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李飛:鄉村幹部的榜樣

記者手記

一次淚眼婆娑的採訪

李飛, 是我34年不曾見面的同學。

34年後, 沒想到以這樣的方式去見他。

在太原到沁源的三小時車程裡, 我在手機上搜著他的人生, 那是事蹟材料和各級媒體報導中的榜樣模樣。

在沁源的兩天兩夜, 我們跑了五個村莊, 採訪了他的領導、家人、朋友、同事、貧困戶……他的人生拼圖一點點還原, 也一次次推翻我之前對他的想像。

一個鄉村幹部的日常是什麼樣子的?

零下近二十攝氏度的寒風中, 熱淚流在受訪者的臉上, 也滴在我們的採訪本上。

我沒想到他忙成這樣, 全年無休, 連除夕夜都是裹著軍大衣在鄉政府的樓頂值班——一冬天沒下雪,

他生怕鄉親們的炮竹點燃了山林。 直到大年初七, 才匆匆忙忙回家洗了個澡換了身乾淨衣服, 又趕回了鄉里。

我沒想到他手緊成這樣, 連過年給同事們發個小紅包, 都得跟人借, 甚至他自己倒下了, 到太原看病的錢, 家裡都拿不出來。

我沒想到他傻成這樣, 2016年就知道自己有腦血管瘤, 從2017年7月份開始頻繁頭疼, 無意中被拍到的工作照裡, 他雙手大拇指緊摁著太陽穴, 表情痛苦, 卻無論如何都張不開口請兩天假去看看病, 居然還次次獻血都不落下。

我也沒想到他這樣得人心, 每一位接受採訪的人說起他來都紅著眼流著淚。 他去世的那天, 鄉里食堂做好的午飯,

全都剩下了, 沒人拿得起筷子。 鄉扶貧站站長說, 我不想再接受採訪了, 說一次哭一次, 心裡疼得受不了了。

一個鄉村幹部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李飛, 就是答案。

那些為他而流的眼淚, 就是對一個鄉村幹部的最高禮贊。

他無疑是沁源14個鄉鎮那幾百個基層公務員的縮影, 365天全年在崗, 超負荷工作, 是普遍狀態。 每一項工作到了這個層面都是重點工作, 尤其是2017年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後, 沁源是長治市首個以脫貧摘帽作為年度目標任務的縣, 絲毫鬆懈不得, 從國家, 到省, 到市, 到縣, 所有的精准扶貧富民利民的政策, 都得依靠他們去不折不扣執行, 對接到一村一戶一人。

幹部遭了罪, 百姓得實惠。 對李飛來說, 脫貧攻堅戰他打贏了, 但從戰場得勝回來的路上,

他倒下了。

採訪中, 我問赤石橋鄉鄉長孫曉曄, 李書記走後, 所有的擔子都壓在你一個人身上, 又額外增加了接待媒體的任務, 你扛得住麼?

他沉默了半天說, 我只有一個壓力, 就是怕沒幹好他交代給我的活, 對不住他。

返程路上, 我看到那滿山遍野的松樹, 紮根太嶽, 挺直剛韌, 一如在這塊土地上, 那些奉獻的人們。

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謝燕

一份沒來得及交出的述職報告

幸福是什麼?對89歲的白珍則來說, 就是看著孫女兒上了大學, 就是坐在窗明几淨的房間裡, 烤著爐子看著電視, 不用擔心明天吃什麼、喝什麼。

幸福是什麼?對44歲的竇兆勝來說, 就是看著母雞滿山跑、豬羊長得肥, 就是不用擔心明天的藥錢在哪裡,

還能惦記著還完貸款有餘力再去幫幫別人。

白珍則、竇兆勝, 長治市沁源縣赤石橋鄉善朴村村民。 2017年, 他們剛在“公家”的幫助下脫了貧, 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但是, 他們的眼角最近常常泛起淚花, 因為那個代表著“公家”的鄉黨委書記李飛, 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來家裡串門了, 不能跟他們嘮嘮今後的打算, 問問他們還有什麼困難需要解決。

2017年11月25日, 他們的李飛書記因腦溢血不幸去世, 終年44歲。

1月29日、30日, 採訪組來到沁源縣赤石橋鄉, 尋找李飛在這裡留下的印跡, 才發現, 那印跡不僅留在了新修的道路上、改造後的房屋裡以及成片的鮮花大棚、草莓大棚裡, 也深深地刻在了人們的心裡。

脫貧戶的幸福感, 就是李飛在赤石橋鄉一年多來最好的述職報告。

李飛生前和白珍則嘮嗑, 問她還有啥困難要解決。 !”說起李飛, 白珍則抹起了眼淚, 她說李飛經常來家裡, 給她送來米、面、電視機, 給孫女解決了學費問題, “來了就嘮嘮, 家裡需要甚, 身體好不好。 ”採訪中, 老人無數次念叨李飛“直管來”“好人呐!”

