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北大男生事件:我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面子

本期插畫師:@暮儀

不管怎樣, 我都愛你。 如果可以, 我更愛你。 ——娜姐

01

他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成績就是數一數二, 曾是四川某地的理科狀元,

大學考上了北京大學, 就讀的是學校最好的專業之一, 本科畢業後考上美國排名前50的研究生。

他也是現實中的“白眼狼式的孩子”:

為拒絕和父母見面, 他已12年不曾回家過年;為徹底和家庭決裂, 他6年前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聯繫方式;最近一次回家, 是3年前的春天, 為更換身份證向父母要戶口本, 他在家只待了10分鐘。

他還是成長中的“被傷害的孩子”:

一小遭受父母的語言暴力, 極少得到安慰和理解;總是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之中, 極少被父母接納和看見;父母以愛的名義裹挾他, 卻從不反思這是種傷害;即便他已成年出國, 依然無法擺脫父母的監視和掌控……

在那封長達15000字的“控訴書”中, 而立之年依舊走不出原生傷害的他,

把“內向、敏感、不善交際”的自己, 形容成傷痕累累的“情感孤兒”:

是家庭肆意操縱的受傷木偶, 是親子衝突廝殺的受害證人, 更是父母拿去炫耀的道具面子。

如今, 他和他那封長信傳遍網路。

有人讚美他, 說他道出了所有被侮辱、被傷害、被壓迫的中國孩子的肺腑之言。 也有人譴責他, 說他堪稱是那些不成長、不感恩、不寬容的中國逆子的典型代表。

新聞報導中, 他的化名叫王猛。

其實, 他叫什麼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 他的故事在這個回家過年的時刻, 讓我們陷入集體思索:

曾是孩子的我們, 能否在成長中避免這種不幸, 和父母友好相處?

終是父母的我們, 如何在養育中直面這種悲劇, 和孩子並肩前行?

面對熱點事件,

我始終如一的態度是:如果所聽所見並非全部真相, 那就不撕不懟談談愛和成長:

親愛的父母們, 別把孩子當成裝扮家門的面子, 請把孩子看成自帶熱望的生命。

02

你考多少分數, 我都愛你

每個年底期末, 都是比拼大會。

兩天前, 孩子參加期末考試。 平日裡,

他成績不怎麼好。 我最大的心願, 就是寫字慢的他, 能夠把卷子做完。

考試完, 我去接他, 問他是否做完。 他說做完了, 但數學有道題不會做, 肯定考不了一百分。

我安慰他, 沒事, 考多少分, 媽媽都愛你。

他想了想說, 如果考一百分的話, 媽媽會更愛我。

我糾正他, 不管你考60分還是考100分, 媽媽都一樣愛你。 我愛你, 是因為你是我的兒子, 而不是你是個成績好的孩子。

他聽完, 開心地笑了, 放開我的手, 撒開腳丫子跑了。

期待孩子學習好, 是每個父母的心願。 但如果孩子學習不好, 父母也要去接納。

成績不是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 接納的愛, 卻能讓孩子看見自我的珍貴, 覓得人生的光亮。

白岩松老師曾半開玩笑地對兒子白清揚說:“你要是敢考第一名,

我就和你斷絕父子關係。 ”

在他看來, 人生不是競技場, 不必把撞線當成最大的光榮, 一時的風光賭不來一世的順暢, 最好的孩子是在家長的引領下, 找到生命的樂趣和方向。

在那封萬言書中, 王猛控訴父母的罪狀之一, 就是父母把他當成炫耀機器, 在公開場合顯擺他成績多好家教多言, 讓他生厭。

為人父母, 需要謹記的第一條:

面對孩子的成績, 儘量別說“兒子, 你成績這麼好, 真是給我長臉了”, 也最好不說“你考這麼點分數, 把我的臉都丟盡了”。

告訴你的孩子:

我愛你, 和你的成績無關。

你的分數從來不是父母炫耀的資本, 但你的努力卻是你此生最美的勳章。

03

你有沒有出息,我都愛你

有位親戚,住在兵工廠大院裡,曾給我講過他們院門對門的兩戶人家。

一戶人家,父母是典型的虎爸虎媽,對兒子要求特別嚴格。兒子也聽話懂事,一小就成績優異,考上了重點大學,畢業後去了國外,現在定居加拿大。

還有戶人家,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對孩子沒有什麼要求。兒子學習不太好,但熱愛維修技術,後來讀了技校,畢業後結婚生子,在汽車維修店上班。

