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全9分+,這是最後一個會有書店存在的時代

這兩天, 香玉的朋友圈都在刷一件事:

上海最後一家季風書園關閉了。

戲劇性的是, 1月31日關閉前一天晚上, 書園內突然停電, 一片黑暗之中,

人們點起蠟燭開始高歌。

一家書店的停業, 在極強的儀式感中, 竟發展成了一樁文化事件。

季風書園創立於1997年, 鼎盛時期有8家連鎖, 而現在最後一家也徹底歸入歷史。

對不少人來說, 它不僅僅只是地鐵十號線站內40平米的小書店, 更是代表著自由思想的一個文化地標。

書店, 是一座城市的靈魂。

一個沒有書店的城市, 是冷漠、荒蕪的。

季風的關閉, 無疑令人惋惜, 也引人思考:

中國的獨立書店, 未來將何去何從?

對於這個問題, 臺灣也有著同樣的思考, 但似乎比內地有更好的答案——

書店裡的影像詩

臺灣的書店已然成為一種文化特色。

清新、小資, 仿佛能隔絕外界的喧擾。

因著這種熱愛, 導演侯季然為臺灣的書店寫了這首情詩。

目前拍了兩季, 豆瓣評分一個9.1, 一個9.4。

一季40集, 每集3分鐘。

鏡頭橫跨整個臺灣, 呈現80家各具特色的獨立書店。

這裡面, 有時光倒流的書店, 有以光寫詩的書店, 有傳唱民謠的書店, 有沉澱時間的書店……

你去尋找這些書店,有的在森林裡,有的在田中央,有的藏在地下,有的夾在巷弄裡……

一爿小屋,幾摞紙張,數行文字,卻足以拼湊出整個世界。

如果有機會去臺灣,請一定記得去書店走走:

阿福的書店

——改變命運的書店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這是店長蕭文福在部隊時聽大隊長說的一句話,卻牢記了一輩子。

但因為自己是文盲,所以讀書對他而言成了不可能做到的任務。

結婚生子後,他和妻子在蘆洲買房。那時候,蘆洲還屬於貧民窟。

於是他和妻子商量開一家書店,辦親子讀書會,讓附近的弱勢兒童能有個地方看書學習。

店長說:

電視上的「阿福」都是僕人,跟著小主人念書的。所以我們就叫「阿福的書店」。簡單又單純。

然而,開書店並不是賺錢的生意。2000-2005年,一個月的營業額都不到五千塊,連交房租都不夠。

但他又實在捨不得孩子們沒有地方念書,所以一直是負債開店,幾乎已經到了頂點。

如果有一天阿福走了,小主人們會懷念他嗎?

彈幕上說,這位可愛的老闆後來因病去世了,他的妻子仍繼續經營著這家書店……

晃晃的二手書店

——想念一隻貓的書店

晃晃,是一隻貓的名字。

領養過來的時候,因為它一隻耳朵聽不見,平衡感不好,走路晃來晃去。

所以就給它取名晃晃。

如果拆開來看的話,就是日光。

感覺很有台東陽光明媚的感覺。

書店的樓上是民宿,不一定要花錢,也可以用二手書來交換住宿。

背包客也可以挑一本喜歡的書帶走,等到了目的地,再寄另一個城市的書到這裡。

店長會在門口準備些吃的,常常會有路過的貓貓狗狗自己進來吃飯,有緣的可能就會住下。

晃晃的聽力不好,大家並不放心他出門,可是畢竟關不住。

然後有一天,助手看到他在家附近躺著……

一起生活八個月後,晃晃在車禍中去世了。

因為思念晃晃,店長請過往的旅客們把他們曾拍到的晃晃寄回來。

辦了一個月的影展。

直到現在,晃晃脖子上的鈴鐺圈還掛在屋後的窗戶上。

這是最後……最後我在醫院的時候取下來的,就覺得它雖然走了,可是……他還在……

店長說到這裡,自己都忍不住哽咽了。

(作為鏟屎官的香玉也熱淚盈眶)