白珍則的孫女武玉香至今仍記得李飛第一次來家裡的時間, 2016年9月21日。

雖然接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 但是因為一年1.4萬元的學費交不起, 武玉香已經打算放棄上學了, 沒想到, 那天家裡來了一個穿運動服的人, 勸她不要放棄學業, 學費他來想辦法。 這個人就是9月13日剛剛上任的李飛, 正在挨村摸底走訪貧困戶。

此時, 高校已經開學半個月, 如果25日前不去報到, 武玉香的檔案就會被退回來。

李飛專程跑了一趟太原,和學校溝通,請求把武玉香的檔案先留住,保證25日入學,並向學校申請了助學金。僅僅兩三天的工夫,在李飛的努力下,鄉里、民政局、幫扶單位林業局、村裡湊齊了學費,李飛還拿出1000元送到武玉香手中,又多次協調信用社,趕在開學前,為武玉香爭取到5萬元的助學貸款。24日,大家把玉香送上了去往學校的長途車。

“李書記經常一個人就來了。他去世前十來天,還來過我家,說過年前要幫我聯繫賣豬。”李飛的話無法兌現了,但竇兆勝念念不忘李飛的好。現在,他養的豬已經有3頭出欄了,他打算年前再賣兩頭,“等明年還了貸款,我也要去幫助別人。”

李飛經常去的,並不只白珍則和竇兆勝家。全鄉216戶貧困戶,他每家都至少去了3次,誰家的娃在上學,誰家有人需要就醫,誰家的房子需改造,他都瞭若指掌。他根據每家的情況進行精准扶貧,2017年年底,全鄉216戶貧困戶,人均年收入最低4100元,最高的達到了1.5萬元。

這一年多赤石橋鄉有了歷史性的變化

2016年9月13日,赤石橋鄉鄉長孫曉曄和李飛同時接到任命,“上任那天,我倆是坐一輛車到赤石橋的。我記得很清楚,我開著車,他坐在旁邊,看到路邊全是半人高的雜草,很是感慨,說他上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赤石橋,沒想到20多年過去了,鄉里的面貌沒什麼改變。他說,‘以後,這裡就是咱倆一起要奮鬥的地方了,赤石橋地處偏僻,基礎條件差,但這裡天藍、水清,人好相處,咱倆就在這裡好好幹吧。’”

2016年年底,長治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五道五治”,就是在國、省、縣、鄉、村道“五道”沿線,開展治違、治亂、治汙、治路、治理“五治”行動。李飛帶領全鄉幹部共同戰鬥,拆除危舊房屋442間、違建9處;建護坡4540立方米,修水渠1402立方米,治便道4465平方米;治理裸地2103平方米、河道10475米;補種補栽樹木7000余株,清理公路兩旁雜草22公里,清運各種垃圾3000余方,打造小景觀5處;在全鄉19個村設立“兩容兩貌

440天 他走過赤石橋每一寸土地

李飛的生命停止在他44歲這年。很多人至今無法相信,他就這麼離開了。

“就是太累了!”每個認識他的人都在說這句話。

一個人能有多忙碌?從2016年9月13日當上沁源縣赤石橋鄉黨委書記,到2017年11月14日,440天裡,他回家不超過20次,把“5+2(5個工作日+2個休息日)”“白加黑”做到了極致。

一個人能多有毅力?2017年7月就開始感覺到身體疲乏,想要去看病,可看到同事們都忙得不可開交,他總是張不開嘴請假。2017年11月13日,他已經頭疼得厲害,卻還想著再堅持堅持,等“觀摩”結束後再去檢查。

忙碌、堅持的背後,是李飛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無盡的忠誠和責任。2017年11月14日,李飛發病暈倒,留給鄉長孫曉曄的最後一句話是:“幫我請幾天假……鄉里的工作……你先擔著。”這也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

“他是太累了。”“他經常來我家,就喝過一 碗水。“沒有誰要求他獻血,都是他主動去的。”

發病前的最後一天 他從早上忙到了深夜

在赤石橋鄉李飛紀念室裡,記錄著李飛發病前一天(2017年11月13日)的工作軌跡:

“9:00 召開赤石橋鄉‘三基’建設工作會,參會並講話。

10:00—11:00 在師莊村檢查‘三基’建設,‘五道五治’工作。

11:00—11:40 在青楊灣村檢查環境衛生工作。

14:00 到莊兒上、榆坪、實會灣、倪莊、師莊各村檢查環境衛生工作。

18:00 到莊兒上村檢查環境衛生。

19:00 組織召開迎接市觀摩推進會,對迎接的各項工作進行部署。”

滿滿的行程,然而,這並不是他這一天工作的全部。

沁源縣政協副主席郭黎明還記得,2017年11月13日,李飛白天和他們在村裡跑了一天,晚上又組織開會。開完會後,李飛又找到赤石橋鄉扶貧站站長王曉飛聊扶貧的事兒。

倆人聊了多久?王曉飛說,“他回去的時候,已經晚上11點多了。”

王曉飛說,那天晚上,李飛還跟他聊到了2018年發展產業、實現長期脫貧的事兒,不能讓那些貧困戶今年脫貧了,過不了多久又返貧。

其實,這一天,李飛的臉色看上去很不好,由於頭疼的緣故,他會時不時用手摁摁眉心、太陽穴。大家看到了,但誰也沒有想到,他的病會這麼嚴重,第二天,暈倒了就再也沒能起來。

大年三十護林防火 他守到淩晨兩點才去睡

“他是太累了。”沁源縣縣長連樹斌說到這句話時心裡帶著內疚。他說,這一年多,護林防火、“五道五治”、脫貧攻堅、兩委換屆,鄉鎮幹部們的任務都很重,縣裡還會時不時查崗。他舉了去年春節時的例子,“赤石橋鄉的森林覆蓋面積大,去年冬天又不下雪,天乾物燥,護林防火任務很重。去年臘月廿九,我打電話查崗,他在鄉里。大年初二的時候,我又查崗,他也在鄉里。”

