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大留美碩士拉黑父母6年,50、60後真是中國最糟糕的一代家長?

時近春節, 許多人都將踏上歸鄉之旅, 辛苦一年, 回到父母身邊, 共用天倫之樂, 家人團聚, 溫馨融洽, 似乎才是歲末年初的主題。

但理想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前不久, 一則“北大留美碩士12年不回家, 拉黑父母6年”的新聞引爆網路, 34歲的王猛寫下萬字長文“數落”父母控制他, 而父母則回應“覺得控制得不夠”, 兩代人的鴻溝赤裸裸地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這背後究竟有怎樣的辛酸, 讓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如此糟糕?

1、“我不願做被你們操控的巨嬰!”

要換外人看來, 王猛是個地地道道的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從小成績優異, 是四川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 被北大生物專業錄取, 而後又去了美國的一所名校念碩士, 足以讓父母引以為豪。

然而, 外人所見的光鮮背後, 是12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而在6年前, 他更是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 王猛甚至還準備到北大再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

“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

父母究竟做了什麼, 讓王猛如此痛苦, 以致現在還有心理創傷?

王猛“萬字控訴長文”的一部分

·因為父母想要個女兒, 就把兒子當女兒養, 甚至常年保存其穿裙裝的照片, 而且“陶醉”其中;

·小時遭受欺淩,

母親不是教育要堅強, 給出的主意是“哭著告老師”;

·學校表演要求穿短褲, 母親強迫其穿長褲, 只為顯示自己的權威;

·想去外面的學校上學, 每次都被拒絕, 因為不能脫離父母的控制;

·小時不會剝雞蛋, 被同學和親戚嘲諷, 父母對此無動於衷;

·旅遊時父母狂吹兒子的優異成績和自己的辛苦, 導致同行都用異樣眼光看兒子;

·直到出國讀研, 父母仍想繼續控制, 把兒子託付給一個他不喜歡的“老朋友”, 在兒子想擺脫“照顧”時還要求其“要學會與有問題的人交往”……

凡此種種, 不勝枚舉。

這麼多年下來, 王猛沮喪, 很難集中注意力, 心理壓力巨大。 在2012年前後, 他寫了一封長長的決裂信, 拉黑了與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 與“家”徹底告別。

而王猛的父母呢, 他們意識到了這些嗎?

在王猛的萬字長文掀起關注的時候, 他的父母在媒體採訪時的回應是:

“兒子的萬字長信我看了, 沒有太多感受。 ”

“我們搞不懂, 兒子為何老揪著過去不放?”

“他說我們控制他, 但我反而覺得是控制得不夠!”

兩代人對此的認識, 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

《我的極品老媽》劇照

2、被父母操控的人生

和王猛一樣, 從小到大, 直至成家立業, 都一直被父母所掌控的人, 其實有不少。

網易“人間”欄目曾發表過一篇《被母愛綁架的“中國巨嬰”》的文章, 文中的姑娘小璐用一句話概括了自己:“我的人生就是一場木偶戲, 從小, 我就生活在我媽的陰影裡……”

從小璐記事開始, 她的生活——小到吃飯穿衣, 大到升學擇業, 無不在母親的“安排之下”, 自己的事自己沒有話語權, 實在想自己做決定, 母親卻總將她的這種想法定義為:不孝、忤逆。

小璐不是沒有做出過反抗, 高考時她沒有按照母親的意思報考就近高校的油氣專業, 而是偷偷選了自己選的設計, 而且還是一所遠離老家的西安高校。

母親自然勃然大怒不惜讓小璐複讀,但最後在旁人的勸說下還是讓她西安上學,小璐竊喜,她以為這樣就可以擺脫母親的掌控。

但是,她錯了。

“四年大學,我媽去學校突查了200多次,除去寒暑假,平均1周1次。”小璐的母親甚至會去營業廳調取她的通話記錄,“聯繫稍頻的電話,就要去核實對方的身份”。

畢業之後,小璐的戀情、婚姻和工作,母親也是“一手包辦”。她先故意氣走了小璐的校園戀人,然後又把小璐後來的丈夫“安排”給了自己的女兒,而後小璐遭遇家暴,想要離婚,亦遭到母親強烈反對。

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後,“人生幾乎失去了所有繼續下去的動力”的小璐終於和暴躁的丈夫解除了婚姻,她去了另一個城市,開始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室,並有了喜歡的人。

但故事並沒有結束,強勢的母親又跳將出來,要把女兒“安排”給她看好的一位中年喪偶的公務員,為此,這位媽媽故伎重演,再度氣走了女兒的戀人,並且把女兒工作室的資金轉移,導致工作室不得不關門。

最後,這個姑娘瘋了。

而她的母親,則是這麼認為的——

“這孩子真是不知好歹!我為了她費了那麼大勁,她竟然一點也體會不到家長的良苦用心。

3、50、60後真的是中國最糟糕的一代家長?

“爸媽是不會害你的,我都是為了你好!”

“你怎麼就不聽話呢?”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

“你看看別人家的那XX,再看看你!”

