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寒冬暖色深夜城市守護人

吳謀亮、佛開高速(謝邊-九江大橋路段)近50公里的高速路段均屬黃旭濤所在的大隊管轄。

20時, 黃旭濤來到張槎收費站, 一輛半掛車停在高速路口等著貨車前來卸貨,

他急忙搖下車窗, 提醒車主趕緊離開。 廣佛高速上的車流量較大, 潛在的交通安全隱患都必須要及時清走。

在他看來, 這天晚上的事故量還在可控範圍, “一旦遇到下雨的時候, 僅是處理事故一個晚上都忙不完。 雨天在路面處置警情, 往往會全身濕透”。

“執勤就得在路上, 濕透了也要繼續幹, 幹著幹著就幹了。 ”黃旭濤笑言自己早已習慣天氣、節日對工作的影響。 他拍了拍身旁年輕民警的肩膀說:“像你們這些新警, 也是時候適應下我們的節奏了。 ”

江風水浪知艱辛

1月31日21時人物:海事夜巡員鄭國輝

艦首的海事旗幟在寒風中嗖嗖直響, 鄭國輝看了看手錶, 此時已是20時20分。

緊張而忙碌的晚飯後,

順德海事處下屬部門均安海巡執法大隊的3名執法人員便開始對轄區海域進行每週兩次的例行檢查, 海事夜巡員鄭國輝亦在其中。

夜晚航行的船舶順潮而行, 主航道上的七滘大橋像個安靜的哲人一般佇立, 順德新港上裝卸集裝箱的暖光緩緩地打在江面上。

均安海巡執法大隊轄區範圍包括西江佛山段的下游、東海水道和馬寧水道, 管轄範圍超過25公里, 與中山小欖、江門水域交接。 因交界地帶易造成“三不管”, 這也是執法人員重點監管區域。

21時, 江風凜冽, 鄭國輝與江面一艘油船對講, 並要求靠船。 這是一艘並不適合在臨時停靠點拋錨的運輸危險品船隻, 鄭國輝向對方推薦了危險品錨泊點。 這裡不僅航道窄小, 還有橋樑、礁石需要避讓,

水上交通隱患不少。

隨後, 海巡船又靠近一艘運載砂石的貨船。 鄭國輝抓住貨船欄杆, 一撐, 一轉, 一躍, 人便到了貨船上。 幾名執法人員穿過三層樓梯, 來到船舶駕駛室, 針對船舶資質進行例行檢查。 “天這麼冷, 你們比我們更不容易!”船員忍不住感慨夜巡工作的辛苦。

夜巡船繼續在西江行駛, 只有江風水浪與深邃夜空作伴。 22時, 夜巡結束, 鄭國輝在智慧海事監管平臺APP確認:今夜暫無船舶被處以行政處罰。 “今天的情況不錯。 ”鄭國輝說。

警燈也是一種安全感

1月31日23時人物:瀾石派出所民警唐建波

23時20分, 港口路一家健身房門外, 歷經近兩個小時的艱難談判, 唐建波與搭檔頂著低溫, 初步調處了一起勞資糾紛。 望著一眾討薪者漸漸散去,

唐建波心中懸著的大石方才放下。

當晚21時20分, 正在值晚班的唐建波接到報警, 港口路一健身房由於經營交接發生勞資糾紛。 當晚, 20多名老員工來到健身房, 清走會員並拔掉電源, 健身館新員工只好報警求助。

唐建波到場後, 除了安撫員工情緒, 還及時聯繫了街道及勞動部門到場。 一個多小時過去, 在各方努力下, 新經營者表示將積極配合解決薪酬及貨款問題, 但現場不少人仍有疑慮“大家記住勞動部門的要求, 如果再出現問題及時報警”。 唐建波安撫道。

眾人這才放心離去。

迎著寒風, 唐建波上報警情處理情況之後, 繼續深夜的路面巡邏。 此時夜深, 路面已無行人, 但警燈依舊閃爍。

22時到淩晨3時, 唐建波和同事需要沿著既定路線巡邏,

實在累了可以到執勤崗點稍微休息一下。 “對市民來說, 見到警燈也是一種安全感, 總有夜歸人。 ”