其實,那個春節,李飛和鄉長孫曉曄一直都在鄉里。“除夕晚上,我們鄉里值班的幾個人一起吃了團圓飯,放了炮,給19個村裡打了電話,讓他們做好防火工作。半夜12點,我和李飛穿上護林防火的迷彩服和軍大衣,上了樓頂。”孫曉曄說,年前沒時間回家,他和李飛不僅沒穿上新衣服,連澡都沒洗,“這裡有風俗,就是半夜12點放炮。我們上樓頂,一是能看大夥兒放火(放炮),二是站得高,哪個村萬一著火了,一下子就能看見。”

2017年春節是1月28日,赤石橋鄉在山裡,半夜更是寒風刺骨。就在這樣寒冷的夜裡,李飛和孫曉曄在樓頂來回走了一個小時,淩晨一點才回了屋裡。等19個村都電話報了平安,他倆又在村幹部群裡發了紅包拜了年,淩晨兩點多才上床睡覺。第二天一早,倆人又早早起床,挨村拜年。

這個春節對於赤石橋鄉桃坡底原村委主任王增奎來說,同樣是難忘的,因為這一晚,他未能做到李飛要求的留在村裡做好護林防火,而是偷偷回到了縣城裡的家。“當時,我想的是他肯定也回縣城了,沒想到,半夜12點多,他給我打電話,得知我回縣城以後,非常生氣。”王增奎說,初六開全鄉幹部大會,李飛點名批評了他,之後的幾個月裡,還幾次跟他說到了這件事,讓他很是內疚,“這事發生以後,不管李飛安排啥活,我們村都要做在前頭,做到最好。李飛這才不跟我說過年的事兒了。”

李飛就是這樣堅守一線,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用忠誠和責任詮釋了他入黨時的誓言。

一年365天 有的村他跑了上百次

脫貧攻堅是黨和政府交付的重任。為了能夠完成這份重任,讓老百姓早日脫貧走上致富道路,李飛一上任就開始忙碌。

“2016年國慶長假,他和我都沒有休息,倆人相跟著開始走訪全鄉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孫曉曄看來,李飛是一個踏實、細緻、親民的領導幹部,“他拿了個筆記本,一個村一個村地過,一戶一戶地訪,到了貧困戶家裡,家有幾口人?種了幾畝地?有病沒?他問得很詳細,把每戶的具體情況都認真地記錄下來。”孫曉曄說,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共216戶351人,他利用7天長假,走遍了全鄉所有貧困戶,情況都摸清了,筆記本也記滿了,貧困戶的困難也都裝進了他的心裡,“他這種扎實工作、埋頭苦幹的工作作風,使我欽佩,也很值得我學習。”

“我們村,他來了至少一百多次。”陳輝輝是赤石橋鄉莊兒上村第一書記,她是2017年4月16日被組織派駐到村裡的,6月10日,莊兒上村啟動了危房改造,然而,有一戶貧困戶不願意改造,遲遲動不了工,“赤石橋這裡冷得早,一過了10月份就不能改造了,李書記特別著急,往這家跑了不下六七次,坐在他家炕頭,問‘老哥,這麼好的事兒,你為啥就不幹呢’。這戶村民終於被感動,做通了工作,現在跟我們處得很好。”不單跑莊兒上村,李飛在赤石橋鄉的440天裡,他幾乎天天都在下鄉,每個村都跑了無數次,跟村民們成了熟人。

李飛很親民,責任心很重,這些都讓陳輝輝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走了以後的這段時間,不由人的,我們比以前更賣力了,好像要給他一個交代一樣,工作不能在自己手裡出一點差錯。”

未竟之事 同事們為了他全力去做

1992年,李飛參加工作,第一份工作就在赤石橋鄉,任鄉政府農機管理員,兼任土地管理員。“他參加工作不久後就組織全鄉進行秋耕,一個月走了鄉里15個村,圓滿完成了秋耕任務,讓我對他刮目相看。”現任赤石橋村第一書記的任治軍說,時隔20多年,因為扶貧,他再次遇到了李飛,感覺歲月並沒有改變李飛那種踏實的工作作風,還讓他更加勤勉了。

李飛一到赤石橋鄉上任,就給王增奎打電話求教護林防火的事兒。1月30日,記者採訪沁源縣法中鄉法中村原村支書孟慶東時,他也清楚地記得李飛到法中鄉任黨委副書記時向他討教的事兒,“我是個老支書了,李飛就找我聊移民搬遷該怎麼解決。村裡換屆的那段時間,每天晚上,他都要跟我聊村民的具體情況。”

始終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第一位,李飛才能如此踏實肯幹,也才能在下級面前,虛心求教。

沁源縣民政局副局長郭永強是李飛的好哥們。2017年,兩委換屆是鄉里的大事,李飛和郭永強見面,第一句話就說:“村委換屆時,你得來給我好好培訓一下啊。”郭永強說當然沒問題,但是,沒等到他去培訓,李飛就永遠地離開了。“他就這麼食言了。”採訪中,郭永強幾度流淚,他想給好兄弟說一聲,“你安息吧!赤石橋鄉的換屆順利完成,而且平穩有序,品質很好,戰果甚好!這是你未完成的工作之一,我認為這也是你的功勞,應當給你記上,這是你帶領大家積極準備、精心謀劃的結果,也是你的部下一往直前、真抓實幹的結果。”

