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毀三觀,古代也有二次元?古代大佬:你們玩的太差勁了(遊研社)

都坐下, 這是“傳統藝術”。

兩百年前, 有一位專攻美少女的畫師心血來潮:

如果把人們熟知的男性歷史人物畫成妹子, 豈不妙哉?

平復了一下自己不經意之間發現新世界的激動心情, 這位畫師大筆一揮, 為一部珍愛的經典小說, 創作了一幅別具韻味的娘化同人圖:

“三顧茅廬”

在那個魔幻的江戶時代。

《三顧茅廬》/勝川春扇

這個“娘化三顧茅廬”的作者勝川春扇, 是那個創作《神奈川衝浪裡》和《章魚與海女》的觸手系大佬葛飾北齋的同門師兄。 雖然跟師弟比, 春扇顯然沒有那麼大的名氣和才氣, 但是腦洞卻絲毫沒給浮世繪的勝川一派丟臉。

《章魚與海女》/葛飾北齋

《神奈川衝浪裡》

當他在燭光下小心翼翼又伴著興奮和竊喜地創作著娘化作品時, 自己都不敢想像, 將來有那麼一天, 他的這點小愛好:

把男人扮成女人的風潮, 會流行整個日本。

二百年後, “娘化”的創作手法, 在各類動漫遊戲作品中已經佔據一席之地, 女裝大佬的蔓延趨勢也猶如脫韁之馬, 一發不可收拾。

有人覺得這是現代享樂主義再度進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也或者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會發生的文化現象。

但當人們從太田紀念美術館的宣傳文案上,

看到那副塵封多年的“三顧茅廬”時, 才知道事情也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以捉摸。

上面提到的自然就是FGO中這張新出的“葛飾北齋”卡片了↓

※注:葛飾北齋在FGO中並未被娘化, 立繪中葛飾北齋的本體是章魚, 其中的女性設定是他的女兒。 太田紀念美術館的描述不太恰當, 但“Fate”系列娘化歷史人物做法是比較普遍的, 所以對太田紀念美術館想表達的原意影響不大。

樂在其中的愛好者們看到這樣的描述後, 仿佛終於為其找到了久違的文化依託, 於是不由地發出感歎:

“原來日本之魂一脈相承從未改變…”

“我們和先人站在了同一條道路上。

是的, 當你以為消費“女性化”文化是現代人的專屬福利時, 很久以前的日本人早就開始把這些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 當成是茶餘飯後的談資了。

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女裝大佬, 天皇皇子

就像在中國談文不能不說孔孟, 談武總得提一提關公, 要說日本的女裝大佬當然還得先說那個12代天皇皇子小碓(dui)尊。

雖然皇子身穿女裝是別有目的, 硬說人家是女裝大佬有些牽強。

但先提這個人, 是因為他在日本各種文化作品中出現次數之多, 認知程度之廣是其他人物所不能比擬的。 皇子出現之時, 總是以一襲中性的裝扮示人, 其中必然有一些“眾所周知”的秘密。

《討鬼傳》中的小碓尊皇子

小碓尊皇子有一堆別名,像什麼倭建命、日本武尊、大和武尊、太陽武神、日本武神、日本童男、倭男具那命等等。你在某些相關作品的翻譯中看到的,應該就是上邊稱號中的某一個。

說到這可能大家可能對這個人還是沒啥印象。

草薙劍總知道吧。

也叫天叢雲,這把神劍是須佐之男斬八岐大蛇之後掉落的史詩裝備。但這把好裝備卻一直沒有應用的實例,直到傳到了這個文武雙修的小碓尊手裡。

一次戰鬥之中,皇子被引入了敵人的包圍圈。正當四面火勢來襲,情勢危急之際,他急中生智拔出這把神劍斬斷身邊草叢,放火反燒回去大獲成功。此劍也因此得名“草薙(剃)”二字。

在日本,皇子的事蹟與草薙劍傳說齊名的就是“穿女裝退治熊襲”的故事了。

時值西元一世紀,景行天皇給這個皇子小碓尊和他哥哥大碓尊發了兩個女朋友。結果大哥把這倆妹子都據為己有。小碓尊心想老哥平日確實待我不薄,老話說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你拿走了我的衣服,好說。