以前,鄰居們教育孩子,總喜歡拿第一家的孩子當榜樣,拿第二家的孩子當反面典型。

但如今,定居加拿大的那個孩子,兩三年也難得回來一趟,他父親摔傷腿,他母親心臟病住院,他無法回來,要親戚朋友幫忙。

而在維修店上班的那個孩子,隔三差五就拎著肉和菜回來,幫母親做飯,給父親理髮,總是一副不慌不忙、和氣安穩的樣子。

“孩子有出息,是好事。如果不能,能有顆平和安穩的心,就很好啊。”親戚講這事兒時,對我說。

知乎上,有人問,出息的孩子什麼樣?

點贊很高的一條回答:

考試拿第一,大學讀重點,年薪上百萬,娶妻白富美,嫁人高富帥,人前輝煌如塔,人後淒涼如沙,活成了父母親朋的面子,卻活不成淡定從容的自己。

王猛和他的萬言書引爆網路後,有人無法理解,這個受過高等教育、將近而立之年的年輕人,為何死死揪著父母的過錯不放。

那是因為,這個看似優秀出息的孩子,從未享受過真正的愛和被愛,也尚未找到平和安穩的自己。

他用看似鋒利的叛逆和戾氣武裝自己,內心始終有個不被接納不被理解的小孩在哭泣。

為人父母,需要謹記的第二條:

不要因為沒有活出自己,就想著控制孩子的人生,讓他成為你的替身和榮光。

告訴孩子:

你出息不出息,我都愛你。

如果優秀成了你沉重的枷鎖,那麼我寧願你不出息地活出自我。

04

你結不結婚,我都愛你

電影《剩者為王》中,當得知35歲的女兒盛如曦(舒淇飾),因為母親的病患和家庭的重負,要嫁給她不喜歡但對她有好感的白醫生時,如曦的父親(金士傑飾)約見白醫生,說出了這樣一段讓很多人淚目的話。

他說,他和如曦的母親也曾想過,女兒如果遇不到愛的人,找個會過日子的人遷就一生也好。

但他是如曦的父親,30多年前是女兒的到來讓他成為父親。他希望女兒能結一場沒有遺憾的婚姻,能真真正正地幸福,能讓自己無怨無悔地把她的手放到另一個男人手中。

和相愛的人結婚,是女兒多年來堅持的原則。作為父親,他想和女兒一起去守護。如果女兒受挫了,他就陪她哭一場。如果女兒不想哭,他就燒一桌子好吃的菜給她吃。

女兒不該為父母結婚,不該在外面聽了風言風語就想著結婚,而該和喜歡的人結一場白首偕老的婚。

準備結婚的女兒,應該是昂首挺胸地,特別硬氣地,非常憧憬地,就像贏了一樣,帶著喜歡的男生來到他面前,驕傲地說:“爸,我找到了,就是這個人,非他不嫁!”

擁有這樣的父母,何其幸!

現實中,多少父母因害怕兒女年齡大在婚姻市場中掉價,因擔心同事親朋問讓自己顏面掃地,沒有耐心等孩子遇見喜歡的人,就一遍遍發出這樣的通牒:

“再這樣耗下去,你就真沒有人要了!”“你不考慮自己,總得考慮考慮父母!”“你不嫌丟人,我們還嫌丟人呢!”

正是這樣指責,讓兒女跳出原生家庭的不幸,再步入再生家庭的火坑,在一個接一個的不幸中,耗掉所有的希望和熱情。

為人父母,需要謹記的第三條:

千萬不要拿孩子的婚姻做交易,更不要以孩子是否結婚作為自己人生是否圓滿的依據。

告訴你的孩子:

你結不結婚,我都愛你。

婚姻是你自己的,你無論堅持多久,都要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因為,我想看到你幸福的樣子。

05

你離不離婚,我都愛你

看過一個塗磊主持的綜藝節目。

女兒一直生活在不幸婚姻中,丈夫好吃懶做,沾花惹草,家暴不斷,她懷著8個月身孕時,還遭到丈夫的毆打。

10年內,忍受不了這地獄般婚姻的女兒,一次次給媽媽打電話求助,說自己要離婚,要掙脫婚姻的桎梏,但每一次都遭到母親的譴責。

母親甚至為了不讓女兒離婚,還選擇絕食的方式自殘,為此還患上了嚴重的胃病。

塗磊問那個母親:“女兒一次次遭受傷害,你為什麼不讓她離婚?”

