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春節孩子太容易食積了!按這幾個地方輕鬆緩解,快收藏!

我們中醫就有一句話叫作“飲食自倍, 脾胃乃傷”。 意思就是由於小兒飲食的不節制, 而使脾胃造成傷害。 小兒食積就是由於小兒餵養不當、內傷乳食、腸胃功能停滯, 引起的臨床最常見的脾胃疾病。

今天, 我們請到了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兒科的段娟醫生, 跟大家分享如何用小兒推拿手法來輕鬆解決小兒食積的問題。

8大信號表明, 你的孩子可能食積了!

小兒食積, 在中醫領域被認為是小兒的“百病之源”。 很多孩子總是小病不斷、身體抵抗力下降的原因, 都是食積引起的。 據統計, 86%的6個月~6歲的孩子都有過食積症狀。

信號1:食欲不振

如果寶寶胃口一直很好或突然胃口明顯下降, 一頓飯要吃很長時間。 排除其他病理原因外, 很可能是由食積引起。

信號2:腹部不適

孩子經常會說肚子疼、肚子不舒服, 而這種不舒服會在排泄後有所好轉。

信號3:口臭

食積比較嚴重的寶寶舌苔比較厚且白,

可以明顯聞到寶寶呼出的口氣中有酸腐味。

信號4:臉色不佳

孩子食積日久不愈表現在面部會是兩腮發紅、面色發黃, 這些寶寶常伴有全身消瘦、精神萎靡、頭髮稀疏枯黃等症狀。

信號5:睡眠不好

孩子在睡眠中身子會不停翻動, 有時會磨牙;較小的寶寶睡覺時會哭鬧, 睡得不安穩。

信號6:手足發熱

孩子的手心和腳心溫度一般會比身體的溫度高一些。

信號7:大便不正常

孩子的大便容易乾燥或者腹瀉, 氣味很臭, 且易粘膩不爽。 有的孩子肚子還會咕咕作響, 感覺有氣在肚子裡躥, 會不斷地放屁。

信號8:免疫力低, 反復感冒、咳嗽

長期食積可能引起孩子免疫力下降, 總是無端感冒、咳嗽, 一旦生病就很容易引起咽喉不適,

甚至引發肺炎。

這裡我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食積並非是全是實火實症。 一般家長都會認為孩子食積了, 那一定是有胃火了, 上火了, 其實不單純是這個樣子。

因積致虛:如果孩子食積反復的話, 會損傷脾胃, 脾胃虛弱了, 又會出現反復的食積, 這種情況就叫做因積致虛。

因虛致積:當然還有一些孩子, 他先天的脾胃功能薄弱, 吃一點就會出現食積, 這種情況就叫做因虛致積, 這兩種情況會相互影響。

所以針對食積的問題, 家長們不要僅僅單純地依靠一些消食健胃的中藥來解決這個問題, 平時的合理的、科學的飲食習慣更為重要。

下面, 我給大家介紹幾個常見的小兒推拿的部位, 大家可以在家試一試,

如果孩子出現了食積, 可以幫助孩子來消食。

清補脾經、胃經

位置:脾經、胃經都位於拇指的橈側面。

手法:清補脾胃就是在這個橈側面上, 由上到下, 由下到上來回推, 這就叫清補, 一般可以100~200次。

功效:具有健脾胃、補氣血、清熱利濕、和胃降逆、化痰止嘔的功效。

主治小兒消化不良、腹瀉、嘔吐、四肢無力等。

順時針揉板門

位置:板門位於手掌大魚際的中央。

手法:順時針按揉100~200次。

功效: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清熱的功效, 一般用於小兒消化不良、食積導致的食欲不振、腹脹、大便不調等症狀。 揉板門沒有什麼副作用, 如果孩子沒有什麼不適, 日常揉揉這個穴位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調理脾胃的保健作用。

掐四縫穴

位置:四縫穴位於第一、二、三、四、五手指掌面近端指尖關節中央。

手法:用大拇指的指甲逐個掐揉寶寶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手指第一指關節處的四縫穴。兩隻手都要掐,掐10次左右即可。

功效:具有消積導滯、祛痰化積的功效。傳統上我們四縫穴都是拿針刺了放血,在家的時候家長可以用手掐四縫穴,來給孩子起到消積的作用。

TIPS:四縫穴和四橫紋的位置區別

很多人容易把小兒推拿中的四橫紋和四縫穴的位置搞混了,甚至很多資料上也把兩者合二為一,但其實兩者是有區別的,具體位置請看下圖:

