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看黑龍江、新疆、江蘇、四川村官在各省級兩會上的表現……

今年是換屆之年。 隨著各省區市兩會相繼召開, 與會的代表委員中出現了許多新面孔, 其中不乏大學生村官的身影。

作為新生代代表, 年輕的大學生村官與基層貼得最近, 與群眾接觸最多, 履職盡職有著獨特的優勢。 在“兩會時間”裡, 他們的每一次發聲, 都將給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他們的原生態呈現, 都將成為參政議政舞臺上的一抹亮色。

01

黑龍江村官邵琪:首次上會捎上兩份建議

1月25日上午, 黑龍江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在哈爾濱召開, 90後女大學生村官代表邵琪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

圖為邵琪在省“兩會”上發言。

邵琪雖然今年才28歲, 卻已經在基層摸爬滾打5年了。 2013年, 她選聘到五常市五常鎮金山村任書記助理, 開始了自己的村官生涯, 2016年5月起任金山村副書記, 2016年底因工作表現突出, 被鄉鎮黨委任命為吳家村黨支部書記。

一開始, 吳家村村民對這個“空降”的女娃娃很不信任。

她用了一個多月時間走村入戶, 很快對每家的情況瞭若指掌, 並且提出了自己的發展新見解。 吳家村共有295戶1234人, 耕地6000多畝, 多屬旱田, 村民以種植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要收入來源, 收益較低, 但吳家村地理位置優越, 離市區只有2公里, 交通非常便利。 邵琪借力區位優勢, 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子, 在李家圍子屯建起鄉村草莓採摘園, 45戶村民種植良種草莓170畝, 每畝年增收5000元以上。 同時, 她積極促成“旱改水”, 村裡自籌資金30余萬元, 為42戶農民旱改水300余畝, 村民改種五常大米, 利潤比種玉米翻倍, 預計2018年全村旱改水將達到2000畝以上, 可增加村民收入300萬元。 她還在網上幫村民銷售五常大米及農副產品,
僅去年就幫村民增收60萬元。 一年多來, 村子有了新氣象, 她得到了村兩委和村民的一致認可。

在省人大會議上, 她帶去了《關於加強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建設的建議》和《關於完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相關法規政策的建議》, 並且以一個基層代表的身份發言, 暢談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開展農村工作的具體想法。 邵琪說:“能夠當選省人大代表, 我既意外又激動, 我有決心也有信心行使好代表的權利與義務。 ”(許露露)

02

新疆三村官出席區人代會

1月22日至26日, 新疆自治區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在烏魯木齊召開。 出席會議的代表中有3位大學生村官, 分別是來自溫泉縣的巴特孟克、疏勒縣的阿娜爾古麗圖爾蓀、阿瓦提縣的熱娜古麗阿不力米提。

圖為:巴特孟克(來源見logo)

90後小夥巴特孟克, 畢業於內蒙古農業大學, 2015年2月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 2016年9月來到溫泉縣哈日布呼鎮棗格圖村。 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自治區人大代表, 巴特孟克更懂得村民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 參會期間, 他將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農村工作的內容勾劃出來,

打算回村後給村民們宣講, “2017年, 我們村發生了很大變化, 道路硬化、村莊亮化, 家家住進了安居房, 還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報告》中提出要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開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 讓巴特孟克感覺使命光榮、責任在肩, “有了這些好政策, 今後工作更有幹勁了”。

資料圖:阿娜爾古麗.圖爾迪在給村民宣講

今年32歲的阿娜爾古麗圖爾蓀擔任疏勒縣庫木西力克鄉16村書記,她還有一個最得意的頭銜——金牌基層宣講員,她很擅長用“接地氣”的方式,宣講政策、宣講百姓故事。擔任宣講員5年多來,參加各類活動520餘場,連續3年被地、縣評為“金牌宣講員”。她一邊宣講,一邊傾聽民聲,隨身攜帶的記事本裡,密密麻麻地記錄著群眾的瑣事。“主動融入群眾,把群眾利益放在心上,自然能事半功倍。宣講如此,其他工作也是如此。”這是阿娜爾古麗的切身體會。

