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獨創融媒體整合新模式,《歡樂中國人2》借力融媒體講述新時代中國故事

看電視

央視綜合頻道《歡樂中國人》將媒體融合的方式真正與節目創新打通, 將電視埠與網路平臺真實連結, 將二維碼嵌入節目環節, 打通觀眾網路傳播參與訴求和通道。 央視國家綜藝在創新上的勇氣和力度, 也讓行業看到了中國綜藝真正的原創和創作能力。

文 | 夕姐

央視綜合頻道週末《歡樂中國人》第二季打響了央視開年綜藝的頭炮, 節目公眾號相關文章也在節目播出後受到瘋狂關注和轉發, 第一期節目相關聯的四篇文章目前閱讀量均已經破10萬+, 點贊數也在數千的量級, 這在以往的節目公眾號中是無法想像的。

這與節目今年啟動的融媒體創新傳播模式有著密切的關係。 融媒體傳播是第二季《歡樂中國人》創新升級的一個關鍵字。

節目試圖將媒體融合的方式真正與節目創新打通, 將電視埠與網路平臺真實連結, 將二維碼嵌入節目環節,

成為節目的一個核心標誌, 進而讓觀眾實現在網路埠的參與和傳播。 這也是引發上述節目公眾號閱讀評論和點贊量爆發的原因。

節目內容圍繞中國故事而展開, 每期四位講述人帶著故事當事人講述他們的中國故事。 而這種講述, 又不是簡單的用話語去表達,

而是通過當事人和嘉賓們的演繹和情景再現, 更生動鮮活的傳遞給觀眾故事本身的內容和精神內涵。 這些中國故事有關於文化傳承的, 更有關於家國情懷的, 也有看似平凡卻偉大的個人堅持。

他們是真正的發生在每個普通人身邊的中國故事, 在普通中傳遞出崇高和偉大, 讓觀眾真正受到民族品格和正能量的感染, 並且通過節目搭建的融媒體的通道將萬千個體感受傳播得更遠。

創新和獨創已經成為央視綜藝近年來創作的一個主流方向, 即使在行業眾聲喧嘩之中也一直在堅持, 形成了一支綜藝節目的國家戰隊。

《歡樂中國人》是綜合頻道不斷創新的成果, 由央視綜合頻道與央視創造傳媒共同打造的國民綜藝節目的電視國家隊, 以講好中國故事為己任, 一定會不忘初心不負重托不辱使命, 不斷實現自我超越與成長。

並且《歡樂中國人》是第一個將二維碼植入台網聯動中, 將“商業傳播功能”轉化為“文化傳播功能”的融媒體創新,

其核心標籤在於“有溫度的二維碼”。 用央視綜合頻道副總監許文廣先生的話說, 便是“希望通過我們的電視螢屏, 有更多的人自發地去傳播與分享這些值得被看見的中國故事, 從而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國民精神與國家氣象”。

“為國家修史、為時代立傳、為百姓抒懷是我們做節目的初衷”, 在央視創造傳媒總經理過彤看來, 《歡樂中國人》正是以這樣一種直接的方式描繪了當下中國社會老百姓的生活畫卷。 通過一個個故事的立體化演繹表現時代變化與國家發展, 中國精神、中國文化、中國價值與中國力量在其中得以提煉。

近兩年, 央視綜藝勢頭不斷上漲, 成為了綜藝節目發展創新的風向標, 這與其多年的堅持密不可分, 而《歡樂中國人》第二季正是這種創新實力的又一次力證。

二維碼浸入節目模式環節,打通觀眾網路傳播參與訴求和通道

觀眾積極的回饋證明著此次《歡樂中國人》第二季在創新上的成功,而此次節目在創新上最值得關注的便是其獨創的融媒體整合傳播模式。

媒體融合是一個被提及多年的概念,一些節目在創作的過程中也在積極進行著所謂融媒體的探索嘗試,但大部分都是概念層面的融合,真正的融合少之又少。

《歡樂中國人》在今年在進行的,是將真正意義上的深度的媒體融合理念和手段納入到節目創新和創作當中,讓融合成為節目本身的一部分。可以看到在今年的節目中,實際上是以抽屜板塊的方式來總體進行節目的結構,每期四個相對獨立的故事,分別由一名故事講述人來進行推薦,故事當事人用舞臺表演等方式參與到講述當中。

