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雅昌專稿|從攝影到影像:美術機構展覽策劃和收藏策略有何轉變?

導言:重新開機的“複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已經開展月餘, 吸引了約五萬人次觀眾前來廣東美術館觀展。 本屆“廣州影像三年展”由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擔任總策劃, 亞曆杭德羅·卡斯楚特 (Alejandro Castellote)、鮑棟和曾翰擔任策展人, 展覽以“複相·疊影”(Simultaneous Eidos)為主題, 分為主題展和特別展兩個部分, 邀請了來自海內外多個國家和地區58位元藝術家的作品參展。

“複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海報

“廣州影像三年展 2017”的前身是“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 從攝影轉變為影像是此次更名最大的變化, 這種變化意味著什麼?包括廣東美術館在內的當代美術館與藝術機構對於媒介現象的這一發展和轉變應如何回應?在策劃展覽、收藏策略方面是否做出相應的調整?

2018年1月30日下午, 由雅昌藝術網和廣東美術館聯合主辦了一場對談活動, 在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高級策展人皮力的主持下,

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 連州攝影節總策劃人、連州攝影博物館館長段煜婷, 華·美術館執行館長、廣州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系主任馮峰, 越眾歷史影像館執行館長黃麗平, 廣東時代美術館首席策展人蔡影茜,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胡斌,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外國美術研究室主任王端廷, 獨立策展人劉鋼, 獨立策展人、藝術家孫曉楓,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評論家馮原, 設計師韓家英, 何香凝美術館策展人王東共聚廣東美術館, 圍繞上述話題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回看藝術頭條全程直播:

從攝影到影像 美術機構展覽策劃和收藏策略有何轉變?

皮力說道, 影像, 分靜態影像和活動影像,

不只包括錄影藝術, 還包括紀錄片、電影。 這次廣州影像三年展把活動影像和靜態影像的概念打破了, 基本上凡是機械影像製造出來的都叫影像。

“複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覽現場

王端廷認為, 此次展覽的題目“複相疊影”, 是個“帶有藝術本體性的題目”。

作為視覺藝術的攝影或者影像, 可能是當今最強大的一種呈現方式, 它包括了非手工圖像製作之外的所有方式, 大至可分為三個部分:傳統攝影藝術, 影像藝術和數位藝術。 從展覽中可以看出它有對機器成像最原始方式的追溯, 從最原始的影板成像技術到最新的數位成像技術, 是一個非常大的跨度。 既包括靜態的影像, 也有動態的影像, 還包括電影, 而電影又包括紀錄片和藝術片。 作品形式也很豐富, 既有傳統記錄性的攝影作品, 也有觀念攝影、觀念影像。 可以看出當今廣義影像藝術的呈現能力和它巨大的可能性。

他同時提出了一個問題, 攝影或者機器成像這門藝術似乎在重複繪畫藝術所走過的道路。

繪畫藝術有一個從最初畫什麼到現代主義時期注重怎麼畫的轉變, 而影像藝術也正在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拍攝什麼不重要, 怎樣拍攝、怎樣成像變成了大家關注的課題。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更注重對成像技術的研究, 包括最原始的呈現方式或最新的呈現方式, 都是對攝影這門藝術本體的研究, 攝影誕生之初所注重的拍攝物件, 人像、景物、風景這些題材似乎並不重要了, 怎樣來呈現這些形象變成了當今影像藝術家們特別關注的一個課題, 這是一個新的趨勢。

“複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覽現場

馮原指出這次的影像三年展其實有兩個向度。“一個向度是回顧性的向度,就是把我們觀察的視野放在了中國跟攝影之間的開端,這個內容就呈現在本次影像三年展三樓“特別展”部分。另外一個向度指向了當下和未來,攝影史已經經過近150年的發展之後,在今天,科技革命的一個分水嶺上,攝影何為?或者說影像跟今天的社會有什麼關係?這兩個向度可以成為我們觀察這個展覽一個基本的導引。”

馮原認為,把你看到的用機器記錄下來,讓別人也看到,是攝影的一個基本命題。人類繪畫一開始的作用也是如此,這意味著一樣記錄技術的發明創造了人類之間交流的媒介,因此影像藝術一開始就創造了一個媒介世界。如何能進入這個媒介世界,或者如何構建這個媒介世界是影像基本社會化的一個大的任務。

