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河南人的他搶大碗臺詞,才是真人版的無問西東!

從2015年開始, 他在杭州籌畫, 創建一所民辦大學, 即“西湖大學”。 一個月前, 他又放出“豪言”:到2019年年底, 西湖大學師資規模, 將超過擁有24位諾貝爾獎, 獲得者的洛克菲勒大學, 教師科研水準很可能成為中國之最;5年後, 教師科研水準比肩, 東京大學、清華、北大等知名學府, 成為亞洲一流;15年後, 在各項指標上, 和加州理工大學媲美, 成為世界範圍內最好的大學之一。

許多人以為他就是說說而已, 沒想到剛剛, 他居然請辭了, 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清華副校長職務。 只為全職執掌西湖大學。

他說:這是為了將全部精力投入到,

正在籌建中的西湖大學, “腳踏兩隻船”不符合, 我一貫的做事風格。 從遠走美國, 到突然棄美歸國, 再到如今的請辭清華大學副校長。 其實這一切, 都是他, 在醞釀一個撼動全中國的驚世計畫……他, 就是施一公。

1967年5月5日, 他生於河南鄭州, 父親是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讀的本科,

母親在北京礦業學院讀書, 都是上世紀50年代的大學生。

他出生時正趕上, 河南省“文革”高潮, 然後就是武鬥, 在那個人人給孩子取名叫“文革”、“敬東”、“頌東”的年代, 父親卻為他取名為“一公”, 希望他長大以後能一心為公。

他說:父親賦予我這個名字的寓意, 在我一生中的很多重要關頭, 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選擇。

兩歲半時, 他跟隨父母下放到河南省, 駐馬店地區汝南縣老君廟鄉的小郭莊。 母親告訴他, 全家被下放的重要原因, 是受“走資派”爺爺的牽連和影響, “文革”期間爺爺在“四人幫”的監獄裡, 被關押折磨了整整4年半。 而他們全家被下放後就一直住在牛棚裡, 直到1972年離開鄭州小郭莊, 牛棚已成為他童年記憶裡, 最溫暖的第一個家。

他一生將父親視為最崇拜的偶像, 父親聰明, 性格爽朗, 無所不能, 為了讓家人住得更舒適一些, 父親弄來高粱杆、石灰、黃膠泥, 把牛棚裝修一新, 還隔出好幾個小房間。 父親還是個很出色的裁縫, 理髮師, 他說:“我從沒有去過理髮店,

總是父親給我理髮。

到小學畢業, 也幾乎沒有買過一件衣服, 大多數是穿哥哥姐姐穿小了的衣服, 而哥哥姐姐的幾乎所有衣褲和我過年時, 偶爾驚喜獲得的新衣服, 都是由父親親手裁剪縫紉的。 ”

除了剪髮和裁衣, 父親還有一手好的木工手藝, 上世紀70年代, 他家裡用的, 床、櫃子、桌子、椅子等大部分傢俱, 都是父親親手製作的。 父親還當過老師, 數學物理都會......父親還很熱心, 鄰里鄉親遇到困難, 他總是第一時間去幫忙。

1977年恢復高考, 父親輔導表姐、表哥、大姐認真複習數理化, 給他們講解方程式、熱力學, X、Y、Z……他當時一點兒都聽不懂, 但感覺科學真酷, 父親對孩子們既慈祥又嚴格, 他總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做得再好一點, 不能知足常樂。

這種耳濡目染的成長環境, 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非常大。 他打小就不讓父母操心, 開啟了開掛模式, 是個妥妥的大!學!霸!從小學到高中成績都是第一名, 1985年被保送到清華生物系, 成為生物系複系後的首屆本科生。

即使是在眾星薈萃的清華園, 他仍然秒殺其他同學, 年年都名列年級第一,無人能夠撼動。有人說,成績好有什麼用?還不是書呆子嗎?可他徹底顛覆了你的想像。

他不僅成績好,還是運動健將,跑步、游泳、滑雪……都不在話下,他在清華校運動會上多次創下競走紀錄,一直到他從清華畢業五年後,紀錄才被人打破。

他說:他一直為了不讓父親失望,而努力學習和進取,從小到大一直到清華畢業至今,對他影響最深的人就是父親,而真正意識到這一點,是30年前的那一天,1987年,也成了他命運的轉捩點,一場悲劇深深地傷透了他的心。

