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向社會傳播魯迅是我們的文化責任

《魯迅還在》, 這是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為自己新書所起的題目。

兩年前, 閻晶明去俄羅斯訪問, 作為俄國文學的熱愛者, 他希望能參觀普希金的故居。 但他即使在租了講解用的耳機後, 最終也沒能進入普希金故居, 俄羅斯觀眾排起的長龍令他願望落空, 日程緊張, 他不可能一直排隊等著。 閻晶明因此感慨, 原來俄羅斯人是這樣熱愛自己民族的偉大詩人。 在得知普希金故居的參觀景象幾乎每天如此時, 他更加心生感慨, 魯迅什麼時候能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有這樣一種地位, 有這樣一種影響。

作為長期從事魯迅研究的專業人士, 閻晶明特別強調, 向社會傳播魯迅是我們的文化責任。

記者:您在書中說“魯迅作為民族精神之魂, 遠未深入人心。 ”為什麼會作出這樣的判斷?

閻晶明:魯迅和魯迅研究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地位無比崇高, 可以說, 凡是學現代文學的人第一課是魯迅, 最後發現唯一的一課還是魯迅, 真正想研究中國現代文學, 翻不過魯迅這座山。 在這種情況下, 中國不缺乏魯迅研究專家, 但是在全社會弘揚魯迅精神, 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 對此, 魯迅研究界是有責任的。

直到今天許多人還把魯迅僅僅看成是一個作家, 但魯迅的意義和價值又豈是單純的作家身份所能涵蓋的?我還記得, 大約10年前, 我參加一個圖書出版專案評審,

有專家說為魯迅這樣一個作家編辭典, 有什麼必要呢。 我立即表態, 英國人可以為莎士比亞編辭典, 中國為什麼就不能編魯迅辭典?文化界的認識尚且如此, 魯迅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就更值得探討了。

記者:你認為魯迅精神普及不夠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閻晶明:閱讀, 我們太需要閱讀了。 魯迅精神不是由魯迅研究專家總結出來, 讓人們拿去使用這些概念說事就可以了, 需要真正去閱讀魯迅的文章, 感受到他的思想、情感, 進而更多地理解他的精神。 這樣說似乎又太專業了。 但我想說的一點是, 魯迅是一位經典作家, 即使沒有讀過其作品的人, 也大都知道他是被定義為“偉大作家”的作家,

於是不讀也懂得那些漸成定識的概念或觀點。 沒有扎實的閱讀作為基礎, 關於魯迅的認知就無法深入。 有時候, 關於魯迅的許多嚴肅話題無法走出魯迅研究界, 在更大範圍內進行討論, 而一些八卦式的、毫無事實和學理根據的油滑之說卻可引起一陣喧嘩, 原因之一就是大家並不精讀, 就把戲說視為“好玩”。 魯迅研究界的專家們有時候在學術會議上對這些現象很義憤, 而我認為大家應該走出書齋, 把自己所理解的魯迅生動鮮活地告訴更多讀者, 否則, 你的義憤就只能是小範圍裡的抱怨, 而無助於大眾對魯迅認識的提升。 講好魯迅故事, 引發更多讀者去自發地閱讀魯迅, 這是魯迅研究者的社會責任。

記者:你說魯迅還在,

但魯迅所面對的那個社會和時代已經過去了, 魯迅對今天的意義是什麼?

閻晶明:馬克思在評價古希臘神話時使用過的“永恆魅力”一詞, 實際上適用於古今中外一切可稱經典的偉大文學作品。 魯迅當然是直面他所生活的時代和社會現實的作家, 但我們要知道, 他的作品是文學作品, 他在表現現實的過程中, 既把目光投注到形成現實的漫長的歷史, 也把希望寄託於並不遙遠的將來。 這就使他的作品不但對今天而且對未來都會發生影響。 魯迅的立人思想同樣具有深厚的內涵, 民族精神與品格的塑造是需要長期努力的宏願。 除了魯迅文章的“立意”具有恆久性, 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既是起點又是高峰的經典作家,

其作品的藝術魅力在今天仍然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讀者, 魯迅的創作對當代文學發展起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同時, 作為一位在自己生活的年代已經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 魯迅的意義和作為經典作家的價值, 是世界性的。

記者:近年來無論教科書增加還是減少魯迅的作品, 都會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 這是為什麼?

閻晶明:我自己曾寫文章指出, 魯迅作品在語文教材中的存在本身不應該是討論的問題, 存在多少甚至也不應該像人們爭論得那麼敏感, 應該討論的是把魯迅的哪些文章增加到哪一年級的語文教材中。 《魯迅全集》是個龐大體系, 選擇其中的精要, 其既能代表魯迅的創作高度, 又能體現魯迅創作風格, 而且讓學生在閱讀上更易接受,是應該具備的入選原則。比如雜文《夏三蟲》《小雜感》《夜頌》等等,從思想智慧,到文章趣味,再到語言之美,都應當是能引起學生閱讀興趣的作品。時代總是向前,語文教學自然也在改革中前行,可供選擇的內容非常多,魯迅作品在量變上的時多時少,並不具有那麼值得爭議的地方。其實,應當討論的是把什麼樣的魯迅作品切合地送到學生面前。

責編:王亦

而且讓學生在閱讀上更易接受,是應該具備的入選原則。比如雜文《夏三蟲》《小雜感》《夜頌》等等,從思想智慧,到文章趣味,再到語言之美,都應當是能引起學生閱讀興趣的作品。時代總是向前,語文教學自然也在改革中前行,可供選擇的內容非常多,魯迅作品在量變上的時多時少,並不具有那麼值得爭議的地方。其實,應當討論的是把什麼樣的魯迅作品切合地送到學生面前。

責編:王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