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教師吐槽:沒有年終獎,車補也遙遙無期

首先應該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工資?教師法規定教師工資不得低於當地公務員工資, 其實這就是個偽命題, 教師工資多少不是教師說了算,

而是由行政部門決定的, 教師工資怎麼能比公務員還高?!但是又不能違法, 怎麼辦?可以偷換工資的概念, 政府發給教師的錢都是工資, 而公務員只有一部分是工資, 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目標獎、車補等其它福利。 教師年終發一點慰問金而已。 公務員中午可以吃工作餐, 餐後還有水果, 甚至還有晚飯也吃工作餐的, 而教師在學校的午餐必須自己掏錢, 否則上級部門會嚴查。 有償補課也是嚴厲禁止的!和同是事業單位的其它部門相比, 教師工資也是低的。

我覺得這件事是很有意義的。 首先, 老師這個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不僅是教知識, 還會教做人, 甚至一整套三觀思想, 這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第一點。 第二點老師呢, 就是對於一個學校而已, 是巨大的財富, 也就是說你學校的老師平時會教書, 你這個學校名氣就好, 來的學員就多, 掙錢就多。 你去提高老師的收入也好, 刷出一批優秀的老師也好, 高薪招聘優秀的老師也好, 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僅可以給學員提供最優質的教育,

關鍵是學校的收入也會更高。

話說回來, 教師工資確實應提高, 因為物價猛漲, 教師也是人, 也要養家糊口, 沒有經濟基礎, 怎能安心工作?教師工資如何做到公平, 公正, 公開呢?首先規定:是教師必須上講臺, 不上講臺的, 那是職工, 工資與教師應有區別, 教師工資應按教齡、工齡, 工作量發工資, 不應與職稱掛鉤, 與職稱掛鉤滋生腐敗, 助長吸血鬼, 人心渙散。 教齡滿十年, 二十年, 三十年, 三十五年, 四十年, 四十五年, 五十年的工資各一個檔位, 教齡長檔位越高, 工資越高, 杜絕關係戶和拉關係, 拉幫結派, 換手撓癢等不正之風, 鼓勵教師終身從教, 穩定教師隊伍建設。

數字推理六大基本數列全解析

第一:等差數列

等比數列分為基本等差數列, 二級等差數列, 二級等差數列及其變式。

1.基本等差數列例題:12, 17, 22, , 27, 32, ( )

解析:後一項與前一項的差為5, 括弧內應填27。

2.二級等差數列:後一項減前一項所得的新的數列是一個等差數列。

例題: -2, 1, 7, 16, ( ), 43

A.25 B.28 C.31 D.35

3.二級等差數列及其變式:後一項減前一項所得的新的數列是一個基本數列, 這個數列可能是自然數列、等比數列、平方數列、立方數列有關。

例題:15. 11 22 33 45 ( ) 71

A.53 B.55 C.57 D. 59

『解析』 二級等差數列變式。 後一項減前一項得到11, 11, 12, 12, 14, 所以答案為45+12=57。

第二:等比數列分為基本等比數列, 二級等比數列, 二級等比數列及其變式。

1.基本等比數列:後一項與前一項的比為固定的值叫做等比數列。

例題:3, 9, ( ), 81, 243

解析:此題較為簡單, 括弧內應填27。

2.二級等比數列:後一項與前一項的比所得的新的數列是一個等比數列。

例題:1, 2, 8, ( ), 1024

解析:後一項與前一項的比得到2, 4, 8, 16, 所以括弧內應填64。

3.二級等比數列及其變式

二級等比數列變式概要:後一項與前一項所得的比形成的新的數列可能是自然數列、平方數列、立方數列。

例題:6 15 35 77 ( )

A.106 B.117 C.136 D.163

『解析』典型的等比數列變式。 6×2+3=15, 15×2+5=35, 35×2+7=77, 接下來應為64×2+9=163。

第三:和數列

和數列分為典型和數列, 典型和數列變式。

1.典型和數列:前兩項的加和得到第三項。

例題:1, 1, 2, 3, 5, 8, ( )