1987年9月21日,當時他還在清華讀書,父親卻在河南老家意外被車撞倒,還好這位司機有良心,沒有肇事逃逸,以最快速度將父親送到醫院。剛到醫院時,父親的血壓心跳都正常,只要及時醫治完全能夠得救。但是,醫院急救室的那位醫生,卻告訴肇事司機:必須先交500元押金才能救人。

司機急得四處找人,用了4個半小時,才好不容易籌到500塊錢,可他父親的生命,卻在等待的過程中悄然消逝了……得知噩耗後,他悲痛欲絕,那是他多麼崇拜,多麼深愛的父親啊。而父親卻在醫院的急救室裡,躺了整整四個半小時,沒有得到任何救治,沒有留下一句遺言,也再沒有睜開眼睛,看他兒子一眼,就離開了。

這個事對於當時還是學生的他,打擊太大了,他無法承受突然失去父親的痛苦,淩晨三四點跑到空曠的圓明園內,一個人抒發心中的悲憤,

他的世界傾覆、價值觀崩潰了。整整一年多時間,他常常夜不能寐,好不容易睡著也會做噩夢:醫護人員的天職不是救死扶傷嗎?為什麼見死不救?不救救我的父親?!

這個曾經積極向上的少年,開始怨恨痛恨整個中國社會,那時他還思考了許多辦法,想報復那家醫院和見死不救的醫生。可是,後來每當他想起,父親為自己取的名字時,他就抑制住了內心的衝動。

漸漸地,他想通了:這樣的悲劇不止於我一個家庭,中國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人,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經歷像我一樣,生離死別的人為悲劇。

父親活著的時候,總是在不遺餘力地,幫助著鄰里鄉親和周邊許多人,以自己的善良付出給這個世界,帶來溫暖和關愛,我更應該子承父志,如果自己真的有抱負,敢擔當,就應該去用行動去改變社會,讓父親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讓更多的人過上好日子。

從此,他更加努力地學習,1989年,他從清華提前一年畢業。1990年初,他獲全額獎學金,入美國十大名校之一的霍普金斯大學。

1997年,還未完成博士後研究課題的他,就被美國常春藤八大名校之一的,普林斯頓大學聘為助理教授;1998年,他在普林斯頓創建了獨立實驗室,因為研究成果,他被國際蛋白質學會,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他也成為該獎項設立以來的首位華裔學者。

2003年,年僅36歲的他又成為了,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他年輕且學術造詣深厚,成了世界各個頂級大學爭相競聘的物件,為了他這個難得的人才,普林斯頓給他,

提供了無比優厚的條件:他的實驗室面積是普林斯頓,分子生物學系40多位正教授中最大的,他的科研基金是系裡最高的,除學校給予他穩定的資金支援外,他申請了11次美國國家基金,10次中標。

生活上就更不必說了,學校為他買了500平米的獨棟別墅,2007年,他又被授予普林斯頓大學,最高級別的教授職位,終身講席教授。

然而2008年,意氣風發的他,卻在眾人喝彩聲中突然掉頭,選擇“裸奔”回國,為清華大學全職工作,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這個消息震驚了全世界,掀起軒然大波,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羅伯特·奧斯丁驚呼:“他是我們的明星,我覺得他完全瘋了。”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更是極力挽留他:只要你願意在大學保留半職,你就能獲得高達1000萬美元的經費支持。作為一個科學家,美國可以為你,去為全人類做貢獻,提供最好的科研支援。

朋友們也都苦口婆心地勸他:“你現在豪情萬丈,但用不了兩年,就會被國內的大染缸染得看不出顏色。”而在更多其他人的眼裡,擁有美國綠卡,那是多少中國人夢寐以求的夢想啊。

可他卻堅定地說: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回國就是回家,國內學術界的潛規則,改變不了我幾十年形成的人格和做事方式,兩年後不會改,20年後也不會改……

他回國後,也迅速引爆了輿論,許多人都懷疑他目的不純。有人說,他是回來撈錢的;有人說,他想帶回自己的學術親信。

面對質疑他感到很傷心,難以理解:回國就是出於一種特別樸素的感情,有什麼好奇怪的呢?想幹一些實事,懷著滿腔熱忱,為什麼會招來這些不明不白的非議?他決定,用事實和行動來證明這一切。

他在清華白手起家,從儀器都設備,一點一點開始重新創建實驗室。他不止一次地在公開場合提到過,自己回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育人。

培養一批有理想、敢擔當的年輕人,在他們可塑性還較高的時候去影響他們,希望清華的學生在增強專業素質、追求個人價值的同時,讓他們清楚而堅定地從內心深處意識到,自己對於這個國家和民族義不容辭的責任,承載起中華民族實現強國大夢之重任!