好榜樣李飛 如旗幟般飄揚在上黨大地

“他經常來我家,就喝過一碗水。我留他吃飯,他說我是貧困戶,咋能吃我的。”貧困戶竇兆勝說。

“沒有誰要求他獻血,都是他主動去的。”李飛的妻子劉麗麗拿出四五本獻血證說。

“5月19日,他早上6點就來了莊兒上村,讓我給他沖個雞蛋,饅頭也顧不上吃。沒想到,我沖個雞蛋的工夫,他還在忙著交代工作。”莊兒上村第一書記陳輝輝說。

“11月9日,他說頭可不舒服了,我就跟他說,不舒服就別下去了,請假去做個檢查。他說觀摩完了我再去吧。”沁源縣政協副主席郭黎明說。

……

每個人提起李飛,都能說出他身上的好多事兒,這些事兒也許小,卻展示了一個黨員對党的絕對忠誠,卻體現了一個鄉村幹部無私奉獻、敬業愛民、踏實肯幹、盡職盡責的精神。

2017年12月25日,中共長治市委下發通知,在全市廣大黨員幹部中開展向李飛同志學習的活動。1月30日,李飛生前的辦公室已經改成了“李飛同志紀念室”,被佈置一新。“鄉村幹部的好榜樣”題詞下,是剛剛頒發給李飛“感動長治”人物的頒獎詞:因為知道生命的可貴,所以才把它發揮到極限……你像一粒種子,深深地埋進這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幟,飄揚在人民心間。

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滑豔兵

儘管身體不好,李飛也堅持獻血,家裡像這樣的獻血證有四五個。

一個鄉黨委書記的家風傳承

而今,李飛離開已有兩個多月,妻子劉麗麗常常覺得自己在做夢,這一切都如此不真實。

“有一次我夢見他在一棵特別高大的紅玉蘭樹下,不說話,只是跟我揮手。”劉麗麗醒來後,上網查詢,原來紅玉蘭有兩層含義,一是代表愛情、親情和友情;二是代表感恩。她覺得,這是李飛在跟她傾訴自己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李飛的父親說:“他盡不了孝,我還有二小子”。

“認識他的時候,我就知道他很忙,但我支持他的工作”,劉麗麗說。

縣裡曾申請直升機救護

2017年11月14日,李飛發病暈倒後,縣裡第一次送醫途中,發現李飛顱壓升高,瞳孔散大,立即決定返回縣醫院,並做了引流降壓術。縣委書記金所軍、縣長連樹斌親自坐陣指揮,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將他送入省人民醫院,申請了直升機救護,但得知審批需要的時間很長後,又協調來了長治市最好的救護車,並在第一時間聯繫了北京及省裡最好的醫生。救護車走到半路,從太原趕來的省人民醫院的專家就對接上了車,一路護送入並,同時打通了醫療救援綠色通道,李飛一到省人民醫院就被直接送入了手術室。

第一次手術後,李飛蘇醒過來,縣裡的領導前去探視,為他鼓勁、為他高興,可惜的是,大家的心情還未來得及放鬆,李飛再度腦出血昏迷,進行了第二次開顱手術。

在搶救期間,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的副主任醫師甄自剛、主治醫師李呈龍和組長任少華盡心盡責。李呈龍甚至顧不上即將臨盆的妻子,5天5夜守在李飛的病床前,常常飯都顧不上吃,但這一次,李飛再沒有醒來。

這一切的一切,悲痛中的劉麗麗沒有忘記,所有和她一樣焦急、難過的人,她都記在心裡。她說,自己一定要挺住,自己好了,就是對李飛、對大夥兒最好的回報。

守規矩 有分寸 好家風觸動著每個人

李飛的突然離開,給了年邁的父母沉重一擊。

李飛從小家境貧困,作為家中的長子,19歲他就參加了工作,分擔家裡的責任。

縣委書記金所軍幾次到家中探望,對兩位悲痛欲絕的老人說,“李飛同志犧牲了,但他的精神不倒。他是好樣的,是全縣幹部學習的榜樣。除了這個人我給不了你們,他的妻兒組織上會照顧好!你們兩位老人,也同樣會照顧好!”

李飛的父親說:“他盡不了的孝,我還有二小子。”

“我哥走後,我父親的飯量一下就減少了。”李飛的弟弟李崇百說,一個月前,他帶父親來到省人民醫院治療膽結石,1月初卻檢查出父親得了胃癌,之後轉院到山西省腫瘤醫院,做了胃切除手術。在李崇百陪侍的這段時間,病中的老父親還操心他是否請了假,不要因為家裡事而誤了工作。

有其父必有其子。2017年11月14日8時30分許,因暈倒需要轉院救治的李飛,在臨走時不忘叮囑鄉長孫曉曄幫他請兩天假,多操心鄉里的事情。生死攸關之際,他依舊沒有忘記遵守紀律。

“在縣人民醫院轉院時,一切都準備好了,卻怎麼也聯繫不上李飛的妻子,大家都十分著急,過了近一個小時,麗麗哭著跑來了,懷裡抱著剛剛從多家籌借的幾萬元現金,說去了給李飛看病要用錢。”李飛的好友郭永強邊說邊掉淚,“到那會兒都沒想著讓‘公家’幫忙”。

在李飛兒子李宗麟的記憶中,很少見到父親回家,即使回來也呆不了多久。“父親生活儉樸,從不講究吃穿。我2018年就大學畢業了,他跟我說,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年就應該坦坦蕩蕩做人、本本分分做事。”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李飛在良好的家風薰陶下長大,他又把這種好家風傳給了他的兒子。

李飛生前使用的手機上還有2733條未讀資訊,以後,再也沒人點開仔細看了。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續光攝

勤儉節約的家庭生活

在普通人眼裡,作為鄉黨委書記的李飛,他的家庭和生活條件應該都不錯,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

