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媒體聲音|北京醫院院長王建業:做醫生先做人

媒體聲音 · 院長專訪

從新疆知青到海歸博士, 從普通醫生到中央保健專家, 北京醫院院長王建業的成長之路, 既帶有時代烙印,

又充滿傳奇色彩。 總結過去, 他的經驗非常樸素:一個人無論為官、經商, 還是做學問, 最重要的是先把人做好, 腳踏實地, 不走捷徑。

近日, 北京醫院院長王建業教授接受了《生命時報》的專訪。

從新疆到瑞士, 一路刻苦學習

《生命時報》:您當年為何選擇學醫?

王建業:我16歲時隨父母到新疆, 高中畢業後就下鄉了。 在農村當知青的經歷, 讓我感受到缺醫少藥問題的嚴重性。 村裡只有一位沒上過學的赤腳醫生, 沒有其他醫療保障。 老百姓生病了一般靠扛, 扛不過去才看醫生, 醫生一看沒治了, 就拉回來死在家裡。 我當時覺得學醫能直接為人服務, 於是在恢復高考後報考了新疆醫學院。 那時條件非常艱苦, 考點在縣城, 離我們那兒有20公里,

由於沒有交通工具, 知青們就結伴步行過去, 一走就是4個小時。

《生命時報》:我看您是從瑞士蘇黎世大學醫學院博士畢業的, 那裡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搖籃, 從新疆到瑞士, 您是如何做到的?

王建業:大學畢業後, 我考上了協和泌尿外科的碩士, 來到北京。 碩士畢業後, 分配到北京醫院工作。 1992年, 我通過英語、德語考試, 申請到全國僅有兩個名額的瑞士聯邦政府獎學金, 去往瑞士蘇黎世大學醫學院學習。 這個獎學金本來只提供進修一年的機會, 但我的老師看我語言能力、業務功底還不錯, 就給學校寫信, 建議我轉讀博士。 這位老師學術地位很高, 我很快就成了他的博士生, 開始從事前列腺癌的研究, 並於兩年後畢業。

《生命時報》:泌尿外科包括很多疾病,

您為何選擇前列腺癌作為研究方向?

王建業:當時, 我國前列腺癌發病率很低, 北京醫院泌尿外科一年也就遇到一兩例患者, 但我認為實際發病率並沒那麼少, 主要是診斷不出來。 那時的診斷方法是, 肛檢摸一摸前列腺, 覺得像是癌, 就把睾丸切了, 做去勢治療;如摸著不像, 就不處理, 其實根本不清楚到底是不是。 前列腺癌不疼不癢, 多數人直到晚期骨轉移時才發現, 所以我到瑞士很想學他們的早期診斷技術。 後來, 我的研究成為當年最優秀的博士論文, 至今仍保存在瑞士國家圖書館中。

《生命時報》:當年不少留學生選擇移民發達國家, 您是否猶豫過?

王建業:留在瑞士的機會很多, 但從沒想過,

我覺得學了本領還是得回國實踐。 博士論文答辯完, 我就回國了, 連學位證書都是寄回來的。 其實, 在讀博時, 我就給醫院寫信, 計畫學成歸國後, 如何一步步開展前列腺癌的防治工作。

從零起步, 提高我國前列腺癌診療水準

《生命時報》:您是怎麼把北京醫院前列腺癌診療能力提升到數一數二的水準的?

王建業:回國之後, 也是從零起步。 首先, 推廣前列腺特異抗原(PSA)的篩查, 對高危患者進行穿刺, 以便早期診斷、及時手術根治。 開展前列腺癌根治手術, 我們算是國內最早的一批。 我有一位同學, 博士期間在美國研究的是磁共振下前列腺癌的診斷, 於是我倆合作, 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磁共振引導下的靶向穿刺, 針對性很強, 避免了多點穿刺,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的問題。 該技術目前世界上只有兩家醫院能做, 我們是其中一家。 後來, 我們逐步把病理診斷、放療化療的水準提升上來, 形成了一個不缺腿、有梯隊的前列腺癌診療團隊。 目前, 北京醫院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中, 前列腺癌患者占比最高。 其實,腎癌、膀胱癌等我也治療,只不過從研究角度講,前列腺癌是我的主要方向,並承擔了這方面的國家課題。

《生命時報》:當了11年的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您覺得我國泌尿外科疾病發病情況是否發生變化?