他手把手地親自教學生做實驗,給本科生上課,每年將近100個課時。他的教育方法很另類,喜歡鼓勵學生有理有據地跟他唱“反調”,甚至慫恿學生挑戰他,盡力啟發學生的思維,在他看來,學生就應該有個性。

私底下,他還是學生的好朋友,他常常組織學生去爬山,課餘時間與學生討論任何問題,關心學生要吃好穿暖…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

他清醒地教育學生:讓價值觀回歸理性,不再用金錢作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標,而是去問自己,是否真正在為人類社會創造價值,對百姓、國家、乃至世界的意義何在?用科學報國,才是一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耀。

他說:現在學生受物質主義衝擊太厲害了,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學生們覺得做科研很酷,而不是賺錢很酷。

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學生們,在為自己奮鬥的同時,心裡還裝著一些自己之外的東西,以天下事為己任,驅使他們堅定地往前走。

回國後除了育人,他在科學研究上也是碩果累累,在《細胞》《自然》《科學》這世界三大頂級刊物上發表論文十多篇。

2014年,還榮獲了瑞典皇家學院頒發的愛明諾夫獎,這是該獎第一次頒給中國科學家。更有研究成果,被國際同行,認為已經達到了“諾獎級”水準。

但是回國一段時間後,他一邊搞研究,一邊觀察國內實際狀況,他也親眼目睹、經歷了許多潛規則,從心裡深處為祖國感到焦急。

有話直說的他不止一次地,公開表達對國內教育與學術狀況的觀點:他說:當今中國是經濟強,但科技弱,如今我們的GDP已經全球第二,但是看技術革新和基礎研究的創新能力,作為一個國家,我們卻排在20名開外。

有人會說我們都上天攬月、下海捉鱉了,怎麼可能創新不夠,我們都高鐵遍地開花了,怎麼可能科技實力排在20名開外?

而他說:你看到的指標和現象,這是經濟實力決定的,不是科技實力決定的。我們占的是什麼優勢,我們占的是經濟體量的優勢。

而在學術上,一些學者利用自己的名望,在與自己無關的科研成果中掛名。不誠實比巨大的科學錯誤更可恥。有的教授帶了很多研究生,但忙於各種非學術類事務,根本沒時間指導學生。

這樣的國內環境,讓他憂心忡忡,於是他一肩挑起了三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校長助理、北京市衛計委副主任。

結果這讓他遭受了更大的質疑和攻擊,人們都罵他根本就是為了從政才回國的,更有記者犀利地問:“你究竟是更願意做一個體制的改革者,還是只做一個純粹的科學家?”

而他堅定地說:“為了科研能做好,有必要做一點前者。”他並不希望被行政事務捆住手腳,可不做的話,他就無法為學生,在人事改革、教學改革上盡一份力。

中國的教育到底有沒有毛病?他說:有!因為中國大學裡根本的導向出了大問題,那麼怎麼辦?

原來他回國除了為祖國搞科研,更是在醞釀一個,能撼動全中國的驚世計畫,那就是:在中國創建世界一流的大學。

他說:世界一流大學是一個國家,在世界舞臺上全面崛起的根本前提。一百多年前,美國沒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學,其大學實力遠在歐洲列強之後。

在隨後的一百年裡,美國利用其雄厚的財力國力,全力發展其大學體系。五十年前,美國高等教育已經稱雄世界。

如果沒有世界一流的大學,一個大國可以在某個方面取得突破,一個小國也可以達到全國富裕。但是縱觀近代世界歷史,沒有任何一個大國,科研在高等教育落後的情況下,能真正成為全面領先的世界強國。

他深深明白,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而中國的整體教授水準,和西方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於是,他向中央提交了關於引進高水準人才、實施新時期人才佈局的建議。隨後,中國才正式開始實施迄今為止,最高級別的大規模人才引進計畫:“千人計畫”。

在中國的大學體制上,他倡議:

教育部應該給大學鬆綁,大學多樣化,政府不要把手伸的太長,不要一刀切,不要每個學校都就業引導,每個學校都用就業這個指標考核領導,這對大學會有嚴重的干擾。

而他作為學術界的領軍人物,也引發了一場轟動的“施一公效應”,影響了一批批海外學者回到祖國效力。他們中很多人直言“施一公都回來了,我還有什麼可說的?”

