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城市,你相信什麼?

一個城市, 一種性格。

有人說:城市屬於權利和資本。 於是, 急切的權力和貪婪的資本, 就開始依據自己對城市的臆想, 開始對城市進行塑造。 接下來, 原本自然生長的城市就幾乎變的幾乎一模一樣, 中國的建築也就成了國外建築設計師的試驗場。 原本城市的不同, 被破壞殆盡。

現在, 如果說一個城市與另一個城市有什麼不同, 許多城市的人一半會興奮異常, 一半會沉默黯然。 興奮異常的人會說:我們這個城市終於可以像北上廣深那樣了, 高樓林立, 繁榮異常;黯然神傷的人會說:我們的特色正在消失,

已經沒有什麼不同了……

或許, 我們忘了一件事, 當每個城市的建築越來越相同時, 城市的性格會越來越不同。 這是權力和資本唯一無法滲透的一塊領域, 它是由城市過往的文化、現在的共識、集體的思維所形成的一種城市性格。

性格解決命運。

如果說改革開放到現在, 城市是因政策、行政法規、資本而驅動, 那麼未來, 真正驅動一個城市再發展和再創新的就是被所有人忽略掉的城市性格, 這是城市之間最大的不同, 也是城市真正魅力所在。

說的簡單點, 就是:一座城市, 你相信什麼?

這句話看似簡單, 實則是城市——“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到哪裡去”的思考。 也是一個城市落實“中國夢”的底色, 是這個城市的市民從內心中“他們相信什麼”,

這也是一個城市未來的發展和創新的驅動力。

一個城市的城市性格:其實就是民眾相信什麼的集體共識。

北京和深圳可能是中國最包容的城市, 依照郝景芳《北京折疊》的說法:北京空間分為三層, 一層是特殊階層所在的第一空間, 二層是中產階級所在的第二空間,

三層是赤貧者所在的第三空間。 這個城市的第二層, 多數來自全國各地, 他們在這個城市生活, 在這個城市成長, 在這個城市發展, 這群人為這座城市帶來了活力, 也帶來了思想, 同時也被這座城市所同化……。 筆者自九三年就落腳北京, 之所以稱為“落腳”, 就是因為在這二十年裡, 因為非京戶籍, 只能“暫住”在自己的房子裡。 如果你不用到這個城市什麼資源(教育、養老……資源), 你和這個城市的原住民沒有什麼不同。

北京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城市, 用一句話描述就是“和而不同”, 它允許任何“不同”的存在, 而任何事物在這裡都會落腳生根。 在這座城市住久了, 你會有“即使這裡不是故鄉, 短暫的離開, 你都會有一種背井離鄉的感覺”。

因此, 有時回到家鄉反而會有一種不適應。 這種不適應, 不是語言方式, 不是生活方式, 而是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 例如, 而回到家鄉, 親朋好友詢問無非就是:“你在北京做什麼?能賺多少錢?”, “在北京做什麼”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能賺多少錢”。

張五毛曾經寫過一篇爆文, 叫做《北上廣深無法安放肉身, 三四線城市無法存放靈魂》, 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將近30年, 我知道自己終究無法回到故鄉。 在故鄉那座小城, 他們只相信“權力和金錢”, 至於這個“權力和金錢”是如何來的, 他們卻也漠不關心。 擁有權力和金錢的人, 才會被認為“混的好”。 或許只有在異鄉, 在北京這樣的城市, 才會掙脫“權力和金錢”的詛咒, 重新做回自己,

把自己的愛好和希望, 甚至一些“正念”變成事業、變成未來、變成與時代的對話和交談……。

一座城市, 你相信什麼?

這個話題, 對一些人越來越重要。 甚至對一個城市的發展也越來越重要……。

如果以前一個城市, 是“因市而聚, 因事而居”發展而來的, 那麼未來城市會演變成“價值觀和認知的匹配與認同”而聚……。 選擇一個城市,不僅是選擇一種生存的方式,更多地是選擇“相信自己”……。

這段時間,有關東北的話題頻頻爆出:東北陷入困頓,負面新聞不斷,亞布力關門打狗、雪鄉揮刀宰客之類的報導頻出時,當有人炮轟東北時,卻有無數東北人回應:“對,東北就是就那個逼樣”,然後例數東北的種種時弊,以至於讓開慣地圖炮的人都有些茫然,想撕逼都無從下口。