溫暖夜歸人的回家路

2月1日零時人物:G1路公車司機陳光裕

“還有最後一班車, 開完就回出租屋。 ”時鐘指標指向零時, 給家人發完微信後, 陳光裕收起手機, 吃過一份八寶粥, 便繞著G1路公車跑了起來。 寂靜的蓄車場響起了“噠噠”的腳步聲。

“最近天氣冷, 趁休息時間下來跑跑步, 活動活動筋骨。 ”他笑著說, 偶爾興致來了, 還會拉著車子尾部的單杠做幾個引體向上。

“沒有漏油, 沒有滴水, 車胎夠氣, 車尾沒事, 滅火器, 安全錘……”他繞著車子, 一邊念念有詞, 一邊彎腰檢查。 確認車子性能完好後, 陳光裕回到駕駛座, 將寫著“尾班車”的牌子靠在車窗上,系上安全帶,靜靜等候發車。從13時30分地鐵金融高新區站發車前開始,這樣的場景每天都要重複10次。零時16分,陳光裕和他的G1路公車從蓄車場開出。

來自羅定的陳光裕,到佛山已有12年,今年是他成為G1路公車司機的第二年。每一次行車都讓他樂在其中:“每天看到的景象都在變化,每天遇到的人也在變換。”

行車時,陳光裕始終目視前方。他說,這份職業雖然平凡,但一點也不簡單。“肩負著整車人的生命安全,把每一位乘客都安全送到站,就是我每天最開心的事情。”經過1個小時的運行,G1路公車到達終點站南海車站,全程平穩,儘管沒有一名乘客。

熄火,拔匙,巡視車廂,填寫安保檔案表,關燈關窗,再環視車廂一次,陳光裕這才走下公車。這時已是淩晨1時54分,他已連續工作12個小時,完成了11個班程。

白衣天使夜色中更動人

2月1日1時人物:市二人民醫院急診科

淩晨1時,一輛救護車從禪城區新虹村社區駛出。亮光劃破黑夜,迅速駛向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20分鐘前,一名女子洗澡時,煤氣中毒昏迷摔倒在浴室裡。

護士丁水娣身上只穿著兩件單薄的工作服。淩晨的氣溫只有7℃,冷風從車廂縫隙擠進來,她打了個寒顫,哈氣搓了搓手。運送部的湯正斌坐在車門旁,車一停,他馬上跳下車,一手夾著輪椅,三步並作兩步沖上四樓出租屋。他自封“火線工人”——“救援比救火還急,早一分鐘就多一分希望。”

屋內,一名女子仰面躺在浴室門口,邊哭邊喃喃自語:“救我,救我……”回想起10分鐘前的那一幕,求助的市民楊先生心有餘悸:他的女友躺在地上,眼球上翻,咬著舌頭,口水順著嘴角流下來。

救護組仔細觀察,不足2平方米的浴室,液化煤氣瓶連著熱水器擱在角落,窗戶緊閉,唯一的通風口被衣物嚴嚴實實地堵住。隨行醫生肖曉文當即作出初步診斷,女子系一氧化碳中毒。丁水娣迅速打開所有門窗,保持通風。

女子脫離危險後,肖曉文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算上這次搶救,這已是肖曉文當晚值班跟的第四趟車。

寒夜堅守安全崗位

2月1日1時人物:沙口LNG儲配站站長吳謀亮

淩晨1時2分,在位於張槎的沙口LNG儲配站,站長吳謀亮的夜班才剛剛開始。吳謀亮穿上橙色的防靜電工作服,戴上頭盔,把一部對講機別在胸前,手裡拿著一台天然氣檢測儀和一瓶肥皂水,開始巡查。

占地面積18畝的沙口站最多可儲存約400噸液化天然氣,是佛山市主要的應急氣源。吳謀亮說,為了保障安全供氣,公司每天安排值班人員夜裡每半個小時巡查一次。

“值班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萬一有洩漏就會很危險。”吳謀亮說,“我們的檢測儀非常靈敏,濃度超過50ppm就會報警。”吳謀亮身體稍微往前傾,將檢測儀伸到金屬介面處,仔細察看資料。對於重點位置,他和其他值班人員每次巡查都要檢測一次,以防有疏漏。