熱娜古麗阿不力米提上會前進行了認真調研,廣泛收集村民的心聲,此次帶來了民生、環保等多項建議。她是2016年“天池計畫”選聘人員,任職的團結村是多民族居住村。在她和其他村幹部的共同努力下,全村300多戶各族村民參與了結對認親活動,大家一起勞動、一起生活、互相學習、相互幫助,使團結村名副其實。“下一步,我們要加大扶貧攻堅和民生改善力度,不讓一戶貧困群眾掉隊,打造一個團結和諧、其樂融融的村莊!”(趙立元 聶偉)

03

江蘇三村官出席省兩會

江蘇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江蘇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相繼於1月29日和31日閉幕,有3位大學生村官參加了這次省兩會,他們是新當選的省人大代表朱虹、錢鑫龍和新當選的省政協委員陳超。

圖為:錢鑫龍

這3位大學生村官都是帶民致富的實幹型村官。朱虹,無錫錫山區東港鎮山聯村村主任,她2007年辭職回到家鄉,通過帶領村民發展鄉村旅遊,打造以“菊花”為主的特色產業鏈,把一個經濟薄弱村發展成為美麗鄉村的示範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2.6萬元;錢鑫龍,2011年來到泗洪縣梅花鎮段莊村,創辦的苗木基地帶動村裡160人就業,人均增加收入5000元。他還探索“合作社+養殖戶”模式,將現有苗圃種植基地免費分包給農戶發展林下養殖;陳超,蘇州太倉浮橋鎮丁涇村村主任,他帶領村民一心發展生態農業,無農藥無化肥、純綠色種植的“蟹田米”應運而生,這一特色產品不僅讓村民的口袋越來越鼓,更成為周邊仿效的農業項目典型。

圖為陳超

此次上會,他們滿載著村民的信任,也帶來了村民的心聲。錢鑫龍建議:“希望把林下養殖納入專案資金扶持範圍,加大資金、技術、人才投入力度。因為林下養殖對解決剩餘勞動力就業,促進農民增收具有促進作用,符合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生態迴圈農業發展方向。”陳超的建議則是“培養能帶富善治理的鄉村負責人,引導種養大戶抱團發展。”(宗合)

04

四川肖富花:彝族女村官責任沉甸甸

四川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1月26日至2月1日在成都市錦江大禮堂召開。參會代表中,有一位來自涼山州的彝族大學生村官,她就是金陽縣依達鄉嘎格達村黨支部書記肖富花。

嘎格達村是一個典型的高寒山區彝族聚居貧困村,全村有177戶784位村民。到村後,肖富花堅持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的理念,下定決心為村裡拔窮根。為改變貧困群眾觀念落後、幹部工作能力不夠的狀況,她以基層黨建為抓手,採用“壩壩會”“家庭訪談”等多種形式,豐富“三會一課”制度,提升黨支部的凝聚力、戰鬥力。同時,加強後備幹部培養,動員外出創業人士回村任職,改善了村幹部的年齡、學歷和知識結構。充分發揮“農民夜校”作用,開展“艱苦創業、脫貧爭先、感恩奮進”教育,引導貧困群眾不等不靠,主動學文化、學政策、學法律、學技術,增強致富本領。村裡有3個村民小組不通公路,肖富花和鄉村幹部一起,聯繫縣上有關部門,爭取專案支持,經過兩年的努力,終於解決了村民出行的難題。

“當選省人大代表,是群眾對我的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作為一名‘新人’,要學的東西很多,當然三農問題將是我今後履職的重點。”肖富花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是四川現代化建設品質的重要標誌,是群眾的美好期盼。嘎格達村將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種養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讓省兩會繪製的藍圖變成現實。(陳馨 聶偉)

編輯:劉瓊

中共中央組織部委託創辦

歡迎投稿

網站投稿:tougao@dxscg.com.cn

報紙投稿:dxscgb31@163.com

資料圖:阿娜爾古麗.圖爾迪在給村民宣講

今年32歲的阿娜爾古麗圖爾蓀擔任疏勒縣庫木西力克鄉16村書記,她還有一個最得意的頭銜——金牌基層宣講員,她很擅長用“接地氣”的方式,宣講政策、宣講百姓故事。擔任宣講員5年多來,參加各類活動520餘場,連續3年被地、縣評為“金牌宣講員”。她一邊宣講,一邊傾聽民聲,隨身攜帶的記事本裡,密密麻麻地記錄著群眾的瑣事。“主動融入群眾,把群眾利益放在心上,自然能事半功倍。宣講如此,其他工作也是如此。”這是阿娜爾古麗的切身體會。

