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高校為什麼在人工智慧中這麼沒存在感

在當下的人工智慧浪潮之中, 中國和美國作為牌桌上兩位手握最多籌碼的玩家, 彼此之間有許多相似, 也有許多不同。 尤其在人工智慧技術從學術到產業再到商業的這一步上, 美國的高校起到了更強大的背書作用。

李飛飛、LeCun這些名字的影響力離不開他們的學術背景, 科學家們在實驗室專案和企業上的建樹也會加強高校自身的影響力。 可不管從世界範圍, 還是中國本土來看, 即使中國的電腦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已經在一些競賽上名列前茅, 中國高校卻沒能“沾上光”, 提到人工智慧的主導者, 人們直覺中還想到的是百度這類企業, 或是李開複這類資本界明星, 而不是哪一所高校的實驗室。 雖然現在很多學校都在抓緊開設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相關專業, 可從現狀來看, 比起學術驅動, 中國人工智慧更接近於資本驅動和大企業驅動。

斯坦福為什麼會成為斯坦福?

那麼為什麼一提到人工智慧, 我們就會想到斯坦福、MIT、伯克利這些美國高校呢?

第一點是辦學制度上的根本差異。 斯坦福這類老牌私立高校學費高昂, 校中的學生不光腦子好, 而且還有錢, 其中很多人還是已經佔據社會優質資源的Old Money。 綜合其他部分原因, 在斯坦福這類私立高校中創業氛圍和學術氛圍都可以更加濃厚和純粹, 所以才會有“斯坦福一所學校撐起整個矽谷”的說法。 這些學校中也出來了很多明星企業家和投資人, 像來自斯坦福的Peter Thiel等。

也就是說在人工智慧浪潮出現之前, 美國就有很多高校和企業、VC聯繫十分緊密了, 當人工智慧受到關注後, 更方便了他們把來自高校的研究成果販賣給企業。

第二點則是,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整體辦學水準和學術能力上, 美國高校還是高出中國不少的。 這裡的能力不僅僅指的是論文和實驗室研究成果, 也包括一些社會各界都可以應用的開源項目。 比如李飛飛的ImageNet和最近斯坦福公佈的醫療圖像大資料Medical ImageNet。

這些開源項目可以清晰的告訴企業和社會, 高校在做什麼和能做到什麼。

強大的學術能力以及和社會、企業間的緊密聯繫, 讓這些高校中的實驗室、教授和研究成果更受關注, 最後這些高校的名字甚至變成了一種認證標誌, 印上了這個標誌, 人們就會相信企業會有足夠和持續的技術能力供給。

科技博客和“榮譽園地”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 中國人工智慧產業還存在一個最大的問題, 就是高校方面缺乏對技術成果的基本宣傳意識。

以下是伯克利人工智慧研究的官方博客:

可以看到博客中的大部分內容是對伯克利人工智慧方面研究最新成果的介紹, 讀者可以通過簡單的語言瞭解到伯克利的種種新發現和新嘗試, 如果感興趣的話, 還能通過連結跳轉看完整篇論文。

而以下則是中科大電腦技術學院主頁上有關科研資訊的部分:

先不說整個內容更新頻率和頁面設計的美觀程度,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中科大在科研宣傳方面還停留在“XX專家來訪”、“我校師生獲得XX榮譽”等等方面。不知道是因為校方認為獎項是比學術成果更值得宣傳的東西,還是認為沒人看得懂學術介紹。但結果就是,象牙塔越蓋越嚴,人們可以模糊的理解到高校在學術上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但不知道他們的研究成果已經可以解決什麼問題。所謂的產學結合也只能靠高薪聘請相關專業的教授博士,到企業內部再進行。

即使不在國際上比較,從學科上來看人工智慧的技術宣傳手法也相當落後。《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等節目都在用新的傳播形式向普羅大眾介紹考古、歷史方面的知識,人工智慧卻只能靠企業推出的機器人在問答節目中刷存在感。

總之中國高校幾乎不會去主動向外介紹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而當外界主動向他們尋找學術研究成果時,也會困難重重。