母親回答說:我怕周圍的人說三道四,我怕別人笑話我,我不想讓她家庭破裂。

因為怕自己臉上無光,就要強摁著兒女生活在火熱之中,還打著“我還不是為你好”的名義。

現實中,這樣的父母不少見:

“夫妻之間哪有什麼深仇大恨,誰不是湊合過一輩子。”

“你離婚了,別人問起來,讓我的臉往哪兒擱?”

只考慮臉面的親情,沒有愛,只剩下自私。光顧及面子的家庭,沒有暖,只剩下冰涼。

為人父母,需要謹記的第四條:

不要讓自己的臉面,成為造就孩子一生不幸的枷鎖。

告訴你的孩子:

你離不離婚,我都愛你。

離婚是一種自我選擇,不是一種羞恥標籤。如果你在婚姻中不幸,那就選擇掙脫。

06

你有沒有工作,我都愛你

看過一個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泰國視頻,叫《爸爸的鼓勵》。

女兒公司倒閉,被迫下崗,生活陷入困頓和迷茫。在爸爸的鼓勵下,她利用自家門面開了一家咖啡館。

就在咖啡館漸漸走上正軌時,爸爸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被查出罹患帕金森綜合症。

女兒的人生更加忙亂,咖啡館的生意越來越差,整日冷冷清清,爸爸的病越來越重,已經無法站起。

就在她萌生退意打算關掉咖啡館時,父親從床上爬下來,摔倒又站起,站起再摔倒,終於拄著拐杖,一步一步的走到她的面前。

就像之前人生的無數次那樣,用身體力行的執著和堅持鼓勵女兒:不管怎樣,你都是最棒的;不管怎樣,我都愛你。

就像視頻中的爸爸所說,人生難免起起伏伏,不斷往前才能取得進步,孩子你要學會給自己打氣,爸爸會站在身後看著你。

“我的女兒,你是最棒的!”“加油啊,寶貝,你一定行的。”“沒事啦,大不了從頭再來。”“你有錢沒錢,失不失業,我都愛你。”

這樣的話,會給一個人前行的希望,也會給一個人活下去的力量。

而不是,“你丟了工作,我的臉往哪兒擱”,也不是“你失業了,我該指望誰啊”,更不是“你連工作都保不住,怎麼不去死呢”。

支撐一個人挺過絕望的,從來不是物質的誘惑,而是愛的支撐。

如果有足夠的愛和接納,西安交大寒門博士楊寶德可能就不會這樣走丟,中興程式師歐建新也可能不會選擇縱身一跳。

為人父母,需要銘記的第五條:

不以世俗的成敗界定你的孩子,不要讓他一直陷入“總害怕自己能力不足,耽誤了全家人的幸福”的愧疚中。

告訴你的孩子:

你有沒有工作,我都愛你。

只要你一直在嘗試,我就願意一直站在邊上為你鼓掌。別怕,即便世界拋棄了你,我的愛始終和你同在。

07

如果上帝允許,我只會更愛你

在《立》這本書中,作家池莉這樣給女兒寫道:

“我對你的愛,是我生命裡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個微笑,每一滴淚水。如果上帝允許,我只會更加愛你!”

是的,真正的愛,是信賴和自由。

愛是看見和接納,理解和給予,成全和放手,陪伴和鼓勵,不是忽略和排斥,控制和打擊,索取和佔有,裹挾和監控。

這是一條艱辛的路,踏入其中的人,才會得到滋養與輝映,收穫平和與力量,豐盛和喜悅。

作為父母,面對孩子,我們需要一遍遍練習:

不管你是怎樣的,我都愛你,如果上帝允許,我只會更加愛你。

唯有如此,將來的某天,我們才有資格聽到孩子說:

不管你是如何的,我都愛你,如果時間允許,我只會更加愛你。

最後,讓我們重溫一遍紀伯倫的《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卻並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愛/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END——

作者簡介:劉娜,80後老女孩,混跡媒體圈十餘載,發表文字量百萬字,能寫親情鄉愁故事,會寫教育職場熱點。

03

你有沒有出息,我都愛你

有位親戚,住在兵工廠大院裡,曾給我講過他們院門對門的兩戶人家。

一戶人家,父母是典型的虎爸虎媽,對兒子要求特別嚴格。兒子也聽話懂事,一小就成績優異,考上了重點大學,畢業後去了國外,現在定居加拿大。

還有戶人家,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對孩子沒有什麼要求。兒子學習不太好,但熱愛維修技術,後來讀了技校,畢業後結婚生子,在汽車維修店上班。

