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專訪博登湖德中協會主席軒海波博士:在文化差異中求同存異

【歐洲時報記者張喬楠報導】去年8月, 中國駐法蘭克福總領館邀請領區各界的德中友好協會代表到總領館作客。 德中友好協會的主席大多是德國人,

而博登湖德中協會主席軒海波博士則是其中少有的中國面孔之一。

相比起於法蘭克福德中友協等其他協會, 博登湖德中協會算是最年輕的, 協會中的小字輩。 它成立於2015年3月, 距今不到三年。 記者對軒海波博士進行了專訪, 由她向讀者分享她創辦協會的初衷和願景, 講述這個年輕的協會在過去三年所做的工作和努力。

異鄉客積極認識德國

“我本人參加協會社團組織比較多, 總共十個。 第八個就是博登湖德中協會的成立。 ”據軒博士介紹, 她目前的業餘時間基本上都投入到了自己的協會和其他各種社團組織的公益活動中。 關於如此多的社團活動, 她反復表示的, 並不關乎公益具體內容,

而是參與和融入, 或者用她自己在訪談中多次提到的一個詞, 叫“在場”或者“出席”。

1987年在西北農業大學畢業後, 軒海波開始在楊淩職業技術學院當老師, 一當就是十年。 1995年, 她第一次有機會拿上國家公派留學獎學金到德國短期留學。 先進的科研技術和高端的科研水準, 刺激她又申請到了歐盟項目的獎學金, 於1998年初再次來到德國, 在霍恩海姆大學的下設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開啟了漫長的留德生活。

留德期間, 她經歷了研究所從一個國家科研機構向基金會轉制的過程, 這也是德國對科研機構管理模式的改革試點。 在德國應用科研方向讀博士就是工作和做科研。 生活是簡單而繁忙的, 家庭孩子和工作的兩點一線。

那時候博登湖地區華人很少, 由於工作和生活的關係, 她身邊的朋友也基本上是德國人。 如軒博士所言, 那時候的生活是“忙而寂寞”。 自我感覺滿眼是“陌生人”, 自己是“旁觀者”、“異鄉客”。

為了豐富業餘生活, 為了融入, 也為了瞭解德國, 她參加了當地的排球協會和體操協會。 她說, 這才算是真正認識德國、感覺德國不陌生的開始。 她陸續加入了其他的公益協會組織, 比如德國工會, 可以瞭解雇員維權與雇主討講條件的法律依據和程式。 協會在德國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諸多的社會職能都是通過各種協會組織的積極參與完成的。

到了2014年, 軒博士偶然參加了一個友人的派對, 才接觸到中國人的圈子。 經過相處, 她發現當地的華人基本上生活在自己的華人圈子裡,

很少有德國朋友, 對德國文化也不太瞭解, 缺乏融入。 一個不怎麼起眼的細節, 似乎能佐證這個結論。 11月1日是西方的萬聖節, 身邊有華人給德國朋友送祝福——“萬聖節快樂!”。 軒博士說, 萬聖節是西方文化中的“鬼節”, 也可以理解為西方的清明節, 怎麼能祝別人節日快樂呢?

德華人推動華文教育

2015年初, 身邊越來越多的華人希望能夠有一個自己的協會, 關注海外華文教育, 解決自己孩子在德國無處學習漢語的難題。 於是, 軒海波博士領頭, 在2015年3月14日召開了第一次預備會議, 有二十多人參加了會議, 他們來自不同城市, 德國人就有三分之一。 大家討論了協會成立的意義、目標和任務, 把致力於成為德中之間文化交流的橋樑,

