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信要推OLED了,下一個會是TCL嗎?

近期業內風傳海信將在2018年推出OLED電視, 這一消息已得到海信高層人士確認, 海信將成為全球第14家OLED電視品牌。 至此除TCL外, 中國主流彩電企業已全部加入OLED陣營。

據海信高層人士透露, 海信推出OLED的主要原因是收購了東芝彩電。 2017年底日本市場OLED增長強勁, 2018年公司會在東芝和海信兩大品牌下推出OLED新品。 海信OLED的銷售重心在海外市場, 中國市場僅有少數高端產品搭載OLED屏, 2018年海信的推廣重點仍是ULED和鐳射電視。

一貫堅持ULED的海信一直未推出OLED電視, 此前也曾多次指出其技術缺陷, 最終卻選擇加入OLED陣營, 這本身就證明了OLED的大勢所趨。 經過5年時間, 技術升級的OLED已經吸引了全球除三星外所有主流廠商, 2017年索尼重返OLED更是帶動了松下、東芝等日系品牌集體加盟。

與業界預期相反, 2018年海信不會急於推出8K電視, “在4K尚未普及的情況下, 上馬8K過於超前。 現在8K既沒有片源也沒有信號傳輸,

推8K更多是屏廠的意願”。

海信在8K上的保守頗具代表性, 目前中國市場只有夏普一家發佈了8K電視, 其他廠商的8K仍停留在概念展示層面。 2018年, 誰是第一個推出8K電視的中國廠商目前仍存懸念。

01

海信加入OLED陣營早有預兆。 2017年11月, 海信宣佈斥資8億元收購東芝彩電(TVS)95%股權, 2018年2月交易將完成交割, 海信將並表TVS並獲得包括REGZA品牌在內的40年全球品牌使用權。

東芝在2017年1月就已推出OLED電視, 沿襲了REGZA的超解像技術和獨有的OLED Beauty Pro畫質引擎。 有分析認為, 除了東芝的技術積累和品牌價值外, OLED也是海信收購東芝的重要原因。

1個月前的CES上曾有風聲說, 海信將發佈OLED電視新品。 結果海信總裁劉洪新在發佈會上借世界盃力推150吋鐳射電視, 超過三星的146吋Micro LED成為全場最大,

但隻字未提OLED。

海信為何最終選擇了OLED?儘管鐳射在80吋以上市場憑藉性價比成功圈粉, 海信也把鐳射的解析度從1080P提高到了4K, 但這無法改變鐳射的技術前景。 OLED作為下一代顯示技術已經是行業共識, 面對OLED陣營的擴張, 海信選擇順勢而為。

AVS提供的資料顯示,

2017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為4752萬台, 同比下降6.6%, 其中OLED電視銷量達11.3萬台, 逆市增長92%, 而鐳射電視銷量為7.6萬台, OLED規模已超過鐳射電視。 OLED陣營有創維、LG、長虹、索尼、康佳等多家廠商共同推廣, 而鐳射只有海信一家主推, OLED未來空間將大於鐳射電視。

2018年, 彩電的大屏趨勢已經非常清晰, 在大屏市場上各家廠商的策略也日漸明朗。 海信借鐳射佈局超大屏市場, 依靠性價比圈地, 創維則旗幟鮮明的站隊OLED, 用高端定義大屏。 TCL堅持量子點的同時也沒放棄OLED, 華星旗下的聚華顯示擁有國內最先進的印刷式OLED試驗線。

現在, 海信試圖在“大”之外再加上“高”, 借OLED完善高端產品線。 對海信來說, 這意味著同時在ULED、OLED、鐳射電視三個方向開戰, 難度超過長虹、康佳同時做量子點和OLED。

遲到的海信能成為OLED的生力軍嗎?海信的推廣重點在鐳射不在OLED, 就像海信雖然採用量子點技術卻主打ULED一樣。 這決定了海信不會投入大量資源在OLED上, 很難超越創維成為國內OLED市場老大。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 海信的加入將使市場更加繁榮, 刺激其他廠商採取更積極的促銷策略, 帶動OLED銷售增長。

根據AVC資料, 2017年1-8月份, 中國OLED市場佔有率第一為創維, 份額39%, 其次是LG23%和索尼13%。 在全球市場, LG仍然是最大的OLED彩電廠商, 同時也是唯一的OLED大屏供應商。

02

在蘋果iPhone X的示範效應下, 用於手機的AMOLED屏湧入了包括京東方、華星、夏普等多家供應商, 但大尺寸OLED至今只有LGD一家供應商, 產能嚴重不足, 導致OLED成本居高不下, 這是OLED普及的主要障礙。 儘管創維已經把55吋OLED的價格拉低到1萬元以內, 但65吋 4K OLED的價格仍然比量子點高出1萬元,和LCD的價差高達2萬元。

2018年1月,LG在廣州的8.5代OLED生產線已經得到韓國政府批准,這是LG首次在韓國以外建設OLED大屏生產線。再加上韓國本土的10.5代線,LG在OLED上的總投資高達900億元。由於面板生產線從建設到點亮再到爬坡完成需要兩到3年,未來3年內OLED大屏成本很難快速下降。對整機廠商來說,OLED依然是塔尖上的高端產品。

2018年,LG把大屏OLED面板的出貨目標從250萬提高到了280萬,比2017年的200萬提高了40%。按照LG的說法,大尺寸OLED的良品率已經達到90%,比一年前提高了5%,達到預定目標。

最近三年內,全球彩電銷量基本穩定在2.1億台左右,其中售價超過2000美元的超大屏產品占比約為2%,即420萬台。280萬OLED在整體彩電市場中占比1.3%,但在高端市場中切走了三分之二市場份額,這才是OLED的價值所在。

