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無人車今日在廣州南沙上路 爭取2年後成普遍出行工具

今天:出國是第一個節點, 已經是20多年前了。 當時中美在科技創新的實力上差距還很明顯, 抱著對整個世界科技的嚮往, 想瞭解世界最先進技術到美國求學。 第一份工作是在穀歌, 現在看來在那裡最大的收穫是如何為長遠利益安排和工作。 以及如何正確地面對一個複雜的系統。

第三個節點是6、7年前百度決定去美國開研究院, 那時中美科技實力和我當初出國時又不一樣, 已經有中國互聯網公司被列入世界前10名的科技公司, 開始想為中國的科技發展做些事情。 第四個節點是進入無人車這個領域,

進入百度幾年之後, 我便開始可以負責無人車這個研發方向。 最後一個節點是創業, 出來創業的每一天都很enjoy這個過程, 每天都會面臨不一樣的挑戰, 這讓我覺得生活更有意義。

樓天城(小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Pony.ai)創始人兼CTO):我第一個節點是2004年, 入學清華後, 進入姚期智老師的班, 正好是第一屆。 姚老師講課的特點是不看重高分, 更多的是全面能力的培養。 我們在高中課堂上的解題往往都是有了正確答案看能不能解對, 而在姚班是需要解決還沒有人解決的問題, 在作業中就可以得到很多這樣的機會, 進而包括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012年加入谷歌山景城總部, 在穀歌花了一年時間才尋找到無人駕駛這個適合自己的方向。

時間主要花在尋找什麼是自己真正喜歡的領域, 最後找到無人駕駛, 我覺得它既有技術上的挑戰性, 又是未來提升人們交通效率的方法, 很有社會意義, 所以非常喜歡。

南都:所以說, 過往的經歷更多是幫助你們培育出了一種思考方式。

彭:很多收穫其實是做事的方式, 我們看谷歌的成長, 不斷集中了很多人才, 形成了今天這樣一個大系統。 一個大系統如何恰當地解決問題, 裡面系統化的理念和思維非常重要。 一個事情做到和做好差距是非常非常大的。

南都:樓總剛才提到花了一年的時間來摸索方向, 最終為何選擇這個團隊來創業?

樓:我覺得一個無人駕駛公司能不能做好無非是看兩點, 一個是團隊對這個專案的認識,

戰略層面的思考非常重要, 是在戰術層面之上的。 我們在怎麼做無人駕駛上有很多共識。 另一個關鍵點是人才, 當時是一起出來的很多技術人才和天才。 無人駕駛技術現階段主要還是靠人才, 我相信我們這支人才團隊能把這件事做好。

小馬智行創始人兼CEO彭軍及CTO樓天城。

B、談無人駕駛實際應用

技術不是單點突破, 需要整個系統的提升

南都:這兩年, 無人駕駛國內外異常火爆, 如今也有觀點說這個行業多是在炒作概念。 二位怎麼看這個項目, 距離實際應用還有多遠?

彭:我在無人駕駛上看到的是可能性, 越是處於初創期的領域意味著機會越大。 我覺得很多人把路徑和終點混淆了, 我雖然也不知道無人車滿大街跑的時候是哪一天, 但是階段性的成果、場景化的應用會有很多, 在廠區、礦山、機場等很多小區域、包括商用物流的一些場景, 還有像南沙這樣路況相對簡單的區域, 現在其實已經可以開始實用了。 像手機從大哥大進化到今天也用了30多年,

任何技術都是這樣一步一步進化的, 這樣的行業才是最有意思, 最exciting的, 既可以很快落地, 又可以不斷提高。

樓:我主要從技術角度談談吧。 對我來說, 一個事情沒有挑戰就沒有意義, 也輪不到我們來做。 我其實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證明, 有些事情能夠被解決。 不過說到技術, 無人駕駛不是單點突破的技術, 比較類似木桶理論, 有很多的板, 缺少一塊整個就達不到要求, 需要整個系統性的提升, 這是個互相促進的過程。

南都:業界把華人無人駕駛創業群體分為四類主體, 其中就包括原百度無團隊成員。 未來是否會在無人車技術上和同行有合作的機會?

彭:無人駕駛還是一個非常早期的行業, 足夠承載很多人一起做, 所以現在希望更多人加入這個行業中來,以任何方式進來一起促進市場化商業化。作為我們自己來講,可能現在需要的合作夥伴更多是生態中縱向的而不是橫向的,現在更加需要上下游的合作,比如汽車廠商、零配件、感測器廠商等。

南都:剛才樓教主也提到了,其實業內對無人駕駛的發展也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樓:一個戰略包含了很多認識,可能其中一個不同就會帶來整個的不同。我舉例一個來說。我們認為做事應該以目標驅動而不是路徑驅動,我們的目標是為了把無人車做得安全,儘快做得安全能夠上路,確定這個目標再來看如何去達成。而並不是我先去選擇做,看它能做成什麼。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

彭:其實說到底就是你要拿一個錘子還是把釘子釘進去的問題。很多人是拿著錘子到處找釘子,而我們覺得把釘子釘進去,這才是目標,至於是用錘子也好磚頭也好,相對於目標而言就不那麼重要。

南都:現在時不時會有公司或技術人員跳出來稱自己有最厲害的技術,作為業內人士,您怎麼看一個無人車公司的實力?

