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理成本體

時間問題始終是那麼困擾著哲人、詩家, 好像誰也講不清, 道不明。 一般問人, 人們看看掛在牆上的鐘、戴在手上的表。 這就是“時間”。 “時間”是被人用來作為規範生存、活動的公共尺規, 以維持秩序, 按時休息。

那麼, 時間便如此而已?

由於時間作為單一向度, 與人的“是”、與人的生存直接相連。 人意識到自己的青春、存在不再複現, 由知曉那無可避免的死亡而意識當下, 從而感受到“時間”。 這“時間”好像混“過去”、“現在”、“未來”於一體。 它不再是那牆上的鐘、手上的表, 那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的客觀尺規, 而是我的存在自身。

“在物中, 我們哪兒也找不著存在”, “存在並不在時間中, 但存在通過時間, 通過時間性的東西而被規定為在場、當前”, “此在是時間性的, 沒有此在, 就沒有時間”。 但是, 也正由於對自己“此在”的珍視, 知覺自己存在的“有限”, 和追求超越此有限存在, 便與“時間”處在尖銳矛盾以至鬥爭中。 總想停住或挽回“時間”。 “時間”在這裡似乎成了希望自己不斷延伸或縮短的情感意向。

各觀公共的時間作為公共假定, 是人們活動、存在的工具;主觀心理的時間作為情感“綿延”, 與個體有限存在血肉相連;從而既時有不同, 也人有不同。 有人悲金悼玉, 嘆惜哀傷;有人強顏歡笑, 置之不顧;有人尋尋覓覓, 無所適從。 人在時間面前, 可以醜態畢露。 也由之而不斷生產著各種宗教和各種藝術以停住“時間”。

儘管人間如夢, 悲歡俱幻,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也還要生。 如果連這也除去, 即除去所有這如夢如幻的人生, 除去一切悲苦歡樂, 那又還有什麼?不就是那空洞的無底深淵麼?這是人生最根本、最巨大、最不可理解的痛苦所在。 所以中國人早就感歎“閒愁最苦”, 醒又何為?“還睡, 還睡, 解道醒來無味”。 而總以佛的一切虛幻, 不如無生為最高明。 生必帶來生老病死, 無可逃脫, “畏之所畏, 就在在世本身”。 這就是“便無風雪也摧殘”。

現代散文生活使Heidegger 前瞻式地托出了上述無底深淵。 “煩”、“畏”確乎不只是經驗的心理, 不只是自覺的意識, 它就是那非常實在的現代人當下感性生存的狀態本身

。 所以它具有“本體”性質。 此人生“情”況即是本體。 “心理成本體”, 李澤厚以為這是Heidegger 哲學的主要貢獻。 “歷史本體論”提出了兩個本體, 前一一本體(工具本體) 承續Marx, 後一本體(心理本體) 承續Heidegger,但都作了修正和“發展”。 結合中國傳統, 前者得出“實用理性”, 後者得出“樂感文化”。 兩者都以歷史為根本, 統一於人類歷史的本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