解析:最典型的和數列, 括弧內應填13。

2.典型和數列變式:前兩項的加和經過變化之後得到第三項, 這種變化可能是加、減、乘、除某一常數;或者每兩項加和與項數之間具有某種關係。

例題:3, 8, 10, 17, ( )

解析:3+8-1=10(第3項), 8+10-1=17(第4項), 10+17-1=26(第5項),

所以, 答案為26。

第四:積數列

積數列分為典型積數列, 積數列變式兩大部分。

1.典型積數列:前兩項相乘得到第三項。

例題:1,2,2,4,( ),32

A.4 B.6 C.8 D.16

解析:1×2=2(第3項),2×2=4(第4項),2×4=8(第5項), 4×8=32(第6項),

所以,答案為8

2.積數列變式:前兩項的相乘經過變化之後得到第三項,這種變化可能是加、減、乘、除某一常數;或者每兩項相乘與項數之間具有某種關係。

例題:2,5,11,56,( )

A.126 B.617 C.112 D.92

解析:2×5+1=11(第3項),5×11+1=56(第4項),11×56+1=617(第5項),

所以,答案為617

第五:平方數列

平方數列分為典型平方數列,平方數列變式兩大部分。

1.典型平方數列:典型平方數列最重要的變化就是遞增或遞減的平方。

例題:196,169,144,( ),100

很明顯,這是遞減的典型平方數列,答案為125。

2.平方數列的變式:這一數列特點不是簡單的平方或立方數列,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減常數”的變化。

例題:0,3,8,15,( )

解析:各項分別平方數列減1的形式,所以括弧內應填24。

第六:立方數列

立方數列分為典型立方數列,立方數列的變式。

1.典型立方數列:典型立方數列最重要的變化就是遞增或遞減的立方。

例題:125,64,27,( ),1

很明顯,這是遞減的典型立方數列,答案為8。

2.立方數列的變式:這一數列特點不是立方數列進行簡單變化,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減常數”的變化。

例題:11,33,73,( ),231

解析:各項分別為立方數列加3,6,9,12,15的形式,所以括弧內應填137。

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

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主要的變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數量和運動方向上。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成:相遇(相離)問題和追及問題當中參與者必須是兩個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們的運動方向相反,則為相遇(相離)問題,如果他們的運動方向相同,則為追及問題。

相遇(相離)問題的基本數量關係:

速度和×相遇時間=相遇(相離)路程

追及問題的基本數量關係:

速度差×追及時間=路程差

在相遇(相離)問題和追及問題中,考生必須很好的理解各數量的含義及其在數學運算中是如何給出的,這樣才恩能夠提高解題速度和能力。

相遇問題:

知識要點:甲從A地到B地,乙從B地到A地,然後甲,乙在途中相遇,實質上是兩人共同走了A、B之間這段路程,如果兩人同時出發,那麼A,B兩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時間=速度和×相遇時間

相遇問題的核心是“速度和”問題。

例1、甲、乙兩車從A、B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如果甲車提前一段時間出發,那麼兩車將提前30分相遇。已知甲車速度是60千米/時,乙車速度是40千米/時,那麼,甲車提前了多少分出發( )分鐘。

A. 30 B. 40 C. 50 D. 60

解析:【答案】C,本題涉及相遇問題。方法1、方程法:設兩車一起走完A、B兩地所用時間為x,甲提前了y時,則有, (60+40)x=60[y+(x-30)]+40(x-30), y=50

方法2、甲提前走的路程=甲、乙 共同走30分鐘的路程,那麼提前走的時間為,30(60+40)/60=50

例2、甲、乙二人同時從相距60千米的兩地同時相向而行,6小時相遇。如果二人每小時各多行1千米,那麼他們相遇的地點距前次相遇點1千米。又知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乙原來的速度為( )

