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珍娜·萊文:左手天體物理,右手文化藝術

珍娜·萊文是美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 生於1967年。 高中時, 她出了一次嚴重車禍, 因為養了一陣傷, 未能正式高中畢業。 不過, 這並未影響她上大學。 1988年, 她以優異成績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天文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 1993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 1994年, 她發表了科普著作《宇宙的星星點點是怎麼來的:有限空間中關於有限時間的日記》, 是她寫給母親的信。

拿到博士學位後, 她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粒子天體物理學中心工作。 然後又到了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學系工作。

在英國期間, 她成為拉斯金美術學院(即牛津大學藝術學院)的第一位駐場科學家, 促進科學界與人文藝術界交流。

回到美國後, 她於2004年獲得巴納德學院天文學和物理學教授職位。 2006年, 她發表了小說《圖靈機之瘋人夢》, 講述兩位偉大的數學家庫爾特·哥德爾和阿蘭·圖靈的故事, 獲得好幾項文學獎。 2016年3月, 她又發表科普著作《來自外太空的黑洞藍調及其他歌曲》, 記敘引力波探測的歷程。 有書評家說:“寫得這麼好的書, 30年一遇就很幸運了。 ”一開始, 根據合同要求, 她應該只是寫一部關於黑洞的科普書。 但是在寫作過程中, 她不由自主地產生了講述LIGO團隊故事的衝動。 這故事裡有風險, 有執迷, 有好奇, 有雄心, 這些都是人類的共性。

她說:“實驗最後居然成功了, 那只是上天的饋贈。 ”

2016年, 《量子雜誌》採訪了她, 暢談作為天體物理學家兼作家的體會。 她說, 人們為什麼只做一件事呢?所有孩子都是科學家, 也都是藝術家, 我們都識字寫字, 為何要放棄寫作?

採訪中, 珍娜·萊文對“語言是比數學更恰切的表達形式嗎”的回答意味深長。 她認為答案沒那麼簡單——也是, 也不是。 比如, 她認為自己無法用精確的詞語將“什麼是黑洞”解釋清楚, 只有不同的理解層次。 她原以為自己對相對論算是掌握到家了, 但到了教相對論時, 才發現並非如此。 為了將相對論講解清楚, 她對其獲得了全新的理解。

不要誤以為珍娜·萊文只是一位具有物理學教授頭銜然而“不務正業”的人。

她已經發表幾十篇專業論文, 據穀歌學術統計, 她2002年發表的《拓撲學與宇宙微波背景》一文已獲得200多次引用。

目前, 珍娜·萊文有兩個辦公室, 一個在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 她在那裡的職位是天體物理學教授;另一個位於紐約布魯克林區的“先驅者工廠”, 她是“先驅者工廠”的科學主任, 與美術家、音樂家合作, 試圖打通藝術與創新的邊界。 她認為, “科學正是文化絕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跨界太正常了。 所以, 她找了一位音樂家做丈夫, 自然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責編:喻紅(實習生)、張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