“我是你爸(媽),你必須聽我的!”

“生你有什麼用?!”

以上這些話,在中國的家庭中,百分之九十的父母,應該都對孩子說過。這也難怪,在網路有一個以“父母皆禍害”為名的據說有十萬之眾的討論群組,而王猛的“萬言書”一出,也引來了很多共鳴。

甚至有人大膽和辛辣地說,50、60後家長是“中國最糟糕的一代家長”,因為其“成長於社會動盪的年代,不相信公平與公正,深諳各種人事關係,卻缺乏基本的公德,自私自負不自知”,並進一步強調,這些家長“與80、90後子女之間有著嚴重的三觀撕裂”,“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的兩代人沒有必要以‘親情’的名義強行黏合在一起”。

此話說起來不免令天下廣大50、60後父母寒心,兒女小時候自己要努力打拼,為下一代創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兒女長大了,要操心婚房、嫁妝,說不定還要接著上崗當保姆哺育第三代。生怕兒女走一點彎路,費心費力,到頭來卻討不了一點好,還成了兒女眼中的“禍害”。

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

是父母愚昧無知嗎?並不是,王猛和小璐的父母都是他們那一輩中有知識有文化的人物,甚至還在單位當著不大不小的幹部。

原因其實很簡單,其實矛盾在一開始就埋下了——那就是在這些父母的認知中,兒女首先是“他們的兒女”,然後才是兒女自己。

把活生生有自己思想的人當成是自己的“一件東西”,“一個作品”,想讓他什麼樣,他就得什麼樣,小到穿衣吃飯愛好,大到升學戀愛工作,都必須一手掌控。

更有信奉“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虎爸虎媽們直接“暴力壓制”,這樣不出問題才是怪事。

在這種認知下的“愛”與“照顧”就變成了“控制”,有人更是總結這些父母的壓制兒女的套路,那就是——“以母愛勒索,以親情綁架,以孝道脅迫”。

這樣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在80、90後與他們的50、60後父母身上,多多少少都有過。只是這樣的委屈、不解和憤怒,大部分人自我消解掉,而像王猛這樣被控制夠狠最終瀕臨崩潰的人,則用“拉黑”的極端方式表達了自己的的反抗。

4、孝順孝順,應該“孝”,但不一定“順”!

王猛“控訴父母”的萬言長信一出,對其的批評之聲也有之,大意基本是說他“屁大點事兒還記仇”,然後說其這樣數落父母是為“不孝”。

更有網友說針對“不孝”進行了反擊——

作為世界上最為關注家庭和家族關係的國家之一,中國自古講究“以孝治天下”,那麼王猛反抗父母的“安排”是不是就是不孝呢?

孔子和孟子都說要孝,但孔聖和亞聖都表示這個鍋我們不背。

讓我們來看看孔老夫子是怎麼說的: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翻譯一下:在家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在外小心謹慎講究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做了以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學問。

先別急,孔夫子還有一句——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父母有過錯,要和風細雨地說服他們,如果父母太固執,也要尊敬他們,避免尖銳地對抗。

看看,孔聖人可沒叫你無條件順從,而是要你講究“鬥爭的策略”。儒家講孝,是因為孝乃仁之本,是依據一種更高的價值目標和價值準則,但絕不是愚忠愚孝。“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孝不是無原則的服從,而是學道的表現和成就,是對自己內心最高價值準則的遵從。

簡單總結下:

孝順孝順,應該孝,但不一定順!該順則順,不該順時就一定不能順。如果盲目順從,最後陷父母于不義,才是不孝。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喜好、夢想,沒有人有權力把你的人生完全操控,哪怕這個人是生你養你的父母。

任何打著“孝順父母”的大旗要人無條件服從,甚至說反抗者是“白眼狼”“忤逆子”的行徑都是荒唐的,反人性的。

“代際衝突”需要的是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而不是被過分割裂。父母的認知觀如果不正確或者停滯不前,那麼他們也同樣需要“被教育”。

春節將至,多少人又將踏上回家的路途。

今天刷屏的陳可辛的《三分鐘》講述的就是回家的路。

希望全天下的家庭都和和美美

也祝願所有人的矛盾都可以冰釋前嫌

家,從來都應該是最溫情的地方

-------------------------------------------------------------------

文字為茶邊求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

母親自然勃然大怒不惜讓小璐複讀,但最後在旁人的勸說下還是讓她西安上學,小璐竊喜,她以為這樣就可以擺脫母親的掌控。

但是,她錯了。

“四年大學,我媽去學校突查了200多次,除去寒暑假,平均1周1次。”小璐的母親甚至會去營業廳調取她的通話記錄,“聯繫稍頻的電話,就要去核實對方的身份”。

畢業之後,小璐的戀情、婚姻和工作,母親也是“一手包辦”。她先故意氣走了小璐的校園戀人,然後又把小璐後來的丈夫“安排”給了自己的女兒,而後小璐遭遇家暴,想要離婚,亦遭到母親強烈反對。

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後,“人生幾乎失去了所有繼續下去的動力”的小璐終於和暴躁的丈夫解除了婚姻,她去了另一個城市,開始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室,並有了喜歡的人。

但故事並沒有結束,強勢的母親又跳將出來,要把女兒“安排”給她看好的一位中年喪偶的公務員,為此,這位媽媽故伎重演,再度氣走了女兒的戀人,並且把女兒工作室的資金轉移,導致工作室不得不關門。

最後,這個姑娘瘋了。

而她的母親,則是這麼認為的——

“這孩子真是不知好歹!我為了她費了那麼大勁,她竟然一點也體會不到家長的良苦用心。

3、50、60後真的是中國最糟糕的一代家長?