節目的段落結構相對清晰,每一個故事都能夠具備被單獨傳播擴散的潛力,這就為節目融媒體傳播奠定了基礎。而融媒體傳播的手段被節目從策劃開始就納入了進去,並且貫穿始終。

在節目行進過程中,每個故事都被生成了融媒體傳播的二維碼,用於在網路上的參與、分享和傳播,而這個二維碼的元素並不是簡單的點綴和附屬,而是作為一個節目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在於其中。

為了更方便地讓觀眾參與進來,節目中每個故事的二維碼在每個環節都被嵌入、強化和放大。首先是在每個故事講述人一出場,就立刻生成一個專屬的二維碼,而這個二維碼成為節目的核心標誌貫穿始終,二維碼擁有統一的視覺設計,並且在節目中被放大到螢幕上,方便觀眾掃描。

每個故事的講述過程中,二維碼都會存在,故事主人公們走上“幸福大道”,二維碼依舊會被強化。同時,在整個過程當中,故事講述人以及主持人都會時刻提醒觀眾們掃描二維碼將這些中國故事傳播出去。

融合傳播不再是一種簡單的附庸式的手段,而是變成了節目的核心內容本身,拓開了電視傳播的局限,讓電視觀眾不再只是簡單的觀看者,也是節目創作和傳播的參與者,讓觀眾沉澱為用戶,豐富著節目的傳播內容、擴大著節目的傳播量級。

正如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所評價的那樣:“《歡樂中國人》第二季巧妙地用二維碼將電視、移動終端、PC端形成強關聯,講故事、聽故事、分享故事的一系列動作也第一時間從大屏過渡到手機屏,從電視上過渡到新媒體,構建了一條快速傳播以及多次傳播的融媒體傳播鏈條。

而這種融媒體傳播的探索又是具有很強的示範效應的,節目播出後,不僅節目公眾號文章閱讀量不斷破表,包括央視新聞官方微信、人民日報官方微信、新華社官方微信等都自發對節目中的故事進行了轉載,並且每篇文章都迅速突破10萬+,證明節目本身的魅力和在新媒體埠的傳播力。

挖掘動人中國故事,傳遞民族品格與正能量

講述中國故事,是《歡樂中國人》第二季的一個核心訴求,這些中國故事是真實、溫暖和接地氣的,因此可以看到,節目組在中國故事尋找和開掘上的用心。

家國情懷、個體堅守、文化傳承等等,都成為節目試圖去挖掘的選題,第一期可以看到,四個故事分別對應著這幾種類型,第一個故事是《天籟童聲》,11歲的加拿大小華僑王泓翔講述了他和傳統文化傳承之間的故事;

第二個故事是《四代月餅夢》,一家四代13位軍人,從解放前一直到如今,延續的是這家人不變的家國夢和軍人情懷;

第三個故事是《奔跑一生》,兩位八九十歲的老人向人們傳遞出他們對於奔跑、對於健康的堅持和認知;

第四個故事是《國家的孩子》,講述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內蒙古收養3000個“國家的孩子”的故事,傳遞出一種民族的靈魂和大愛。

民族品格和正能量,成為節目中“中國故事”的底色,這裡或許都不是宏大敘事,但卻印證著屬於中華民族的民族品格和力量,也傳遞著人性的光輝和正能量。

然而節目並沒有去做簡單直白的宣講,而是用了藝術化的方式去將這些中國故事的內容和精神內核傳遞出來,小品和情景短劇,成為這種表現的主要方式,既有正劇的莊嚴、也有喜劇的詼諧,故事當事人也會成為參演的一部分,用這種全新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故事。

