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去年進口九千萬噸大豆 確保百姓“吃好”

日前,海關總署公佈的2017年糧食進出口資料顯示,我國稻米和大豆進口量繼續保持全球第一,且進口量繼續增加。 1月30日,科技日報記者就口糧安全等問題採訪了業內專家。

稻米、小麥自給率高 口糧安全沒問題

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糧食累計進口13062萬噸,較2016年增加13.9%,其中,大豆累計進口9553萬噸,稻米累計進口403萬噸,小麥累計進口442萬噸,玉米累計進口283萬噸;2017年我國糧食累計出口280萬噸,較2016年增加47.4%。 其中,大豆累計出口11萬噸,稻米累計出口120萬噸,玉米累計出口8.6萬噸。

由此可以算出,2017年我國稻米淨進口283萬噸,小麥淨進口442萬噸。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肖國櫻說,稻米淨進口283萬噸,約占上年度我國稻米生產量的2.7%;小麥淨進口442萬噸,約占上年度我國小麥生產量的3.3%,我國稻米和小麥的自給率均在95%以上,口糧安全性沒有問題。

曾任中國水稻所生物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的王大元解釋說,我國對水稻和小麥的進出口量都實行了配給額度,超過配額就會徵收20%以上的進口稅,所以數量上不會有大的起落。

進口大豆保障食用油供應及飼料蛋白來源

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大豆淨進口9542萬噸,約為上年度我國大豆生產量的7.3倍。 我國進口大豆主要為轉基因大豆,在世界範圍內,美國、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共有超過7億畝的土地正在為我國生產轉基因大豆。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生物學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姜韜認為,9542萬噸大豆給我國消費者提供了超過80%食用油——大豆油,以及肉製品生產必須的主要飼料蛋白來源——豆粕,這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進口的大豆保障了我國養殖業的飼料供應,維持了中國人民較好的生活水準。 肖國櫻解釋說,在較高的管理水準下,四斤多飼料可生產一斤豬肉,不進口這些飼料原料,要我國自己生產,光生產9542萬噸大豆就需要7.9億畝的耕地,而我國還正在為保18億畝耕地紅線而努力。

與此同時,如此大量地進口大豆仍存在隱患。 王大元說,一旦國際形勢有變,影響了大豆的進口,對百姓生活的影響將會是巨大的。

對此,肖國櫻認為,一方面,我國並沒有足夠耕地來滿足“吃好”的需求,只有委曲求全地選擇保障口糧生產、飼料糧外購的策略,來解決“吃飽”的問題;另一方面,大豆市場也是一張王牌,要充分利用好;此外,我國應加強農業科技合作,讓農業走出去,培育周邊國家的糧食生產能力。

“遠親不如近鄰,買不到遠親的大豆,我們可以購進近鄰的玉米和小麥,培育潛在的多元化供應主體。 ”他建議。

王大元分析稱,今後我國大豆進口量不會像以前那樣繼續攀升,應維持在年進口1億噸左右。 (記者 馬愛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