熱娜古麗阿不力米提上會前進行了認真調研,廣泛收集村民的心聲,此次帶來了民生、環保等多項建議。她是2016年“天池計畫”選聘人員,任職的團結村是多民族居住村。在她和其他村幹部的共同努力下,全村300多戶各族村民參與了結對認親活動,大家一起勞動、一起生活、互相學習、相互幫助,使團結村名副其實。“下一步,我們要加大扶貧攻堅和民生改善力度,不讓一戶貧困群眾掉隊,打造一個團結和諧、其樂融融的村莊!”(趙立元 聶偉)

03

江蘇三村官出席省兩會

江蘇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江蘇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相繼於1月29日和31日閉幕,有3位大學生村官參加了這次省兩會,他們是新當選的省人大代表朱虹、錢鑫龍和新當選的省政協委員陳超。

圖為:錢鑫龍

這3位大學生村官都是帶民致富的實幹型村官。朱虹,無錫錫山區東港鎮山聯村村主任,她2007年辭職回到家鄉,通過帶領村民發展鄉村旅遊,打造以“菊花”為主的特色產業鏈,把一個經濟薄弱村發展成為美麗鄉村的示範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2.6萬元;錢鑫龍,2011年來到泗洪縣梅花鎮段莊村,創辦的苗木基地帶動村裡160人就業,人均增加收入5000元。他還探索“合作社+養殖戶”模式,將現有苗圃種植基地免費分包給農戶發展林下養殖;陳超,蘇州太倉浮橋鎮丁涇村村主任,他帶領村民一心發展生態農業,無農藥無化肥、純綠色種植的“蟹田米”應運而生,這一特色產品不僅讓村民的口袋越來越鼓,更成為周邊仿效的農業項目典型。

圖為陳超

此次上會,他們滿載著村民的信任,也帶來了村民的心聲。錢鑫龍建議:“希望把林下養殖納入專案資金扶持範圍,加大資金、技術、人才投入力度。因為林下養殖對解決剩餘勞動力就業,促進農民增收具有促進作用,符合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生態迴圈農業發展方向。”陳超的建議則是“培養能帶富善治理的鄉村負責人,引導種養大戶抱團發展。”(宗合)

04

四川肖富花:彝族女村官責任沉甸甸

四川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1月26日至2月1日在成都市錦江大禮堂召開。參會代表中,有一位來自涼山州的彝族大學生村官,她就是金陽縣依達鄉嘎格達村黨支部書記肖富花。

嘎格達村是一個典型的高寒山區彝族聚居貧困村,全村有177戶784位村民。到村後,肖富花堅持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的理念,下定決心為村裡拔窮根。為改變貧困群眾觀念落後、幹部工作能力不夠的狀況,她以基層黨建為抓手,採用“壩壩會”“家庭訪談”等多種形式,豐富“三會一課”制度,提升黨支部的凝聚力、戰鬥力。同時,加強後備幹部培養,動員外出創業人士回村任職,改善了村幹部的年齡、學歷和知識結構。充分發揮“農民夜校”作用,開展“艱苦創業、脫貧爭先、感恩奮進”教育,引導貧困群眾不等不靠,主動學文化、學政策、學法律、學技術,增強致富本領。村裡有3個村民小組不通公路,肖富花和鄉村幹部一起,聯繫縣上有關部門,爭取專案支持,經過兩年的努力,終於解決了村民出行的難題。

“當選省人大代表,是群眾對我的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作為一名‘新人’,要學的東西很多,當然三農問題將是我今後履職的重點。”肖富花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是四川現代化建設品質的重要標誌,是群眾的美好期盼。嘎格達村將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種養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讓省兩會繪製的藍圖變成現實。(陳馨 聶偉)

編輯:劉瓊

中共中央組織部委託創辦

歡迎投稿

網站投稿:tougao@dxscg.com.cn

報紙投稿:dxscgb31@163.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