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年味兒越來越淡,怎樣才能過個好年,解鈴還須系鈴人

農曆的春節, 這個農耕時代最盛大的節日, 象徵著萬象更始, 然而,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時代, 故土這份曾經的況味, 春節這份記憶中的年味, 人們魂牽夢縈的這塊“精神家園”還能保持嗎?

春節就要來了, 此刻, 全國各地的候車廳一片繁忙和擁擠, 人們手揣著車票, 拖著大包小包的行李, 不約而同地踏入到春運回家的浪潮中, 集體呈現一種緊張、焦慮又欣喜、疲憊的心情, 而這是只有春運才能看到的情形, 這種情形最長將持續40天。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著急回家, 眼下, 身著光鮮職業裝的琳達、露西、托尼還在努力敲鍵盤, 寫總結, 盤算一年的業績收成, 到點了想著選哪個地方的外賣, PPT、咖啡和聚會、共用單車仍是他們平常生活中必備的元素, 辦公室偶爾傳出的“搶票”聲也很快散去。 一年又一年, 很多人過年的心情卻越來越平靜、耐心越來越足。

不肯回家, 但卻十分懷念過去的“年味”

這些年, 東奔西走到處漂, 隨著年齡的增長, 忽然發現自己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老鄭在採訪中表示:從大城市回歸鄉下, 即使可以放下高冷, 可以立刻變成柔和和親切的土裡土氣的曾經模樣, 卻再也找不回那種久違的淳樸了。

雖然不肯回家, 但很多人卻無比懷念曾經純真的“年”。 有人說起小時候過年, 基本是從學校放寒假開始算的, 過年這幾天, 外面集市人山人海, 繁忙的交易場景充滿年味, 喂豬草熟食的豬肉, 土養的山雞、有嚼勁的黃牛肉、池塘裡活蹦亂跳的草魚鯉魚、花炮煙花……樂滋滋的搬回家, 看鄰居宰年豬, 磨豆腐, 打糍粑, 蒸甜酒, 大人小孩滿世界亂竄, 走東家, 竄西家, 這家與那家之間, 都沒有了分別, 沒有了界限。

又比如, 小時候看到親朋好友的願望就是出去打工, 賺錢回家後蓋小洋樓享受農村生活, 這種滋味現在也少了。

再美好的記憶也抵擋不住歲月的變遷, 曾經農耕時代的集體年味正“慢慢褪色”, 如今, 人們都住進了商品樓, 進城了, 定居了, 億萬人為遷徙而遷徙的擁擠景象已不再, 隨著城市生活壓力變大, 很多人怕回家或不願回家, 而一旦回家, 撲面迎來的卻又是世俗化的抱怨、攀比、麻木、八卦, 這讓人們心底的“精神家園”背負了太多的負擔。

解鈴還須系鈴人,“家”的情結亙古不變

雁飛,魚洄,人心歸。家,是代代的血脈傳承。回家,即使跟過去不一樣,但還是要回家!一年又一年,變化的只是年味的形式,亙古不變的卻是親情、團聚、回家。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過年就要回家,家鄉是一個能讓我們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的地方。

在每一個年三十返鄉的人看來,所有過年的行為歸根結底到簡單一句話:讓父母親有團聚的喜悅。渴望團聚,期待親情的慰藉,不管是從鄉村走出的農民,還是苦讀的學子,蝸居、蟻居的白領,甚至腰纏萬貫的巨賈,身居高位的官員,在這樣的時刻,也都不約而同地要拖著疲憊的身子,奔向心靈的聖地:家。

所謂心門,不過自己落塵,解鈴還須系鈴人,或許我們已無法再像小孩一樣要求父母,也無法再回到過去儀式般的自然、歡樂、投入,但此刻,到了我們為小孩添新衣,為父母送禮物、派發紅包的時候了,這種角色的轉換,人們終究會適應。而只要“家”的情結亙古依舊,人們過年的熱情、拖著大包小包返家的動力就始終依舊。

如今,隨著社會物資的豐富,人們過年時的娛樂、飲食水準有了很大提高,過年回家的交通工具變了,過年的方式也在變,取而代之的則是多元化的個人或家庭式的過年選擇。換句話說:人們既可以沿襲曾經的年味,也可以創新不同的年味,只是闔家團聚、祈求幸福吉祥的年味傳承是不變的。

從容面對,不是年味淡了而是選擇多了

人們或許很難重複曾經一道“餃子”、家鄉的米酒、甜酒的帶來的年味,但卻增添了“舌尖上的中國”般的豐富年味;或許少了一些走親戚、串門的熱鬧,但卻收穫了同學會、團拜會、茶話會、同事聚會、閨蜜好友聚會等各種party帶來的樂趣;或許很難再現成群結伴逛集市、走路的淳樸,但卻收穫了互聯網超市、共用單車和自駕車帶來的便捷和快樂……而春節出遊、出國過春節等等,這些曾經很難實現的年味現在如家常便飯,完全取決於人們的心情。