電視機前的觀眾在歡笑和感動中,接受著一個個的中國故事,他們被感染的同時,也會用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參與到節目的評論和傳播當中,每一個觀眾都變成了一個細小的因數,完成了一場融媒體時代有關中國故事傳播的進程。

國家綜藝引領創新,新時代傳播革新不斷

央視是國家綜藝的重要陣地,在近兩年來生產創作出一大批優秀的原創綜藝節目,引領著節目創新的風潮。原創已經成為央視綜藝創作的一個重要核心,讓普通人成為主角,傳遞出正能量,這樣的節目越來越證明著自身的價值和力量。

原創事實上應該成為中國綜藝行業創作的主旋律,這需要創作者的自覺和自信,實際上是文化自信的一種必然,央視原創綜藝正不斷生產著受到中國觀眾歡迎的具有中國品格的綜藝節目。

這種創新是順應新時代傳播生態和格局之下的一種創新,從《歡樂中國人2》這種融媒體傳播的全新變革可以看到,央視國家綜藝在創新上的勇氣和力度,也讓行業看到了中國綜藝真正的原創和創作能力,這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中國綜藝已經進入原創時代,各大平臺和製作公司紛紛發力原創,但原創節目的創作並非一蹴而就,原創節目中產生精品甚至現象級更是難上加難。

而值得欣喜的是,在原創節目難出精品的環境下,中國電視的原創力在《歡樂中國人2》及眾多央視原創綜藝節目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也讓行業看到了更多中國原創的希望。

看電視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關注“看電視”!

深度行業透視、獨到客觀評論、新鮮內幕資訊

廣電行業、文娛產業資深媒體人運營打理

看電視,就是要做有品格、有思想、有見識的內容行業自媒體。

而《歡樂中國人》第二季正是這種創新實力的又一次力證。

二維碼浸入節目模式環節,打通觀眾網路傳播參與訴求和通道

觀眾積極的回饋證明著此次《歡樂中國人》第二季在創新上的成功,而此次節目在創新上最值得關注的便是其獨創的融媒體整合傳播模式。

媒體融合是一個被提及多年的概念,一些節目在創作的過程中也在積極進行著所謂融媒體的探索嘗試,但大部分都是概念層面的融合,真正的融合少之又少。

《歡樂中國人》在今年在進行的,是將真正意義上的深度的媒體融合理念和手段納入到節目創新和創作當中,讓融合成為節目本身的一部分。可以看到在今年的節目中,實際上是以抽屜板塊的方式來總體進行節目的結構,每期四個相對獨立的故事,分別由一名故事講述人來進行推薦,故事當事人用舞臺表演等方式參與到講述當中。

節目的段落結構相對清晰,每一個故事都能夠具備被單獨傳播擴散的潛力,這就為節目融媒體傳播奠定了基礎。而融媒體傳播的手段被節目從策劃開始就納入了進去,並且貫穿始終。

在節目行進過程中,每個故事都被生成了融媒體傳播的二維碼,用於在網路上的參與、分享和傳播,而這個二維碼的元素並不是簡單的點綴和附屬,而是作為一個節目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在於其中。

為了更方便地讓觀眾參與進來,節目中每個故事的二維碼在每個環節都被嵌入、強化和放大。首先是在每個故事講述人一出場,就立刻生成一個專屬的二維碼,而這個二維碼成為節目的核心標誌貫穿始終,二維碼擁有統一的視覺設計,並且在節目中被放大到螢幕上,方便觀眾掃描。

每個故事的講述過程中,二維碼都會存在,故事主人公們走上“幸福大道”,二維碼依舊會被強化。同時,在整個過程當中,故事講述人以及主持人都會時刻提醒觀眾們掃描二維碼將這些中國故事傳播出去。

融合傳播不再是一種簡單的附庸式的手段,而是變成了節目的核心內容本身,拓開了電視傳播的局限,讓電視觀眾不再只是簡單的觀看者,也是節目創作和傳播的參與者,讓觀眾沉澱為用戶,豐富著節目的傳播內容、擴大著節目的傳播量級。