最近還看到劉一哲26000字的一篇關於東北的文章《絕望的東北——我那被偷走的故鄉》,作者用一個東北人的視角書寫東北,從歷史的角度娓娓道來,東北的城市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他首先書寫到如果你不懂什麼是‘我們’,什麼是‘他們’,你就不瞭解真正的東北。

“體制內,有編制”,這六個字,在東北有非常大的魔性,它也把東北撕裂成“我們”和“他們”。研究生報考清潔工,只因為“體制內,有編制”,進入“體制內,有編制”是幾乎所有東北人的夢想,由“我們”變成“他們”……。如果由“我們”變不成“他們”,我們只能出走到其他的地方,從別的地方尋找家鄉沒有的溫暖。

在東北,無論“我們”和“他們”均不相信你若離開體制、離開人情、離開關係能過好的言論。或許,東北真正的問題核心是“相信”和“不相信”的事物,而這種偏離軌道的“相信”和“不相信”,已經偏離這個時代的頻率和脈搏很久很久……。

最終作者來到北京,在北京第二空間內,他呼吸著自由的空氣,呼吸著在金錢面前人人平等的尊嚴,呼吸著即使一輩子夠不上北京的房價,也擁有龐大群體可以相互取暖的溫暖。到這個實際上比故鄉對我們更友善的地方取暖。

城市性格|未來區域化競爭的關鍵。

一個城市,在或快速或緩慢地形成的過程中,其城市的性格也慢慢長成……。這是一個長期被忽略的競爭因素,但在未來的區域競爭中,它將發揮越來越關鍵的作用,可以說:未來的城市之間的競爭,包括一些城市的繁榮和衰敗,都將取決於城市的性格……。

中國將逐漸進入到一個區域化競爭的時代,各區域化過度競爭,行政和政策起到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小,而真正彰顯競爭威力的是城市的軟實力——城市性格。這是一個城市在形成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和群體共識,它是混沌世界的一盞明燈,是一個城市競爭的自驅力。

城市性格|北上廣深,變成北上深杭,或許最後變成北深杭。

現在許多朋友在談論,一線城市已經從“北上廣深”,變成“北上深杭”,更有好事者說,未來會變成“北深杭”。杭州取代廣州,正在進行中。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上海也可能會被取代……,多少讓人驚愕,不明所以。

如果從城市性格的角度分析,好像多少有些道理。

廣州,最近十幾年好像城市性格在模糊化,這種模糊化好像讓人感覺它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因此就更加模糊化了。而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好像都能用一句話或很清楚的邏輯關係,講出來它的城市性格。

上海|

城市性格|“知”的優越。

城市氣質|摩登、快速、同化

商業思維|生活方式思維

上海人把自己稱為“魔都”不無道理,這是一個有魔性的城市。我聽過許多試圖解讀城市、試圖界定上海的版本,有人說:“上海是一個表面上極其開放的城市,本質上又極其保守的城市”;又有人說:“上海是中國接受潮流最快的城市,但接受後不會在上海落地生根”,這就好像接收都是外來的浮光掠影,而不是自己城市中慢慢長出來的事物;還有人說,這個城市在四九年以前,受殖民的思想較深,但那時上海彙聚中國最多的文人學者、商界大亨、世家精英……,這些人是上海的靈魂,可以從“殖民思想”中修正過來,保持上海這個城市生長出來“思想和活性”,甚至整個江南,都是“上海的江南”。但四九年以後,這批人去了美國、香港、臺灣和北京……。最後還有人說:“管理上海的不是上海市長和市委書記,而是那些精明的岳母……。”,這個人還給我舉了一個例子:上海人一般不會在還沒有結婚前創業,會在結婚前先做成一個金融行業的、世界500強的高管,然後結婚後偷偷地瞞著岳母創業……。

我想說的是,這些界定或許有些道理,但不全面,如果用一個職業來界定上海,我想應該是廣告和傳播(這方面全國好像上海做的的確不錯),接收資訊非常快,看似無所不知,並為這種“知”產生很強的優越感。但尚未到達“識”的層面,因為“識”需要落地生根、需要知行合一、需要做回自己、需要心即理。