王建業:變化還是挺大的。過去我們講,結核、結石和腫瘤是泌尿外科的三大類疾病。如今,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泌尿系結核病已經很少了。但隨著飲食習慣的變化和人均壽命的增長,結石和腫瘤病人越來越多。以前列腺癌為例,發病率持續升高,這就和長壽、篩查推廣和飲食西化有關。同時,泌尿系統疾病在疾病譜中占比也更高了,主要和壽命延長導致泌尿系老年病越來越多有關,比如隨年齡增長,老年女性由於盆底鬆弛,一咳嗽就漏尿;老年男性普遍面臨前列腺肥大和增生問題。

《生命時報》:如今,我國泌尿外科診療水準如何,存在哪些問題?

王建業:近年來,我國臨床診療水準快速提升,日新月異,已達到國際一流水準,這得益於經濟的發展。不足的是,我國醫學在基礎研究和新藥開發方面發展較慢,表現為藥物多是仿製、高精尖醫療設備依賴進口,部分耗材雖有國產,但精度還是差一些。醫學創新依賴巨額資金投入,以新藥研發為例,需要投資數十億美元,花費漫長時間,且面臨中途失敗的風險,而我國企業多數不願承擔如此高額的研發成本。不過,在國家鼓勵科技創新的大背景下,這一問題將得到改善,但需要一個發展週期。

院長不是好幹的活兒

《生命時報》:從科主任、副院長到黨委書記,您在北京醫院做了20多年的管理者。在您看來,大醫院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王建業:多年來,我一直致力於提高醫院管理的精細程度,可概括為三點:一是專業化。過去,醫院行政工作多由上了年紀的護士擔當,不太專業。如今,醫院行政人員學歷提高,且畢業於相關專業,專人專用,管理也能出效益。二是人文化。我們希望患者在看好病的同時,有個良好的就醫體驗和感受,為病人著想,打造更人性化的環境。三是智能化。比如,推出多種掛號形式,不必視窗排隊;算出就診時間,減少等候時長。智慧化不僅方便患者,也是醫院精細化管理的前提。

2018年,北京醫院將建立“一院一校一室”。“一院”指網路醫院,通過遠端會診,使醫療資源下沉,服務基層患者;“一校”指老年健康大學,每年為患者提供數百場講座,將健康教育從治病向防病前移;“一室”指人工智慧實驗室,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臨床,比如病理科人工和機器讀片相結合,提高診斷準確性。希望我們的探索能為公立醫院改革趟出一條路。

《生命時報》:目前,醫改已進入深水區,強調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在管理上是否帶來難處?

王建業:主要問題在於政策和資金投入不配套。舉例來說,過去我們有一定的藥品利潤,但在採取藥品零差價後,醫院在藥上一分錢也賺不到,還得倒貼5000萬成本,包括人力、損耗、水電等。公立醫院管理實行法人制,院長在一定程度上像是企業老闆,政府補貼資金不到位的話,他必須想辦法追逐利潤,否則醫務人員的工資怎麼發,又怎麼留住大專家。凸顯公益性,政府支持卻不足,這是醫院管理的一大難點。院長還要思考如何開展新技術、提高醫療品質、擴大知名度、吸引更多患者,促使醫院這個大機器有序運行和發展,很不好幹。所以說,一名好大夫不見得能當一位好院長。

《生命時報》:如今,醫患矛盾比較突出,您認為醫患之間該如何相處?

王建業:重視溝通和換位思考最重要。我常和醫生們說,要體諒病人的痛苦和不容易,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多給他們一些傾訴的時間。但也希望患者明白,醫學不是萬能的,不是所有問題醫生都能解決。醫生其實也不容易,飯都吃不上,出一上午門診,第一件事就是上廁所。雙方重在貴在溝通和相互理解。

《生命時報》:在保持健康方面,您有什麼建議?

王建業:第一是心態。心態好的人內分泌、免疫功能都好。我這個人最好的就是心態,不計較小事情,不去琢磨別人的話,相信再難的事都會過去。第二是飲食。吃好一日三餐,雜一些,清淡點,不主張吃保健品,刻意去補反而影響體內平衡。第三是運動。我每天都要走夠一萬步。

作者:李迪

其實,腎癌、膀胱癌等我也治療,只不過從研究角度講,前列腺癌是我的主要方向,並承擔了這方面的國家課題。

《生命時報》:當了11年的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您覺得我國泌尿外科疾病發病情況是否發生變化?