只要書店還在,晃晃就還能找到回家的路。

人文書社

——投注一生精神的書店

這家店位於牯嶺街61號。

很多人知道牯嶺街是因為楊德昌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其實這裡曾是臺北著名的一條舊書街。

「走!到牯嶺街逛舊書攤。」是當年臺北人的時髦語言。

牯嶺街最興旺的時期,是1966年至1973年,香港的書商從大陸收購不到舊書,就到牯嶺街來買,一大箱、一大箱地搬走。

然而現在,卻可能幾個月都賣不出去一本書。

人文書社的店長張銀昌,民國十六年生(1927年),16歲參軍,離開軍隊後就開起了書店。

到拍攝時間為止,老人正好80歲,舊書店已經開了40年。

他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收書,沿著附近的街區走一圈,大概需要四個小時。

有一本舊書,他保存了三十年。

你看,這裡面每一頁每一行,幾乎都有筆記。看書的人是在抗戰的時候買的,我實在是佩服到五體投地。

老人說,別人挑書看包裝,而自己只在乎價值。

哪怕是已經散頁的,他也會收過來,然後自己重新裝訂,找合適的書皮,手寫封面。

可以看到店裡的書架上,有很多是他自己手寫的書皮。

40年的舊書攤,他寄託了一輩子的精力。

荒野夢二

——市場邊的書店

這家書店的旁邊,就是當地最熱鬧的市場。

店長說,自己很喜歡這種日常的感覺。

門口擺放著花卉,是為了讓路過的媽媽和女孩子們看到能心情愉悅。

與其說這是書店,不如說更像是店長的私人書房,絕大部分的書都是他自己親手挑選。

你看到喜歡的,有標價的,當然可以帶走;

但也有一些你看中了,但不好意思,不賣。

店裡有一個專門的「店長書櫃」,是店長的私人藏書。

你可以翻閱,但概不出售。

沒辦法,愛書的人就是那麼任性。

店長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店名「荒野夢二」,有點中二,有點古怪。

「夢二」是老闆取的,他說他喜歡這樣語意不明的名字,每個人引發的聯想都會不同。

「荒野」是老闆娘取的,因為她很喜歡宮崎駿的動畫長片《哈爾的移動城堡》,裡面有個角色就是「荒野女巫」。

荒野,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仿佛什麼樣神奇的東西都可能從這塊土壤中孕育出來。

小小的臺灣,光獨立書店就至少有80家,這還不包括誠品、金石堂等大型連鎖書店。

(全臺灣,誠品有54家分店,金石堂有64家分店)

而偌大的上海,卻容不下一縷季風。

甚至縱觀整個內地,像樣的獨立書店都屈指可數。

梁文道老師曾說:

所謂的好書店,都應該讓人感覺到它做了一個選擇,那個選擇不是,它擺了什麼書進來,而是它沒擺什麼書進來。

它膽敢做一個精選,那是一個勇氣,同時是個價值觀的表達。

然而香玉更多看到的,是新華書店裡大面積的雞湯成功學和初高中輔導書;街邊瀕臨倒閉、幾塊錢一斤的舊書舊報大拍賣;而大學裡所謂的舊書店、二手書店,幾乎都被各種教材工具書淹沒。

這些二手書店每年什麼時候最有存在感?

開學要買新教材的時候,畢業想賣舊教材的時候。

那不叫書店,那叫廢品處理站。

很多人說,紙媒將死,開書店就等於拿錢打水漂。

我們有kindle、平板、手機,txt、pdf、mobi、equb隨你挑,電子書便宜又便捷,幹嘛還要去捧著死沉死沉的書?

真他喵的就是矯情!

