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茅臺種高粱到底值不值?經濟日報:答案很乾脆,值

為茅臺種高粱到底值不值

瞿長福

高粱收購價與茅臺市價、股價根本沒有可比性, 因為一個是農產品, 一個是深加工品, 而且是知名品牌產品。 但由於規模經營與產業鏈等難題還沒有解決, 本來為茅臺種植高粱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多贏的事情, 也會出現雙方都“委屈”的聲音

這幾天, 在茅臺股價市價“吸睛”“吸金”的同時, 源頭的高粱種植也打破了平靜。 先是一位元自稱貴州仁懷地區的農民在網上發佈公開信, 質疑“茅臺收購高粱7年不漲價, 糧農種10畝高粱掙不到1瓶茅臺錢”。 接著, 有媒體出來為茅臺說話,

用數字說明茅臺高於市場價收購有機高粱, 農民為茅臺種植高粱收益遠高於其他農產品。

撇開各自立場, 這兩種不同聲音, 可以簡單歸結為一句話:為茅臺種高粱值不值?

那麼, 為茅臺種高粱到底值不值?答案真的很乾脆:值。 可以作個簡單比較。 從種植戶來看, 為茅臺種植高粱, 收購價一直比普通高粱高, 還不包括茅臺在種子化肥等方面的免費或優惠, 而且不用擔心公司倒閉或效益下滑不收購, 這一點對種植戶很重要;從農產品來看, 在仁懷市以及毗鄰地區, 種植高粱肯定比其他農產品更划算, 農民既不必為每年種什麼犯愁, 也不怕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額外增加運費, 因為這些問題茅臺都會解決, 其他不少地方這方面還很困難。

可是, 為什麼有人又會覺得“吃虧”呢?從表面看, 這裡有個比價問題, 如果拿高粱收購價與茅臺市價、股價來比, 那就是天上地下的差別。 但這根本沒有可比性, 因為一個是農產品, 一個是深加工品, 而且是知名品牌產品, 即使茅臺按照成本效益每年提高收購價, 非要把“幾畝高粱與一瓶茅臺”硬放在一起比較, 還是會覺得“吃虧”。

這種“吃虧”現象, 並非只發生在茅臺身上。 幾年前就有媒體替五常大米種植戶“叫屈”, 儘管五常大米合同種植戶收購價比普通稻穀高了幾倍, 但當加工包裝過的五常大米賣出每斤一二百元的時候, 相比每斤幾塊錢的稻穀, 還是有人覺得種植戶“吃虧”了。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 而且越是價格高的產品越容易讓人這樣聯想?其實,

這裡折射的是農民生產與經營中長期存在的一些難以破解的問題。

一個是源頭的種植規模問題。 仁懷的高粱種植戶說自己家有10畝承包地, 這10畝地應該是祖孫三代的地, 按普通家庭結構至少6口人, 如果沒有外出工作的話, 這就是全家的保障。 10畝地高粱, 每畝按600斤高產算, 即使比普通高粱價格高1倍多, 三四元一斤, 每畝2400元左右, 扣除成本1000多元, 每畝收益1000元左右, 10畝地收入上萬元, 這是最好情況, 加上高粱之後種點別的, 再多幾千元收入。 6口之家, 收入1萬多元, 若不出去打工, 生活並不寬裕。 但如果規模能達到50畝、100畝、200畝, 加上科技進步, 收益將很可觀, 那樣就感覺不到種高粱“吃虧”了。

另一個是農戶的組織經營難題。

農戶大多是單打獨鬥, 儘管這些年各種專業化組織越來越多, 但真正通過市場化形成有效利益聯結機制的並不多, 像茅臺這樣“公司+農戶”從技術到品種上對農民有補貼, 已經做得很好。 農民缺乏有效市場組織, 既不能成為公司的強大基地, 也無法對公司形成有效制約。 絕大多數龍頭企業都是先有公司, 再去找農民基地, 經營上難與農民休戚與共, 好的公司收購價高點, 但經營後的利益聯結如分紅等基本沒有, 很多企業反哺農民, 憑的是良心道德, 卻沒有與農民構成血肉相連的“一條龍”產業鏈。 公司與農民“兩張皮”, 就難免時不時會有農民“吃虧”的聲音。

由於規模經營與產業鏈等難題還沒有解決,

本來為茅臺種植高粱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多贏的事情, 也會出現雙方都“委屈”的聲音, 出現這種現象的絕不只是茅臺一家。 所以, 對各地來說, 更好發揮政府這只手的作用, 就是要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 通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鼓勵引導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民產業化組織發展, 促進形成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產業體系。 這是很具體的現實問題、根子問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