彭:之所以無人駕駛非常難,難在不確定性,難在複雜度,所以牛不牛是看車在路上跑的狀況,能在多複雜的路上跑代表著實力。以前隨便拿出一台可以自動駕駛的汽車大家就會很興奮,到今天實力對比已經比較透明,所以大家要都把車拿出來放在路上測試看能不能應對複雜度。能在封閉場景、半開放場景、還是城市道路上跑,能應對多少路況情況,這些是評判一家無人駕駛公司現階段實力的標準。現階段是研發期,下一階段才是運營能力。

C、談落戶南沙

選擇這裡就像找朋友一樣,是綜合考慮的結果

南都:現在公司有多少人?

彭:團隊還是以研發人員為主,現在有80多人,國內50多人已經超過了矽谷。總共有十幾位非技術人員,運營團隊正在組建。

南都:從世界人才彙集地,到中國南大門的門戶樞紐城市,這個跨度還挺大。當初為何選擇南沙?

彭:內因外因都有。首先我們覺得無人車這個項目做實地測試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我們希望做一定規模的測試,就需要一定成熟的環境、政府的支持還有產業支持等等,像找男女朋友一樣是有非常綜合的考慮。最終選擇廣州南沙有這麼幾點原因,一個是廣州創業氣氛和政府支持力度。另外就是南沙對人才和高科技公司的支援力度很大,政府有各種綠色通道,很多事情很暢通,做企業當然希望把所有精力放在產品技術上。

另一個是產業鏈要素,珠三角在智慧製造的產業鏈上是比較成熟的,包括感測器等等。還有汽車產業,有廣汽、比亞迪,還有零部件廠商、晶片廠商。也很方便。

談矽谷

和國內科技發展差距減小,但已形成了科技生態

南都:現在是不是要經常兩地飛?

彭:這肯定是需要的,美國還有30人左右的團隊,其實也是原來初創時的技術團隊,無人車在現階段是人才驅動,儘管現在中美在科技上差距已經縮小很多,但是人才來講目前還是矽谷比較多,而且人才也是全球的。

南都:這幾年,包括廣州在內的國內一線城市,都願意投入大力度來吸引人才和技術落戶。矽谷的一些成熟做法就是參考樣本。

樓:近幾年來國內的科技發展速度很快,與矽谷的差距不斷縮小,所以大家開始不那麼神話矽谷,不過無人車的頂尖人才依然是在矽谷。

彭:我在矽谷待了有20年,看著它的發展變化,其實矽谷也是一波一波的發展,現在也是在比較平穩的發展,並沒有出什麼問題,只是發展速度確實沒有國內這麼快。但是矽谷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全方位的科技生態,人才和公司都有老、中、青代存在,而不像中國現在還主要是青年一代,所以矽谷的科技生態還是很穩固的。

南都:如果我現在是公司HR,要招你們進來,需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

樓:我覺得一定是以事聚人,做的事是不是真的有影響力,是不是對社會對國家有貢獻,在給朋友親人介紹自己在做的事情時能不能非常自豪,這是我最看重的因素。

彭:一方面是政策的寬鬆,一方面是產業資源的積累,當然還有人才、資本。資本其實是最容易流動的,尤其是全球化以後,到哪裡都可以。

南都:未來,希望無人車會在南沙發展到什麼程度?

彭:南沙是我們公司的總部,我們要真正在這個地方生根,而且做出一些成績來。最主要目標是做到常規化的運營,試運營到變成運營。希望在2到3年這個狀態下,普通市民們都能在南沙乘坐我們的車出行,且不是僅僅是一個體驗。希望大家覺得,那不就是無人車嘛,沒什麼了不起!