第二個向度,回到當下和未來,更多的是討論如何懷疑我們用機器所看到的結果可以把它看作對機器視覺的實驗和顛覆。這樣一個正在向人工智慧邁進的年代,這些承載著內容的機器,即照相機和攝影機在未來也許更加智慧化,甚至變成一種可以自主操控的機器,它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2樓和1樓的展覽可能都在對此作出某種意義的想像。

“複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覽現場

馮峰把影像比作這個時代的繪畫。曾經有很漫長的歷史,人們用繪畫這種媒介和語言探討視覺,用視覺探討世界和人,影像延續甚至努力實現人類繪畫朝向的那個目標。另一個方面,從展覽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作品嘗試離開影像,探討影像和這個世界、這個空間之間的邊界。他認為,影像在未來不一定就是某種媒介或者一個類型藝術的創作方式,可能會成為一個特別常態的、日常溝通的一種方式。

蔡影茜表示,廣東時代美術館的工作更多集中於活動影像,更具體來說是藝術家電影這樣的類型,最近幾年美術館的重心會在於跟藝術家合作新委託的作品,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活動影像或者是藝術家電影這樣的項目。

在與藝術家合作的過程中,蔡影茜有很切身的體會,從媒介或者藝術本體論的角度討論影像、活動影像是非常困難的,大部分時候藝術家自己甚至也是製片、導演,甚至會身兼後期很多工作,所以他跟電影工業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另外,技術和設備對藝術家的創作影響是非常大的。從機構的角度,很多展示設備,甚至收藏理念都跟不上藝術家在媒介上面的一些新的探索。但是反過來說,當藝術家嘗試去使用新媒介的時候,從劇本到實際整個製作和導演過程,受到技術的限制是非常大的,他不可能拋開技術和設備上的限制來純粹地把一個所謂的觀念完全實施出來。

“複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覽現場

“連州國際攝影節”創辦於2005年,那時整個廣東的影像文化發展非常蓬勃。段煜婷說道,13年間,他們首先不斷挖掘中國當代攝影最有價值的影像文化的生產,不僅包括年輕的或成熟的影像藝術家生產出來的作品,也包括挖掘和整理那些被歷史遺忘的,在整個中國攝影史上留下了痕跡,但是已經被遺忘的老攝影家。這個平臺首先要去整理、挖掘中國的攝影文化,同時因為是一個國際性的攝影節,結構上國際展的比例從50%升到了現在的60%,甚至70%,這樣也是因為每年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挖掘大量中國新的藝術生產是很難的。

鑒於中國至今沒有官方常設的影像文化研究機構,比如美術館、博物館,於是經過三年籌備,成立了連州攝影博物館。該攝影博物館是跟世界攝影的發明地法國尼埃普斯攝影博物館一起合作的,從2018年底正式成立和開放。未來這個館每年會做三次展覽,會有學術研究、固定的影像研究和收藏,收藏首先會從中國當代攝影開始梳理。

段煜婷認為,在對攝影這個媒介的探索方面,我們面臨的完全是一個革命性的時代。無論國內外,都在關注新的影像時代的變革。這個時代攝影已經變成極為普遍的工具,手機攝影成為一個最主導的攝影方式,它背後其實潛藏著一個問題:攝影這個媒介跟社會發生著越來越密切的聯繫,它跟背後的社交媒介和互聯網結合以後,會對世界發生直接的影響和推動,所以我們面臨的一個是影像語言發展的革命性,一個是它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複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覽現場

越眾歷史影像館成立於2014年,不到四年,就收藏了逾10萬張數碼影像,約200小時動態影像,另有一些玻璃板和實物原作。該館的收藏以歷史資料價值為先,注重影像的記錄功能,試圖盡力搶救遺失的一部分歷史影像,包括海外的影像,以供研究人員、專家做研究時有資料可查。

此外,越眾歷史影像館也會對當代的紀實攝影有所涉獵。黃麗平認為,現在的當代紀實其實就是記錄歷史的一部分。館方對紀錄片也有收藏,主要的範圍是從有影像紀錄方式開始到現在,大約跨度100多年。

研究收藏是該館的重點,有藏品之後才會去做一些活動的推廣。成立以來該館每年會推出兩三個自主策劃的研究型展覽。該館的主要工作人員都相對年輕,黃麗平說道,“我們希望現在的年輕人不要把歷史研究、影像研究當成過去那種孤燈苦讀的形象,我們希望它有趣味性,所以結合多媒體閱讀的時代做了很多工作。還優化了搜索,現在查閱資料比過去容易得多。我們會把所有的研究方式開放給觀眾,他們看完之後若有興趣可以參與任何一個題材。”