以前,鄰居們教育孩子,總喜歡拿第一家的孩子當榜樣,拿第二家的孩子當反面典型。

但如今,定居加拿大的那個孩子,兩三年也難得回來一趟,他父親摔傷腿,他母親心臟病住院,他無法回來,要親戚朋友幫忙。

而在維修店上班的那個孩子,隔三差五就拎著肉和菜回來,幫母親做飯,給父親理髮,總是一副不慌不忙、和氣安穩的樣子。

“孩子有出息,是好事。如果不能,能有顆平和安穩的心,就很好啊。”親戚講這事兒時,對我說。

知乎上,有人問,出息的孩子什麼樣?

點贊很高的一條回答:

考試拿第一,大學讀重點,年薪上百萬,娶妻白富美,嫁人高富帥,人前輝煌如塔,人後淒涼如沙,活成了父母親朋的面子,卻活不成淡定從容的自己。

王猛和他的萬言書引爆網路後,有人無法理解,這個受過高等教育、將近而立之年的年輕人,為何死死揪著父母的過錯不放。

那是因為,這個看似優秀出息的孩子,從未享受過真正的愛和被愛,也尚未找到平和安穩的自己。

他用看似鋒利的叛逆和戾氣武裝自己,內心始終有個不被接納不被理解的小孩在哭泣。

為人父母,需要謹記的第二條:

不要因為沒有活出自己,就想著控制孩子的人生,讓他成為你的替身和榮光。

告訴孩子:

你出息不出息,我都愛你。

如果優秀成了你沉重的枷鎖,那麼我寧願你不出息地活出自我。

04

你結不結婚,我都愛你

電影《剩者為王》中,當得知35歲的女兒盛如曦(舒淇飾),因為母親的病患和家庭的重負,要嫁給她不喜歡但對她有好感的白醫生時,如曦的父親(金士傑飾)約見白醫生,說出了這樣一段讓很多人淚目的話。

他說,他和如曦的母親也曾想過,女兒如果遇不到愛的人,找個會過日子的人遷就一生也好。

但他是如曦的父親,30多年前是女兒的到來讓他成為父親。他希望女兒能結一場沒有遺憾的婚姻,能真真正正地幸福,能讓自己無怨無悔地把她的手放到另一個男人手中。

和相愛的人結婚,是女兒多年來堅持的原則。作為父親,他想和女兒一起去守護。如果女兒受挫了,他就陪她哭一場。如果女兒不想哭,他就燒一桌子好吃的菜給她吃。

女兒不該為父母結婚,不該在外面聽了風言風語就想著結婚,而該和喜歡的人結一場白首偕老的婚。

準備結婚的女兒,應該是昂首挺胸地,特別硬氣地,非常憧憬地,就像贏了一樣,帶著喜歡的男生來到他面前,驕傲地說:“爸,我找到了,就是這個人,非他不嫁!”

擁有這樣的父母,何其幸!

現實中,多少父母因害怕兒女年齡大在婚姻市場中掉價,因擔心同事親朋問讓自己顏面掃地,沒有耐心等孩子遇見喜歡的人,就一遍遍發出這樣的通牒:

“再這樣耗下去,你就真沒有人要了!”“你不考慮自己,總得考慮考慮父母!”“你不嫌丟人,我們還嫌丟人呢!”

正是這樣指責,讓兒女跳出原生家庭的不幸,再步入再生家庭的火坑,在一個接一個的不幸中,耗掉所有的希望和熱情。

為人父母,需要謹記的第三條:

千萬不要拿孩子的婚姻做交易,更不要以孩子是否結婚作為自己人生是否圓滿的依據。

告訴你的孩子:

你結不結婚,我都愛你。

婚姻是你自己的,你無論堅持多久,都要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因為,我想看到你幸福的樣子。

05

你離不離婚,我都愛你

看過一個塗磊主持的綜藝節目。

女兒一直生活在不幸婚姻中,丈夫好吃懶做,沾花惹草,家暴不斷,她懷著8個月身孕時,還遭到丈夫的毆打。

10年內,忍受不了這地獄般婚姻的女兒,一次次給媽媽打電話求助,說自己要離婚,要掙脫婚姻的桎梏,但每一次都遭到母親的譴責。

母親甚至為了不讓女兒離婚,還選擇絕食的方式自殘,為此還患上了嚴重的胃病。

塗磊問那個母親:“女兒一次次遭受傷害,你為什麼不讓她離婚?”

