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余慶:“四在農家”促進和諧美麗鄉村發展

在“四在農家”創建活動中, 余慶縣委、縣政府堅持從實際出發, 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和創造精神, 堅持從農民最關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抓起;從群眾最積極、幹部最主動、條件最具備的村子抓起, 理清思路, 創新機制, 讓農民受到生動現實的教育, 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四在農家”創建活動自開展以來, 緊緊圍繞以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為目標, 以引導農民增收致富為前提, 以一家一戶得實惠為根本, 以“四有五通三改三建”為切入點, 切實治理“五亂”(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畜禽亂跑),

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生產條件, 改變農民精神面貌, 拓展農民視野, 提高農村文明水準, 把農民求富、求學、求樂、求美的願望變為現實。 同時, 充分尊重貧困地區農民的主觀意願, 政府只是及時回應他們的創建要求, 但不下達具體指標, 不搞“一刀切”, 不制定統一標準, 不搞行政命令, 也不開展評比活動, 分類指導, 講求實效。

“四在農家”創建活動始終堅持不搞攤派、不下指標, 尊重群眾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權利, 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 始終把農民意願放在第一位, 不違背群眾意願, 不搞強迫命令。 創建點的選定實行農民“申請扶持, 競爭選點”的辦法, 按照“村民主動申請, 村組擬定規劃, 鄉鎮集中審批”的程式進行。 每個創建點的投資投勞、土地調整、財務管理、關係協調等,

都採用民主管理辦法運作, 實行村務公開、村組自治, 依靠群眾的力量和智慧開展創建工作。 群眾因經濟困難暫時不願意參加的, 不勉強。 由於決策民主, 公開透明, 群眾踴躍參與, 活動推進非常順利。 活動開展以來, 沒有農民群眾提反對意見, 也沒有因此發生一起上訪事件和群眾糾紛。

在具體工作實踐中, 堅持規劃先行, 綜合考慮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群眾意願和村組幹部狀況, 制定創建規劃, 劃分不同創建層次和類型。 在貧困地區, 結合扶貧開發, 進行普及型創建, 重在更新觀念、培育主體精神, 初步改善農村環境。 在生活基本殷實的地區, 結合小康建設, 進行小康型創建, 重在激勵農民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不斷向小康邁進。 在生活相對富裕的地區, 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進行寬裕型創建, 進一步調整結構、發展產業, 追求更加寬裕的生活。 堅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政府能拿多少財力, 百姓有多大能力, 就辦多大的事。

如何解決好資金投入問題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只有突破了資金瓶頸, 新農村建設才能有序推進。 實踐中, 余慶縣堅持“多腿走路、多方出力”的原則, 不斷探索創新“四在農家”創建活動的投入機制, 按照“農民出一點、財政拿一點、社會籌一點、包村單位和有關部門幫一點”的思路, 構建了“政府補助、部門幫助、群眾自助、社會贊助”的投入機制。

在“四在農家”創建活動中,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工業反哺農業、城鎮支援農村”的方針,

不斷加大對農村資金反哺、科技反哺、政策支援的力度。 縣、鄉各級領導幹部及縣、鄉兩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群眾團體, 以及省、市駐餘有關單位, 都明確了幫扶點, 從專案、資金、物資上給予幫助。 縣直各部門除抓好自己的掛幫點外, 還從政策、資金、項目和科技上向其它創建點傾斜, 農民因此樂意出力, 投資、投工一般占總投入的六成以上, 經濟條件好的高達八成以上。 實行掛牌創建, 明確責任、劃定任務, 領導、部門、鄉鎮和村“四位一體”齊抓, 幹部群眾共建。 把10個鄉鎮分為5大片區, 30位縣級領導分成5組, 每組明確1位縣委領導為第一責任人和5位縣領導為責任人, 負責對責任區內的“四在農家”創建活動進行統籌安排,
實行一組一區的捆綁式幫扶, 形成“千斤重擔眾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標”的創建格局。 (餘嘉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