寒風將記者吹得手腳打顫。吳謀亮坦言,這麼冷的冬天,每半個小時要外出巡查一次,確實很考驗人的意志力。“特別是淩晨三四時,當困意爬上眉頭,是最難熬的時刻。”

說完,吳謀亮搓了搓凍僵的雙手,走進中央控制室,認真查看設備管網圖。“天雖然冷,但責任重大,所以我們要堅守在這裡。”

城市變美離不開他們

2月1日2時30分人物:環衛工人朱秀花與李土金

淩晨2時30分,室外溫度6℃。城門頭西路,冷風吹過,枯葉從樹上飄下。一輛閃著橙色燈光的環衛作業車緩慢地向前移動,車後,2名環衛工人拖著高壓水槍,沖刷路面的泥沙和枯葉。

37歲的朱秀花和32歲的李土金都是負責晚上清潔路面的環衛工人。雖然戴著手套,身穿風衣,但工作4個多小時後,兩人的手套早已濕透,靴子也沾滿了水,鼻子被凍得通紅。

“這水槍噴出來的水很大,一不小心就會把褲腳打濕。”朱秀花一邊用水槍沖洗地面,一邊告訴記者,她每天晚上10時半上街清洗馬路,一直工作到淩晨5時。淩晨時分刮寒風時最冷,感覺手腳都凍僵了,“凍得像石頭一樣”。

對於工作的艱辛,已經做了21年環衛工的朱秀花說:“一開始確實常常感冒,不過做了這麼多年,也不覺得很辛苦了。”朱秀花16歲加入環衛工人隊伍,常年上街清掃馬路,無論是華燈初上的夜景還是空曠寂寥的街頭,她都見過。“晚上剛出來時比較冷,但一干起活來就不冷了。”旁邊的李土金靦腆地笑著說。

淩晨4時半,天色還是很暗,朱秀花和李土金不知不覺已在大街上掃了兩個小時。寂靜的城門西路不時傳來“沙沙”的掃地聲,濕漉漉的馬路上明顯乾淨了很多。半個小時後,將有另一批同事來接班,兩人即將結束整夜8個小時的工作。但等到晚上10時半,他們又會準時來接班,迎接另一個深夜。

統籌/佛山日報記者龐文彬

采寫/佛山日報記者李曄至、林嘉慧、陳晨見習記者周珊瑩、韋娟明

實習編輯 | 劉心悅

將寫著“尾班車”的牌子靠在車窗上,系上安全帶,靜靜等候發車。從13時30分地鐵金融高新區站發車前開始,這樣的場景每天都要重複10次。零時16分,陳光裕和他的G1路公車從蓄車場開出。

來自羅定的陳光裕,到佛山已有12年,今年是他成為G1路公車司機的第二年。每一次行車都讓他樂在其中:“每天看到的景象都在變化,每天遇到的人也在變換。”

行車時,陳光裕始終目視前方。他說,這份職業雖然平凡,但一點也不簡單。“肩負著整車人的生命安全,把每一位乘客都安全送到站,就是我每天最開心的事情。”經過1個小時的運行,G1路公車到達終點站南海車站,全程平穩,儘管沒有一名乘客。

熄火,拔匙,巡視車廂,填寫安保檔案表,關燈關窗,再環視車廂一次,陳光裕這才走下公車。這時已是淩晨1時54分,他已連續工作12個小時,完成了11個班程。

白衣天使夜色中更動人

2月1日1時人物:市二人民醫院急診科

淩晨1時,一輛救護車從禪城區新虹村社區駛出。亮光劃破黑夜,迅速駛向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20分鐘前,一名女子洗澡時,煤氣中毒昏迷摔倒在浴室裡。

護士丁水娣身上只穿著兩件單薄的工作服。淩晨的氣溫只有7℃,冷風從車廂縫隙擠進來,她打了個寒顫,哈氣搓了搓手。運送部的湯正斌坐在車門旁,車一停,他馬上跳下車,一手夾著輪椅,三步並作兩步沖上四樓出租屋。他自封“火線工人”——“救援比救火還急,早一分鐘就多一分希望。”