母親回答說:我怕周圍的人說三道四,我怕別人笑話我,我不想讓她家庭破裂。

因為怕自己臉上無光,就要強摁著兒女生活在火熱之中,還打著“我還不是為你好”的名義。

現實中,這樣的父母不少見:

“夫妻之間哪有什麼深仇大恨,誰不是湊合過一輩子。”

“你離婚了,別人問起來,讓我的臉往哪兒擱?”

只考慮臉面的親情,沒有愛,只剩下自私。光顧及面子的家庭,沒有暖,只剩下冰涼。

為人父母,需要謹記的第四條:

不要讓自己的臉面,成為造就孩子一生不幸的枷鎖。

告訴你的孩子:

你離不離婚,我都愛你。

離婚是一種自我選擇,不是一種羞恥標籤。如果你在婚姻中不幸,那就選擇掙脫。

06

你有沒有工作,我都愛你

看過一個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泰國視頻,叫《爸爸的鼓勵》。

女兒公司倒閉,被迫下崗,生活陷入困頓和迷茫。在爸爸的鼓勵下,她利用自家門面開了一家咖啡館。

就在咖啡館漸漸走上正軌時,爸爸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被查出罹患帕金森綜合症。

女兒的人生更加忙亂,咖啡館的生意越來越差,整日冷冷清清,爸爸的病越來越重,已經無法站起。

就在她萌生退意打算關掉咖啡館時,父親從床上爬下來,摔倒又站起,站起再摔倒,終於拄著拐杖,一步一步的走到她的面前。

就像之前人生的無數次那樣,用身體力行的執著和堅持鼓勵女兒:不管怎樣,你都是最棒的;不管怎樣,我都愛你。

就像視頻中的爸爸所說,人生難免起起伏伏,不斷往前才能取得進步,孩子你要學會給自己打氣,爸爸會站在身後看著你。

“我的女兒,你是最棒的!”“加油啊,寶貝,你一定行的。”“沒事啦,大不了從頭再來。”“你有錢沒錢,失不失業,我都愛你。”

這樣的話,會給一個人前行的希望,也會給一個人活下去的力量。

而不是,“你丟了工作,我的臉往哪兒擱”,也不是“你失業了,我該指望誰啊”,更不是“你連工作都保不住,怎麼不去死呢”。

支撐一個人挺過絕望的,從來不是物質的誘惑,而是愛的支撐。

如果有足夠的愛和接納,西安交大寒門博士楊寶德可能就不會這樣走丟,中興程式師歐建新也可能不會選擇縱身一跳。

為人父母,需要銘記的第五條:

不以世俗的成敗界定你的孩子,不要讓他一直陷入“總害怕自己能力不足,耽誤了全家人的幸福”的愧疚中。

告訴你的孩子:

你有沒有工作,我都愛你。

只要你一直在嘗試,我就願意一直站在邊上為你鼓掌。別怕,即便世界拋棄了你,我的愛始終和你同在。

07

如果上帝允許,我只會更愛你

在《立》這本書中,作家池莉這樣給女兒寫道:

“我對你的愛,是我生命裡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個微笑,每一滴淚水。如果上帝允許,我只會更加愛你!”

是的,真正的愛,是信賴和自由。

愛是看見和接納,理解和給予,成全和放手,陪伴和鼓勵,不是忽略和排斥,控制和打擊,索取和佔有,裹挾和監控。

這是一條艱辛的路,踏入其中的人,才會得到滋養與輝映,收穫平和與力量,豐盛和喜悅。

作為父母,面對孩子,我們需要一遍遍練習:

不管你是怎樣的,我都愛你,如果上帝允許,我只會更加愛你。

唯有如此,將來的某天,我們才有資格聽到孩子說:

不管你是如何的,我都愛你,如果時間允許,我只會更加愛你。

最後,讓我們重溫一遍紀伯倫的《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卻並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愛/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END——

作者簡介:劉娜,80後老女孩,混跡媒體圈十餘載,發表文字量百萬字,能寫親情鄉愁故事,會寫教育職場熱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