就連他在普林斯頓大學期間,培養的優秀學生顏甯、柴繼傑、吳嘉煒等也紛紛選擇回國。

清華大學的生命科學學科,今天在他的帶領下,從只有40多個獨立實驗室增加到了120多個。2010年,一支世界一流學者,組成的國際評估組來到清華,

評估的結果是:清華大學生命學科發展態勢很好,其中結構生物學學科已達到世界一流水準。短短5年,他就先後把全球70多名,優秀人才引回了清華大學全職工作。

從前都是中國痛呼人才流失,而現在因為他,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紐約時報》驚呼:“也許因為施一公,中國對美國的智力流失開始反轉了!”他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教育的曙光。

中國有這樣的,科學家,教育家,官員,那麼中國的教育,一定光明無限好!如今,在教育改革,科研改革的漫漫長途上,他還在繼續奮力前行著。

他曾說過:我深深地懷念我的父親,也希望自己能有,像父親一樣的大愛和情懷。父親的吟唱似乎就在我的耳邊:

今日痛飲慶功酒,壯志未酬誓不休;來日方長顯身手,甘灑熱血寫春秋!

科學為夢,一心為公,一個我們這個時代傑出的科學家,一個沸騰著熱血的風一樣的男子!

施一公,我們向你這樣的優秀中國科學家,致敬!點贊!

年年都名列年級第一,無人能夠撼動。有人說,成績好有什麼用?還不是書呆子嗎?可他徹底顛覆了你的想像。

他不僅成績好,還是運動健將,跑步、游泳、滑雪……都不在話下,他在清華校運動會上多次創下競走紀錄,一直到他從清華畢業五年後,紀錄才被人打破。

他說:他一直為了不讓父親失望,而努力學習和進取,從小到大一直到清華畢業至今,對他影響最深的人就是父親,而真正意識到這一點,是30年前的那一天,1987年,也成了他命運的轉捩點,一場悲劇深深地傷透了他的心。

1987年9月21日,當時他還在清華讀書,父親卻在河南老家意外被車撞倒,還好這位司機有良心,沒有肇事逃逸,以最快速度將父親送到醫院。剛到醫院時,父親的血壓心跳都正常,只要及時醫治完全能夠得救。但是,醫院急救室的那位醫生,卻告訴肇事司機:必須先交500元押金才能救人。

司機急得四處找人,用了4個半小時,才好不容易籌到500塊錢,可他父親的生命,卻在等待的過程中悄然消逝了……得知噩耗後,他悲痛欲絕,那是他多麼崇拜,多麼深愛的父親啊。而父親卻在醫院的急救室裡,躺了整整四個半小時,沒有得到任何救治,沒有留下一句遺言,也再沒有睜開眼睛,看他兒子一眼,就離開了。

這個事對於當時還是學生的他,打擊太大了,他無法承受突然失去父親的痛苦,淩晨三四點跑到空曠的圓明園內,一個人抒發心中的悲憤,

他的世界傾覆、價值觀崩潰了。整整一年多時間,他常常夜不能寐,好不容易睡著也會做噩夢:醫護人員的天職不是救死扶傷嗎?為什麼見死不救?不救救我的父親?!