屋內,一名女子仰面躺在浴室門口,邊哭邊喃喃自語:“救我,救我……”回想起10分鐘前的那一幕,求助的市民楊先生心有餘悸:他的女友躺在地上,眼球上翻,咬著舌頭,口水順著嘴角流下來。

救護組仔細觀察,不足2平方米的浴室,液化煤氣瓶連著熱水器擱在角落,窗戶緊閉,唯一的通風口被衣物嚴嚴實實地堵住。隨行醫生肖曉文當即作出初步診斷,女子系一氧化碳中毒。丁水娣迅速打開所有門窗,保持通風。

女子脫離危險後,肖曉文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算上這次搶救,這已是肖曉文當晚值班跟的第四趟車。

寒夜堅守安全崗位

2月1日1時人物:沙口LNG儲配站站長吳謀亮

淩晨1時2分,在位於張槎的沙口LNG儲配站,站長吳謀亮的夜班才剛剛開始。吳謀亮穿上橙色的防靜電工作服,戴上頭盔,把一部對講機別在胸前,手裡拿著一台天然氣檢測儀和一瓶肥皂水,開始巡查。

占地面積18畝的沙口站最多可儲存約400噸液化天然氣,是佛山市主要的應急氣源。吳謀亮說,為了保障安全供氣,公司每天安排值班人員夜裡每半個小時巡查一次。

“值班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萬一有洩漏就會很危險。”吳謀亮說,“我們的檢測儀非常靈敏,濃度超過50ppm就會報警。”吳謀亮身體稍微往前傾,將檢測儀伸到金屬介面處,仔細察看資料。對於重點位置,他和其他值班人員每次巡查都要檢測一次,以防有疏漏。

寒風將記者吹得手腳打顫。吳謀亮坦言,這麼冷的冬天,每半個小時要外出巡查一次,確實很考驗人的意志力。“特別是淩晨三四時,當困意爬上眉頭,是最難熬的時刻。”

說完,吳謀亮搓了搓凍僵的雙手,走進中央控制室,認真查看設備管網圖。“天雖然冷,但責任重大,所以我們要堅守在這裡。”

城市變美離不開他們

2月1日2時30分人物:環衛工人朱秀花與李土金

淩晨2時30分,室外溫度6℃。城門頭西路,冷風吹過,枯葉從樹上飄下。一輛閃著橙色燈光的環衛作業車緩慢地向前移動,車後,2名環衛工人拖著高壓水槍,沖刷路面的泥沙和枯葉。

37歲的朱秀花和32歲的李土金都是負責晚上清潔路面的環衛工人。雖然戴著手套,身穿風衣,但工作4個多小時後,兩人的手套早已濕透,靴子也沾滿了水,鼻子被凍得通紅。

“這水槍噴出來的水很大,一不小心就會把褲腳打濕。”朱秀花一邊用水槍沖洗地面,一邊告訴記者,她每天晚上10時半上街清洗馬路,一直工作到淩晨5時。淩晨時分刮寒風時最冷,感覺手腳都凍僵了,“凍得像石頭一樣”。

對於工作的艱辛,已經做了21年環衛工的朱秀花說:“一開始確實常常感冒,不過做了這麼多年,也不覺得很辛苦了。”朱秀花16歲加入環衛工人隊伍,常年上街清掃馬路,無論是華燈初上的夜景還是空曠寂寥的街頭,她都見過。“晚上剛出來時比較冷,但一干起活來就不冷了。”旁邊的李土金靦腆地笑著說。

淩晨4時半,天色還是很暗,朱秀花和李土金不知不覺已在大街上掃了兩個小時。寂靜的城門西路不時傳來“沙沙”的掃地聲,濕漉漉的馬路上明顯乾淨了很多。半個小時後,將有另一批同事來接班,兩人即將結束整夜8個小時的工作。但等到晚上10時半,他們又會準時來接班,迎接另一個深夜。

統籌/佛山日報記者龐文彬

采寫/佛山日報記者李曄至、林嘉慧、陳晨見習記者周珊瑩、韋娟明

實習編輯 | 劉心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