“複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覽現場

廣東美術館是較早介入攝影和影像收藏的官方美術館,“十幾年前,廣東美術館對攝影展覽研究的學術判斷是一個很正確的點。” 王紹強表示。目前,廣東美術館的攝影收藏達2萬張左右,且多為精品。此次廣州影像三年展是王紹強上任以來自主策劃的最大型的學術性展覽,其呈現仍是回歸到整個館藏收藏的體系。“我們當下所做的這個展覽,希望未來能夠在整個藝術生態方面,從官方美術館盡我們所能來做這方面的研究。” 王紹強說道。

王東從觀眾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問題,與繪畫相比,攝影或影像拉近了藝術和觀眾之間的距離,實際上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手機製造圖像、生產圖像,這種便利給藝術界提出了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藝術家一直在用不同的藝術語言,繪畫、裝置、影像等講故事,向其他觀眾分享他作為這個社會上最敏感、最有敏銳觀察力的特殊群體,對他所處時代的一種反思。但是,你現在講故事和觀眾自己用手機,用不同的製圖方式、不同的視角所講出來的故事區別在哪裡?甚至,是不是你講的故事還不如觀眾講的故事?

對策展人而言,除了在為當代藝術專業領域做學術性的討論、呈現之外,更多是在為觀眾創造一種視覺文化的體驗,在這個體驗過程中,策展人如何運用一些新的圖像技術、設備講這個故事,把這個故事講得比觀眾還要好,可能也是策展人所面臨的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複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覽現場

胡斌認為,靜態影像和動態影像其實已經密不可分。比如在活動影像中製造一種靜止感,或者在靜態影像中又製造某種動態的感覺。更重要的是,不僅要關注技術如何之新,技術本身如何,更多的是這個新的媒介帶來的社會變遷,人的認知方式、視覺方式、生活方式的變化。攝影,這種新的媒介進入中國之後,引發中國的觀看方式的變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值得研究的點。

劉鋼觀察到,如王東所說的問題,藝術家在面臨來自普通觀眾的挑戰時,為了做出區別往往會有攝影裝置的介入。“攝影裝置的介入是基於攝影師本身的現狀和危機感所帶來的,這就回到了另外一個問題——收藏。我們怎麼樣去收藏攝影?是不是僅僅有一個照片,其實單單收藏沒有太大的意義,需要巨多的文獻、採訪,以及這個東西的來源。因為在數位傳播的時代,影像本身需要背後更多的支撐。我覺得這兩點,其實不光是廣東美術館面臨的問題,包括其它一些館都提到一個問題,美術館的危機實際上是來源於攝影的普及,但是同時這個危機很快也可以把它轉化成新的攝影發展的動力。”

“複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覽現場

孫曉楓從開始重啟影像三年展這個專案的時候就一直參與其中,他認為廣州影像三年展還是一個比較滿意的展覽。他們採取了一個自我邊緣化的策略,以跟主流的攝影雙年展拉開距離。在選擇國際策展人時,也採取了同樣的策略。

韓家英也認為這次展覽很不錯。切入的角度、展覽的呈現,立場和審美上都能看到一些新的東西,這是一個特別大的轉變。

“複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覽現場

皮力最後總結道:目前影像的兩個向度,傳統紀實和寫實的途徑往前走的特別多,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創作方式或者是一種介入社會的方法論。圍繞著這樣的影像,到了今天它更成為了自拍,消解掉了作者的權威性。這都給美術館、各種機構的功能、職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所以不同的美術館介入歷史和影像創造的方式也不同,包括時代美術館的藝術家委託電影人;連州國際攝影節梳理攝影過去和現狀的關係;越眾歷史影像館打破了影像和文獻的界限,提供了一個研究的平臺;廣東美術館以藏品為依託,把美術館的大門向更當下的一些影像和活動影像打開,這也是這次廣東影像三年展給我們的一個最大的啟發,我們的美術館和機構研究怎麼向一個正在創造的、方興未艾的媒介和創作打開。

“複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覽現場

馮原指出這次的影像三年展其實有兩個向度。“一個向度是回顧性的向度,就是把我們觀察的視野放在了中國跟攝影之間的開端,這個內容就呈現在本次影像三年展三樓“特別展”部分。另外一個向度指向了當下和未來,攝影史已經經過近150年的發展之後,在今天,科技革命的一個分水嶺上,攝影何為?或者說影像跟今天的社會有什麼關係?這兩個向度可以成為我們觀察這個展覽一個基本的導引。”