群智諮詢的資料顯示,2017年OLED電視全球出貨約170萬台,滲透率提升到0.6%,比上年翻了一倍。2018年OLED電視出貨將達到260萬,滲透率為1%,有望進入普及期。

2017年底,業界期盼已久的印刷式OLED終於亮起了曙光。2017年12月,整合了松下和索尼面板業務的日本JOLED宣佈21吋OLED面板開始供貨。JOLED採用“印刷式”而非真空蒸鍍,首先將面向醫療器械供貨,客戶包括索尼等公司,未來還將面向面板廠商提供技術授權。

如果印刷式OLED能夠突破技術難題實現量產,將大幅降低大屏OLED的生產成本,可能帶動更多面板廠商投入大屏OLED,改善上游產能不足。

03

無論智慧手機多麼強悍,電視依然擁有最大的螢幕和最出色的視聽效果。這是移動設備難以取代電視的原因。哪怕看得再少,你的客廳裡依然少不了一台電視。

越來越碎片化的時間裡,電視如何和手機爭奪用戶?更大的螢幕,更好的視聽體驗已經不夠了,更重要的是智能和交互。

未來螢幕的應用場景不是更少而是更多了,客廳、臥室、廚房甚至浴室都是交互場所,一個家庭至少需要4塊螢幕。以使用者為中心重新定義電視,它絕不是手機的外接顯示幕,而是大屏智慧交互終端。

樂視雖然倒了,但智慧電視的路才剛剛開始。2018 年,市場上已經找不到一台非智慧電視,AI和語音辨識的發展讓電視功能今非昔比。流量入口依然存在,只是進入路徑發生了變化,輕資產運作、靠內容補貼硬體的價格戰思路已經OUT,現在使用者需要更優質而不是更便宜的產品。

4K、HDR成為標配後,彩電廠商試圖用不同的技術標籤擺脫過去的同質化競爭,創維和TCL分別選擇OLED和量子點,吸引高端用戶率先換機。另一方面則成立自己的互聯網平臺,經營用戶資源賺流量的錢。創維的酷開、TCL的雷鳥都拿到了騰訊投資,幾千萬用戶的變現空間巨大。

彩電廠商的理想是左手索尼、右手樂視,高端機型賣到幾萬塊依然有人捧場,同時還能坐收廣告費會員費。包括三星、LG在內,這條全新的道路還沒人能走通,中國企業會有機會嗎?

但65吋 4K OLED的價格仍然比量子點高出1萬元,和LCD的價差高達2萬元。

2018年1月,LG在廣州的8.5代OLED生產線已經得到韓國政府批准,這是LG首次在韓國以外建設OLED大屏生產線。再加上韓國本土的10.5代線,LG在OLED上的總投資高達900億元。由於面板生產線從建設到點亮再到爬坡完成需要兩到3年,未來3年內OLED大屏成本很難快速下降。對整機廠商來說,OLED依然是塔尖上的高端產品。

2018年,LG把大屏OLED面板的出貨目標從250萬提高到了280萬,比2017年的200萬提高了40%。按照LG的說法,大尺寸OLED的良品率已經達到90%,比一年前提高了5%,達到預定目標。

最近三年內,全球彩電銷量基本穩定在2.1億台左右,其中售價超過2000美元的超大屏產品占比約為2%,即420萬台。280萬OLED在整體彩電市場中占比1.3%,但在高端市場中切走了三分之二市場份額,這才是OLED的價值所在。

群智諮詢的資料顯示,2017年OLED電視全球出貨約170萬台,滲透率提升到0.6%,比上年翻了一倍。2018年OLED電視出貨將達到260萬,滲透率為1%,有望進入普及期。

2017年底,業界期盼已久的印刷式OLED終於亮起了曙光。2017年12月,整合了松下和索尼面板業務的日本JOLED宣佈21吋OLED面板開始供貨。JOLED採用“印刷式”而非真空蒸鍍,首先將面向醫療器械供貨,客戶包括索尼等公司,未來還將面向面板廠商提供技術授權。

如果印刷式OLED能夠突破技術難題實現量產,將大幅降低大屏OLED的生產成本,可能帶動更多面板廠商投入大屏OLED,改善上游產能不足。

03

無論智慧手機多麼強悍,電視依然擁有最大的螢幕和最出色的視聽效果。這是移動設備難以取代電視的原因。哪怕看得再少,你的客廳裡依然少不了一台電視。

越來越碎片化的時間裡,電視如何和手機爭奪用戶?更大的螢幕,更好的視聽體驗已經不夠了,更重要的是智能和交互。

未來螢幕的應用場景不是更少而是更多了,客廳、臥室、廚房甚至浴室都是交互場所,一個家庭至少需要4塊螢幕。以使用者為中心重新定義電視,它絕不是手機的外接顯示幕,而是大屏智慧交互終端。

樂視雖然倒了,但智慧電視的路才剛剛開始。2018 年,市場上已經找不到一台非智慧電視,AI和語音辨識的發展讓電視功能今非昔比。流量入口依然存在,只是進入路徑發生了變化,輕資產運作、靠內容補貼硬體的價格戰思路已經OUT,現在使用者需要更優質而不是更便宜的產品。

4K、HDR成為標配後,彩電廠商試圖用不同的技術標籤擺脫過去的同質化競爭,創維和TCL分別選擇OLED和量子點,吸引高端用戶率先換機。另一方面則成立自己的互聯網平臺,經營用戶資源賺流量的錢。創維的酷開、TCL的雷鳥都拿到了騰訊投資,幾千萬用戶的變現空間巨大。

彩電廠商的理想是左手索尼、右手樂視,高端機型賣到幾萬塊依然有人捧場,同時還能坐收廣告費會員費。包括三星、LG在內,這條全新的道路還沒人能走通,中國企業會有機會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