李飛的妻子劉麗麗沒有工作,一家人的生活都靠著李飛一個人的收入,日子過的是能省則省。

1月29日下午,記者來到沁源縣縣城李飛的家,家裡收拾得窗明几淨,但是一抬頭,客廳的天花板被用透明寬膠帶粘成了“大花臉”。原來,牆皮開裂,劉麗麗就踩著梯子用透明膠帶將綻開的一處處粘起來,防止大面積掉皮。

在這個家裡,透明寬膠帶起了不小的作用,除了粘天花板開裂的地方,馬桶沖水的蓋子裂了,也是用膠帶粘了一層又一層,好幾年了依舊堅持“上崗”。

大家常見的李飛穿的那身防火迷彩服,現在陳列在他的紀念室,他曾笑著說防火服挺好,工作起來方便。“他的衣服大都是我在網上給他買的,他穿上去特別排場。”劉麗麗說,別人還以為李飛穿的衣服有多貴呢,其實只有幾十元。

從小到大,李飛的生活照不到十張,劉麗麗說,“他不愛照相,工作也忙,我們結婚二十幾年,全家人只去靈空山和綿山玩過。”

“他說過,下輩子還娶我”

李飛走後,郭永強和幾位好朋友去看望他的家人。郭永強發現,在李家門口一個掛曆上用紅筆劃了不少圓圈,一問才知道,這是劉麗麗記錄李飛離開家的方式——440天,他回家不到20次。

其實,這樣的日子,劉麗麗早已習慣。結婚20多年來,李飛一直在鄉鎮工作,她習慣了李飛急匆匆回來,又急匆匆地走。她能做的,就是打理好家裡的一切,等他回家。

“認識他的時候,我就知道他很忙,但我支持他的工作。”劉麗麗說,她和李飛是經人介紹認識的,1994年農曆七月十四,媒人帶著李飛來她家,當時她在家裡蒸饅頭,蒸出來的一鍋饅頭全都是“開口笑”,像在歡迎李飛一樣。兩個年輕人一見鍾情,相處不到半年,他們攜手走進婚姻,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只有說起這些往事的時候,淚流不止的劉麗麗臉上才露出了一絲笑容。“我倆的感情很好,即使吵了架,也很快就好了。”

雖然不能常相守,但劉麗麗很少抱怨。平日裡,她通過微信向李飛嘮叨家裡的事,“有時候我問他會不會嫌我煩,他說一點也不煩,特別幸福。”

李飛去赤石橋鄉工作後,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李飛為家裡做了兩件事,一是過年的時候給家裡換了兩盆花,二是在劉麗麗生日那天,陪著她,把家裡蓋了多年的被子重新彈了一下。劉麗麗說,彈過花的被子換了新被罩,又輕又暖,可蓋被子的那個人走了。“不過他說過,他下輩子還娶我。”

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麥麗

李飛專程跑了一趟太原,和學校溝通,請求把武玉香的檔案先留住,保證25日入學,並向學校申請了助學金。僅僅兩三天的工夫,在李飛的努力下,鄉里、民政局、幫扶單位林業局、村裡湊齊了學費,李飛還拿出1000元送到武玉香手中,又多次協調信用社,趕在開學前,為武玉香爭取到5萬元的助學貸款。24日,大家把玉香送上了去往學校的長途車。

“李書記經常一個人就來了。他去世前十來天,還來過我家,說過年前要幫我聯繫賣豬。”李飛的話無法兌現了,但竇兆勝念念不忘李飛的好。現在,他養的豬已經有3頭出欄了,他打算年前再賣兩頭,“等明年還了貸款,我也要去幫助別人。”

李飛經常去的,並不只白珍則和竇兆勝家。全鄉216戶貧困戶,他每家都至少去了3次,誰家的娃在上學,誰家有人需要就醫,誰家的房子需改造,他都瞭若指掌。他根據每家的情況進行精准扶貧,2017年年底,全鄉216戶貧困戶,人均年收入最低4100元,最高的達到了1.5萬元。

這一年多赤石橋鄉有了歷史性的變化

2016年9月13日,赤石橋鄉鄉長孫曉曄和李飛同時接到任命,“上任那天,我倆是坐一輛車到赤石橋的。我記得很清楚,我開著車,他坐在旁邊,看到路邊全是半人高的雜草,很是感慨,說他上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赤石橋,沒想到20多年過去了,鄉里的面貌沒什麼改變。他說,‘以後,這裡就是咱倆一起要奮鬥的地方了,赤石橋地處偏僻,基礎條件差,但這裡天藍、水清,人好相處,咱倆就在這裡好好幹吧。’”

2016年年底,長治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五道五治”,就是在國、省、縣、鄉、村道“五道”沿線,開展治違、治亂、治汙、治路、治理“五治”行動。李飛帶領全鄉幹部共同戰鬥,拆除危舊房屋442間、違建9處;建護坡4540立方米,修水渠1402立方米,治便道4465平方米;治理裸地2103平方米、河道10475米;補種補栽樹木7000余株,清理公路兩旁雜草22公里,清運各種垃圾3000余方,打造小景觀5處;在全鄉19個村設立“兩容兩貌

440天 他走過赤石橋每一寸土地

李飛的生命停止在他44歲這年。很多人至今無法相信,他就這麼離開了。

“就是太累了!”每個認識他的人都在說這句話。

一個人能有多忙碌?從2016年9月13日當上沁源縣赤石橋鄉黨委書記,到2017年11月14日,440天裡,他回家不超過20次,把“5+2(5個工作日+2個休息日)”“白加黑”做到了極致。

