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類至今為止所有認知,都僅僅是可結構化意識的群體性共識

引言: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說, "天才取得的成就不僅超出其他人的能力, 而且還超乎他們的理解。 能人就像一個擊中了無人可及的目標的弓箭手;天才也擊中了他的目標, 但這目標之遠其他人無法看見" 。

我現在對這樣的問題, 基本上用的是一個我自己總結出來的標準, 就是目前人類的所有認知, 都是來自我們的“意識”, 都是意識的結果。 用意識來分析所有認知, 包括宗教、哲學、邏輯、數學、科學等等。

人類所有的認知, 都是意識的結果, 而是還僅僅是群體性可結構化意識的共同認可。 對於個體, 所有可靠的認知, 都是來自感應, 這是生命個體生存的基礎;對於群體, 所有可靠的認知是群體性感應的共同認可, 形成群體性經驗, 這是生命群體生存的基礎。

唯心觀和唯物觀, 他們的特點都是脫離於人的感應, 認為有獨立於人的“絕對存在”, 是觀念、是抽象思維的結果。

他們之間再進行區分, 很簡單, 看這個觀念中建立起來的絕對存在是“物質”還是“意識”。

特別強調的是, 我這裡的“意識”與唯心觀中的“意識”含義不同, 我這裡的意識並不是獨立於人的絕對存在, 也不是某種物質, 意識只是人與微觀量子相互感應的結果, 是雙向的, 沒有獨立存在。 所謂有人說的靈魂存在, 那就是變成了獨立於人的存在, 那還是唯心觀, 是觀念, 是抽象出來的不存在的存在。

做一個框架分類, 可以看得更明瞭。

人的意識:

1、可結構化意識

可結構化意識是人類進化的結果, 我的猜測可能是感應功能與存儲功能在分化的臨界點產生的“能力”。 人可以產生與感應資訊類似的抽象資訊, 即不存在的存在, 這種存在就是獨立於感應的抽象存在, 萬物有靈到一神論宗教, 再到哲學觀念、科學觀念, 都是通過這種思維構建的。 人類首先通過個體的感應, 通過群體性交流, 達成對抽象存在的共識, 這就是觀念的建立, 觀念和感應共識(感應共識即群體性經驗認知)同樣都是群體性共同認可。

在觀念大幕下創建“抽象存在”, 抽象存在的升級版就是“概念”, 用概念和概念之間的結構關係對感應資訊的“重構”, 整個流程也形成群體性共識, 即意識形態的建立, 意識形態, 就是群體性意識共識, 也就是早期萬物有靈觀、多神論、一神論、哲學本體論、邏輯概念、科學觀等等。

2、不可結構化意識

不可結構化意識還沒有進化出建立群體共識的模式, 或者說人類的生理機能還不能達到這種能力。 即個體的不可結構化的意識, 他雖然感應到了, 但真的無法說出來, 即使說出來也不能真實表達、描述他的感應。 不可結構化意識的群體性共同認可, 很有可能以後會通過今天我們感覺到很神秘的、但是又大部分人又有過的經歷“心靈感應”能力的強化實現。

兩個談戀愛的人, 會有心靈感應的情況發生, 當一個人在想一件事的時候, 另一個人也會想那件事, 這的確很神奇。 未來, 這可能是人人都有的能力, 當然是人類的進化出來的能力(超級人類), 並且還能借助這種能力形成新的不可結構化意識共識。

總之,我對所有意識形態的看法,包括宗教、哲學觀念、科學觀念(科學觀念形成全球共識,也是意識形態),這些都是人類意識的結果,而且僅僅是可結構化意識群體性共識的結果。要知道,還有不可結構化意識,如何實現群體性共識,這個要等到人類生理機能進化到那天再說。

探索貓所有文章基於如下邏輯:意識本質 —>個人意識 —>群體意識(意識形態:巫術、宗教、哲學、科學、未來某種形態)。關於意識的本質,探索貓認為意識就是“感應”,是各種尺度下物質對微觀量子的感應,而且這種感應是雙向的,只有雙向的才叫意識。宇宙萬物都有這種能力,可以從物質尺度上分成三大類:1、微觀尺度上的感應,即量子之間的感應;2、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這就是生命的意識;3、整個宇觀尺度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

總之,我對所有意識形態的看法,包括宗教、哲學觀念、科學觀念(科學觀念形成全球共識,也是意識形態),這些都是人類意識的結果,而且僅僅是可結構化意識群體性共識的結果。要知道,還有不可結構化意識,如何實現群體性共識,這個要等到人類生理機能進化到那天再說。

探索貓所有文章基於如下邏輯:意識本質 —>個人意識 —>群體意識(意識形態:巫術、宗教、哲學、科學、未來某種形態)。關於意識的本質,探索貓認為意識就是“感應”,是各種尺度下物質對微觀量子的感應,而且這種感應是雙向的,只有雙向的才叫意識。宇宙萬物都有這種能力,可以從物質尺度上分成三大類:1、微觀尺度上的感應,即量子之間的感應;2、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這就是生命的意識;3、整個宇觀尺度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