走穴的教授或許才是中國AI的守護者

想解決這種現狀無非依靠幾種辦法:第一是加強校企合作,通過產業方面的深入合作讓企業率先瞭解高校的學術成果,再通過企業的宣傳口徑傳達出去;第二是校方自己開闢學術展示視窗,不管是像伯克利那樣簡簡單單的推出一個記錄性質的博客,還是像《國家寶藏》那樣貼近大眾的節目,都會是不錯的選擇;第三是由政府介入,幫助高校走進企業和孵化器,進行研究成果變現。在法國、以色列等國家都有類似政策,政府或者為高校的研究成果買單,或者幫助教授、博士走入創業企業。

不過由於種種不可抗力影響,目前看來只有通過校企合作來提高高校學術成果知名度是最靠譜的。在眾多高校中,中科大算是走到了學術驅動的前列,走出了科大訊飛和寒武紀兩家堪稱現象級的AI企業。同時清華、浙大等高校因為地緣優勢,未來也更有可能和企業進行密切的合作。可即使是這樣,中國高校在人工智慧行業中的存在感還是遠遠不夠。

或許文人風骨已經深深烙印在了中國人的心中,我們總把學術二字和“清貧”、“儉樸”等等關鍵字聯繫在一起,仿佛教授們涉足了商業,就會玷污了學術的純潔性。要是有哪個教授上了幾個電視節目,或多幾個地方開開講座,就會被酸溜溜的冠上“走穴”二字。這何嘗不是一種偏見呢?

我倒是希望,中國能多幾個四處走穴的教授,真真切切的告訴大家中國AI不僅僅意味著高薪和大筆融資,也真實的發生在實驗室中,並且在一點點的進步著,足以支撐整個行業在未來五年、十年甚至三十年發展。中國AI已經有了太多鼓風人,我們需要的或許是從象牙塔中走出來的守護者。

先不說整個內容更新頻率和頁面設計的美觀程度,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中科大在科研宣傳方面還停留在“XX專家來訪”、“我校師生獲得XX榮譽”等等方面。不知道是因為校方認為獎項是比學術成果更值得宣傳的東西,還是認為沒人看得懂學術介紹。但結果就是,象牙塔越蓋越嚴,人們可以模糊的理解到高校在學術上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但不知道他們的研究成果已經可以解決什麼問題。所謂的產學結合也只能靠高薪聘請相關專業的教授博士,到企業內部再進行。

即使不在國際上比較,從學科上來看人工智慧的技術宣傳手法也相當落後。《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等節目都在用新的傳播形式向普羅大眾介紹考古、歷史方面的知識,人工智慧卻只能靠企業推出的機器人在問答節目中刷存在感。

總之中國高校幾乎不會去主動向外介紹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而當外界主動向他們尋找學術研究成果時,也會困難重重。

走穴的教授或許才是中國AI的守護者

想解決這種現狀無非依靠幾種辦法:第一是加強校企合作,通過產業方面的深入合作讓企業率先瞭解高校的學術成果,再通過企業的宣傳口徑傳達出去;第二是校方自己開闢學術展示視窗,不管是像伯克利那樣簡簡單單的推出一個記錄性質的博客,還是像《國家寶藏》那樣貼近大眾的節目,都會是不錯的選擇;第三是由政府介入,幫助高校走進企業和孵化器,進行研究成果變現。在法國、以色列等國家都有類似政策,政府或者為高校的研究成果買單,或者幫助教授、博士走入創業企業。

不過由於種種不可抗力影響,目前看來只有通過校企合作來提高高校學術成果知名度是最靠譜的。在眾多高校中,中科大算是走到了學術驅動的前列,走出了科大訊飛和寒武紀兩家堪稱現象級的AI企業。同時清華、浙大等高校因為地緣優勢,未來也更有可能和企業進行密切的合作。可即使是這樣,中國高校在人工智慧行業中的存在感還是遠遠不夠。

或許文人風骨已經深深烙印在了中國人的心中,我們總把學術二字和“清貧”、“儉樸”等等關鍵字聯繫在一起,仿佛教授們涉足了商業,就會玷污了學術的純潔性。要是有哪個教授上了幾個電視節目,或多幾個地方開開講座,就會被酸溜溜的冠上“走穴”二字。這何嘗不是一種偏見呢?

我倒是希望,中國能多幾個四處走穴的教授,真真切切的告訴大家中國AI不僅僅意味著高薪和大筆融資,也真實的發生在實驗室中,並且在一點點的進步著,足以支撐整個行業在未來五年、十年甚至三十年發展。中國AI已經有了太多鼓風人,我們需要的或許是從象牙塔中走出來的守護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