一個人能多有毅力?2017年7月就開始感覺到身體疲乏,想要去看病,可看到同事們都忙得不可開交,他總是張不開嘴請假。2017年11月13日,他已經頭疼得厲害,卻還想著再堅持堅持,等“觀摩”結束後再去檢查。

忙碌、堅持的背後,是李飛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無盡的忠誠和責任。2017年11月14日,李飛發病暈倒,留給鄉長孫曉曄的最後一句話是:“幫我請幾天假……鄉里的工作……你先擔著。”這也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

“他是太累了。”“他經常來我家,就喝過一 碗水。“沒有誰要求他獻血,都是他主動去的。”

發病前的最後一天 他從早上忙到了深夜

在赤石橋鄉李飛紀念室裡,記錄著李飛發病前一天(2017年11月13日)的工作軌跡:

“9:00 召開赤石橋鄉‘三基’建設工作會,參會並講話。

10:00—11:00 在師莊村檢查‘三基’建設,‘五道五治’工作。

11:00—11:40 在青楊灣村檢查環境衛生工作。

14:00 到莊兒上、榆坪、實會灣、倪莊、師莊各村檢查環境衛生工作。

18:00 到莊兒上村檢查環境衛生。

19:00 組織召開迎接市觀摩推進會,對迎接的各項工作進行部署。”

滿滿的行程,然而,這並不是他這一天工作的全部。

沁源縣政協副主席郭黎明還記得,2017年11月13日,李飛白天和他們在村裡跑了一天,晚上又組織開會。開完會後,李飛又找到赤石橋鄉扶貧站站長王曉飛聊扶貧的事兒。

倆人聊了多久?王曉飛說,“他回去的時候,已經晚上11點多了。”

王曉飛說,那天晚上,李飛還跟他聊到了2018年發展產業、實現長期脫貧的事兒,不能讓那些貧困戶今年脫貧了,過不了多久又返貧。

其實,這一天,李飛的臉色看上去很不好,由於頭疼的緣故,他會時不時用手摁摁眉心、太陽穴。大家看到了,但誰也沒有想到,他的病會這麼嚴重,第二天,暈倒了就再也沒能起來。

大年三十護林防火 他守到淩晨兩點才去睡

“他是太累了。”沁源縣縣長連樹斌說到這句話時心裡帶著內疚。他說,這一年多,護林防火、“五道五治”、脫貧攻堅、兩委換屆,鄉鎮幹部們的任務都很重,縣裡還會時不時查崗。他舉了去年春節時的例子,“赤石橋鄉的森林覆蓋面積大,去年冬天又不下雪,天乾物燥,護林防火任務很重。去年臘月廿九,我打電話查崗,他在鄉里。大年初二的時候,我又查崗,他也在鄉里。”

其實,那個春節,李飛和鄉長孫曉曄一直都在鄉里。“除夕晚上,我們鄉里值班的幾個人一起吃了團圓飯,放了炮,給19個村裡打了電話,讓他們做好防火工作。半夜12點,我和李飛穿上護林防火的迷彩服和軍大衣,上了樓頂。”孫曉曄說,年前沒時間回家,他和李飛不僅沒穿上新衣服,連澡都沒洗,“這裡有風俗,就是半夜12點放炮。我們上樓頂,一是能看大夥兒放火(放炮),二是站得高,哪個村萬一著火了,一下子就能看見。”

2017年春節是1月28日,赤石橋鄉在山裡,半夜更是寒風刺骨。就在這樣寒冷的夜裡,李飛和孫曉曄在樓頂來回走了一個小時,淩晨一點才回了屋裡。等19個村都電話報了平安,他倆又在村幹部群裡發了紅包拜了年,淩晨兩點多才上床睡覺。第二天一早,倆人又早早起床,挨村拜年。

這個春節對於赤石橋鄉桃坡底原村委主任王增奎來說,同樣是難忘的,因為這一晚,他未能做到李飛要求的留在村裡做好護林防火,而是偷偷回到了縣城裡的家。“當時,我想的是他肯定也回縣城了,沒想到,半夜12點多,他給我打電話,得知我回縣城以後,非常生氣。”王增奎說,初六開全鄉幹部大會,李飛點名批評了他,之後的幾個月裡,還幾次跟他說到了這件事,讓他很是內疚,“這事發生以後,不管李飛安排啥活,我們村都要做在前頭,做到最好。李飛這才不跟我說過年的事兒了。”

李飛就是這樣堅守一線,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用忠誠和責任詮釋了他入黨時的誓言。

一年365天 有的村他跑了上百次

脫貧攻堅是黨和政府交付的重任。為了能夠完成這份重任,讓老百姓早日脫貧走上致富道路,李飛一上任就開始忙碌。

“2016年國慶長假,他和我都沒有休息,倆人相跟著開始走訪全鄉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孫曉曄看來,李飛是一個踏實、細緻、親民的領導幹部,“他拿了個筆記本,一個村一個村地過,一戶一戶地訪,到了貧困戶家裡,家有幾口人?種了幾畝地?有病沒?他問得很詳細,把每戶的具體情況都認真地記錄下來。”孫曉曄說,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共216戶351人,他利用7天長假,走遍了全鄉所有貧困戶,情況都摸清了,筆記本也記滿了,貧困戶的困難也都裝進了他的心裡,“他這種扎實工作、埋頭苦幹的工作作風,使我欽佩,也很值得我學習。”

