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濱江被點名,要建世界級濱水區域!

從跨江發展到擁江發展的升級

是視野和格局的突破

杭州要建世界級濱水區域

濱江要當擁江發展示範區!

《杭州市擁江發展戰略規劃》(草案)中提到:提升濱江地區可達性, 優化濱江岸線親水性, 完善濱江地區服務設施水準, 打造可親近的濱江;嚴格控制和有序引導中心城市段、特色城鎮段以及田園山水段濱江建設的風貌和高度, 塑造風貌獨特的濱江天際線。

近日, 濱江區出臺《高新區(濱江)擁江發展四年行動計畫(2018-2021年)》。 擁江發展的目標是什麼?有哪些任務?趕緊瞭解一下!

堅持“多規融合”

統籌推進規劃編制

堅持“多規融合”, 實現一張藍圖幹到底。 以戰略規劃為統領, 協調推進濱江新城重要節點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分區規劃、城市設計等規劃編制。

加強保護治理

打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帶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保護、修復、優化錢塘江流域生態系統,

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建設美麗濱江。

韓建明 攝

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

著力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

加大汙水處理力度

保障城區潔化亮化

嚴格錢塘江水域船舶污染治理

積極開展大氣整治專項行動

有序推進土壤污染治理

實施岸線修復與生態修復

開展重點河流廊道生態修復試點, 建設、維護河道兩側的綠植緩衝帶和隔離帶, 維持水源涵養生態空間。 城市建成區河道綠化普及率、水體岸線自然化率不低於80%。

加強傳承利用

打造特色彰顯的魅力文化帶

堅持文化自信, 堅持為人民服務, 堅持創造性轉化、發展, 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 加強錢塘江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完善文化經濟政策, 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提升錢塘江文化影響力, 不斷鑄就錢塘江文化新輝煌。

陳雅 攝

深化錢塘江文化保護和傳承

開展錢塘江文化、古越文化、紅色文化等文化的挖掘、梳理、研究及保護。

完成第八批國保、第六批市保單位涉及錢塘江沿岸各點的申報推薦工作。

完成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展示工作組織開展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基地的申報、建設工作。

加強歷史遺存保護與合理利用

根據錢塘江流域區位特點, 加強文物、歷史建築、遺址、工業遺產等歷史遺存的保護、修繕利用和功能再植, 通過對錢塘江流域範圍內優秀歷史遺跡、建築和文物的發掘修繕, 在保留其風貌的基礎上, 探索多樣化的利用方式。

實施西興、長河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改造工程, 做好襄七房、長二社區等歷史建築保護工作。

加快沿江公共文化設施建設

對錢塘江流域南岸(濱江界)原有公共文化設施進行完善提升。

配合推進“文化兩中心”(群眾文化中心、非遺保護中心)建設。

提升文化影響力

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名人資源, 打造“濱江四季”等精品特色文化品牌。 積極舉辦主題節日、主題周, 積極申辦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盛會, 提升文化影響力。

持續開展動漫節、文博會、音樂節等重大文化活動。 樹立“國際濱”文化品牌, 形成高新文化品牌, 打造全省高新文化示範區。

加強整合提升

打造風貌獨特的公共景觀帶

錢塘江承載著濱江的歷史記憶, 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公共價值、生態價值、審美價值等多重價值, 是城市空間中重要的一種空間資源。 根據沿江各區域的特點進行環境改善, 豐富景觀層次, 提升景觀價值, 串珠成線, 打造“名城名湖名江名山”世界級景觀長廊。

湯懿 攝

打造錢塘江濱水區域城市景觀

加強對錢塘江南岸“綠線”的控制,積極推進錢塘江濱水綠廊的建設和貫通,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在重要節點位置建設塊狀城市公園,串珠成鏈,豐富區域景觀風貌。

推進全域景區化,依託錢塘江的資源稟賦和特色文化,提升沿江的城市景觀。提高城市空間的美學設計水準,推進天際線規劃,協調建築天際線和自然山體山際線融合,加大城市夜景的美化力度。

推進錢塘江水上旅遊、錢塘江夜遊旅遊開發,打響錢塘江水上旅遊品牌,打造國際重要的旅遊休閒中心。

完善“三江兩岸”景觀生態廊道

高標準建設、高水準打造一條集環保、運動、旅遊、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國際最美景觀廊道。