於是打折了老哥的手足。

老父親一看,小夥子火力這麼旺,也別在這深宮裡自殘了,出去平定叛亂吧。於是小碓尊被派去九州征討雄霸一方的熊襲。

熊襲算是當時一方豪傑,老爹也沒給皇子分多少兵力,就沒打著他能贏的算盤。結果皇子來了個絕的,找叔母借了身女裝混入熊襲帳下當侍女。

宴會期間,觥籌交錯之際,熊襲一眼就看上了這個來自北方的“少女”。於是抱進懷中戲弄一番,頃刻間,衣窮匕見。

熊襲先生生前最後一句話:

啥!這麼可愛果然是男孩子!(え!お前!男だったの??)

平定九州的小碓尊皇子因此被附上“日本武尊”的盛名。這就是皇子女裝的全部故事。

雖然聽起來不過爾爾,然而後世的日本老百姓卻尤為喜歡對這一段進行花樣分析、解讀和演繹。

各種遊戲中涉及到日本武尊的立繪形象往往是比較中性的,圖為《怪物彈珠》

以至於借出女裝的皇子叔母倭姬所在的伊勢神宮,一直以來都把給男孩子穿女裝當成重要的宗教儀式。看起來病怏怏的少年穿上女裝之後,也許就會像當年皇子一樣在文弱之軀之中,激發出洪荒之力。

在日本,這個傳說深入人心,民間也有模有樣的衍生出了把男孩打扮成女孩子培育的傳統風俗,只是為圖個讓孩子身強體壯的吉利。

資料上說這個風俗一直持續到昭和30年代。

等等,也就是說昭和男兒曾經也……?

17世紀二次元H漫

看到這個小標題很多朋友可能就知道下邊要說浮世繪了。

說浮世繪是江戶時代的小黃本應該沒什麼異議,因為在現存的這些浮世繪作品中,不可描述題材的內容佔據了70%之多。當然還有一小部分是雅俗共賞的風景人文。

不過,表面上看起來路子很野的各種浮世繪作品,其實歸根結底都源自于日本文化的一種精神內核:やつし(Yatsushi)。

翻遍網上的各種資料也沒給這個詞找到一個正統的中文翻譯,根據意思我姑且把它稱作“通俗化”。

“通俗化”簡單來說就是把歷史上、傳說中的人或者神,通過通俗易懂的表現手法讓當世老百姓能輕鬆理解的創作方式。

在這條基礎理論之上,才有了各種腦洞大開的文化作品,一直到今天這種創作精神也一直影響著日本人的文化創作。

在這裡,對各種“通俗化”的形式我就不分門別類的進行列舉了。而這篇文章的主題之一“娘化”,作為“通俗化”中老百姓最為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自然在後世留下了許多有意思的作品。

比如中國的神話傳說“琴高乘鯉”中的琴高,就被“通俗化”成了妹子。

《やつし琴高仙人圖》

江戶著名的美少女浮世繪大師鈴木春信,也是“娘化”作品的大戶,下面那個有“懸壺濟世”之名的費長房,也是被他“通俗化”後的樣子。

《やつし費長房》

順便提一嘴,江戶時代的浮世繪題材可遠比大家想像的要會玩得多。比如浮世繪大師奧村政信的這套《閨的雛形》。

表面上,這就是一個男生帶著兩個女生學習美術課程的無聊日常。

然而實際上後續的情節發展卻不像第一幅畫中展現的這麼簡單。

下一張圖,突然畫風一轉,幾個人複習的課程也瞬間從“美術“轉成了“生物”。

而最令人震驚的是,最下方那位“女性”其實是一位女裝大佬。

你問我怎麼知道的,因為…

你猜。

另外,雖然剛才多次提到,但依然覺得很有意思的一點是:

江戶時代的同人小說

19世紀,日本文政年間,有一部同人作品橫空出世,沒過多久便紅遍大江南北。

這本書叫《傾城水滸傳》,作者乃當時的著名小說家——曲亭馬琴(本名:瀧澤馬琴)。

從書名就能很容易看出 ,這是一部以《水滸傳》為基礎的改編作品。而“傾城”二字又能讓人聯想到,書中的內容必然與貌美的女性有某種程度的關係。

沒錯,這部《傾城水滸傳》就是把原作中的梁山好漢全部來了個性別反轉,其中的三位女俠也都變成了男性。

比如“托塔天王晁蓋”,就被娘化成了“夜叉天王小蝶”,“花和尚魯智深”被娘化成“花殼秒達”,等等。

這套書在當時到底有多火?