我國傳統春節是一個很長的假期,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九甚至至二月二,其中包含元宵節,如今只有年三十到初六這7天假日,一些家在外地的人,只能在火車上度過原本應該歡樂團圓的節日。春節的守歲、團圓的意義因此消失了。而元宵節沒有了假期,人們已經投入忙碌的工作,哪有時間再去過節?有時甚至忘了吃元宵,更談不上看花燈了。所以要想恢復春節的年味,要把人們先在時間上聚起了。

有了時間才有精力過節。春節的假期應該適當加長,至少到元宵節,讓全家人過完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人團圓”的節日,加大中國傳統節日的宣傳教育。幼稚園、中小學要對少年兒童加強傳統文化知識的灌輸,讓他們對自己的節日有認同感,而不一味崇洋媚外地過洋節。在傳統節日時,宣傳文化部門要大力恢復傳統民俗活動,積極鼓勵人們參與進去,而不能僅僅靠一台春晚來聚斂人氣。

關於怎樣過好年,您有什麼建議嗎?,歡迎評論留言。

這讓人們心底的“精神家園”背負了太多的負擔。

解鈴還須系鈴人,“家”的情結亙古不變

雁飛,魚洄,人心歸。家,是代代的血脈傳承。回家,即使跟過去不一樣,但還是要回家!一年又一年,變化的只是年味的形式,亙古不變的卻是親情、團聚、回家。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過年就要回家,家鄉是一個能讓我們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的地方。

在每一個年三十返鄉的人看來,所有過年的行為歸根結底到簡單一句話:讓父母親有團聚的喜悅。渴望團聚,期待親情的慰藉,不管是從鄉村走出的農民,還是苦讀的學子,蝸居、蟻居的白領,甚至腰纏萬貫的巨賈,身居高位的官員,在這樣的時刻,也都不約而同地要拖著疲憊的身子,奔向心靈的聖地:家。

所謂心門,不過自己落塵,解鈴還須系鈴人,或許我們已無法再像小孩一樣要求父母,也無法再回到過去儀式般的自然、歡樂、投入,但此刻,到了我們為小孩添新衣,為父母送禮物、派發紅包的時候了,這種角色的轉換,人們終究會適應。而只要“家”的情結亙古依舊,人們過年的熱情、拖著大包小包返家的動力就始終依舊。

如今,隨著社會物資的豐富,人們過年時的娛樂、飲食水準有了很大提高,過年回家的交通工具變了,過年的方式也在變,取而代之的則是多元化的個人或家庭式的過年選擇。換句話說:人們既可以沿襲曾經的年味,也可以創新不同的年味,只是闔家團聚、祈求幸福吉祥的年味傳承是不變的。

從容面對,不是年味淡了而是選擇多了

人們或許很難重複曾經一道“餃子”、家鄉的米酒、甜酒的帶來的年味,但卻增添了“舌尖上的中國”般的豐富年味;或許少了一些走親戚、串門的熱鬧,但卻收穫了同學會、團拜會、茶話會、同事聚會、閨蜜好友聚會等各種party帶來的樂趣;或許很難再現成群結伴逛集市、走路的淳樸,但卻收穫了互聯網超市、共用單車和自駕車帶來的便捷和快樂……而春節出遊、出國過春節等等,這些曾經很難實現的年味現在如家常便飯,完全取決於人們的心情。

我國傳統春節是一個很長的假期,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九甚至至二月二,其中包含元宵節,如今只有年三十到初六這7天假日,一些家在外地的人,只能在火車上度過原本應該歡樂團圓的節日。春節的守歲、團圓的意義因此消失了。而元宵節沒有了假期,人們已經投入忙碌的工作,哪有時間再去過節?有時甚至忘了吃元宵,更談不上看花燈了。所以要想恢復春節的年味,要把人們先在時間上聚起了。

有了時間才有精力過節。春節的假期應該適當加長,至少到元宵節,讓全家人過完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人團圓”的節日,加大中國傳統節日的宣傳教育。幼稚園、中小學要對少年兒童加強傳統文化知識的灌輸,讓他們對自己的節日有認同感,而不一味崇洋媚外地過洋節。在傳統節日時,宣傳文化部門要大力恢復傳統民俗活動,積極鼓勵人們參與進去,而不能僅僅靠一台春晚來聚斂人氣。

關於怎樣過好年,您有什麼建議嗎?,歡迎評論留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