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農民工到制壺大師:遼寧企業家白雪峰的創業故事

新華社瀋陽2月1日電 題:從農民工到制壺大師:遼寧企業家白雪峰的創業故事

新華社記者孫仁斌

數九寒冬, 北方許多地區已是白雪皚皚, 銀裝素裹。 48歲的遼寧喀左縣農民白雪峰在自己的工作室裡埋頭做一把紫砂壺。 他現在更準確的身份是遼寧省工藝美術大師, 也是一名紫砂壺制壺師。 工作之余, 他向記者講述了他的創業故事。

白雪峰出生在當地的白塔子鎮大西山村, 自幼喜歡畫畫, 少年時便畫遍了家鄉的山山水水。 20歲時, 他加入南下打工的大軍, 成為一名農民工。 在城市裡, 他用一支畫筆謀生,

給沿街商戶畫看板、給飯店畫室內裝飾。

後來, 他到深圳學電腦設計、美容美髮、彩繪紋身……“能賺錢的行當都去嘗試。 ”他說。

閒暇時, 白雪峰常去博物館閒逛, 一次偶然的機會, 他看到博物館裡展出老家遼寧朝陽出土的紅山文化時期的陶土罐等展品, 思鄉心切的他終於下定決心:回鄉創業。

喀左縣地處遼寧、內蒙古、河北三省交界的地方, 境內紫砂等陶土儲量達到10億噸以上。 改革開放初期, 這裡曾建有幾家紫砂廠, 但由於生產工藝較差, 只能生產花盆、瓦罐等廉價產品。 當時, 喀左縣正籌畫建設“北方紫陶之都”, 與國內著名高校合作, 引進研發團隊, 組建遼寧省紫砂產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大力發展紫砂產業。

白雪峰回鄉後, 拿出自己打工多年的積蓄,

開始嘗試燒制紫砂壺。 期間, 他多次赴江蘇宜興向制壺師、窯工、泥工請教, 經過長達兩年多的實驗, 始終沒有成功。

“把汽車也賣掉了, 一無所有。 ”白雪峰回憶說, 當時自己的心態就像一個賭徒。 在初冬的一個傍晚, 最後一爐壺胚被送進電窯裡, “這一爐如果還不成, 我就得繼續出去打工。 ”

命運沒有虧待他, 啟爐後, 紫紅色的壺閃著幽光, 完好無損--他成功了!

端出一把壺捧在懷裡, 白雪峰蹲在地上號啕大哭。

從那時開始, 白雪峰的紫砂壺企業掛牌成立。 為了紀念那個改變他命運的傍晚, 他給自己的企業起名叫做“晚窯”。

之後, 他遍訪名師學藝, 並從宜興請來不少制壺名師傳授制壺技藝。 2016年, 他被評為遼寧省工藝美術大師。

在他的影響帶動下, 喀左當地的紫砂壺廠也如雨後春筍般越來越多。

白雪峰的工廠裡有30多名制壺師, 他們按照白雪峰設計的壺型, 用10多種工具拍打桌上黑紫色的紫砂泥, 隨後把這些泥片製作成壺身、壺嘴、壺把等。

在這座遼西小縣城裡, 制壺師和相關從業人員共有1萬多人。 他們大多和白雪峰有著類似的經歷。

“在家門口賺錢, 看得到家鄉的山水, 不用再遭常年在外奔波的罪。 ”白雪峰說。

如今的白雪峰, 生活非常充實。 除了做壺、畫畫、學習制壺工藝和文史知識, 他還會接待許多慕名而來的訪客。 “這兩年, 喀左紫砂的名氣越來越大, 不少外國人來這裡參觀。 ”白雪峰對此感到高興, 他希望家鄉的紫砂壺賣到世界各地。

這一看似遙遠的希望正在慢慢變為現實, 近年來, 喀左紫砂壺工藝水準不斷提高, 產品賣到法國、日本、韓國、美國等地。

“原來做一車花盆, 只能賣幾萬塊錢, 現在一把好壺就能賣出一車花盆的價錢來。 ”白雪峰說, 在喀左,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 借助這門小手藝, 實現個人和家庭的新夢想。

喀左縣縣長劉敬華說, 當地正依託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和《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畫》, 大力推進紫砂特色小鎮建設, 未來, 將有越來越多的當地農民實現就地就業, 同時拉動鄉村經濟繁榮和振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