據史料記載,這套書的初版就生產了數千部,在當時印刷技術極為落後的條件下,這幾乎是民間作品無法企及的高度,它也因此被稱為“江戶最暢銷作品”。

後來,初版的雕版遭遇了火災,無法再次使用,但居高不下的人氣讓出版商不得不再次雕刻第二版。

再後來,由於印刷次數太多,第二版的雕版木也被磨損得無法使用了,於是只好再度重雕新版,就這樣一直刻到第三版才算結束。

可以說,曲亭馬琴僅憑一己之力,就把娘化的審美風格發揚光大,給當時很多淳樸的日本老百姓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水滸傳第一次在日本被娘化了。早在《傾城水滸傳》出現半個世紀以前,1783年,一位叫伊丹椿園的小說家就開始對《水滸傳》進行娘化,刊名為《女水滸傳》。後來又被小說家好花堂野亭翻版成了《新版女水滸傳》。

娘化文化在當時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當然,一直到現在,這種玩法也從未停止過。

說起來,《傾城水滸傳》的那個作者曲亭馬琴,最著名的作品還不是《傾城》這套。而是另一部在日本家喻戶曉的小說:《南總裡見八犬傳》。

許多朋友在玩《信長的野望》時,在特典中可能發現過這樣兩個奇怪的角色,他們的性別為男性,然而配音卻是女性。

從角色的頭像中也看不出有多少男孩子的氣息。

其實這種女裝大佬的設定,都是源自《南總裡見八犬傳》原作的故事情節。

比如這個擔任裡見家軍師的犬阪毛野,就是從小被當女孩子撫養長大,後來在平時的生活中也常以女裝示人。至於具體的故事情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各種以《八犬傳》為基礎創作的電影、動漫等作品中瞭解,在這裡我們就不展開了。

《南總裡見八犬傳》是曲亭馬琴耗時28年完成的大作,一直都以“日本古典文學史最長篇的著作”著稱。這部小說在當今日本已經被翻製成電影、戲劇、動畫、遊戲等各種形式的藝術作品。

那馬琴老爺子為什麼要這麼設計人物呢?

因為首先文中的“八犬”本身就取自於日本的古老傳說,他們男性的身份在老百姓的心中是不可動搖的,這個鐵律不好動。

但給兩個漢子安排女裝這個事,現在還真的不太好考證了。不過其中有一個說法我是比較認同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當時老百姓就萌這種人設,換言之就是“喜聞樂見”。

這樣講並不是憑空臆測,因為現在回過頭來看看,日本江戶時代陸陸續續出現的女性化作品實在是太多了。

像描寫女裝盜賊的《弁天小僧》:

西元十世紀,日本平安時代,出現了一本旅行隨筆題材的書《土佐日記》。

這本書開篇第一句話就是:

“日記是男人寫的東西,我雖然是一屆女流,但也想寫寫試試。”

這個明顯女性口吻的《日記》作者,是紀貫之,性別,男。

紀老這個人不一般,在日本是被尊為“詩聖”的人物。

他在《土佐日記》用女性的口吻寫東西,可並不是有什麼特殊的癖好。那個年代的日本,日記這種文體,都要用標準的“漢文”書寫,也就是中國漢字。

而日本常年以來,用漢字幾乎是男性的專利,久而久之也就導致日本的“漢文”詞彙和語氣都過於陽剛,難以表現纖細的內心情感。

紀老就只有假借女性之名,用表現口語的假名書寫了整篇《土佐日記》。這種開創性的文體為日本後世的“女流文學”,甚至對日本語言的假名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日本國寶《土佐日記》原本。可見行文幾乎均為假名,難覓漢字蹤影