弘揚華人文化, 推動中小企業的交流和承辦中小企業兩種語言支援的交流論壇作為協會的主要工作內容。

德國是一個法制社會, 一切要按照規章制度來辦事。 法院批文9月初到, 學校即於9月19號開始第一節中文課。 從預備會到法院批文到手的半年之間, 她們守規矩地“在等待”。 在2015年9月26日的首次成立大會上, 大家達成了共識, 以推動海外華文教育發展, 幫助華人積極融入當地社會, 提供中小企業一個交流平臺等作為協會的主要任務和目標。 到目前為止, 博登湖德中協會共有繳會費會員一百多人, 其中五分之一是德國人, 大家遍佈博登湖地區的各個城市, 也包括少數幾個在奧地利、瑞士和中國的會員。

中文學校從最初的二十幾個人,發展到了如今的四十多人,並有增加的趨勢。目前有4個班。學校加入了全德華文學校聯合總會,總會舉行2017年的年會和華文教育研討會時,博登湖德中協會的中文學校積極參與其中。

協會舉辦各式活動獲嘉獎

協會爭取一月一事,組織中國新年大聚會,郊遊,燒烤,聖誕聚餐等。參加當地政府舉辦的節日慶祝活動,登臺表演,擺攤銷售自做中國美食。

比如春節聯歡,在精彩節目表演之後,組織大家一起包餃子。耶誕節到了,協會也會組織耶誕節聚餐活動。

自己組織活動固然好,參加當地政府搭台的活動,更能夠彰顯華人積極融入的主題,如腓特烈港國際文化節、拉芬斯堡多元文化節,以及巴符州小鎮沃爾夫艾格(Wolfegg)農民屋博物館國際日活動。

“通過這些活動,我們宣傳了協會自身,無聲宣告華人群體的存在;而活動的本身也因為我們的參與,能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這是一種雙贏的良性迴圈。”擺攤剩下來的紅燒牛肉米飯、北京湯,通過當地的社會救濟站,及時分發給無家可歸之人。

2017年,在拉芬斯堡當地一家綠色能源企業TWS舉辦的Lokalhelden(本地英雄)社會評選活動中,博登湖德中協會進入前十名,獲得了500歐元的獎金。這些不多的獎金是用於會員免費學習德文的。這項小有名氣的評選活動,是企業鼓勵當地公益協會、公益團體、組織與機構積極參與社會、社區建設而創辦的競賽,涉及領域包括社工、體育、文化、教育、環境等。

協會為推進德中民間交流、幫助華人積極融入德國社會等方面的努力而得到主辦方認可。

博登湖德中協會以個人或者集體名義在各種活動中“出席”,就有了存在感,就會被認知。儘管協會年輕,但吸引了當地各界的關注與肯定。不少當地協會如土耳其的協會、巴西的協會、芬蘭的協會,都有要和德中協會一道組織舉行活動的想法和打算。一個成立三十多年的由時任巴符州州長組織成立的巴符州中國協會(BWCG)也找上門來,願意一起做一些德中之間交流的事情。

德國駐瀋陽總領館總領事彼得·克羅伊茨貝格博士(Dr.PeterKreutzberger)就加入了博登湖德中協會,成為榮譽會員。巴登符滕堡州議員奧古斯特·舒勒(AugustSchuler)也被吸引了進來,他入會時,軒博士問他,要不要給他授予一個榮譽會員的頭銜。他笑著揮揮手,普通會員就好。

在文化差異中求同存異

協會從建會以來,不可避免地要常和本土德國人打交道,中德文化差異體現在許多細節中。雙方文化差異不僅僅是華人缺乏對德國傳統習俗的瞭解,也發生在德國本土人缺乏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理解,而產生誤會。

比如中國人逢年過節通常選擇聚餐。聚餐,對於中國人來講,就是吃熱飯,如果組織安排只喝下午茶、吃蛋糕,就總顯得無法盡興;中國人講究喜慶,那麼過節選擇在一個醫院區域裡的餐館,儘管餐館很有特色,依然顯得不吉利不討喜。這些體會,也是在參加和舉辦活動過程中,都是博登湖德中協會積攢下來的經驗。