完善公共空間服務設施

不斷加快錢塘江沿線公共服務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標識標牌、旅遊廁所、自行車租賃、綠道驛站等配套硬體建設,著力優化資訊共用、多語種導覽等軟體服務,不斷提升錢塘江周邊休閒、美食、住宿、購物設施的國際化品質。

加強互聯互通

打造便捷順暢的綜合交通帶

在杭州建設成為一流城市和世界名城的背景下,緊緊圍繞“和諧共建、成網通達、路景相融、水陸相擁”的總體目標,以提高基礎設施支撐和服務保障能力為重點,統籌推進依江沿江跨江臨江交通體系建設,打造綜合一體、動靜結合、無縫銜接、便捷高效、互聯互通的現代化綜合濱水交通體系。

孫明閩 攝

加強快速連接通道建設

推進江南大道快速路建設。

推進地鐵5、6、7號線建設,加強地鐵建設涉及管線、綠化遷移及路面恢復工作;加強南部區域軌道線覆蓋。

加密城市過江通道

完成望江路過江隧道建設,推進南複路–火炬大道等過江通道研究,打通跨江瓶頸制約。

加速黃金水道復興

加快旅遊觀光碼頭的建設,與杭州市國家級旅遊城市地位相協調,加強錢塘江水上旅遊碼頭佈局和建設工作,積極開發沿岸旅遊資源。

完善公共交通服務

加快城市公交線網優化和結構調整,消除近江交通“中斷點”和“盲點”,提升公共交通服務能力,引導居民出行結構優化。

開通錢塘江水上巴士,不斷優化提升水上巴士公交線路,提高水上巴士分擔率,優化船舶結構。

加強靜態交通建設

加快沿江、景區、交通樞紐周邊P+R換乘停車泊位的建設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逐步實行停車價格調整,推動停車產業化發展,解決停車難困境。

加強智慧交通推廣

加快智慧調度、電子員警、停車誘導、電子收費、無人駕駛等智慧交通設施設備佈局和研究,建立以人為本,人、車、路、環境資訊協同共用的交通資訊交換機制,加強交通大資料收集分析和利用,全面提升輔助決策、應急指揮處置、協同治理、行業監督、輿情監察和公眾出行服務能力。

加強轉型升級

打造綠色高效的現代產業帶

堅持綠色發展、低碳發展、迴圈發展,創新驅動,優化產業佈局,加快產業轉型,對於各類不同公共空間,各類不同設施,差異化配置,推動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李靖 攝

優化產業空間佈局

依託物聯網產業園、智慧新天地、互聯網產業園,建設智慧e谷,打造創新高地。

發展低碳綠色產業

積極推進白馬湖生態創意城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進一步提升動漫節、文博會國際化水準,加快推進之江文化產業帶建設,加快打造歷史和現代、藝術和生活、文化和科技相互融合的文創產業功能區。

大力培育和引進具有世界影響的高端論壇、品牌展會等國際商務活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展之都。

堅持都市農業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產城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全域景區化、全域城市化。推進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試點,實現零星耕地集中保護,注重“留白增綠”,實現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優化。

加強融合集成

打造功能完備的宜居城市帶

以增進民生福祉為根本目的,以保護和發展為主題,實施區域城鄉統籌、功能聯動、協調發展,根據現有的城市職能、城市資源、空間類型和空間分佈特徵,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以江為軸,以路為線,分段引導、錯位發展、有序實施,促進城市空間佈局一體化。

趙為人 攝

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品質

完成城中村改造年度目標任務

完成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年度目標任務

完成城市管理與發展的年度目標任務

你有暢想過

四年後的濱江

會是怎樣美好的場景呢

快來留言區寫下你對四年後濱江的期待吧

審核:區辦公室

湯懿 攝

打造錢塘江濱水區域城市景觀

加強對錢塘江南岸“綠線”的控制,積極推進錢塘江濱水綠廊的建設和貫通,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在重要節點位置建設塊狀城市公園,串珠成鏈,豐富區域景觀風貌。