A.3千米/時 B.4千米/時 C.5千米/時 D.6千米/時

解析:【答案】B,原來兩人速度和為60÷6=10千米/時,現在兩人相遇時間為60÷(10+2)=5小時,採用方程法:設原來乙的速度為X千米/時,因乙的速度較慢,則5(X+1)=6X+1,解得X=4。注意:在解決這種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先判斷誰的速度快。

方法2、提速後5小時比原來的5小時多走了5千米,比原來的6小時多走了1千米,可知原來1小時剛好走了5-1=4千米。

例3、某校下午2點整派車去某廠接勞模作報告,往返需1小時。該勞模在下午1點就離廠步行向學校走來,途中遇到接他的車,便坐上車去學校,於下午2點30分到達。問汽車的速度是勞模步行速度的( )倍。

A. 5 B. 6 C. 7 D. 8

解析:【答案】A.方法1、方程法,車往返需1小時,實際只用了30分鐘,說明車剛好在半路接到勞模,故有,車15分鐘所走路程=勞模75分鐘所走路程(2點15-1點)。設勞模步行速度為a,汽車速度是勞模的x倍,則可列方程,75a=15ax,解得 x=5。

方法2、由於, 車15分鐘所走路程=勞模75分鐘所走路程,根據路程一定時,速度和時間成反比。所以 車速:勞模速度=75:15=5:1

二次相遇問題:

知識要點提示:甲從A地出發,乙從B地出發相向而行,兩人在C地相遇,相遇後甲繼續走到B地後返回,乙繼續走到A地後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則有:

第二次相遇時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時走的路程的兩倍。

例4、甲乙兩車同時從A、B兩地相向而行,在距B地54千米處相遇,它們各自到達對方車站後立即返回,在距A地42千米處相遇。請問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A.120 B.100 C.90 D.80

解析:【答案】A。方法1、方程法:設兩地相距x千米,由題可知,第一次相遇兩車共走了x,第二次相遇兩車共走了2x,由於速度不變,所以,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走的路程分別為第一次相遇的二倍,即54×2=x-54+42,得出x=120。

方法2、乙第二次相遇所走路程是第一次的二倍,則有54×2-42+54=120。

總之,利用速度和與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從而保證了迅速解題。

積數列變式兩大部分。

1.典型積數列:前兩項相乘得到第三項。

例題:1,2,2,4,( ),32

A.4 B.6 C.8 D.16

解析:1×2=2(第3項),2×2=4(第4項),2×4=8(第5項), 4×8=32(第6項),

所以,答案為8

2.積數列變式:前兩項的相乘經過變化之後得到第三項,這種變化可能是加、減、乘、除某一常數;或者每兩項相乘與項數之間具有某種關係。

例題:2,5,11,56,( )

A.126 B.617 C.112 D.92

解析:2×5+1=11(第3項),5×11+1=56(第4項),11×56+1=617(第5項),

所以,答案為617

第五:平方數列

平方數列分為典型平方數列,平方數列變式兩大部分。

1.典型平方數列:典型平方數列最重要的變化就是遞增或遞減的平方。

例題:196,169,144,( ),100

很明顯,這是遞減的典型平方數列,答案為125。

2.平方數列的變式:這一數列特點不是簡單的平方或立方數列,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減常數”的變化。

例題:0,3,8,15,( )

解析:各項分別平方數列減1的形式,所以括弧內應填24。

第六:立方數列

立方數列分為典型立方數列,立方數列的變式。

1.典型立方數列:典型立方數列最重要的變化就是遞增或遞減的立方。

例題:125,64,27,( ),1

很明顯,這是遞減的典型立方數列,答案為8。

2.立方數列的變式:這一數列特點不是立方數列進行簡單變化,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減常數”的變化。