王建業:變化還是挺大的。過去我們講,結核、結石和腫瘤是泌尿外科的三大類疾病。如今,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泌尿系結核病已經很少了。但隨著飲食習慣的變化和人均壽命的增長,結石和腫瘤病人越來越多。以前列腺癌為例,發病率持續升高,這就和長壽、篩查推廣和飲食西化有關。同時,泌尿系統疾病在疾病譜中占比也更高了,主要和壽命延長導致泌尿系老年病越來越多有關,比如隨年齡增長,老年女性由於盆底鬆弛,一咳嗽就漏尿;老年男性普遍面臨前列腺肥大和增生問題。

《生命時報》:如今,我國泌尿外科診療水準如何,存在哪些問題?

王建業:近年來,我國臨床診療水準快速提升,日新月異,已達到國際一流水準,這得益於經濟的發展。不足的是,我國醫學在基礎研究和新藥開發方面發展較慢,表現為藥物多是仿製、高精尖醫療設備依賴進口,部分耗材雖有國產,但精度還是差一些。醫學創新依賴巨額資金投入,以新藥研發為例,需要投資數十億美元,花費漫長時間,且面臨中途失敗的風險,而我國企業多數不願承擔如此高額的研發成本。不過,在國家鼓勵科技創新的大背景下,這一問題將得到改善,但需要一個發展週期。

院長不是好幹的活兒

《生命時報》:從科主任、副院長到黨委書記,您在北京醫院做了20多年的管理者。在您看來,大醫院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王建業:多年來,我一直致力於提高醫院管理的精細程度,可概括為三點:一是專業化。過去,醫院行政工作多由上了年紀的護士擔當,不太專業。如今,醫院行政人員學歷提高,且畢業於相關專業,專人專用,管理也能出效益。二是人文化。我們希望患者在看好病的同時,有個良好的就醫體驗和感受,為病人著想,打造更人性化的環境。三是智能化。比如,推出多種掛號形式,不必視窗排隊;算出就診時間,減少等候時長。智慧化不僅方便患者,也是醫院精細化管理的前提。

2018年,北京醫院將建立“一院一校一室”。“一院”指網路醫院,通過遠端會診,使醫療資源下沉,服務基層患者;“一校”指老年健康大學,每年為患者提供數百場講座,將健康教育從治病向防病前移;“一室”指人工智慧實驗室,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臨床,比如病理科人工和機器讀片相結合,提高診斷準確性。希望我們的探索能為公立醫院改革趟出一條路。

《生命時報》:目前,醫改已進入深水區,強調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在管理上是否帶來難處?

王建業:主要問題在於政策和資金投入不配套。舉例來說,過去我們有一定的藥品利潤,但在採取藥品零差價後,醫院在藥上一分錢也賺不到,還得倒貼5000萬成本,包括人力、損耗、水電等。公立醫院管理實行法人制,院長在一定程度上像是企業老闆,政府補貼資金不到位的話,他必須想辦法追逐利潤,否則醫務人員的工資怎麼發,又怎麼留住大專家。凸顯公益性,政府支持卻不足,這是醫院管理的一大難點。院長還要思考如何開展新技術、提高醫療品質、擴大知名度、吸引更多患者,促使醫院這個大機器有序運行和發展,很不好幹。所以說,一名好大夫不見得能當一位好院長。

《生命時報》:如今,醫患矛盾比較突出,您認為醫患之間該如何相處?

王建業:重視溝通和換位思考最重要。我常和醫生們說,要體諒病人的痛苦和不容易,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多給他們一些傾訴的時間。但也希望患者明白,醫學不是萬能的,不是所有問題醫生都能解決。醫生其實也不容易,飯都吃不上,出一上午門診,第一件事就是上廁所。雙方重在貴在溝通和相互理解。

《生命時報》:在保持健康方面,您有什麼建議?

王建業:第一是心態。心態好的人內分泌、免疫功能都好。我這個人最好的就是心態,不計較小事情,不去琢磨別人的話,相信再難的事都會過去。第二是飲食。吃好一日三餐,雜一些,清淡點,不主張吃保健品,刻意去補反而影響體內平衡。第三是運動。我每天都要走夠一萬步。

作者:李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