這個城市很久沒有誕生國內著名的公司了,因為許多優秀的人才都去了世界500強企業、去了金融行業。曾經盛大強大到可以兼併騰訊和百度的地步,但是……。現在也就攜程還能拿得出手,乃至某條出現時,讓上海人覺得好像誕生了一個偉大的公司。

這個城市還保持著很強的敏銳,但這種敏銳很多都集中在生活方式上。如果上海不想被旁邊的杭州所超越,可能“生活方式化”的是其未來的發展途徑,而這方面上海的確有優勢。上海現在需要打破自己的優越感,因為未來不是“外尋”的時代,而是一個“內觀”的時代,需要真正需要“回過頭來做自己”,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不是政府主導的產業,而是城市自我催生的產業),強化自己的城市性格(筆者因為喜歡上海這個城市,希望用比較狠的語言,刺激出上海的狼性來——始終覺得這個城市看似強勢,實際性格還是太溫和,缺乏那種非我莫屬的霸道和不斷強化和吞噬的狼性)……。

或許這座城市只相信成功時的榮耀,不太相信在追求成功過程時的種種歷練和試錯(或許,這是一個城市性格中最堅韌不拔的優勢)……。

北京|

城市性格|“識”的內斂

城市氣質|包容、多樣、分層

商業思維|產業思維

90年代初,剛剛改革開放,那時吸引我的有兩個地方,北京和深圳,在懵懵懂懂中,好像一個代表文化的自由,一個代表經濟的自由,最終筆者選擇了北京。白馬過隙,轉眼間二三十年已經過去,越來越享受這個城市“包容、多樣、分層”,好像什麼事物都能在這個城市生根發芽,活得很好,甚至都沒有人打攪你。

商業思維|產業思維

這是一個骨子裡崇尚認知的城市,在它的思維裡有一種基因,叫做“佈局”,如果說還有一種宗教叫做“權謀”的話,這個城市絕對是它的信徒。在這個城市裡,有一種平等,叫做認知的平等。你可能與一個權力階層和財富階層的人,相差十萬八千里,但若認知的層級接近,你都可能與他結為好友。這也可以解釋為何販賣認知的『羅輯思維』和『得到』在這裡能生根發芽。

因此,在這裡的創業者無論做什麼,都喜歡用“產業思維”進行思考,在演算法上喜歡佈局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產業目標。雷軍的小米是產品起家的,到最終也變成產業思維,用投資的方式打造他的產業生態:小米生活館。這個城市崇拜“認知”、崇拜“權謀”、尊重“層級”……,這逐漸變成這個城市的性格。如果用一種職業界定這個城市,我想應該是古代軍師更適合它,權謀很久,費心竭慮,只為決勝時一舉擊退對方。或許這座城市還有些人,比較守舊,缺乏實幹的勇氣,難以重新歸零……。

北京是“空間感最豐富的城市”,可以滿足不同的人不同的夢想,它是“第二空間分層最多的城市”,各個維度經線都可在這座城市生根發芽,這也是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深圳|

城市性格|“幹”的效率。

城市氣質|實幹、效率、實力

商業思維|產品思維

這是筆者除在北京之外,去的最多的一個城市。從最初給招商銀行做形象廣告的提案開始,就和這個城市結下不解之緣。這是一個尊重遊戲規則的城市,這個規則就是“實力”,就是你是否“做到”。所以人們願意為了擁有它,甚至放棄夢想,用“實幹”和“效率”更快的擁有它,“發展才是硬道理”已經深入到這個城市骨髓,也變成這個城市的性格。

商業思維|產品思維

如果在這個城市你談政治、談文化、談產業佈局,周圍可能會用看白癡的眼光看著你。他們只相信距離他們最近的事物,相信能抓到手裡的事物。在商業上,他們從產品出發,從產品需求的最大公約數出發,抓住這個點死死不放,不斷反覆運算,做到極致,把商業利益最大化,快速積累自己的財富和公司的規模。想到什麼,就馬上去做,沒有過多的廢話,在做的過程中和試錯的過程中,逐步完成完善產品。敢為天下先,用“一招鮮,吃遍天”的方式打贏市場。