現代日語裡夾雜著這麼多假名,紀老是要分份功的。

各種資料中,為了形象地說明紀老用這種文體寫作在當時的特殊性,常常用“文字上的女裝”這種說法來表述。

與這種表述相關的,一直以來還有一個民間說法是,紀老在寫《土佐日記》的旅行途中,一直都是身著女裝,目的是全方位地感受女性的所見所想。

但這種說法終究是“文字女裝”的以訛傳訛還是確有此事,眾說紛紜。

而日本民間卻很喜歡拿這個雜談來做文章。

常常能見到許多帖子就紀老是否女裝展開辯論:

甚至國語教材都有這種描述的嫌疑:(不排除是這位同學理解錯或教師理解錯的可能)

所以既然有這樣的說法,就免不了民間各種創作者以此為梗進行各種演繹:

某手游的“紀貫之”卡牌立繪

但實際上,正統史料中並無紀老女裝的記載。

不過這些終究都只是老先生的花邊故事罷了。

當年他勇敢地突破傳統的男女固有界限,掀開文學歷史新篇章的事蹟,才是值得人們去永遠銘記,去學習,去發揚的。

紀老在《土佐日記》的最後一句寫道:

“這一路走來,難忘的事、遺憾的事都有很多,不一而足。

但是無論如何,這種東西快點打破吧。”

他想打破的是什麼呢,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討鬼傳》中的小碓尊皇子

小碓尊皇子有一堆別名,像什麼倭建命、日本武尊、大和武尊、太陽武神、日本武神、日本童男、倭男具那命等等。你在某些相關作品的翻譯中看到的,應該就是上邊稱號中的某一個。

說到這可能大家可能對這個人還是沒啥印象。

草薙劍總知道吧。

也叫天叢雲,這把神劍是須佐之男斬八岐大蛇之後掉落的史詩裝備。但這把好裝備卻一直沒有應用的實例,直到傳到了這個文武雙修的小碓尊手裡。

一次戰鬥之中,皇子被引入了敵人的包圍圈。正當四面火勢來襲,情勢危急之際,他急中生智拔出這把神劍斬斷身邊草叢,放火反燒回去大獲成功。此劍也因此得名“草薙(剃)”二字。

在日本,皇子的事蹟與草薙劍傳說齊名的就是“穿女裝退治熊襲”的故事了。

時值西元一世紀,景行天皇給這個皇子小碓尊和他哥哥大碓尊發了兩個女朋友。結果大哥把這倆妹子都據為己有。小碓尊心想老哥平日確實待我不薄,老話說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你拿走了我的衣服,好說。

於是打折了老哥的手足。

老父親一看,小夥子火力這麼旺,也別在這深宮裡自殘了,出去平定叛亂吧。於是小碓尊被派去九州征討雄霸一方的熊襲。

熊襲算是當時一方豪傑,老爹也沒給皇子分多少兵力,就沒打著他能贏的算盤。結果皇子來了個絕的,找叔母借了身女裝混入熊襲帳下當侍女。

宴會期間,觥籌交錯之際,熊襲一眼就看上了這個來自北方的“少女”。於是抱進懷中戲弄一番,頃刻間,衣窮匕見。

熊襲先生生前最後一句話:

啥!這麼可愛果然是男孩子!(え!お前!男だったの??)

平定九州的小碓尊皇子因此被附上“日本武尊”的盛名。這就是皇子女裝的全部故事。

雖然聽起來不過爾爾,然而後世的日本老百姓卻尤為喜歡對這一段進行花樣分析、解讀和演繹。

各種遊戲中涉及到日本武尊的立繪形象往往是比較中性的,圖為《怪物彈珠》

以至於借出女裝的皇子叔母倭姬所在的伊勢神宮,一直以來都把給男孩子穿女裝當成重要的宗教儀式。看起來病怏怏的少年穿上女裝之後,也許就會像當年皇子一樣在文弱之軀之中,激發出洪荒之力。

在日本,這個傳說深入人心,民間也有模有樣的衍生出了把男孩打扮成女孩子培育的傳統風俗,只是為圖個讓孩子身強體壯的吉利。

資料上說這個風俗一直持續到昭和30年代。

等等,也就是說昭和男兒曾經也……?

