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原來,“佛系”態度,才是對孩子最好的照顧

這兩天網上有一個特別火的事件, 當事人叫王猛, 高考以理科狀元的身份進入北大, 畢業後又去美國深造。 人生之路仿佛順風順水, 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海歸碩士, 在長達十二年裡沒有回家跟家裡人過過一次春節, 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以示決裂。 而如今又向記者拋出了長達15000字的書信來控訴父母所犯下的罪行。

他說他之所以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與父母過度關愛和控制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父母一直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包辦孩子的所有事。

在王猛的信中, 隨處可見“肆意操控”, “包辦”, “炫耀”這類字眼, 王猛向記者坦言, 他公佈這封書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勸導各位年輕的父母, 孩子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不要企圖去控制孩子的生活。 而王猛的父母表示想不通, 覺得兒子不懂事, 總是揪住過去的事不放, 小題大做。

真的是小題大做麼?其實不然。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 從小所處的親子關係, 會轉化成內在的一種模式, 而這種內在的模式決定了孩子的性格形成, 也決定了他以後的命運。 “過度的關愛”有時候會變成一種傷害, 甚至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事業, 婚姻, 家庭和親子關係等等。

當父母高度控制孩子, 過多的干預孩子的生活的時候, 給孩子會傳達這樣一種暗示:你這也不行, 那也不行, 怎麼都不行。 各種暗示時間長了會給孩子養成極度不自信的性格, 他們膽小, 自卑, 害怕出錯, 會過分的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那麼我們如何養育孩子呢?徹底不管麼?當然不是, 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愛, 這種愛不摻雜任何目的性功利性。 還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 讓他有自己的發展空間。 在生活中我們如何做到同時給孩子愛與自由呢?

“佛系”態度, 是對孩子最好的照顧

很多父母因為年齡關係, 認為自己閱歷豐富, 懂得比孩子多, 在一件事情上能比孩子更早的發現問題, 並要求孩子及時改正。 可是卻不知這種“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愛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多局限, 讓孩子失去思考能力和應變能力。

有一個發生在我家臭小子身上的真事, 那天我下夜班睡醒收拾屋子, 臭小子一個人坐在客廳的角落玩積木, 玩夠了要去喝水, 他自己穿上鞋, 你懂的,

三歲的小朋友有時候是會分不清左右的, 鞋穿反了, 剛開始臭小子並沒有什麼感覺, 反穿鞋子在屋子裡跑來跑去很開心, 我也沒過多理會。 大概有十分鐘吧, 臭小子坐在沙發上把鞋脫了, 一邊脫一邊嘟囔著這個鞋不好用。 在沙發上玩了一會兒再下地的時候, 穿鞋之前他略微思索了一下, 把兩個鞋的位置換過來, 穿好後依然滿地瘋跑。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 給孩子預留一些犯錯和改正的空間, 做一個不動聲色的“佛系”父母, 讓孩子學著自己長大才是明智的選擇。

適當向孩子示弱

我們為人父母活了二三十年, 經驗和閱歷當然會比小孩子的要豐富許多, 但是我們依舊得學會向孩子示弱, 假裝縮小向尋求孩子保護, 可以激發孩子們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內心變得強大,抗打擊能力也會變強。

保持一定的界限感

兩三歲正是孩子自我意識發現的高峰時期,他們喜歡說我怎麼怎麼樣,這個東西是我的,變得不願與別人分享,對屬於自己的東西會有強烈的保護欲。

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立的,孩子也是一樣,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界限感,才能正確的區分什麼是我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有界限感的家長往往會尊重孩子的隱私和單獨空間,進孩子的房間之前先敲門,得到允許之後再進去。在請求孩子幫忙做某一件事的時候,會先徵求孩子的意見,而不是用寧靜的口吻,得到孩子的幫助,會發自內心的想孩子道謝。這些就是因為界限帶來的對孩子的尊重。有了界限感,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會得到極大的提升,父母不會強迫孩子,孩子也不會認為父母為自己所做的都是應該的。

父母控制孩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為了把自己的缺陷不體現在孩子的身上,讓孩子成為更加完美的自己。

寫到這兒,我想起了最近特別流行的一款手遊——旅行青蛙。玩過這款遊戲的小夥伴都說不省心的蛙崽子讓他們明白了為人父母的不容易。在遊戲中,玩家只要提供食物和水就可以了,至於你的蛙崽子什麼時候吃,什麼時候喝,啥時候出去玩,玩多久,寫多長的信,熬多久的夜,什麼時候回來……這些都不是蛙爹蛙媽控制的了的。這款遊戲教明白父母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你只用給你的孩子提供食物和水,照料好他的日常,做到不偷不搶,不違法犯罪,其他孩子開心就好。

孩子不是我們的玩偶,也不是我們的寵物,作為獨立的個體,他有權利過他自己想要的生活。作為父母我們不能過多的干涉,只要扮演領路人的角色就好,讓孩子遇到困難不會畏首畏尾,敢於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遇見自己喜歡的人和事,敢於努力去追隨獲取。所謂育兒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

可以激發孩子們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內心變得強大,抗打擊能力也會變強。

保持一定的界限感

兩三歲正是孩子自我意識發現的高峰時期,他們喜歡說我怎麼怎麼樣,這個東西是我的,變得不願與別人分享,對屬於自己的東西會有強烈的保護欲。

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立的,孩子也是一樣,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界限感,才能正確的區分什麼是我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有界限感的家長往往會尊重孩子的隱私和單獨空間,進孩子的房間之前先敲門,得到允許之後再進去。在請求孩子幫忙做某一件事的時候,會先徵求孩子的意見,而不是用寧靜的口吻,得到孩子的幫助,會發自內心的想孩子道謝。這些就是因為界限帶來的對孩子的尊重。有了界限感,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會得到極大的提升,父母不會強迫孩子,孩子也不會認為父母為自己所做的都是應該的。

父母控制孩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為了把自己的缺陷不體現在孩子的身上,讓孩子成為更加完美的自己。

寫到這兒,我想起了最近特別流行的一款手遊——旅行青蛙。玩過這款遊戲的小夥伴都說不省心的蛙崽子讓他們明白了為人父母的不容易。在遊戲中,玩家只要提供食物和水就可以了,至於你的蛙崽子什麼時候吃,什麼時候喝,啥時候出去玩,玩多久,寫多長的信,熬多久的夜,什麼時候回來……這些都不是蛙爹蛙媽控制的了的。這款遊戲教明白父母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你只用給你的孩子提供食物和水,照料好他的日常,做到不偷不搶,不違法犯罪,其他孩子開心就好。

孩子不是我們的玩偶,也不是我們的寵物,作為獨立的個體,他有權利過他自己想要的生活。作為父母我們不能過多的干涉,只要扮演領路人的角色就好,讓孩子遇到困難不會畏首畏尾,敢於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遇見自己喜歡的人和事,敢於努力去追隨獲取。所謂育兒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