對,電子書確實沒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很多人已經不讀書了。

有多少人,kindle買來最終只是積灰墊桌角?平板和手機,更是打王者榮耀都來不及。

對於愛讀書的人來說,電子書是輔助,是幫助在旅途或通勤時更便捷的攜帶和閱讀;

而對於不讀書的人來說,電子書是藉口,下載就等於看過。

書店的消亡,並不是因為電子書的興盛,而是因為人閱讀的心丟了。

香港文化標誌性人物、「二樓書店」老闆羅志華去世的時候,梁文道在《喧囂城市裡的孤獨——悼羅志華》一文中,開篇第一句話就是:

我們很容易就會感到羅志華的死其實是一個象徵;象徵我們的過去;如果不幸的話,甚至象徵我們的未來。

而Zeelandia Travel & Books的店長在第四集中也說:

這可能是最後一個會有書店存在的時代。

但願不會一語成讖。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

你去尋找這些書店,有的在森林裡,有的在田中央,有的藏在地下,有的夾在巷弄裡……

一爿小屋,幾摞紙張,數行文字,卻足以拼湊出整個世界。

如果有機會去臺灣,請一定記得去書店走走:

阿福的書店

——改變命運的書店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這是店長蕭文福在部隊時聽大隊長說的一句話,卻牢記了一輩子。

但因為自己是文盲,所以讀書對他而言成了不可能做到的任務。

結婚生子後,他和妻子在蘆洲買房。那時候,蘆洲還屬於貧民窟。

於是他和妻子商量開一家書店,辦親子讀書會,讓附近的弱勢兒童能有個地方看書學習。

店長說:

電視上的「阿福」都是僕人,跟著小主人念書的。所以我們就叫「阿福的書店」。簡單又單純。

然而,開書店並不是賺錢的生意。2000-2005年,一個月的營業額都不到五千塊,連交房租都不夠。

但他又實在捨不得孩子們沒有地方念書,所以一直是負債開店,幾乎已經到了頂點。

如果有一天阿福走了,小主人們會懷念他嗎?

彈幕上說,這位可愛的老闆後來因病去世了,他的妻子仍繼續經營著這家書店……

晃晃的二手書店

——想念一隻貓的書店

晃晃,是一隻貓的名字。

領養過來的時候,因為它一隻耳朵聽不見,平衡感不好,走路晃來晃去。

所以就給它取名晃晃。

如果拆開來看的話,就是日光。

感覺很有台東陽光明媚的感覺。

書店的樓上是民宿,不一定要花錢,也可以用二手書來交換住宿。

背包客也可以挑一本喜歡的書帶走,等到了目的地,再寄另一個城市的書到這裡。

店長會在門口準備些吃的,常常會有路過的貓貓狗狗自己進來吃飯,有緣的可能就會住下。

晃晃的聽力不好,大家並不放心他出門,可是畢竟關不住。

然後有一天,助手看到他在家附近躺著……

一起生活八個月後,晃晃在車禍中去世了。

因為思念晃晃,店長請過往的旅客們把他們曾拍到的晃晃寄回來。

辦了一個月的影展。

直到現在,晃晃脖子上的鈴鐺圈還掛在屋後的窗戶上。

這是最後……最後我在醫院的時候取下來的,就覺得它雖然走了,可是……他還在……

店長說到這裡,自己都忍不住哽咽了。

(作為鏟屎官的香玉也熱淚盈眶)

只要書店還在,晃晃就還能找到回家的路。

人文書社

——投注一生精神的書店

這家店位於牯嶺街61號。

很多人知道牯嶺街是因為楊德昌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其實這裡曾是臺北著名的一條舊書街。

