,坑你血本無歸!

聽上去只賺不賠的買賣, 在引發部分消費者質疑的同時, 也吸引了大批貪婪者入坑。

2017年2月上旬才成立的優庫速購平臺, 3月13日跑路,

前後總共存在了一個多月, 上千名消費者投入幾千元或幾萬元, 最後卻只有極少人得到部分商品和返利, 大部分人的錢打了水漂兒。

針對這種情形, 全國已有多個地方政府下發風險警示。 今年2月,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就發佈了關於“高額消費返利”類網站涉嫌違法犯罪問題的預警提示, 指出一些企業誇大或虛構此類運營模式的盈利前景, 在實際經營收入及利潤無法支撐的情況下, 通過發展人員和非法吸收資金維持運轉, 嚴重擾亂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 侵害群眾和單位的合法權益, 損害正規電子商務企業和行業形象, 已涉嫌傳銷或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

即使如此, 此類騙局並沒有停止, 各種“購物全返”平臺仍在不斷冒出。 它們大多改換了名字, 打出“公益”“投資”“分享型經濟”等旗號, 並設置紛繁複雜的返利規則和推薦人獎勵制度。 但通過仔細研究不難發現, 其實質並無變化。

對於“購物全返”模式, 多位元經濟、法律領域的專家均表示, 使用該模式的平臺同時會推出“推薦人返傭”制度,

在初期通過拉人頭的方式迅速擴大規模, 之後通過“購物全返”的模式吸引人們大筆投錢。 在這種模式中, 如有拉人頭、入門費、層級結構、團隊計酬等特徵, 就涉嫌違反禁止傳銷條例等規定, 遊走在法律邊緣。

但專家同時也表示, 很多平臺為了躲避法律風險, 會以“購物全返”模式為核心, 設計出愈發複雜的模式, 以及讓人眼花繚亂的返利推薦獎勵制度, 例如, 有的平臺自稱是“社交型電商”, 任何消費者都能成為平臺虛擬店主, 不僅自己購物時能得到40%的返利, 任何人在其虛擬店鋪中購物都能給店主帶來返利;但在這種單一的返利的模式下, 還存在複雜的“拉人頭”和“團隊計酬”等行為。 不過這些行為非常隱蔽,

多位元法律專家表示僅僅根據表面特徵, 已經無法對其是否涉嫌傳銷做出判定。

在調查打著“慈善”“公益”“新興經濟”“分享型經濟”等各種旗號的“購物全返”或升級版“購物全返”騙局時, 記者的內心是非常糾結的:一方面為受害者錢物兩空感到難過,

另一方面難免又有疑問:為何永遠有人相信天上掉餡餅的故事?

其實, 這類“購物全返”平臺有著非常明顯的幾個特徵:商品價格較市場價高幾成到數倍, 一台1000多元的手機在有些平臺上售價高達5000多元;大力鼓勵消費者拉新人進入, 並且給出相當誘人的推薦獎勵;返利分期, 規定消費金額越大, 每期返還比例越高。

稍有些法律常識的人都明白, 這種模式幾乎難以產生正常的商業利潤, 最大可能就是用後進入者的資金支持前期的消費返利, 一旦後續資金跟不上, 資金鏈就會斷裂, 平臺卷款跑路幾乎是必然結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