17世紀二次元H漫

看到這個小標題很多朋友可能就知道下邊要說浮世繪了。

說浮世繪是江戶時代的小黃本應該沒什麼異議,因為在現存的這些浮世繪作品中,不可描述題材的內容佔據了70%之多。當然還有一小部分是雅俗共賞的風景人文。

不過,表面上看起來路子很野的各種浮世繪作品,其實歸根結底都源自于日本文化的一種精神內核:やつし(Yatsushi)。

翻遍網上的各種資料也沒給這個詞找到一個正統的中文翻譯,根據意思我姑且把它稱作“通俗化”。

“通俗化”簡單來說就是把歷史上、傳說中的人或者神,通過通俗易懂的表現手法讓當世老百姓能輕鬆理解的創作方式。

在這條基礎理論之上,才有了各種腦洞大開的文化作品,一直到今天這種創作精神也一直影響著日本人的文化創作。

在這裡,對各種“通俗化”的形式我就不分門別類的進行列舉了。而這篇文章的主題之一“娘化”,作為“通俗化”中老百姓最為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自然在後世留下了許多有意思的作品。

比如中國的神話傳說“琴高乘鯉”中的琴高,就被“通俗化”成了妹子。

《やつし琴高仙人圖》

江戶著名的美少女浮世繪大師鈴木春信,也是“娘化”作品的大戶,下面那個有“懸壺濟世”之名的費長房,也是被他“通俗化”後的樣子。

《やつし費長房》

順便提一嘴,江戶時代的浮世繪題材可遠比大家想像的要會玩得多。比如浮世繪大師奧村政信的這套《閨的雛形》。

表面上,這就是一個男生帶著兩個女生學習美術課程的無聊日常。

然而實際上後續的情節發展卻不像第一幅畫中展現的這麼簡單。

下一張圖,突然畫風一轉,幾個人複習的課程也瞬間從“美術“轉成了“生物”。

而最令人震驚的是,最下方那位“女性”其實是一位女裝大佬。

你問我怎麼知道的,因為…

你猜。

另外,雖然剛才多次提到,但依然覺得很有意思的一點是:

江戶時代的同人小說

19世紀,日本文政年間,有一部同人作品橫空出世,沒過多久便紅遍大江南北。

這本書叫《傾城水滸傳》,作者乃當時的著名小說家——曲亭馬琴(本名:瀧澤馬琴)。

從書名就能很容易看出 ,這是一部以《水滸傳》為基礎的改編作品。而“傾城”二字又能讓人聯想到,書中的內容必然與貌美的女性有某種程度的關係。

沒錯,這部《傾城水滸傳》就是把原作中的梁山好漢全部來了個性別反轉,其中的三位女俠也都變成了男性。

比如“托塔天王晁蓋”,就被娘化成了“夜叉天王小蝶”,“花和尚魯智深”被娘化成“花殼秒達”,等等。

這套書在當時到底有多火?

據史料記載,這套書的初版就生產了數千部,在當時印刷技術極為落後的條件下,這幾乎是民間作品無法企及的高度,它也因此被稱為“江戶最暢銷作品”。

後來,初版的雕版遭遇了火災,無法再次使用,但居高不下的人氣讓出版商不得不再次雕刻第二版。

再後來,由於印刷次數太多,第二版的雕版木也被磨損得無法使用了,於是只好再度重雕新版,就這樣一直刻到第三版才算結束。

可以說,曲亭馬琴僅憑一己之力,就把娘化的審美風格發揚光大,給當時很多淳樸的日本老百姓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水滸傳第一次在日本被娘化了。早在《傾城水滸傳》出現半個世紀以前,1783年,一位叫伊丹椿園的小說家就開始對《水滸傳》進行娘化,刊名為《女水滸傳》。後來又被小說家好花堂野亭翻版成了《新版女水滸傳》。