正如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所評價的那樣:“《歡樂中國人》第二季巧妙地用二維碼將電視、移動終端、PC端形成強關聯,講故事、聽故事、分享故事的一系列動作也第一時間從大屏過渡到手機屏,從電視上過渡到新媒體,構建了一條快速傳播以及多次傳播的融媒體傳播鏈條。

而這種融媒體傳播的探索又是具有很強的示範效應的,節目播出後,不僅節目公眾號文章閱讀量不斷破表,包括央視新聞官方微信、人民日報官方微信、新華社官方微信等都自發對節目中的故事進行了轉載,並且每篇文章都迅速突破10萬+,證明節目本身的魅力和在新媒體埠的傳播力。

挖掘動人中國故事,傳遞民族品格與正能量

講述中國故事,是《歡樂中國人》第二季的一個核心訴求,這些中國故事是真實、溫暖和接地氣的,因此可以看到,節目組在中國故事尋找和開掘上的用心。

家國情懷、個體堅守、文化傳承等等,都成為節目試圖去挖掘的選題,第一期可以看到,四個故事分別對應著這幾種類型,第一個故事是《天籟童聲》,11歲的加拿大小華僑王泓翔講述了他和傳統文化傳承之間的故事;

第二個故事是《四代月餅夢》,一家四代13位軍人,從解放前一直到如今,延續的是這家人不變的家國夢和軍人情懷;

第三個故事是《奔跑一生》,兩位八九十歲的老人向人們傳遞出他們對於奔跑、對於健康的堅持和認知;

第四個故事是《國家的孩子》,講述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內蒙古收養3000個“國家的孩子”的故事,傳遞出一種民族的靈魂和大愛。

民族品格和正能量,成為節目中“中國故事”的底色,這裡或許都不是宏大敘事,但卻印證著屬於中華民族的民族品格和力量,也傳遞著人性的光輝和正能量。

然而節目並沒有去做簡單直白的宣講,而是用了藝術化的方式去將這些中國故事的內容和精神內核傳遞出來,小品和情景短劇,成為這種表現的主要方式,既有正劇的莊嚴、也有喜劇的詼諧,故事當事人也會成為參演的一部分,用這種全新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故事。

電視機前的觀眾在歡笑和感動中,接受著一個個的中國故事,他們被感染的同時,也會用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參與到節目的評論和傳播當中,每一個觀眾都變成了一個細小的因數,完成了一場融媒體時代有關中國故事傳播的進程。

國家綜藝引領創新,新時代傳播革新不斷

央視是國家綜藝的重要陣地,在近兩年來生產創作出一大批優秀的原創綜藝節目,引領著節目創新的風潮。原創已經成為央視綜藝創作的一個重要核心,讓普通人成為主角,傳遞出正能量,這樣的節目越來越證明著自身的價值和力量。

原創事實上應該成為中國綜藝行業創作的主旋律,這需要創作者的自覺和自信,實際上是文化自信的一種必然,央視原創綜藝正不斷生產著受到中國觀眾歡迎的具有中國品格的綜藝節目。

這種創新是順應新時代傳播生態和格局之下的一種創新,從《歡樂中國人2》這種融媒體傳播的全新變革可以看到,央視國家綜藝在創新上的勇氣和力度,也讓行業看到了中國綜藝真正的原創和創作能力,這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中國綜藝已經進入原創時代,各大平臺和製作公司紛紛發力原創,但原創節目的創作並非一蹴而就,原創節目中產生精品甚至現象級更是難上加難。

而值得欣喜的是,在原創節目難出精品的環境下,中國電視的原創力在《歡樂中國人2》及眾多央視原創綜藝節目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也讓行業看到了更多中國原創的希望。

看電視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關注“看電視”!

深度行業透視、獨到客觀評論、新鮮內幕資訊

廣電行業、文娛產業資深媒體人運營打理

看電視,就是要做有品格、有思想、有見識的內容行業自媒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