如果說:用一個職業來界定這個城市,那就是創業者,永遠的創業者,不知疲倦的創業者和戰士。

杭州|

城市性格|“破”的野蠻。

城市氣質|靈活、多變、適應

商業思維|平臺思維

這是一座被馬雲重新塑造過的城市。四年前曾經約朋友在一個咖啡館裡談事,兩個小時的咖啡時間,周圍桌上幾乎有一半人在談馬雲,在談創業,再談APP……。一個人,一家公司重新塑造一個城市,這在北上廣深幾乎不太可能,但在杭州就可以。這是一個讓人著迷的城市。這個城市,正在敞開懷抱,迎接四面八方來這裡淘金的精英,

最近發現周圍許多朋友,準備把公司從北京搬到杭州……。

商業思維|平臺思維

這個城市的創業者,許多一上來就用平臺的思維進行思考問題。的確,在淘寶的薰陶下,這個城市的確出來許許多多小的平臺公司。這些小的平臺公司,或是市場的破壞者、或是商機的拾遺者、或是領域的開創者……。它們見慣了阿裡的勤奮,所以,這些小的平臺公司也很勤奮,等有一天這些小的平臺公司成長起來,杭州絕對可以三分天下,北京一份,杭州一份,全國其它相加得一份。

在這個城市中,它的商業思維沒有什麼“對錯是非”觀念,只有一種思維,是否可以佔領這個市場;是否可以先破壞這個市場的規則,再佔領這個市場。網易嚴選是典型杭州商業的做法“好工廠=好產品”,我管你是否破壞產業的生態,只要我起來就行。因此,這種叢林法則就成了這個城市的城市性格,如果從一個職業來形容它,應該就是獵人,只要他們盯上的獵物,他們可以隨時調整自己,適應周圍的環境……。

這是一個對所有城市來講最恐怖的對手,包括北上廣深。上海是廣告人和傳播者,北京是軍師聯盟的司馬懿,深圳是不知疲倦的戰士,杭州是躲在暗處的獵手……,計謀的可怕,實幹的可怕,暗殺的可怕……,其它城市你做好準備了嗎?

最後,我想最後一句:你所在的城市,相信什麼?

因為最後,中國將是“性格決定命運”的時代。

選擇一個城市,不僅是選擇一種生存的方式,更多地是選擇“相信自己”……。

這段時間,有關東北的話題頻頻爆出:東北陷入困頓,負面新聞不斷,亞布力關門打狗、雪鄉揮刀宰客之類的報導頻出時,當有人炮轟東北時,卻有無數東北人回應:“對,東北就是就那個逼樣”,然後例數東北的種種時弊,以至於讓開慣地圖炮的人都有些茫然,想撕逼都無從下口。

最近還看到劉一哲26000字的一篇關於東北的文章《絕望的東北——我那被偷走的故鄉》,作者用一個東北人的視角書寫東北,從歷史的角度娓娓道來,東北的城市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他首先書寫到如果你不懂什麼是‘我們’,什麼是‘他們’,你就不瞭解真正的東北。

“體制內,有編制”,這六個字,在東北有非常大的魔性,它也把東北撕裂成“我們”和“他們”。研究生報考清潔工,只因為“體制內,有編制”,進入“體制內,有編制”是幾乎所有東北人的夢想,由“我們”變成“他們”……。如果由“我們”變不成“他們”,我們只能出走到其他的地方,從別的地方尋找家鄉沒有的溫暖。

在東北,無論“我們”和“他們”均不相信你若離開體制、離開人情、離開關係能過好的言論。或許,東北真正的問題核心是“相信”和“不相信”的事物,而這種偏離軌道的“相信”和“不相信”,已經偏離這個時代的頻率和脈搏很久很久……。

最終作者來到北京,在北京第二空間內,他呼吸著自由的空氣,呼吸著在金錢面前人人平等的尊嚴,呼吸著即使一輩子夠不上北京的房價,也擁有龐大群體可以相互取暖的溫暖。到這個實際上比故鄉對我們更友善的地方取暖。

城市性格|未來區域化競爭的關鍵。

一個城市,在或快速或緩慢地形成的過程中,其城市的性格也慢慢長成……。這是一個長期被忽略的競爭因素,但在未來的區域競爭中,它將發揮越來越關鍵的作用,可以說:未來的城市之間的競爭,包括一些城市的繁榮和衰敗,都將取決於城市的性格……。

中國將逐漸進入到一個區域化競爭的時代,各區域化過度競爭,行政和政策起到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小,而真正彰顯競爭威力的是城市的軟實力——城市性格。這是一個城市在形成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和群體共識,它是混沌世界的一盞明燈,是一個城市競爭的自驅力。

