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大留美生萬字數落父母”:如何彌合代際衝突

原標題:為親情拓展對話空間(人民時評)

近日, 一篇《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生萬字長文數落父母, 12年春節不歸決裂拉黑父母6年》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熱轉。 文章複述了一位兒子寫給父母的萬字長信, 痛陳父母從小到大“過度關愛”“肆意操控”, 導致自己在心理和生活上遭遇一系列問題。 寫信人高考狀元、北大本科生、美國名校研究生等身份, 與他同父母走向決裂的結局形成強烈對比, 引發輿論熱議。

真相還有待進一步確認, 但一封信所引發的輿情, 卻促人思考背後的親子關係問題。 父母和孩子間發生如此激烈的衝突並不常見,

然而, 極端個案往往包含共性要素, 文中一些細節觸發了不少人的成長記憶。 從小到大, 幾乎所有衣服都嚴格按父母的喜好和審美來置辦;想學感興趣的東西, 父母卻要求學“實用”的東西……在這封長信中, 類似親子關係被概括為:父母對子女的控制欲太過強烈, 甚至讓子女產生了心理問題。

無論是視為肆意操控, 還是視為過度關愛, 深層次問題往往在於代際衝突。 父母腦海中賴以生存並被認為是普遍正確的生活準則和價值觀念, 對不同時代環境中成長的年輕人而言, 很可能會水土不服。 一旦父母基於在家庭中的權威地位, 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子女, 爭吵也就在所難免。 “萬言信”提到關於學校的選擇、人生的規劃,

乃至委託熟人進行“照顧”反倒成為人際負擔等等, 很難通過一面之詞判斷對錯。 但信中的親子衝突, 很多不一定是“父母與子女的戰爭”, 而是代際之間對於世界、對於人生等問題認識差異的體現。

代際衝突幾乎不可避免, 如今還有不斷加劇的趨勢。 一方面源於社會環境變化, 年輕人更加追求個性、崇尚自由, 對傳統的由父母主導的家庭關係產生不小衝擊。 另一方面, 互聯網打開了更加平等開放的交流空間, 但由於演算法、遮罩等技術的應用, 文化圈層現象愈加顯著, 反而在代際之間築起溝通的高牆。 “交流的工具是多了, 卻越來越不懂孩子在想些什麼。 ”許多父母心中的困惑, 映照著衝突的根源。

如何探索彌合代際衝突的方法?面對極端案例, 我們也許無法說服矛盾雙方各退一步;但在更普遍的生活經驗裡, 父母和子女卻擁有達成和解的廣闊空間。 作為父母, 應多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 涵養循序漸進的耐心, 多用引導代替教訓, 嘗試理解子女所處的時代環境;作為子女, 應在成長的積澱中學會換位思考, 理解父愛母愛本身的局限性, 包容時代在他們身上刻下的印記……努力增進超越代際並基於共情的有效溝通, 即便無法一勞永逸解決問題, 也有利於家庭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

父母與子女, 構成我國家庭結構和倫理關係的核心。 不可否認的是, 以“孝”為核心要素的中國家庭倫理, 不僅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文化根脈,

反映著人與人之間關愛、感恩等情感需求, 更深刻塑造著每個人的生活方式與精神氣質。 因此, 這封信也許會被忘記, 但它所帶來的反思卻應該留下。 《人民日報》(2018年02月01日 05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