娘化文化在當時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當然,一直到現在,這種玩法也從未停止過。

說起來,《傾城水滸傳》的那個作者曲亭馬琴,最著名的作品還不是《傾城》這套。而是另一部在日本家喻戶曉的小說:《南總裡見八犬傳》。

許多朋友在玩《信長的野望》時,在特典中可能發現過這樣兩個奇怪的角色,他們的性別為男性,然而配音卻是女性。

從角色的頭像中也看不出有多少男孩子的氣息。

其實這種女裝大佬的設定,都是源自《南總裡見八犬傳》原作的故事情節。

比如這個擔任裡見家軍師的犬阪毛野,就是從小被當女孩子撫養長大,後來在平時的生活中也常以女裝示人。至於具體的故事情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各種以《八犬傳》為基礎創作的電影、動漫等作品中瞭解,在這裡我們就不展開了。

《南總裡見八犬傳》是曲亭馬琴耗時28年完成的大作,一直都以“日本古典文學史最長篇的著作”著稱。這部小說在當今日本已經被翻製成電影、戲劇、動畫、遊戲等各種形式的藝術作品。

那馬琴老爺子為什麼要這麼設計人物呢?

因為首先文中的“八犬”本身就取自於日本的古老傳說,他們男性的身份在老百姓的心中是不可動搖的,這個鐵律不好動。

但給兩個漢子安排女裝這個事,現在還真的不太好考證了。不過其中有一個說法我是比較認同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當時老百姓就萌這種人設,換言之就是“喜聞樂見”。

這樣講並不是憑空臆測,因為現在回過頭來看看,日本江戶時代陸陸續續出現的女性化作品實在是太多了。

像描寫女裝盜賊的《弁天小僧》:

西元十世紀,日本平安時代,出現了一本旅行隨筆題材的書《土佐日記》。

這本書開篇第一句話就是:

“日記是男人寫的東西,我雖然是一屆女流,但也想寫寫試試。”

這個明顯女性口吻的《日記》作者,是紀貫之,性別,男。

紀老這個人不一般,在日本是被尊為“詩聖”的人物。

他在《土佐日記》用女性的口吻寫東西,可並不是有什麼特殊的癖好。那個年代的日本,日記這種文體,都要用標準的“漢文”書寫,也就是中國漢字。

而日本常年以來,用漢字幾乎是男性的專利,久而久之也就導致日本的“漢文”詞彙和語氣都過於陽剛,難以表現纖細的內心情感。

紀老就只有假借女性之名,用表現口語的假名書寫了整篇《土佐日記》。這種開創性的文體為日本後世的“女流文學”,甚至對日本語言的假名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日本國寶《土佐日記》原本。可見行文幾乎均為假名,難覓漢字蹤影

現代日語裡夾雜著這麼多假名,紀老是要分份功的。

各種資料中,為了形象地說明紀老用這種文體寫作在當時的特殊性,常常用“文字上的女裝”這種說法來表述。

與這種表述相關的,一直以來還有一個民間說法是,紀老在寫《土佐日記》的旅行途中,一直都是身著女裝,目的是全方位地感受女性的所見所想。

但這種說法終究是“文字女裝”的以訛傳訛還是確有此事,眾說紛紜。

而日本民間卻很喜歡拿這個雜談來做文章。

常常能見到許多帖子就紀老是否女裝展開辯論:

甚至國語教材都有這種描述的嫌疑:(不排除是這位同學理解錯或教師理解錯的可能)

所以既然有這樣的說法,就免不了民間各種創作者以此為梗進行各種演繹:

某手游的“紀貫之”卡牌立繪

但實際上,正統史料中並無紀老女裝的記載。

不過這些終究都只是老先生的花邊故事罷了。

當年他勇敢地突破傳統的男女固有界限,掀開文學歷史新篇章的事蹟,才是值得人們去永遠銘記,去學習,去發揚的。

紀老在《土佐日記》的最後一句寫道:

“這一路走來,難忘的事、遺憾的事都有很多,不一而足。

但是無論如何,這種東西快點打破吧。”

他想打破的是什麼呢,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