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不花一分錢生活了20年,76歲老太太的生活方式你喜歡嗎

在德國卻有一位神奇的大媽,

帶著一隻行李箱生活,

注意人家可不是流浪漢哦,

一分錢不花足足生活了二十多年!

這樣的生活簡直不能想像,

完全顛覆了人類追求安全感的本能,

但有人真的做到了,

她就是德國家喻戶曉的老奶奶,

海德瑪麗·施維姆(Heidemarie Schwermer)

在這二十多年裡,

除了不花一分錢過生活,

她還遊遍德國、義大利等幾十個國家。

這種幾乎是異想天開的事情,

她究竟是怎麼做到?

1.富家千金生活一落千丈

成年後企圖擺脫金錢控制

海德瑪麗關於不花錢生活的想法, 或許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

1942年, 海德瑪麗生於東普魯士的一個富裕家庭。 家中經營咖啡廠, 上有哥哥和姐姐。 小小的她一頭金髮, 可愛的像個洋娃娃, 作為最小的孩子, 海德瑪麗從一出生起就被全家人捧在手掌心寵愛。

可惜海德瑪麗兩歲的時候, 二戰的戰火就燒到了她的家鄉。 戰亂中父親奔赴前線, 母親帶著幾個孩子們倉促地踏上逃亡之路, 此後一家人再未團圓。

一路顛沛, 母親帶著海德瑪麗兄妹逃到了西德, 隔年東西德分裂, 他們再無機會回到故鄉。 而此時的他們早已一無所有, 幾經掙扎才好不容易求得庇身之所。

還未成年,

海德瑪麗便經歷了戰亂中的人情冷暖。 從富家千金一落千丈成為窮苦難民, 她始終無法理解為什麼失去了財產, 他們一家就在周圍人眼中變得一文不值, 難道只有金錢才是世人衡量一切的標準嗎?

儘管家道中落, 但兒時的海德瑪麗還是深深被童話裡美好且公正的世界所吸引。

從小就在心裡悄悄許下願望:“我願付出一切, 去創造一個純粹的世界。 不受金錢的擺佈, 人人活得有尊嚴。 ”誰也沒料到, 這個早慧的願望後來竟成為了她一生堅持的夢想, 始終追逐的目標。

1965年, 長大後的海德瑪麗成為了一名教師。

在德國教師屬於國家公務員, 只要不犯法終身都不會失業。 不僅社會地位高, 薪酬也很可觀, 妥妥的金飯碗職業。

但海德瑪麗特別喜歡心理學, 工作了17年之後, 她果斷地辭掉了教師這份工作, 轉而去攻讀心理學與社會學, 並取得了心理完形治療師資格, 隨後在德國多特蒙德市開設了自己的心理診所。

心理醫生的職業收入固然不菲,但是金錢並非海德瑪麗的追求,她不甘於獨善其身的安穩。

直到有一天,海德瑪麗看到了一則的新聞:

加拿大當地的某個鄉鎮的一家公司倒閉,使鎮上的人都失去了財產來源。為了養家糊口,這些人自發成立了一個互助交換圈,你幫我做飯、打掃衛生,我幫你除草修房頂,誕生了原始的以物易物的生活方式。

這個新聞讓海德瑪麗為之一振,人與人之間“以物易物”?就是根據彼此需要進行物或服務的交換,不摻和金錢的交易,這不正是她夢寐以求所想要建立的純粹的世界嗎!

受到啟發後,海德瑪麗立刻行動起來,1994年便在多特蒙德市也建立起一個這樣的互助交換圈,起初是為了幫助流浪漢。她每天積極收集各種願意參與進來的人的位址,記錄這些人所能提供的説明,而後再將資訊散播出去,但沒想到退休老人、失業者甚至是普通人都積極的參與了進來。

大家在這個圈子裡能彼此互相交換,不用涉及金錢就能滿足生活需要。與此同時,這裡的人們還能學習如何在“提供”及“索取”之間取得平衡。

後來互助交換圈甚至在整個德國範圍中流行開來,大批媒體聞風對此進行報導,人們親切的把海德瑪麗稱之為“交換之母”。

在不斷交換的過程中,海德瑪麗也越來越意識到,生活中人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並不太多,而人們之所以不停的買買買,無非是受到欲望的驅使,人的價值不應該完全由金錢主宰,人人都能對社會或他人貢獻一己有用之力。