城市性格|北上廣深,變成北上深杭,或許最後變成北深杭。

現在許多朋友在談論,一線城市已經從“北上廣深”,變成“北上深杭”,更有好事者說,未來會變成“北深杭”。杭州取代廣州,正在進行中。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上海也可能會被取代……,多少讓人驚愕,不明所以。

如果從城市性格的角度分析,好像多少有些道理。

廣州,最近十幾年好像城市性格在模糊化,這種模糊化好像讓人感覺它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因此就更加模糊化了。而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好像都能用一句話或很清楚的邏輯關係,講出來它的城市性格。

上海|

城市性格|“知”的優越。

城市氣質|摩登、快速、同化

商業思維|生活方式思維

上海人把自己稱為“魔都”不無道理,這是一個有魔性的城市。我聽過許多試圖解讀城市、試圖界定上海的版本,有人說:“上海是一個表面上極其開放的城市,本質上又極其保守的城市”;又有人說:“上海是中國接受潮流最快的城市,但接受後不會在上海落地生根”,這就好像接收都是外來的浮光掠影,而不是自己城市中慢慢長出來的事物;還有人說,這個城市在四九年以前,受殖民的思想較深,但那時上海彙聚中國最多的文人學者、商界大亨、世家精英……,這些人是上海的靈魂,可以從“殖民思想”中修正過來,保持上海這個城市生長出來“思想和活性”,甚至整個江南,都是“上海的江南”。但四九年以後,這批人去了美國、香港、臺灣和北京……。最後還有人說:“管理上海的不是上海市長和市委書記,而是那些精明的岳母……。”,這個人還給我舉了一個例子:上海人一般不會在還沒有結婚前創業,會在結婚前先做成一個金融行業的、世界500強的高管,然後結婚後偷偷地瞞著岳母創業……。

我想說的是,這些界定或許有些道理,但不全面,如果用一個職業來界定上海,我想應該是廣告和傳播(這方面全國好像上海做的的確不錯),接收資訊非常快,看似無所不知,並為這種“知”產生很強的優越感。但尚未到達“識”的層面,因為“識”需要落地生根、需要知行合一、需要做回自己、需要心即理。

這個城市很久沒有誕生國內著名的公司了,因為許多優秀的人才都去了世界500強企業、去了金融行業。曾經盛大強大到可以兼併騰訊和百度的地步,但是……。現在也就攜程還能拿得出手,乃至某條出現時,讓上海人覺得好像誕生了一個偉大的公司。

這個城市還保持著很強的敏銳,但這種敏銳很多都集中在生活方式上。如果上海不想被旁邊的杭州所超越,可能“生活方式化”的是其未來的發展途徑,而這方面上海的確有優勢。上海現在需要打破自己的優越感,因為未來不是“外尋”的時代,而是一個“內觀”的時代,需要真正需要“回過頭來做自己”,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不是政府主導的產業,而是城市自我催生的產業),強化自己的城市性格(筆者因為喜歡上海這個城市,希望用比較狠的語言,刺激出上海的狼性來——始終覺得這個城市看似強勢,實際性格還是太溫和,缺乏那種非我莫屬的霸道和不斷強化和吞噬的狼性)……。

或許這座城市只相信成功時的榮耀,不太相信在追求成功過程時的種種歷練和試錯(或許,這是一個城市性格中最堅韌不拔的優勢)……。

北京|

城市性格|“識”的內斂

城市氣質|包容、多樣、分層

商業思維|產業思維

90年代初,剛剛改革開放,那時吸引我的有兩個地方,北京和深圳,在懵懵懂懂中,好像一個代表文化的自由,一個代表經濟的自由,最終筆者選擇了北京。白馬過隙,轉眼間二三十年已經過去,越來越享受這個城市“包容、多樣、分層”,好像什麼事物都能在這個城市生根發芽,活得很好,甚至都沒有人打攪你。

商業思維|產業思維

這是一個骨子裡崇尚認知的城市,在它的思維裡有一種基因,叫做“佈局”,如果說還有一種宗教叫做“權謀”的話,這個城市絕對是它的信徒。在這個城市裡,有一種平等,叫做認知的平等。你可能與一個權力階層和財富階層的人,相差十萬八千里,但若認知的層級接近,你都可能與他結為好友。這也可以解釋為何販賣認知的『羅輯思維』和『得到』在這裡能生根發芽。