“我們村,他來了至少一百多次。”陳輝輝是赤石橋鄉莊兒上村第一書記,她是2017年4月16日被組織派駐到村裡的,6月10日,莊兒上村啟動了危房改造,然而,有一戶貧困戶不願意改造,遲遲動不了工,“赤石橋這裡冷得早,一過了10月份就不能改造了,李書記特別著急,往這家跑了不下六七次,坐在他家炕頭,問‘老哥,這麼好的事兒,你為啥就不幹呢’。這戶村民終於被感動,做通了工作,現在跟我們處得很好。”不單跑莊兒上村,李飛在赤石橋鄉的440天裡,他幾乎天天都在下鄉,每個村都跑了無數次,跟村民們成了熟人。

李飛很親民,責任心很重,這些都讓陳輝輝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走了以後的這段時間,不由人的,我們比以前更賣力了,好像要給他一個交代一樣,工作不能在自己手裡出一點差錯。”

未竟之事 同事們為了他全力去做

1992年,李飛參加工作,第一份工作就在赤石橋鄉,任鄉政府農機管理員,兼任土地管理員。“他參加工作不久後就組織全鄉進行秋耕,一個月走了鄉里15個村,圓滿完成了秋耕任務,讓我對他刮目相看。”現任赤石橋村第一書記的任治軍說,時隔20多年,因為扶貧,他再次遇到了李飛,感覺歲月並沒有改變李飛那種踏實的工作作風,還讓他更加勤勉了。

李飛一到赤石橋鄉上任,就給王增奎打電話求教護林防火的事兒。1月30日,記者採訪沁源縣法中鄉法中村原村支書孟慶東時,他也清楚地記得李飛到法中鄉任黨委副書記時向他討教的事兒,“我是個老支書了,李飛就找我聊移民搬遷該怎麼解決。村裡換屆的那段時間,每天晚上,他都要跟我聊村民的具體情況。”

始終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第一位,李飛才能如此踏實肯幹,也才能在下級面前,虛心求教。

沁源縣民政局副局長郭永強是李飛的好哥們。2017年,兩委換屆是鄉里的大事,李飛和郭永強見面,第一句話就說:“村委換屆時,你得來給我好好培訓一下啊。”郭永強說當然沒問題,但是,沒等到他去培訓,李飛就永遠地離開了。“他就這麼食言了。”採訪中,郭永強幾度流淚,他想給好兄弟說一聲,“你安息吧!赤石橋鄉的換屆順利完成,而且平穩有序,品質很好,戰果甚好!這是你未完成的工作之一,我認為這也是你的功勞,應當給你記上,這是你帶領大家積極準備、精心謀劃的結果,也是你的部下一往直前、真抓實幹的結果。”

好榜樣李飛 如旗幟般飄揚在上黨大地

“他經常來我家,就喝過一碗水。我留他吃飯,他說我是貧困戶,咋能吃我的。”貧困戶竇兆勝說。

“沒有誰要求他獻血,都是他主動去的。”李飛的妻子劉麗麗拿出四五本獻血證說。

“5月19日,他早上6點就來了莊兒上村,讓我給他沖個雞蛋,饅頭也顧不上吃。沒想到,我沖個雞蛋的工夫,他還在忙著交代工作。”莊兒上村第一書記陳輝輝說。

“11月9日,他說頭可不舒服了,我就跟他說,不舒服就別下去了,請假去做個檢查。他說觀摩完了我再去吧。”沁源縣政協副主席郭黎明說。

……

每個人提起李飛,都能說出他身上的好多事兒,這些事兒也許小,卻展示了一個黨員對党的絕對忠誠,卻體現了一個鄉村幹部無私奉獻、敬業愛民、踏實肯幹、盡職盡責的精神。

2017年12月25日,中共長治市委下發通知,在全市廣大黨員幹部中開展向李飛同志學習的活動。1月30日,李飛生前的辦公室已經改成了“李飛同志紀念室”,被佈置一新。“鄉村幹部的好榜樣”題詞下,是剛剛頒發給李飛“感動長治”人物的頒獎詞:因為知道生命的可貴,所以才把它發揮到極限……你像一粒種子,深深地埋進這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幟,飄揚在人民心間。

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滑豔兵

儘管身體不好,李飛也堅持獻血,家裡像這樣的獻血證有四五個。

一個鄉黨委書記的家風傳承

而今,李飛離開已有兩個多月,妻子劉麗麗常常覺得自己在做夢,這一切都如此不真實。

“有一次我夢見他在一棵特別高大的紅玉蘭樹下,不說話,只是跟我揮手。”劉麗麗醒來後,上網查詢,原來紅玉蘭有兩層含義,一是代表愛情、親情和友情;二是代表感恩。她覺得,這是李飛在跟她傾訴自己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李飛的父親說:“他盡不了孝,我還有二小子”。

“認識他的時候,我就知道他很忙,但我支持他的工作”,劉麗麗說。

縣裡曾申請直升機救護

2017年11月14日,李飛發病暈倒後,縣裡第一次送醫途中,發現李飛顱壓升高,瞳孔散大,立即決定返回縣醫院,並做了引流降壓術。縣委書記金所軍、縣長連樹斌親自坐陣指揮,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將他送入省人民醫院,申請了直升機救護,但得知審批需要的時間很長後,又協調來了長治市最好的救護車,並在第一時間聯繫了北京及省裡最好的醫生。救護車走到半路,從太原趕來的省人民醫院的專家就對接上了車,一路護送入並,同時打通了醫療救援綠色通道,李飛一到省人民醫院就被直接送入了手術室。