這個曾經積極向上的少年,開始怨恨痛恨整個中國社會,那時他還思考了許多辦法,想報復那家醫院和見死不救的醫生。可是,後來每當他想起,父親為自己取的名字時,他就抑制住了內心的衝動。

漸漸地,他想通了:這樣的悲劇不止於我一個家庭,中國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人,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經歷像我一樣,生離死別的人為悲劇。

父親活著的時候,總是在不遺餘力地,幫助著鄰里鄉親和周邊許多人,以自己的善良付出給這個世界,帶來溫暖和關愛,我更應該子承父志,如果自己真的有抱負,敢擔當,就應該去用行動去改變社會,讓父親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讓更多的人過上好日子。

從此,他更加努力地學習,1989年,他從清華提前一年畢業。1990年初,他獲全額獎學金,入美國十大名校之一的霍普金斯大學。

1997年,還未完成博士後研究課題的他,就被美國常春藤八大名校之一的,普林斯頓大學聘為助理教授;1998年,他在普林斯頓創建了獨立實驗室,因為研究成果,他被國際蛋白質學會,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他也成為該獎項設立以來的首位華裔學者。

2003年,年僅36歲的他又成為了,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他年輕且學術造詣深厚,成了世界各個頂級大學爭相競聘的物件,為了他這個難得的人才,普林斯頓給他,

提供了無比優厚的條件:他的實驗室面積是普林斯頓,分子生物學系40多位正教授中最大的,他的科研基金是系裡最高的,除學校給予他穩定的資金支援外,他申請了11次美國國家基金,10次中標。

生活上就更不必說了,學校為他買了500平米的獨棟別墅,2007年,他又被授予普林斯頓大學,最高級別的教授職位,終身講席教授。

然而2008年,意氣風發的他,卻在眾人喝彩聲中突然掉頭,選擇“裸奔”回國,為清華大學全職工作,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這個消息震驚了全世界,掀起軒然大波,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羅伯特·奧斯丁驚呼:“他是我們的明星,我覺得他完全瘋了。”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更是極力挽留他:只要你願意在大學保留半職,你就能獲得高達1000萬美元的經費支持。作為一個科學家,美國可以為你,去為全人類做貢獻,提供最好的科研支援。

朋友們也都苦口婆心地勸他:“你現在豪情萬丈,但用不了兩年,就會被國內的大染缸染得看不出顏色。”而在更多其他人的眼裡,擁有美國綠卡,那是多少中國人夢寐以求的夢想啊。

可他卻堅定地說: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回國就是回家,國內學術界的潛規則,改變不了我幾十年形成的人格和做事方式,兩年後不會改,20年後也不會改……

他回國後,也迅速引爆了輿論,許多人都懷疑他目的不純。有人說,他是回來撈錢的;有人說,他想帶回自己的學術親信。

面對質疑他感到很傷心,難以理解:回國就是出於一種特別樸素的感情,有什麼好奇怪的呢?想幹一些實事,懷著滿腔熱忱,為什麼會招來這些不明不白的非議?他決定,用事實和行動來證明這一切。

他在清華白手起家,從儀器都設備,一點一點開始重新創建實驗室。他不止一次地在公開場合提到過,自己回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育人。

培養一批有理想、敢擔當的年輕人,在他們可塑性還較高的時候去影響他們,希望清華的學生在增強專業素質、追求個人價值的同時,讓他們清楚而堅定地從內心深處意識到,自己對於這個國家和民族義不容辭的責任,承載起中華民族實現強國大夢之重任!

他手把手地親自教學生做實驗,給本科生上課,每年將近100個課時。他的教育方法很另類,喜歡鼓勵學生有理有據地跟他唱“反調”,甚至慫恿學生挑戰他,盡力啟發學生的思維,在他看來,學生就應該有個性。

私底下,他還是學生的好朋友,他常常組織學生去爬山,課餘時間與學生討論任何問題,關心學生要吃好穿暖…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

他清醒地教育學生:讓價值觀回歸理性,不再用金錢作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標,而是去問自己,是否真正在為人類社會創造價值,對百姓、國家、乃至世界的意義何在?用科學報國,才是一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耀。

他說:現在學生受物質主義衝擊太厲害了,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學生們覺得做科研很酷,而不是賺錢很酷。

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學生們,在為自己奮鬥的同時,心裡還裝著一些自己之外的東西,以天下事為己任,驅使他們堅定地往前走。

回國後除了育人,他在科學研究上也是碩果累累,在《細胞》《自然》《科學》這世界三大頂級刊物上發表論文十多篇。

2014年,還榮獲了瑞典皇家學院頒發的愛明諾夫獎,這是該獎第一次頒給中國科學家。更有研究成果,被國際同行,認為已經達到了“諾獎級”水準。

但是回國一段時間後,他一邊搞研究,一邊觀察國內實際狀況,他也親眼目睹、經歷了許多潛規則,從心裡深處為祖國感到焦急。

有話直說的他不止一次地,公開表達對國內教育與學術狀況的觀點:他說:當今中國是經濟強,但科技弱,如今我們的GDP已經全球第二,但是看技術革新和基礎研究的創新能力,作為一個國家,我們卻排在20名開外。

有人會說我們都上天攬月、下海捉鱉了,怎麼可能創新不夠,我們都高鐵遍地開花了,怎麼可能科技實力排在20名開外?