“如果我們有其他推崇的東西,沒有金錢的世界完全有可能實現。”她說。

2.人到中年散盡家財

體驗不花一分錢的生活

交換圈建立了四年,成功讓她看到脫離金錢,靠交換能力生活的可能性。

她也深深感受到簡單、純粹的生活帶給她的自由和快樂。

海德瑪麗在此期間一直踐行著斷舍離的生活態度,自己的衣服如果不扔掉,就絕不買新的。

彼時,海德瑪麗的一雙兒女都已成家立業,自己與丈夫也已分居多年甚少聯繫。所以她決定大膽效法故事中的小女孩,將自己的所有一切全部送人,開始自己的試驗,也就是完全不用貨幣過生活。

海德瑪麗離開了自己一手建立的交換圈,並關掉了自己的心理診療所,變賣了居所,傢俱和其他財物也全都送給了別人。甚至退掉了在德國很重要的醫療保險(因為自費就醫非常昂貴),只留一隻衣櫃在朋友家,放著她僅存的一些東西。其餘的家當,只要一大一小的行李箱就可以隨身帶著走。

她為別人提供發育輔導,心理諮詢,換得了手機卡,解決了通信問題。

為商店打掃衛生,她換得了新鮮的食物和瓜果蔬菜,解決溫飽。

幫朋友清除庭院雜草,照看寵物,換來在朋友家中留宿的機會,解決了住宿問題。

當然,有時這種提供服務的方法不能完美地換來自己所需,所以海德瑪麗也只能去農貿市場撿賣剩的瓜果,或是重操舊業為人提供心理診療,但無論如何她都始終堅持了一個底線:不接受金錢。

本來海德瑪麗自己設想的是,這個試驗就只為期一年。但是一試驗後,海德瑪麗發現這樣不需為錢財耗費精力的日子異常自由,她有了更多時間去做別的事情,“我根本就不想回到原來的生活”。

就這樣不花一份錢的生活她真的已經生活了20年。

這二十多年身無分文、僅靠交換討生活的日子裡,她還過足了精彩人生。

她帶上自己僅有的行李箱說走就走,逛遍了瑞典、義大利、澳大利亞等不同的國家,世界的繽紛多采與豐富多變,每每讓她覺得非常興奮。

常人難以想像的生活她卻過得津津有味。

3.幸福不要外求

簡單生活就能帶來美好

後來海德瑪麗的事蹟在德國成了家喻戶曉的傳奇,被人稱為“交換之母”。

之後海德瑪麗被TED演講邀請講述自己的故事,並於2008年獲得了了義大利“帝奇亞諾·坦尚尼和平獎”。

2010年,一支挪威與義大利合作的著名團隊專門還拍攝了她的紀錄片《Living Without Money》(不花錢過生活)。

最後,她把自己多年來的經歷寫成了一本自傳——《福從天降的實驗》。一經出版便火遍全德國,還翻譯成多國語言暢銷全球。

儘管出了自傳,得了獎,上了電視。但海德瑪麗依然沒有打破不接受金錢的堅持,唯一的破例是她接受了出版社給的稿費,但轉身就將錢送給了需要幫助的單身母親。

近年來各地“施與受”生活方式風起雲湧,她專門開了網站給出了施行方式,先要回答這幾個問題。

1.首先,必須面對真實的自己,捫心自問:我真正需要什麼?我希望過什麼樣的生活?我的生活有所不足或者豐富充實?只詢問與自己有關且觸及內心的問題。

2.第二步與外人有關,也就是問自己:為什麼我會生鄰居、同事、朋友的氣? 那和我有什麼關係?其他人對我而言反映了什麼?而不是告訴自己:我不想再和這個人有所瓜葛、我可以從衝突中學習教訓。

3.第三點與行動策略有關,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我能貢獻何種能力,才能幫助改善世界?這問題或許會將你引領至既有的各種團體,或者促使自己成立工作小組。

海德瑪麗也曾想過,是不是應該多掙點錢去幫助貧苦的人。但經過仔細的考慮,她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這些不過是杯水車薪,人也永遠不會滿足,解決不了社會根本的問題。”