因此,在這裡的創業者無論做什麼,都喜歡用“產業思維”進行思考,在演算法上喜歡佈局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產業目標。雷軍的小米是產品起家的,到最終也變成產業思維,用投資的方式打造他的產業生態:小米生活館。這個城市崇拜“認知”、崇拜“權謀”、尊重“層級”……,這逐漸變成這個城市的性格。如果用一種職業界定這個城市,我想應該是古代軍師更適合它,權謀很久,費心竭慮,只為決勝時一舉擊退對方。或許這座城市還有些人,比較守舊,缺乏實幹的勇氣,難以重新歸零……。

北京是“空間感最豐富的城市”,可以滿足不同的人不同的夢想,它是“第二空間分層最多的城市”,各個維度經線都可在這座城市生根發芽,這也是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深圳|

城市性格|“幹”的效率。

城市氣質|實幹、效率、實力

商業思維|產品思維

這是筆者除在北京之外,去的最多的一個城市。從最初給招商銀行做形象廣告的提案開始,就和這個城市結下不解之緣。這是一個尊重遊戲規則的城市,這個規則就是“實力”,就是你是否“做到”。所以人們願意為了擁有它,甚至放棄夢想,用“實幹”和“效率”更快的擁有它,“發展才是硬道理”已經深入到這個城市骨髓,也變成這個城市的性格。

商業思維|產品思維

如果在這個城市你談政治、談文化、談產業佈局,周圍可能會用看白癡的眼光看著你。他們只相信距離他們最近的事物,相信能抓到手裡的事物。在商業上,他們從產品出發,從產品需求的最大公約數出發,抓住這個點死死不放,不斷反覆運算,做到極致,把商業利益最大化,快速積累自己的財富和公司的規模。想到什麼,就馬上去做,沒有過多的廢話,在做的過程中和試錯的過程中,逐步完成完善產品。敢為天下先,用“一招鮮,吃遍天”的方式打贏市場。

如果說:用一個職業來界定這個城市,那就是創業者,永遠的創業者,不知疲倦的創業者和戰士。

杭州|

城市性格|“破”的野蠻。

城市氣質|靈活、多變、適應

商業思維|平臺思維

這是一座被馬雲重新塑造過的城市。四年前曾經約朋友在一個咖啡館裡談事,兩個小時的咖啡時間,周圍桌上幾乎有一半人在談馬雲,在談創業,再談APP……。一個人,一家公司重新塑造一個城市,這在北上廣深幾乎不太可能,但在杭州就可以。這是一個讓人著迷的城市。這個城市,正在敞開懷抱,迎接四面八方來這裡淘金的精英,

最近發現周圍許多朋友,準備把公司從北京搬到杭州……。

商業思維|平臺思維

這個城市的創業者,許多一上來就用平臺的思維進行思考問題。的確,在淘寶的薰陶下,這個城市的確出來許許多多小的平臺公司。這些小的平臺公司,或是市場的破壞者、或是商機的拾遺者、或是領域的開創者……。它們見慣了阿裡的勤奮,所以,這些小的平臺公司也很勤奮,等有一天這些小的平臺公司成長起來,杭州絕對可以三分天下,北京一份,杭州一份,全國其它相加得一份。

在這個城市中,它的商業思維沒有什麼“對錯是非”觀念,只有一種思維,是否可以佔領這個市場;是否可以先破壞這個市場的規則,再佔領這個市場。網易嚴選是典型杭州商業的做法“好工廠=好產品”,我管你是否破壞產業的生態,只要我起來就行。因此,這種叢林法則就成了這個城市的城市性格,如果從一個職業來形容它,應該就是獵人,只要他們盯上的獵物,他們可以隨時調整自己,適應周圍的環境……。

這是一個對所有城市來講最恐怖的對手,包括北上廣深。上海是廣告人和傳播者,北京是軍師聯盟的司馬懿,深圳是不知疲倦的戰士,杭州是躲在暗處的獵手……,計謀的可怕,實幹的可怕,暗殺的可怕……,其它城市你做好準備了嗎?

最後,我想最後一句:你所在的城市,相信什麼?

因為最後,中國將是“性格決定命運”的時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