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情侶要找性格相近還是互補?|3分鐘心理學

↓ 可以戳下方音訊, 邊聽邊看哦~ ↓

大家可能都聽過類似這樣對話:

A:我們分手吧……

B:為什麼啊?我做錯什麼了?

A:你沒做錯什麼, 只是我們的性格不合適。 你是個好人, 再見!

其實每次聽到這樣的對話, 我們心裡可能都會有個疑問:什麼樣的性格才算合適, 選擇另一半是找性格相近還是性格互補的呢?

萬事皆有因, 依戀理論認為, 我們從最初的撫養者那裡獲得的情感聯結經驗影響著我們對於戀人的選擇。

依戀理論的提出者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 他最初的實驗是針對12個月大的寶寶。 在陌生環境下, 父母會離開寶寶一段時間再回到他們身邊。

觀察統計後寶寶大概會出現如下三種依戀類型:

1、60%的寶寶是安全型。 當父母離開時變得心煩意亂, 當父母返回時, 他們會主動尋找父母, 並很容易在安慰下平靜下來。

2、20%或更少是焦慮-抵抗型。 他們在分離後會極為痛苦。 但當重新與父母團聚時, 他們難以平靜, 並經常出現相互矛盾的行為, 既想得到安慰, 又想"懲罰"擅離職守的父母。

3、還有20%的是回避型。 他們不會因分離而過於痛苦, 並在重聚時主動回避與父母的接觸。

在後來研究中發現, 戀人之間的依戀模式與嬰兒時期的依戀類型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如安全型的女生在等待伴侶到來時會焦慮地不停地打電話、發短信, 見到伴侶後一切都平靜下來;焦慮-抵抗型的女生在伴侶很晚回家時,

明明想和他親密, 卻偏偏翻白眼, 不理不睬以示抵抗和懲罰。 回避型的男生會較為冷淡, 好像伴侶在與不在他都是一個樣。

一個嬰兒在成長中和撫養者建立了依戀關係, 然後長大的嬰兒在他人身上體驗到那種熟悉感, 並希望延續小時候的依戀關係, TA就會選擇和撫養者性格相近的戀人。

如果TA討厭延續小時候的依戀關係, 就會選擇和撫養者性格不相符, 甚至性格相反的戀人。

如此看來, 情侶之間不管性格是相似還是互補, 都可能成為我們更愛彼此的理由。

至於情侶相處過程中的衝突爭執是在所難免的, 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 每5次積極的互動就要衝突1次。 而許多時候,

男女雙方彼此爭吵的原因也並不真的在於性格是相似還是互補, 而在於男女性別造成的思考方式的不同引發的衝突, 卻讓性格成了替罪羊。

所以, 性格相近的情侶和性格互補的情侶間並不存在好壞之分。 但是雙方的價值觀必須相似或者相近, 這是兩個人能更好相處的基礎。

現在明白了吧, 如果你覺得TA真的不適合你, 分手時請不要說性格不合, 而是說:

你是個好人, 但咱們三觀不合。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我們明天再見啦。

【打卡互動】

你會找哪種性格的人成為你的另一半?

(參考格式:週五打卡 + 互動留言)

收藏文章?不如關注我們——想更多地瞭解自己, 瞭解心理學, 請持續關注「壹心理」頭條號, “世界和我愛著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