而他說:你看到的指標和現象,這是經濟實力決定的,不是科技實力決定的。我們占的是什麼優勢,我們占的是經濟體量的優勢。

而在學術上,一些學者利用自己的名望,在與自己無關的科研成果中掛名。不誠實比巨大的科學錯誤更可恥。有的教授帶了很多研究生,但忙於各種非學術類事務,根本沒時間指導學生。

這樣的國內環境,讓他憂心忡忡,於是他一肩挑起了三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校長助理、北京市衛計委副主任。

結果這讓他遭受了更大的質疑和攻擊,人們都罵他根本就是為了從政才回國的,更有記者犀利地問:“你究竟是更願意做一個體制的改革者,還是只做一個純粹的科學家?”

而他堅定地說:“為了科研能做好,有必要做一點前者。”他並不希望被行政事務捆住手腳,可不做的話,他就無法為學生,在人事改革、教學改革上盡一份力。

中國的教育到底有沒有毛病?他說:有!因為中國大學裡根本的導向出了大問題,那麼怎麼辦?

原來他回國除了為祖國搞科研,更是在醞釀一個,能撼動全中國的驚世計畫,那就是:在中國創建世界一流的大學。

他說:世界一流大學是一個國家,在世界舞臺上全面崛起的根本前提。一百多年前,美國沒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學,其大學實力遠在歐洲列強之後。

在隨後的一百年裡,美國利用其雄厚的財力國力,全力發展其大學體系。五十年前,美國高等教育已經稱雄世界。

如果沒有世界一流的大學,一個大國可以在某個方面取得突破,一個小國也可以達到全國富裕。但是縱觀近代世界歷史,沒有任何一個大國,科研在高等教育落後的情況下,能真正成為全面領先的世界強國。

他深深明白,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而中國的整體教授水準,和西方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於是,他向中央提交了關於引進高水準人才、實施新時期人才佈局的建議。隨後,中國才正式開始實施迄今為止,最高級別的大規模人才引進計畫:“千人計畫”。

在中國的大學體制上,他倡議:

教育部應該給大學鬆綁,大學多樣化,政府不要把手伸的太長,不要一刀切,不要每個學校都就業引導,每個學校都用就業這個指標考核領導,這對大學會有嚴重的干擾。

而他作為學術界的領軍人物,也引發了一場轟動的“施一公效應”,影響了一批批海外學者回到祖國效力。他們中很多人直言“施一公都回來了,我還有什麼可說的?”

就連他在普林斯頓大學期間,培養的優秀學生顏甯、柴繼傑、吳嘉煒等也紛紛選擇回國。

清華大學的生命科學學科,今天在他的帶領下,從只有40多個獨立實驗室增加到了120多個。2010年,一支世界一流學者,組成的國際評估組來到清華,

評估的結果是:清華大學生命學科發展態勢很好,其中結構生物學學科已達到世界一流水準。短短5年,他就先後把全球70多名,優秀人才引回了清華大學全職工作。

從前都是中國痛呼人才流失,而現在因為他,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紐約時報》驚呼:“也許因為施一公,中國對美國的智力流失開始反轉了!”他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教育的曙光。

中國有這樣的,科學家,教育家,官員,那麼中國的教育,一定光明無限好!如今,在教育改革,科研改革的漫漫長途上,他還在繼續奮力前行著。

他曾說過:我深深地懷念我的父親,也希望自己能有,像父親一樣的大愛和情懷。父親的吟唱似乎就在我的耳邊:

今日痛飲慶功酒,壯志未酬誓不休;來日方長顯身手,甘灑熱血寫春秋!

科學為夢,一心為公,一個我們這個時代傑出的科學家,一個沸騰著熱血的風一樣的男子!

施一公,我們向你這樣的優秀中國科學家,致敬!點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