與德國人打交道,也要懂得尊重對方的民主原則和言論自由。軒海波博士講述了一個國內企業訪問團的例子。訪問團一行20多人到當地考察,當地市長熱情接待,準備場地,精心準備了冷餐會作宴請。會上發言環節,一名德國官員談到了近期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在華外資企業成立黨支部”一事並表態,“這可能會影響到外國企業對華投資。”軒博士說:“僅僅這句話,企業家們就坐不住了,突然中斷對話交流,感覺受侮辱了,私下商量要集體唱國歌。其實,要想參與國際合作,就要有接受別人對自己存在不同看法的心理準備。再退一步說,這句話也只是嘉賓講出來的,而不是市長,這麼一折騰,讓市長這個主辦人如何收拾殘局?”

融入離不開參與

在訪談中,軒博士經常提及一個詞,是“在場”。她認為,中國要擴大在德國的影響力,中國人要融入德國社會,都離不開主動地參與和“出席”各種社會活動。為什麼德國媒體經常刊發對中國社會現象的負面報導?為什麼自己來德20多年,但凡看到荷花、櫻花,都被說成是日本荷花、日本櫻花?……許多這樣的例子,在她看來,都是歸結于中國人和中國的文化進入德國、歐洲的時間相比之下太晚所導致的結果,德國人對中國以及中國人的瞭解還遠遠不夠。

“據2016年的官方統計資料,德國有近20萬的華人,佔據全德8000萬人口僅僅千分之二、三的比例。

除非在大城市可以看到比較多的華人面孔,在德國許多中小城市裡,人們很少能接觸到中國人。我1995年第一次在德國時,經常把我誤作是日本人。”協會的活躍也影響了其他城市的華人。他們也開始躍躍欲試,更加熱心地參加當地的活動。軒博士沒有刻意地求證過,但她的確希望,協會能帶來更多積極正面的社會效應。她希望,協會的終極目的,就是讓當地為數不多的華人能被當地社會所熟知和認可,“比如村裡開會,討論外國人相關事務,希望能有人想起來,哦,我們村裡有一個華人家庭,把他們找過來。”

作為全德德中友好協會聯合會的一份子,博登湖德中協會還很年輕。年輕或許意味著更具蓬勃朝氣的生機。他們正以一種積極和熱情,做著中德交流之間的那點事。

中文學校從最初的二十幾個人,發展到了如今的四十多人,並有增加的趨勢。目前有4個班。學校加入了全德華文學校聯合總會,總會舉行2017年的年會和華文教育研討會時,博登湖德中協會的中文學校積極參與其中。

協會舉辦各式活動獲嘉獎

協會爭取一月一事,組織中國新年大聚會,郊遊,燒烤,聖誕聚餐等。參加當地政府舉辦的節日慶祝活動,登臺表演,擺攤銷售自做中國美食。

比如春節聯歡,在精彩節目表演之後,組織大家一起包餃子。耶誕節到了,協會也會組織耶誕節聚餐活動。

自己組織活動固然好,參加當地政府搭台的活動,更能夠彰顯華人積極融入的主題,如腓特烈港國際文化節、拉芬斯堡多元文化節,以及巴符州小鎮沃爾夫艾格(Wolfegg)農民屋博物館國際日活動。

“通過這些活動,我們宣傳了協會自身,無聲宣告華人群體的存在;而活動的本身也因為我們的參與,能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這是一種雙贏的良性迴圈。”擺攤剩下來的紅燒牛肉米飯、北京湯,通過當地的社會救濟站,及時分發給無家可歸之人。

2017年,在拉芬斯堡當地一家綠色能源企業TWS舉辦的Lokalhelden(本地英雄)社會評選活動中,博登湖德中協會進入前十名,獲得了500歐元的獎金。這些不多的獎金是用於會員免費學習德文的。這項小有名氣的評選活動,是企業鼓勵當地公益協會、公益團體、組織與機構積極參與社會、社區建設而創辦的競賽,涉及領域包括社工、體育、文化、教育、環境等。