所以海德瑪麗創立了網站,希望能將這種回歸純粹的理念傳播給更多的人。

但她深知自己所走的路非常自我,不一定適用於大眾。所以她從來都沒想過煽動所有人都效仿她的行為,她的目的是為了喚起大家對自己內在的重視。“我想改變的不是人,而是這個繞著金錢打轉的世界。”她認為必須從內在轉變,和人互動時要保持開放的態度。

經常有人會告訴海德瑪麗,受到了她的激勵,開始重視自己並為理想而努力,這才是讓她感到值得的事情。

“一直以來,創建一個不用錢就能過生活的社會,始終是我的生命重心。雖然我不想成為大力鼓吹別人邁向特定方向的傳道者,但在他人身上看見細微的改變時,我仍舊喜不自禁。

保護環境、療愈地球、幫助別人,這些事總令我心喜雀躍。雖然現今對待金錢的態度和方式,使得貧富差距日漸擴大。但這個世界上,也可以有別的價值觀,像愛、忠誠、互助等無法買賣的東西,意義更加重大”。

“幸福不要外求,

也許哪一天錢就會徹底消失,

人又何必成為錢的奴隸。

對有些人來說,

我的活法是一種挑釁;

但對另一些人而言,

我卻提供了一種答案。”

心理醫生的職業收入固然不菲,但是金錢並非海德瑪麗的追求,她不甘於獨善其身的安穩。

直到有一天,海德瑪麗看到了一則的新聞:

加拿大當地的某個鄉鎮的一家公司倒閉,使鎮上的人都失去了財產來源。為了養家糊口,這些人自發成立了一個互助交換圈,你幫我做飯、打掃衛生,我幫你除草修房頂,誕生了原始的以物易物的生活方式。

這個新聞讓海德瑪麗為之一振,人與人之間“以物易物”?就是根據彼此需要進行物或服務的交換,不摻和金錢的交易,這不正是她夢寐以求所想要建立的純粹的世界嗎!

受到啟發後,海德瑪麗立刻行動起來,1994年便在多特蒙德市也建立起一個這樣的互助交換圈,起初是為了幫助流浪漢。她每天積極收集各種願意參與進來的人的位址,記錄這些人所能提供的説明,而後再將資訊散播出去,但沒想到退休老人、失業者甚至是普通人都積極的參與了進來。

大家在這個圈子裡能彼此互相交換,不用涉及金錢就能滿足生活需要。與此同時,這裡的人們還能學習如何在“提供”及“索取”之間取得平衡。

後來互助交換圈甚至在整個德國範圍中流行開來,大批媒體聞風對此進行報導,人們親切的把海德瑪麗稱之為“交換之母”。

在不斷交換的過程中,海德瑪麗也越來越意識到,生活中人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並不太多,而人們之所以不停的買買買,無非是受到欲望的驅使,人的價值不應該完全由金錢主宰,人人都能對社會或他人貢獻一己有用之力。

“如果我們有其他推崇的東西,沒有金錢的世界完全有可能實現。”她說。

2.人到中年散盡家財

體驗不花一分錢的生活

交換圈建立了四年,成功讓她看到脫離金錢,靠交換能力生活的可能性。

她也深深感受到簡單、純粹的生活帶給她的自由和快樂。

海德瑪麗在此期間一直踐行著斷舍離的生活態度,自己的衣服如果不扔掉,就絕不買新的。

彼時,海德瑪麗的一雙兒女都已成家立業,自己與丈夫也已分居多年甚少聯繫。所以她決定大膽效法故事中的小女孩,將自己的所有一切全部送人,開始自己的試驗,也就是完全不用貨幣過生活。

海德瑪麗離開了自己一手建立的交換圈,並關掉了自己的心理診療所,變賣了居所,傢俱和其他財物也全都送給了別人。甚至退掉了在德國很重要的醫療保險(因為自費就醫非常昂貴),只留一隻衣櫃在朋友家,放著她僅存的一些東西。其餘的家當,只要一大一小的行李箱就可以隨身帶著走。