推進全域景區化,依託錢塘江的資源稟賦和特色文化,提升沿江的城市景觀。提高城市空間的美學設計水準,推進天際線規劃,協調建築天際線和自然山體山際線融合,加大城市夜景的美化力度。

推進錢塘江水上旅遊、錢塘江夜遊旅遊開發,打響錢塘江水上旅遊品牌,打造國際重要的旅遊休閒中心。

完善“三江兩岸”景觀生態廊道

高標準建設、高水準打造一條集環保、運動、旅遊、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國際最美景觀廊道。

完善公共空間服務設施

不斷加快錢塘江沿線公共服務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標識標牌、旅遊廁所、自行車租賃、綠道驛站等配套硬體建設,著力優化資訊共用、多語種導覽等軟體服務,不斷提升錢塘江周邊休閒、美食、住宿、購物設施的國際化品質。

加強互聯互通

打造便捷順暢的綜合交通帶

在杭州建設成為一流城市和世界名城的背景下,緊緊圍繞“和諧共建、成網通達、路景相融、水陸相擁”的總體目標,以提高基礎設施支撐和服務保障能力為重點,統籌推進依江沿江跨江臨江交通體系建設,打造綜合一體、動靜結合、無縫銜接、便捷高效、互聯互通的現代化綜合濱水交通體系。

孫明閩 攝

加強快速連接通道建設

推進江南大道快速路建設。

推進地鐵5、6、7號線建設,加強地鐵建設涉及管線、綠化遷移及路面恢復工作;加強南部區域軌道線覆蓋。

加密城市過江通道

完成望江路過江隧道建設,推進南複路–火炬大道等過江通道研究,打通跨江瓶頸制約。

加速黃金水道復興

加快旅遊觀光碼頭的建設,與杭州市國家級旅遊城市地位相協調,加強錢塘江水上旅遊碼頭佈局和建設工作,積極開發沿岸旅遊資源。

完善公共交通服務

加快城市公交線網優化和結構調整,消除近江交通“中斷點”和“盲點”,提升公共交通服務能力,引導居民出行結構優化。

開通錢塘江水上巴士,不斷優化提升水上巴士公交線路,提高水上巴士分擔率,優化船舶結構。

加強靜態交通建設

加快沿江、景區、交通樞紐周邊P+R換乘停車泊位的建設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逐步實行停車價格調整,推動停車產業化發展,解決停車難困境。

加強智慧交通推廣

加快智慧調度、電子員警、停車誘導、電子收費、無人駕駛等智慧交通設施設備佈局和研究,建立以人為本,人、車、路、環境資訊協同共用的交通資訊交換機制,加強交通大資料收集分析和利用,全面提升輔助決策、應急指揮處置、協同治理、行業監督、輿情監察和公眾出行服務能力。

加強轉型升級

打造綠色高效的現代產業帶

堅持綠色發展、低碳發展、迴圈發展,創新驅動,優化產業佈局,加快產業轉型,對於各類不同公共空間,各類不同設施,差異化配置,推動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李靖 攝

優化產業空間佈局

依託物聯網產業園、智慧新天地、互聯網產業園,建設智慧e谷,打造創新高地。

發展低碳綠色產業

積極推進白馬湖生態創意城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進一步提升動漫節、文博會國際化水準,加快推進之江文化產業帶建設,加快打造歷史和現代、藝術和生活、文化和科技相互融合的文創產業功能區。

大力培育和引進具有世界影響的高端論壇、品牌展會等國際商務活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展之都。

堅持都市農業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產城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全域景區化、全域城市化。推進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試點,實現零星耕地集中保護,注重“留白增綠”,實現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優化。

加強融合集成

打造功能完備的宜居城市帶

以增進民生福祉為根本目的,以保護和發展為主題,實施區域城鄉統籌、功能聯動、協調發展,根據現有的城市職能、城市資源、空間類型和空間分佈特徵,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以江為軸,以路為線,分段引導、錯位發展、有序實施,促進城市空間佈局一體化。

趙為人 攝

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品質

完成城中村改造年度目標任務

完成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年度目標任務

完成城市管理與發展的年度目標任務

你有暢想過

四年後的濱江

會是怎樣美好的場景呢

快來留言區寫下你對四年後濱江的期待吧

審核:區辦公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