第一次手術後,李飛蘇醒過來,縣裡的領導前去探視,為他鼓勁、為他高興,可惜的是,大家的心情還未來得及放鬆,李飛再度腦出血昏迷,進行了第二次開顱手術。

在搶救期間,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的副主任醫師甄自剛、主治醫師李呈龍和組長任少華盡心盡責。李呈龍甚至顧不上即將臨盆的妻子,5天5夜守在李飛的病床前,常常飯都顧不上吃,但這一次,李飛再沒有醒來。

這一切的一切,悲痛中的劉麗麗沒有忘記,所有和她一樣焦急、難過的人,她都記在心裡。她說,自己一定要挺住,自己好了,就是對李飛、對大夥兒最好的回報。

守規矩 有分寸 好家風觸動著每個人

李飛的突然離開,給了年邁的父母沉重一擊。

李飛從小家境貧困,作為家中的長子,19歲他就參加了工作,分擔家裡的責任。

縣委書記金所軍幾次到家中探望,對兩位悲痛欲絕的老人說,“李飛同志犧牲了,但他的精神不倒。他是好樣的,是全縣幹部學習的榜樣。除了這個人我給不了你們,他的妻兒組織上會照顧好!你們兩位老人,也同樣會照顧好!”

李飛的父親說:“他盡不了的孝,我還有二小子。”

“我哥走後,我父親的飯量一下就減少了。”李飛的弟弟李崇百說,一個月前,他帶父親來到省人民醫院治療膽結石,1月初卻檢查出父親得了胃癌,之後轉院到山西省腫瘤醫院,做了胃切除手術。在李崇百陪侍的這段時間,病中的老父親還操心他是否請了假,不要因為家裡事而誤了工作。

有其父必有其子。2017年11月14日8時30分許,因暈倒需要轉院救治的李飛,在臨走時不忘叮囑鄉長孫曉曄幫他請兩天假,多操心鄉里的事情。生死攸關之際,他依舊沒有忘記遵守紀律。

“在縣人民醫院轉院時,一切都準備好了,卻怎麼也聯繫不上李飛的妻子,大家都十分著急,過了近一個小時,麗麗哭著跑來了,懷裡抱著剛剛從多家籌借的幾萬元現金,說去了給李飛看病要用錢。”李飛的好友郭永強邊說邊掉淚,“到那會兒都沒想著讓‘公家’幫忙”。

在李飛兒子李宗麟的記憶中,很少見到父親回家,即使回來也呆不了多久。“父親生活儉樸,從不講究吃穿。我2018年就大學畢業了,他跟我說,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年就應該坦坦蕩蕩做人、本本分分做事。”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李飛在良好的家風薰陶下長大,他又把這種好家風傳給了他的兒子。

李飛生前使用的手機上還有2733條未讀資訊,以後,再也沒人點開仔細看了。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續光攝

勤儉節約的家庭生活

在普通人眼裡,作為鄉黨委書記的李飛,他的家庭和生活條件應該都不錯,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

李飛的妻子劉麗麗沒有工作,一家人的生活都靠著李飛一個人的收入,日子過的是能省則省。

1月29日下午,記者來到沁源縣縣城李飛的家,家裡收拾得窗明几淨,但是一抬頭,客廳的天花板被用透明寬膠帶粘成了“大花臉”。原來,牆皮開裂,劉麗麗就踩著梯子用透明膠帶將綻開的一處處粘起來,防止大面積掉皮。

在這個家裡,透明寬膠帶起了不小的作用,除了粘天花板開裂的地方,馬桶沖水的蓋子裂了,也是用膠帶粘了一層又一層,好幾年了依舊堅持“上崗”。

大家常見的李飛穿的那身防火迷彩服,現在陳列在他的紀念室,他曾笑著說防火服挺好,工作起來方便。“他的衣服大都是我在網上給他買的,他穿上去特別排場。”劉麗麗說,別人還以為李飛穿的衣服有多貴呢,其實只有幾十元。

從小到大,李飛的生活照不到十張,劉麗麗說,“他不愛照相,工作也忙,我們結婚二十幾年,全家人只去靈空山和綿山玩過。”

“他說過,下輩子還娶我”

李飛走後,郭永強和幾位好朋友去看望他的家人。郭永強發現,在李家門口一個掛曆上用紅筆劃了不少圓圈,一問才知道,這是劉麗麗記錄李飛離開家的方式——440天,他回家不到20次。

其實,這樣的日子,劉麗麗早已習慣。結婚20多年來,李飛一直在鄉鎮工作,她習慣了李飛急匆匆回來,又急匆匆地走。她能做的,就是打理好家裡的一切,等他回家。

“認識他的時候,我就知道他很忙,但我支持他的工作。”劉麗麗說,她和李飛是經人介紹認識的,1994年農曆七月十四,媒人帶著李飛來她家,當時她在家裡蒸饅頭,蒸出來的一鍋饅頭全都是“開口笑”,像在歡迎李飛一樣。兩個年輕人一見鍾情,相處不到半年,他們攜手走進婚姻,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只有說起這些往事的時候,淚流不止的劉麗麗臉上才露出了一絲笑容。“我倆的感情很好,即使吵了架,也很快就好了。”

雖然不能常相守,但劉麗麗很少抱怨。平日裡,她通過微信向李飛嘮叨家裡的事,“有時候我問他會不會嫌我煩,他說一點也不煩,特別幸福。”

李飛去赤石橋鄉工作後,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李飛為家裡做了兩件事,一是過年的時候給家裡換了兩盆花,二是在劉麗麗生日那天,陪著她,把家裡蓋了多年的被子重新彈了一下。劉麗麗說,彈過花的被子換了新被罩,又輕又暖,可蓋被子的那個人走了。“不過他說過,他下輩子還娶我。”

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麥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