順時針摩腹

位置:整個腹部。

手法:用掌根按住腹部下沉1~2釐米,順時針揉腹100~200次。

功效:具有調暢氣機、促進胃腸消化的作用。經常摩腹可使胃腸等臟器的分泌功能更活躍,從而加強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並改善大小腸的蠕動功能。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順時針摩腹為瀉法,能消食導滯通便,用於便秘、食積、腹脹、厭食等。

逆時針摩腹為補法,能健脾止瀉,用於脾虛瀉、虛寒瀉等。

捏脊

位置:背部的正中線,頸部到骶尾骨的連線上。

手法:讓孩子安靜地趴在床上,家長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起孩子後背的皮膚,由下向上沿著脊柱兩側,一邊把皮膚捏起,一邊向上推。每捏三下將脊背提一下,即為捏三提一法。一般要捏3~5遍。捏脊推薦在早晨起床後或晚上臨睡前進行。

功效:捏脊具有調暢氣血、疏通經絡、調理臟腑的功能,針對食積的孩子也非常適合,還能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孩子生了不同的病,背上的皮膚會有不同的表現

正常情況下,孩子的脊背是非常軟的,皮一拎就能拎起來很高很高。但如果孩子有病症的情況下,脊背的皮膚表現會不同:

1、食積時,孩子脊背中間部分的皮發緊,捏起來沒那麼容易,這個就是有食積的表現。

2、感冒時,孩子脊背上部分的皮發緊,皮沒有那麼容易捏起來,也說明這個地方陽氣已經不通透了,我們捏的時候手下也會有明顯的皮緊感。

3、發燒時,捏孩子脊背上半段的時候會疼,一疼孩子就會哭,往往一哭一鬧汗就出來了,熱就退了。

日常揉揉這個穴位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調理脾胃的保健作用。

掐四縫穴

位置:四縫穴位於第一、二、三、四、五手指掌面近端指尖關節中央。

手法:用大拇指的指甲逐個掐揉寶寶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手指第一指關節處的四縫穴。兩隻手都要掐,掐10次左右即可。

功效:具有消積導滯、祛痰化積的功效。傳統上我們四縫穴都是拿針刺了放血,在家的時候家長可以用手掐四縫穴,來給孩子起到消積的作用。

TIPS:四縫穴和四橫紋的位置區別

很多人容易把小兒推拿中的四橫紋和四縫穴的位置搞混了,甚至很多資料上也把兩者合二為一,但其實兩者是有區別的,具體位置請看下圖:

順時針摩腹

位置:整個腹部。

手法:用掌根按住腹部下沉1~2釐米,順時針揉腹100~200次。

功效:具有調暢氣機、促進胃腸消化的作用。經常摩腹可使胃腸等臟器的分泌功能更活躍,從而加強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並改善大小腸的蠕動功能。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順時針摩腹為瀉法,能消食導滯通便,用於便秘、食積、腹脹、厭食等。

逆時針摩腹為補法,能健脾止瀉,用於脾虛瀉、虛寒瀉等。

捏脊

位置:背部的正中線,頸部到骶尾骨的連線上。

手法:讓孩子安靜地趴在床上,家長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起孩子後背的皮膚,由下向上沿著脊柱兩側,一邊把皮膚捏起,一邊向上推。每捏三下將脊背提一下,即為捏三提一法。一般要捏3~5遍。捏脊推薦在早晨起床後或晚上臨睡前進行。

功效:捏脊具有調暢氣血、疏通經絡、調理臟腑的功能,針對食積的孩子也非常適合,還能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孩子生了不同的病,背上的皮膚會有不同的表現

正常情況下,孩子的脊背是非常軟的,皮一拎就能拎起來很高很高。但如果孩子有病症的情況下,脊背的皮膚表現會不同:

1、食積時,孩子脊背中間部分的皮發緊,捏起來沒那麼容易,這個就是有食積的表現。

2、感冒時,孩子脊背上部分的皮發緊,皮沒有那麼容易捏起來,也說明這個地方陽氣已經不通透了,我們捏的時候手下也會有明顯的皮緊感。

3、發燒時,捏孩子脊背上半段的時候會疼,一疼孩子就會哭,往往一哭一鬧汗就出來了,熱就退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