例題:11,33,73,( ),231

解析:各項分別為立方數列加3,6,9,12,15的形式,所以括弧內應填137。

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

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主要的變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數量和運動方向上。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成:相遇(相離)問題和追及問題當中參與者必須是兩個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們的運動方向相反,則為相遇(相離)問題,如果他們的運動方向相同,則為追及問題。

相遇(相離)問題的基本數量關係:

速度和×相遇時間=相遇(相離)路程

追及問題的基本數量關係:

速度差×追及時間=路程差

在相遇(相離)問題和追及問題中,考生必須很好的理解各數量的含義及其在數學運算中是如何給出的,這樣才恩能夠提高解題速度和能力。

相遇問題:

知識要點:甲從A地到B地,乙從B地到A地,然後甲,乙在途中相遇,實質上是兩人共同走了A、B之間這段路程,如果兩人同時出發,那麼A,B兩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時間=速度和×相遇時間

相遇問題的核心是“速度和”問題。

例1、甲、乙兩車從A、B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如果甲車提前一段時間出發,那麼兩車將提前30分相遇。已知甲車速度是60千米/時,乙車速度是40千米/時,那麼,甲車提前了多少分出發( )分鐘。

A. 30 B. 40 C. 50 D. 60

解析:【答案】C,本題涉及相遇問題。方法1、方程法:設兩車一起走完A、B兩地所用時間為x,甲提前了y時,則有, (60+40)x=60[y+(x-30)]+40(x-30), y=50

方法2、甲提前走的路程=甲、乙 共同走30分鐘的路程,那麼提前走的時間為,30(60+40)/60=50

例2、甲、乙二人同時從相距60千米的兩地同時相向而行,6小時相遇。如果二人每小時各多行1千米,那麼他們相遇的地點距前次相遇點1千米。又知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乙原來的速度為( )

A.3千米/時 B.4千米/時 C.5千米/時 D.6千米/時

解析:【答案】B,原來兩人速度和為60÷6=10千米/時,現在兩人相遇時間為60÷(10+2)=5小時,採用方程法:設原來乙的速度為X千米/時,因乙的速度較慢,則5(X+1)=6X+1,解得X=4。注意:在解決這種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先判斷誰的速度快。

方法2、提速後5小時比原來的5小時多走了5千米,比原來的6小時多走了1千米,可知原來1小時剛好走了5-1=4千米。

例3、某校下午2點整派車去某廠接勞模作報告,往返需1小時。該勞模在下午1點就離廠步行向學校走來,途中遇到接他的車,便坐上車去學校,於下午2點30分到達。問汽車的速度是勞模步行速度的( )倍。

A. 5 B. 6 C. 7 D. 8

解析:【答案】A.方法1、方程法,車往返需1小時,實際只用了30分鐘,說明車剛好在半路接到勞模,故有,車15分鐘所走路程=勞模75分鐘所走路程(2點15-1點)。設勞模步行速度為a,汽車速度是勞模的x倍,則可列方程,75a=15ax,解得 x=5。

方法2、由於, 車15分鐘所走路程=勞模75分鐘所走路程,根據路程一定時,速度和時間成反比。所以 車速:勞模速度=75:15=5:1

二次相遇問題:

知識要點提示:甲從A地出發,乙從B地出發相向而行,兩人在C地相遇,相遇後甲繼續走到B地後返回,乙繼續走到A地後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則有:

第二次相遇時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時走的路程的兩倍。

例4、甲乙兩車同時從A、B兩地相向而行,在距B地54千米處相遇,它們各自到達對方車站後立即返回,在距A地42千米處相遇。請問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A.120 B.100 C.90 D.80

解析:【答案】A。方法1、方程法:設兩地相距x千米,由題可知,第一次相遇兩車共走了x,第二次相遇兩車共走了2x,由於速度不變,所以,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走的路程分別為第一次相遇的二倍,即54×2=x-54+42,得出x=120。

方法2、乙第二次相遇所走路程是第一次的二倍,則有54×2-42+54=120。

總之,利用速度和與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從而保證了迅速解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