樓:希望有一天我們的車是在南沙跑最多的,在南沙,這裡會有很多人非常熟悉無人駕駛。此外,我們也希望政府在一些政策上再繼續給我們一些支持,我們也歡迎政府部門相關人士,一起參與到無人車的發展當中來,一起見證它從無到有,到稀罕到普及的全過程。

本文采寫:南都記者 任先博 徐勁聰 攝影:南都記者馬強

所以現在希望更多人加入這個行業中來,以任何方式進來一起促進市場化商業化。作為我們自己來講,可能現在需要的合作夥伴更多是生態中縱向的而不是橫向的,現在更加需要上下游的合作,比如汽車廠商、零配件、感測器廠商等。

南都:剛才樓教主也提到了,其實業內對無人駕駛的發展也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樓:一個戰略包含了很多認識,可能其中一個不同就會帶來整個的不同。我舉例一個來說。我們認為做事應該以目標驅動而不是路徑驅動,我們的目標是為了把無人車做得安全,儘快做得安全能夠上路,確定這個目標再來看如何去達成。而並不是我先去選擇做,看它能做成什麼。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

彭:其實說到底就是你要拿一個錘子還是把釘子釘進去的問題。很多人是拿著錘子到處找釘子,而我們覺得把釘子釘進去,這才是目標,至於是用錘子也好磚頭也好,相對於目標而言就不那麼重要。

南都:現在時不時會有公司或技術人員跳出來稱自己有最厲害的技術,作為業內人士,您怎麼看一個無人車公司的實力?

彭:之所以無人駕駛非常難,難在不確定性,難在複雜度,所以牛不牛是看車在路上跑的狀況,能在多複雜的路上跑代表著實力。以前隨便拿出一台可以自動駕駛的汽車大家就會很興奮,到今天實力對比已經比較透明,所以大家要都把車拿出來放在路上測試看能不能應對複雜度。能在封閉場景、半開放場景、還是城市道路上跑,能應對多少路況情況,這些是評判一家無人駕駛公司現階段實力的標準。現階段是研發期,下一階段才是運營能力。

C、談落戶南沙

選擇這裡就像找朋友一樣,是綜合考慮的結果

南都:現在公司有多少人?

彭:團隊還是以研發人員為主,現在有80多人,國內50多人已經超過了矽谷。總共有十幾位非技術人員,運營團隊正在組建。

南都:從世界人才彙集地,到中國南大門的門戶樞紐城市,這個跨度還挺大。當初為何選擇南沙?

彭:內因外因都有。首先我們覺得無人車這個項目做實地測試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我們希望做一定規模的測試,就需要一定成熟的環境、政府的支持還有產業支持等等,像找男女朋友一樣是有非常綜合的考慮。最終選擇廣州南沙有這麼幾點原因,一個是廣州創業氣氛和政府支持力度。另外就是南沙對人才和高科技公司的支援力度很大,政府有各種綠色通道,很多事情很暢通,做企業當然希望把所有精力放在產品技術上。

另一個是產業鏈要素,珠三角在智慧製造的產業鏈上是比較成熟的,包括感測器等等。還有汽車產業,有廣汽、比亞迪,還有零部件廠商、晶片廠商。也很方便。

談矽谷

和國內科技發展差距減小,但已形成了科技生態

南都:現在是不是要經常兩地飛?

彭:這肯定是需要的,美國還有30人左右的團隊,其實也是原來初創時的技術團隊,無人車在現階段是人才驅動,儘管現在中美在科技上差距已經縮小很多,但是人才來講目前還是矽谷比較多,而且人才也是全球的。

南都:這幾年,包括廣州在內的國內一線城市,都願意投入大力度來吸引人才和技術落戶。矽谷的一些成熟做法就是參考樣本。

樓:近幾年來國內的科技發展速度很快,與矽谷的差距不斷縮小,所以大家開始不那麼神話矽谷,不過無人車的頂尖人才依然是在矽谷。

彭:我在矽谷待了有20年,看著它的發展變化,其實矽谷也是一波一波的發展,現在也是在比較平穩的發展,並沒有出什麼問題,只是發展速度確實沒有國內這麼快。但是矽谷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全方位的科技生態,人才和公司都有老、中、青代存在,而不像中國現在還主要是青年一代,所以矽谷的科技生態還是很穩固的。

南都:如果我現在是公司HR,要招你們進來,需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

樓:我覺得一定是以事聚人,做的事是不是真的有影響力,是不是對社會對國家有貢獻,在給朋友親人介紹自己在做的事情時能不能非常自豪,這是我最看重的因素。

彭:一方面是政策的寬鬆,一方面是產業資源的積累,當然還有人才、資本。資本其實是最容易流動的,尤其是全球化以後,到哪裡都可以。

南都:未來,希望無人車會在南沙發展到什麼程度?

彭:南沙是我們公司的總部,我們要真正在這個地方生根,而且做出一些成績來。最主要目標是做到常規化的運營,試運營到變成運營。希望在2到3年這個狀態下,普通市民們都能在南沙乘坐我們的車出行,且不是僅僅是一個體驗。希望大家覺得,那不就是無人車嘛,沒什麼了不起!

樓:希望有一天我們的車是在南沙跑最多的,在南沙,這裡會有很多人非常熟悉無人駕駛。此外,我們也希望政府在一些政策上再繼續給我們一些支持,我們也歡迎政府部門相關人士,一起參與到無人車的發展當中來,一起見證它從無到有,到稀罕到普及的全過程。

本文采寫:南都記者 任先博 徐勁聰 攝影:南都記者馬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