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門頭溝有個北京最“高”法庭!近期還獲得了“十佳”稱號!

你知道嗎?

咱門頭溝有一個全北京海拔最高的法庭,

那就是門頭溝區人民法院齋堂法庭。

昨日, 北京法院召開工作表彰會,

門頭溝區人民法院齋堂人民法庭榜上有名

獲得了“北京市法院十佳人民法庭”稱號

除此之外, 門頭溝區人民法院王平村人民法庭(法庭基礎建設)被授予“北京市法院人民法庭單項工作突出貢獻獎”, 門頭溝法院潭柘寺法庭法官助理蘇振獲得了“北京市法院模範法庭幹警”稱號!

表 彰

北京市法院十佳人民法庭:

門頭溝區人民法院齋堂人民法庭

北京市法院人民法庭單項工作突出貢獻獎:

門頭溝區人民法院王平村人民法庭(法庭基礎建設)

北京市法院模範法庭幹警:

蘇振 門頭溝法院潭柘寺法庭法官助理

說起齋堂人民法庭,

早在2016年

北京日報就對這裡進行了深入報導。

今天讓我們走近這裡,

瞭解下齋堂人民法庭的風采!

北京市法院十佳人民法庭

門頭溝區人民法院齋堂人民法庭

齋堂人民法庭是北京市海拔最高、需要24小時駐庭的派出法庭。 該法庭找准山區法庭職能定位, 積極參與社會綜合治理, 以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己任, 引領創建覆蓋式“和諧無訟村落”,

有效保障和服務轄區穩定發展, 多次榮獲全國或北京市級多項榮譽。

注:本組圖文發表於2016年6月1日北京日報“光影敘事”版

攝影:饒強

撰文:李夢佳

2016年5月25日早上7點, 在位於門頭溝齋堂軍響村的區人民法院齋堂法庭, 庭長張小波捧起擦得鋥亮的國徽,

法官高兵手拿厚厚的案宗, 代理法官石志遠和書記員宋海星抱著印表機拿起電腦, 法警黃亭亭發動警車。

▲山路難行, 張小波和同事們輪流捧著國徽。 遇到陡坡, 他們便幾個人傳遞, 保證國徽無損。

一行五人上午要到軍響、淤白兩村進行現場勘測,

下午到雁翅村開庭。 一天下來, 光開車就是100多公里山路。

齋堂法庭建於1956年, 轄區包括齋堂、清水、雁翅3個深山鎮, 總面積960平方公里, 戶籍人口4萬人。 因轄區平均海拔高達1500米, 這裡成為北京海拔最高的法庭。

▲途中路過一處小溪, 書記員宋海星來到溪邊喝水解渴。 餓了吃口乾糧,渴了喝口山泉,這是法庭工作人員的家常

離法庭最遠的村子,往返一次最少要3個小時。為了更好地服務轄區群眾,法庭工作人員經常入村上門辦案,根據當事人的時間方便開庭。

案宗、記錄本、卷尺、相機,辦案工具一應俱全。詢問雙方情況、瞭解案情、進行筆錄、拍下現場照片、測量爭議區域面積、安撫糾紛雙方情緒……不知不覺中,一個上午已經過去。

下午,沿著109國道,法庭人員一路趕到雁翅村村委會。

一間會議室,鮮豔的國徽高掛在審判席身後牆的正中,幾張破舊的桌子,審判長、人民陪審員、原告、被告等桌簽,庭審現場簡樸而莊嚴。

14點,張小波作為審判長宣佈正式開庭。

▲開庭前,張小波(右)和高兵(左)穿上法袍,庭審現場簡樸而莊嚴。

“我買房的時候,就包括了院子的所有權。他在自己家有院的前提下,在我家院牆開了個後門影響了我的居住安全。”“她的房子所有權歸她沒有異議,但是緊挨著她家的村衛生室是公共的,她無權說這院子就是她家的。”原告被告各不相讓。

陳訴、舉證、辯論…幾個回合下來,案件情況終於清晰。原被告本是前後院的鄰居,當初為了建房進料方便,在被告家後牆上開了個後門。房建好了,被告沒按協議封堵。雙方陷入僵局,最終對簿公堂。

就是一個“門”引發的案件,當天卻並沒有判決,而是宣佈休庭。

“在山區農村,案件多是因鄰里糾紛、家庭瑣事而起。張家的狗咬了李家的羊,王家蓋的房擋了劉家的光……像今天這個案子,雙方雖各執一詞,但畢竟是幾十年的老鄰居,矛盾雖有,但鄉情仍在。我們選擇休庭,就是想繼續給雙方做工作,根據庭審現場的情況來看,庭外和解的可能性很大。”張小波介紹。中途休庭、庭外和解,這種“輕判決、重調解”的工作方式成為法庭建設“和諧無訟村落”的重要手段。