馮原認為,把你看到的用機器記錄下來,讓別人也看到,是攝影的一個基本命題。人類繪畫一開始的作用也是如此,這意味著一樣記錄技術的發明創造了人類之間交流的媒介,因此影像藝術一開始就創造了一個媒介世界。如何能進入這個媒介世界,或者如何構建這個媒介世界是影像基本社會化的一個大的任務。

第二個向度,回到當下和未來,更多的是討論如何懷疑我們用機器所看到的結果可以把它看作對機器視覺的實驗和顛覆。這樣一個正在向人工智慧邁進的年代,這些承載著內容的機器,即照相機和攝影機在未來也許更加智慧化,甚至變成一種可以自主操控的機器,它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2樓和1樓的展覽可能都在對此作出某種意義的想像。

“複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覽現場

馮峰把影像比作這個時代的繪畫。曾經有很漫長的歷史,人們用繪畫這種媒介和語言探討視覺,用視覺探討世界和人,影像延續甚至努力實現人類繪畫朝向的那個目標。另一個方面,從展覽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作品嘗試離開影像,探討影像和這個世界、這個空間之間的邊界。他認為,影像在未來不一定就是某種媒介或者一個類型藝術的創作方式,可能會成為一個特別常態的、日常溝通的一種方式。

蔡影茜表示,廣東時代美術館的工作更多集中於活動影像,更具體來說是藝術家電影這樣的類型,最近幾年美術館的重心會在於跟藝術家合作新委託的作品,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活動影像或者是藝術家電影這樣的項目。

在與藝術家合作的過程中,蔡影茜有很切身的體會,從媒介或者藝術本體論的角度討論影像、活動影像是非常困難的,大部分時候藝術家自己甚至也是製片、導演,甚至會身兼後期很多工作,所以他跟電影工業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另外,技術和設備對藝術家的創作影響是非常大的。從機構的角度,很多展示設備,甚至收藏理念都跟不上藝術家在媒介上面的一些新的探索。但是反過來說,當藝術家嘗試去使用新媒介的時候,從劇本到實際整個製作和導演過程,受到技術的限制是非常大的,他不可能拋開技術和設備上的限制來純粹地把一個所謂的觀念完全實施出來。

“複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覽現場

“連州國際攝影節”創辦於2005年,那時整個廣東的影像文化發展非常蓬勃。段煜婷說道,13年間,他們首先不斷挖掘中國當代攝影最有價值的影像文化的生產,不僅包括年輕的或成熟的影像藝術家生產出來的作品,也包括挖掘和整理那些被歷史遺忘的,在整個中國攝影史上留下了痕跡,但是已經被遺忘的老攝影家。這個平臺首先要去整理、挖掘中國的攝影文化,同時因為是一個國際性的攝影節,結構上國際展的比例從50%升到了現在的60%,甚至70%,這樣也是因為每年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挖掘大量中國新的藝術生產是很難的。

鑒於中國至今沒有官方常設的影像文化研究機構,比如美術館、博物館,於是經過三年籌備,成立了連州攝影博物館。該攝影博物館是跟世界攝影的發明地法國尼埃普斯攝影博物館一起合作的,從2018年底正式成立和開放。未來這個館每年會做三次展覽,會有學術研究、固定的影像研究和收藏,收藏首先會從中國當代攝影開始梳理。

段煜婷認為,在對攝影這個媒介的探索方面,我們面臨的完全是一個革命性的時代。無論國內外,都在關注新的影像時代的變革。這個時代攝影已經變成極為普遍的工具,手機攝影成為一個最主導的攝影方式,它背後其實潛藏著一個問題:攝影這個媒介跟社會發生著越來越密切的聯繫,它跟背後的社交媒介和互聯網結合以後,會對世界發生直接的影響和推動,所以我們面臨的一個是影像語言發展的革命性,一個是它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複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覽現場

越眾歷史影像館成立於2014年,不到四年,就收藏了逾10萬張數碼影像,約200小時動態影像,另有一些玻璃板和實物原作。該館的收藏以歷史資料價值為先,注重影像的記錄功能,試圖盡力搶救遺失的一部分歷史影像,包括海外的影像,以供研究人員、專家做研究時有資料可查。

此外,越眾歷史影像館也會對當代的紀實攝影有所涉獵。黃麗平認為,現在的當代紀實其實就是記錄歷史的一部分。館方對紀錄片也有收藏,主要的範圍是從有影像紀錄方式開始到現在,大約跨度100多年。