「走!到牯嶺街逛舊書攤。」是當年臺北人的時髦語言。

牯嶺街最興旺的時期,是1966年至1973年,香港的書商從大陸收購不到舊書,就到牯嶺街來買,一大箱、一大箱地搬走。

然而現在,卻可能幾個月都賣不出去一本書。

人文書社的店長張銀昌,民國十六年生(1927年),16歲參軍,離開軍隊後就開起了書店。

到拍攝時間為止,老人正好80歲,舊書店已經開了40年。

他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收書,沿著附近的街區走一圈,大概需要四個小時。

有一本舊書,他保存了三十年。

你看,這裡面每一頁每一行,幾乎都有筆記。看書的人是在抗戰的時候買的,我實在是佩服到五體投地。

老人說,別人挑書看包裝,而自己只在乎價值。

哪怕是已經散頁的,他也會收過來,然後自己重新裝訂,找合適的書皮,手寫封面。

可以看到店裡的書架上,有很多是他自己手寫的書皮。

40年的舊書攤,他寄託了一輩子的精力。

荒野夢二

——市場邊的書店

這家書店的旁邊,就是當地最熱鬧的市場。

店長說,自己很喜歡這種日常的感覺。

門口擺放著花卉,是為了讓路過的媽媽和女孩子們看到能心情愉悅。

與其說這是書店,不如說更像是店長的私人書房,絕大部分的書都是他自己親手挑選。

你看到喜歡的,有標價的,當然可以帶走;

但也有一些你看中了,但不好意思,不賣。

店裡有一個專門的「店長書櫃」,是店長的私人藏書。

你可以翻閱,但概不出售。

沒辦法,愛書的人就是那麼任性。

店長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店名「荒野夢二」,有點中二,有點古怪。

「夢二」是老闆取的,他說他喜歡這樣語意不明的名字,每個人引發的聯想都會不同。

「荒野」是老闆娘取的,因為她很喜歡宮崎駿的動畫長片《哈爾的移動城堡》,裡面有個角色就是「荒野女巫」。

荒野,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仿佛什麼樣神奇的東西都可能從這塊土壤中孕育出來。

小小的臺灣,光獨立書店就至少有80家,這還不包括誠品、金石堂等大型連鎖書店。

(全臺灣,誠品有54家分店,金石堂有64家分店)

而偌大的上海,卻容不下一縷季風。

甚至縱觀整個內地,像樣的獨立書店都屈指可數。

梁文道老師曾說:

所謂的好書店,都應該讓人感覺到它做了一個選擇,那個選擇不是,它擺了什麼書進來,而是它沒擺什麼書進來。

它膽敢做一個精選,那是一個勇氣,同時是個價值觀的表達。

然而香玉更多看到的,是新華書店裡大面積的雞湯成功學和初高中輔導書;街邊瀕臨倒閉、幾塊錢一斤的舊書舊報大拍賣;而大學裡所謂的舊書店、二手書店,幾乎都被各種教材工具書淹沒。

這些二手書店每年什麼時候最有存在感?

開學要買新教材的時候,畢業想賣舊教材的時候。

那不叫書店,那叫廢品處理站。

很多人說,紙媒將死,開書店就等於拿錢打水漂。

我們有kindle、平板、手機,txt、pdf、mobi、equb隨你挑,電子書便宜又便捷,幹嘛還要去捧著死沉死沉的書?

真他喵的就是矯情!

對,電子書確實沒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很多人已經不讀書了。

有多少人,kindle買來最終只是積灰墊桌角?平板和手機,更是打王者榮耀都來不及。

對於愛讀書的人來說,電子書是輔助,是幫助在旅途或通勤時更便捷的攜帶和閱讀;

而對於不讀書的人來說,電子書是藉口,下載就等於看過。

書店的消亡,並不是因為電子書的興盛,而是因為人閱讀的心丟了。

香港文化標誌性人物、「二樓書店」老闆羅志華去世的時候,梁文道在《喧囂城市裡的孤獨——悼羅志華》一文中,開篇第一句話就是:

我們很容易就會感到羅志華的死其實是一個象徵;象徵我們的過去;如果不幸的話,甚至象徵我們的未來。

而Zeelandia Travel & Books的店長在第四集中也說:

這可能是最後一個會有書店存在的時代。

但願不會一語成讖。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