“爸媽是不會害你的,我都是為了你好!”

“你怎麼就不聽話呢?”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

“你看看別人家的那XX,再看看你!”

“我是你爸(媽),你必須聽我的!”

“生你有什麼用?!”

以上這些話,在中國的家庭中,百分之九十的父母,應該都對孩子說過。這也難怪,在網路有一個以“父母皆禍害”為名的據說有十萬之眾的討論群組,而王猛的“萬言書”一出,也引來了很多共鳴。

甚至有人大膽和辛辣地說,50、60後家長是“中國最糟糕的一代家長”,因為其“成長於社會動盪的年代,不相信公平與公正,深諳各種人事關係,卻缺乏基本的公德,自私自負不自知”,並進一步強調,這些家長“與80、90後子女之間有著嚴重的三觀撕裂”,“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的兩代人沒有必要以‘親情’的名義強行黏合在一起”。

此話說起來不免令天下廣大50、60後父母寒心,兒女小時候自己要努力打拼,為下一代創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兒女長大了,要操心婚房、嫁妝,說不定還要接著上崗當保姆哺育第三代。生怕兒女走一點彎路,費心費力,到頭來卻討不了一點好,還成了兒女眼中的“禍害”。

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

是父母愚昧無知嗎?並不是,王猛和小璐的父母都是他們那一輩中有知識有文化的人物,甚至還在單位當著不大不小的幹部。

原因其實很簡單,其實矛盾在一開始就埋下了——那就是在這些父母的認知中,兒女首先是“他們的兒女”,然後才是兒女自己。

把活生生有自己思想的人當成是自己的“一件東西”,“一個作品”,想讓他什麼樣,他就得什麼樣,小到穿衣吃飯愛好,大到升學戀愛工作,都必須一手掌控。

更有信奉“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虎爸虎媽們直接“暴力壓制”,這樣不出問題才是怪事。

在這種認知下的“愛”與“照顧”就變成了“控制”,有人更是總結這些父母的壓制兒女的套路,那就是——“以母愛勒索,以親情綁架,以孝道脅迫”。

這樣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在80、90後與他們的50、60後父母身上,多多少少都有過。只是這樣的委屈、不解和憤怒,大部分人自我消解掉,而像王猛這樣被控制夠狠最終瀕臨崩潰的人,則用“拉黑”的極端方式表達了自己的的反抗。

4、孝順孝順,應該“孝”,但不一定“順”!

王猛“控訴父母”的萬言長信一出,對其的批評之聲也有之,大意基本是說他“屁大點事兒還記仇”,然後說其這樣數落父母是為“不孝”。

更有網友說針對“不孝”進行了反擊——

作為世界上最為關注家庭和家族關係的國家之一,中國自古講究“以孝治天下”,那麼王猛反抗父母的“安排”是不是就是不孝呢?

孔子和孟子都說要孝,但孔聖和亞聖都表示這個鍋我們不背。

讓我們來看看孔老夫子是怎麼說的: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翻譯一下:在家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在外小心謹慎講究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做了以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學問。

先別急,孔夫子還有一句——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父母有過錯,要和風細雨地說服他們,如果父母太固執,也要尊敬他們,避免尖銳地對抗。

看看,孔聖人可沒叫你無條件順從,而是要你講究“鬥爭的策略”。儒家講孝,是因為孝乃仁之本,是依據一種更高的價值目標和價值準則,但絕不是愚忠愚孝。“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孝不是無原則的服從,而是學道的表現和成就,是對自己內心最高價值準則的遵從。

簡單總結下:

孝順孝順,應該孝,但不一定順!該順則順,不該順時就一定不能順。如果盲目順從,最後陷父母于不義,才是不孝。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喜好、夢想,沒有人有權力把你的人生完全操控,哪怕這個人是生你養你的父母。

任何打著“孝順父母”的大旗要人無條件服從,甚至說反抗者是“白眼狼”“忤逆子”的行徑都是荒唐的,反人性的。

“代際衝突”需要的是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而不是被過分割裂。父母的認知觀如果不正確或者停滯不前,那麼他們也同樣需要“被教育”。

春節將至,多少人又將踏上回家的路途。

今天刷屏的陳可辛的《三分鐘》講述的就是回家的路。

希望全天下的家庭都和和美美

也祝願所有人的矛盾都可以冰釋前嫌

家,從來都應該是最溫情的地方

-------------------------------------------------------------------

文字為茶邊求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