研究收藏是該館的重點,有藏品之後才會去做一些活動的推廣。成立以來該館每年會推出兩三個自主策劃的研究型展覽。該館的主要工作人員都相對年輕,黃麗平說道,“我們希望現在的年輕人不要把歷史研究、影像研究當成過去那種孤燈苦讀的形象,我們希望它有趣味性,所以結合多媒體閱讀的時代做了很多工作。還優化了搜索,現在查閱資料比過去容易得多。我們會把所有的研究方式開放給觀眾,他們看完之後若有興趣可以參與任何一個題材。”

“複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覽現場

廣東美術館是較早介入攝影和影像收藏的官方美術館,“十幾年前,廣東美術館對攝影展覽研究的學術判斷是一個很正確的點。” 王紹強表示。目前,廣東美術館的攝影收藏達2萬張左右,且多為精品。此次廣州影像三年展是王紹強上任以來自主策劃的最大型的學術性展覽,其呈現仍是回歸到整個館藏收藏的體系。“我們當下所做的這個展覽,希望未來能夠在整個藝術生態方面,從官方美術館盡我們所能來做這方面的研究。” 王紹強說道。

王東從觀眾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問題,與繪畫相比,攝影或影像拉近了藝術和觀眾之間的距離,實際上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手機製造圖像、生產圖像,這種便利給藝術界提出了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藝術家一直在用不同的藝術語言,繪畫、裝置、影像等講故事,向其他觀眾分享他作為這個社會上最敏感、最有敏銳觀察力的特殊群體,對他所處時代的一種反思。但是,你現在講故事和觀眾自己用手機,用不同的製圖方式、不同的視角所講出來的故事區別在哪裡?甚至,是不是你講的故事還不如觀眾講的故事?

對策展人而言,除了在為當代藝術專業領域做學術性的討論、呈現之外,更多是在為觀眾創造一種視覺文化的體驗,在這個體驗過程中,策展人如何運用一些新的圖像技術、設備講這個故事,把這個故事講得比觀眾還要好,可能也是策展人所面臨的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複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覽現場

胡斌認為,靜態影像和動態影像其實已經密不可分。比如在活動影像中製造一種靜止感,或者在靜態影像中又製造某種動態的感覺。更重要的是,不僅要關注技術如何之新,技術本身如何,更多的是這個新的媒介帶來的社會變遷,人的認知方式、視覺方式、生活方式的變化。攝影,這種新的媒介進入中國之後,引發中國的觀看方式的變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值得研究的點。

劉鋼觀察到,如王東所說的問題,藝術家在面臨來自普通觀眾的挑戰時,為了做出區別往往會有攝影裝置的介入。“攝影裝置的介入是基於攝影師本身的現狀和危機感所帶來的,這就回到了另外一個問題——收藏。我們怎麼樣去收藏攝影?是不是僅僅有一個照片,其實單單收藏沒有太大的意義,需要巨多的文獻、採訪,以及這個東西的來源。因為在數位傳播的時代,影像本身需要背後更多的支撐。我覺得這兩點,其實不光是廣東美術館面臨的問題,包括其它一些館都提到一個問題,美術館的危機實際上是來源於攝影的普及,但是同時這個危機很快也可以把它轉化成新的攝影發展的動力。”

“複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覽現場

孫曉楓從開始重啟影像三年展這個專案的時候就一直參與其中,他認為廣州影像三年展還是一個比較滿意的展覽。他們採取了一個自我邊緣化的策略,以跟主流的攝影雙年展拉開距離。在選擇國際策展人時,也採取了同樣的策略。

韓家英也認為這次展覽很不錯。切入的角度、展覽的呈現,立場和審美上都能看到一些新的東西,這是一個特別大的轉變。

“複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覽現場

皮力最後總結道:目前影像的兩個向度,傳統紀實和寫實的途徑往前走的特別多,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創作方式或者是一種介入社會的方法論。圍繞著這樣的影像,到了今天它更成為了自拍,消解掉了作者的權威性。這都給美術館、各種機構的功能、職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所以不同的美術館介入歷史和影像創造的方式也不同,包括時代美術館的藝術家委託電影人;連州國際攝影節梳理攝影過去和現狀的關係;越眾歷史影像館打破了影像和文獻的界限,提供了一個研究的平臺;廣東美術館以藏品為依託,把美術館的大門向更當下的一些影像和活動影像打開,這也是這次廣東影像三年展給我們的一個最大的啟發,我們的美術館和機構研究怎麼向一個正在創造的、方興未艾的媒介和創作打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