▲山區的案件多是鄰里糾紛。每次上門,當事雙方都會爭個面紅耳赤,法院人員便耐心調解。

2013年,齋堂法庭開始了“和諧無訟村落”建設,在轄區4個試點村設立了巡迴法官辦公室。負責包片包村的法官定期前往提供法律諮詢、調處矛盾糾紛。“小事及時了,大事不出村”,通過提升大家的法律常識,及時化解矛盾,使很多糾紛在未進入訴訟程式時就被解決了。

除了普法、調解和辦案,齋堂法庭為轄區早日實現“無訟”還想了很多妙招。在齋堂地區,村民平時都說當地的方言。為了更好溝通,法庭人員自學“齋語”,一張嘴說話就讓鄉親們覺得親。人民陪審員和村委會同樣重要,他們和當事人都是鄰里街坊。遇到糾紛,法庭人員和村幹部一起上陣,化解矛盾。

目前,齋堂法庭共有9人,除了庭長張小波,其他人都是“80後”、“90後”的小夥子。大家每兩年輪崗一次,豐富基層工作經驗。在業餘時間,他們要麼爬山鍛煉、要麼專心學習。也正因如此,在這些年輕人的臉上,看不到同齡人的浮躁,而多了一份積極和堅定。

“齋堂法庭已有60年的歷史了,我們現在的主力軍是‘80後’,未來還會有更多‘90、00後’的年輕人來這裡工作生活,為我們的隊伍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張小波說。

餓了吃口乾糧,渴了喝口山泉,這是法庭工作人員的家常

離法庭最遠的村子,往返一次最少要3個小時。為了更好地服務轄區群眾,法庭工作人員經常入村上門辦案,根據當事人的時間方便開庭。

案宗、記錄本、卷尺、相機,辦案工具一應俱全。詢問雙方情況、瞭解案情、進行筆錄、拍下現場照片、測量爭議區域面積、安撫糾紛雙方情緒……不知不覺中,一個上午已經過去。

下午,沿著109國道,法庭人員一路趕到雁翅村村委會。

一間會議室,鮮豔的國徽高掛在審判席身後牆的正中,幾張破舊的桌子,審判長、人民陪審員、原告、被告等桌簽,庭審現場簡樸而莊嚴。

14點,張小波作為審判長宣佈正式開庭。

▲開庭前,張小波(右)和高兵(左)穿上法袍,庭審現場簡樸而莊嚴。

“我買房的時候,就包括了院子的所有權。他在自己家有院的前提下,在我家院牆開了個後門影響了我的居住安全。”“她的房子所有權歸她沒有異議,但是緊挨著她家的村衛生室是公共的,她無權說這院子就是她家的。”原告被告各不相讓。

陳訴、舉證、辯論…幾個回合下來,案件情況終於清晰。原被告本是前後院的鄰居,當初為了建房進料方便,在被告家後牆上開了個後門。房建好了,被告沒按協議封堵。雙方陷入僵局,最終對簿公堂。

就是一個“門”引發的案件,當天卻並沒有判決,而是宣佈休庭。

“在山區農村,案件多是因鄰里糾紛、家庭瑣事而起。張家的狗咬了李家的羊,王家蓋的房擋了劉家的光……像今天這個案子,雙方雖各執一詞,但畢竟是幾十年的老鄰居,矛盾雖有,但鄉情仍在。我們選擇休庭,就是想繼續給雙方做工作,根據庭審現場的情況來看,庭外和解的可能性很大。”張小波介紹。中途休庭、庭外和解,這種“輕判決、重調解”的工作方式成為法庭建設“和諧無訟村落”的重要手段。

▲山區的案件多是鄰里糾紛。每次上門,當事雙方都會爭個面紅耳赤,法院人員便耐心調解。

2013年,齋堂法庭開始了“和諧無訟村落”建設,在轄區4個試點村設立了巡迴法官辦公室。負責包片包村的法官定期前往提供法律諮詢、調處矛盾糾紛。“小事及時了,大事不出村”,通過提升大家的法律常識,及時化解矛盾,使很多糾紛在未進入訴訟程式時就被解決了。

除了普法、調解和辦案,齋堂法庭為轄區早日實現“無訟”還想了很多妙招。在齋堂地區,村民平時都說當地的方言。為了更好溝通,法庭人員自學“齋語”,一張嘴說話就讓鄉親們覺得親。人民陪審員和村委會同樣重要,他們和當事人都是鄰里街坊。遇到糾紛,法庭人員和村幹部一起上陣,化解矛盾。

目前,齋堂法庭共有9人,除了庭長張小波,其他人都是“80後”、“90後”的小夥子。大家每兩年輪崗一次,豐富基層工作經驗。在業餘時間,他們要麼爬山鍛煉、要麼專心學習。也正因如此,在這些年輕人的臉上,看不到同齡人的浮躁,而多了一份積極和堅定。

“齋堂法庭已有60年的歷史了,我們現在的主力軍是‘80後’,未來還會有更多‘90、00後’的年輕人來這裡工作生活,為我們的隊伍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張小波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