協會為推進德中民間交流、幫助華人積極融入德國社會等方面的努力而得到主辦方認可。

博登湖德中協會以個人或者集體名義在各種活動中“出席”,就有了存在感,就會被認知。儘管協會年輕,但吸引了當地各界的關注與肯定。不少當地協會如土耳其的協會、巴西的協會、芬蘭的協會,都有要和德中協會一道組織舉行活動的想法和打算。一個成立三十多年的由時任巴符州州長組織成立的巴符州中國協會(BWCG)也找上門來,願意一起做一些德中之間交流的事情。

德國駐瀋陽總領館總領事彼得·克羅伊茨貝格博士(Dr.PeterKreutzberger)就加入了博登湖德中協會,成為榮譽會員。巴登符滕堡州議員奧古斯特·舒勒(AugustSchuler)也被吸引了進來,他入會時,軒博士問他,要不要給他授予一個榮譽會員的頭銜。他笑著揮揮手,普通會員就好。

在文化差異中求同存異

協會從建會以來,不可避免地要常和本土德國人打交道,中德文化差異體現在許多細節中。雙方文化差異不僅僅是華人缺乏對德國傳統習俗的瞭解,也發生在德國本土人缺乏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理解,而產生誤會。

比如中國人逢年過節通常選擇聚餐。聚餐,對於中國人來講,就是吃熱飯,如果組織安排只喝下午茶、吃蛋糕,就總顯得無法盡興;中國人講究喜慶,那麼過節選擇在一個醫院區域裡的餐館,儘管餐館很有特色,依然顯得不吉利不討喜。這些體會,也是在參加和舉辦活動過程中,都是博登湖德中協會積攢下來的經驗。

與德國人打交道,也要懂得尊重對方的民主原則和言論自由。軒海波博士講述了一個國內企業訪問團的例子。訪問團一行20多人到當地考察,當地市長熱情接待,準備場地,精心準備了冷餐會作宴請。會上發言環節,一名德國官員談到了近期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在華外資企業成立黨支部”一事並表態,“這可能會影響到外國企業對華投資。”軒博士說:“僅僅這句話,企業家們就坐不住了,突然中斷對話交流,感覺受侮辱了,私下商量要集體唱國歌。其實,要想參與國際合作,就要有接受別人對自己存在不同看法的心理準備。再退一步說,這句話也只是嘉賓講出來的,而不是市長,這麼一折騰,讓市長這個主辦人如何收拾殘局?”

融入離不開參與

在訪談中,軒博士經常提及一個詞,是“在場”。她認為,中國要擴大在德國的影響力,中國人要融入德國社會,都離不開主動地參與和“出席”各種社會活動。為什麼德國媒體經常刊發對中國社會現象的負面報導?為什麼自己來德20多年,但凡看到荷花、櫻花,都被說成是日本荷花、日本櫻花?……許多這樣的例子,在她看來,都是歸結于中國人和中國的文化進入德國、歐洲的時間相比之下太晚所導致的結果,德國人對中國以及中國人的瞭解還遠遠不夠。

“據2016年的官方統計資料,德國有近20萬的華人,佔據全德8000萬人口僅僅千分之二、三的比例。

除非在大城市可以看到比較多的華人面孔,在德國許多中小城市裡,人們很少能接觸到中國人。我1995年第一次在德國時,經常把我誤作是日本人。”協會的活躍也影響了其他城市的華人。他們也開始躍躍欲試,更加熱心地參加當地的活動。軒博士沒有刻意地求證過,但她的確希望,協會能帶來更多積極正面的社會效應。她希望,協會的終極目的,就是讓當地為數不多的華人能被當地社會所熟知和認可,“比如村裡開會,討論外國人相關事務,希望能有人想起來,哦,我們村裡有一個華人家庭,把他們找過來。”

作為全德德中友好協會聯合會的一份子,博登湖德中協會還很年輕。年輕或許意味著更具蓬勃朝氣的生機。他們正以一種積極和熱情,做著中德交流之間的那點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