她為別人提供發育輔導,心理諮詢,換得了手機卡,解決了通信問題。

為商店打掃衛生,她換得了新鮮的食物和瓜果蔬菜,解決溫飽。

幫朋友清除庭院雜草,照看寵物,換來在朋友家中留宿的機會,解決了住宿問題。

當然,有時這種提供服務的方法不能完美地換來自己所需,所以海德瑪麗也只能去農貿市場撿賣剩的瓜果,或是重操舊業為人提供心理診療,但無論如何她都始終堅持了一個底線:不接受金錢。

本來海德瑪麗自己設想的是,這個試驗就只為期一年。但是一試驗後,海德瑪麗發現這樣不需為錢財耗費精力的日子異常自由,她有了更多時間去做別的事情,“我根本就不想回到原來的生活”。

就這樣不花一份錢的生活她真的已經生活了20年。

這二十多年身無分文、僅靠交換討生活的日子裡,她還過足了精彩人生。

她帶上自己僅有的行李箱說走就走,逛遍了瑞典、義大利、澳大利亞等不同的國家,世界的繽紛多采與豐富多變,每每讓她覺得非常興奮。

常人難以想像的生活她卻過得津津有味。

3.幸福不要外求

簡單生活就能帶來美好

後來海德瑪麗的事蹟在德國成了家喻戶曉的傳奇,被人稱為“交換之母”。

之後海德瑪麗被TED演講邀請講述自己的故事,並於2008年獲得了了義大利“帝奇亞諾·坦尚尼和平獎”。

2010年,一支挪威與義大利合作的著名團隊專門還拍攝了她的紀錄片《Living Without Money》(不花錢過生活)。

最後,她把自己多年來的經歷寫成了一本自傳——《福從天降的實驗》。一經出版便火遍全德國,還翻譯成多國語言暢銷全球。

儘管出了自傳,得了獎,上了電視。但海德瑪麗依然沒有打破不接受金錢的堅持,唯一的破例是她接受了出版社給的稿費,但轉身就將錢送給了需要幫助的單身母親。

近年來各地“施與受”生活方式風起雲湧,她專門開了網站給出了施行方式,先要回答這幾個問題。

1.首先,必須面對真實的自己,捫心自問:我真正需要什麼?我希望過什麼樣的生活?我的生活有所不足或者豐富充實?只詢問與自己有關且觸及內心的問題。

2.第二步與外人有關,也就是問自己:為什麼我會生鄰居、同事、朋友的氣? 那和我有什麼關係?其他人對我而言反映了什麼?而不是告訴自己:我不想再和這個人有所瓜葛、我可以從衝突中學習教訓。

3.第三點與行動策略有關,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我能貢獻何種能力,才能幫助改善世界?這問題或許會將你引領至既有的各種團體,或者促使自己成立工作小組。

海德瑪麗也曾想過,是不是應該多掙點錢去幫助貧苦的人。但經過仔細的考慮,她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這些不過是杯水車薪,人也永遠不會滿足,解決不了社會根本的問題。”

所以海德瑪麗創立了網站,希望能將這種回歸純粹的理念傳播給更多的人。

但她深知自己所走的路非常自我,不一定適用於大眾。所以她從來都沒想過煽動所有人都效仿她的行為,她的目的是為了喚起大家對自己內在的重視。“我想改變的不是人,而是這個繞著金錢打轉的世界。”她認為必須從內在轉變,和人互動時要保持開放的態度。

經常有人會告訴海德瑪麗,受到了她的激勵,開始重視自己並為理想而努力,這才是讓她感到值得的事情。

“一直以來,創建一個不用錢就能過生活的社會,始終是我的生命重心。雖然我不想成為大力鼓吹別人邁向特定方向的傳道者,但在他人身上看見細微的改變時,我仍舊喜不自禁。

保護環境、療愈地球、幫助別人,這些事總令我心喜雀躍。雖然現今對待金錢的態度和方式,使得貧富差距日漸擴大。但這個世界上,也可以有別的價值觀,像愛、忠誠、互助等無法買賣的東西,意義更加重大”。

“幸福不要外求,

也許哪一天錢就會徹底消失,

人又何必成為錢的奴隸。

對有些人來說,

我的活法是一種挑釁;

但對另一些人而言,

我卻提供了一種答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