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喜歡新玩具,就喜歡又髒又味道的舊玩具,這是戀物癖在作怪

鄰居家的小妹妹每天出門帶一隻小兔子, 儘管那個兔子看上去有點髒舊。

鄰居說她丫頭走哪都要帶小兔子, 也不讓洗, 說洗了沒味道了……

孩子的這種行為是一種依賴心理。 依賴, 主要是指孩子對某個人或某些人實施乞求幫助和照顧的一種心理傾向。 具體的表現為, 孩子要求依賴物件隨時出現, 説明自己解決各種問題, 如果有需要的時候看不見依賴人就會大哭。

這樣的孩子, 如果依賴物件在身邊, 他們就能夠順利的解決問題, 產生愉快的體驗;如果依賴物件不出現或沒有給予幫助, 他們可能就會沒有信心解決問題, 繼而會產生憤怒或不滿的情緒。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發現有一些孩子總是把爸爸媽媽呼來喝去的, 他們依靠爸爸媽媽來解決問題, 自己不願意動手, 這就是孩子心理依賴的一個表現。

孩子的依賴心理是爸爸媽媽在養育的過程當中逐漸養成的, 這個對孩子心理發展是具有消極作用的, 阻礙孩子整體能力的發展, 也影響孩子的獨立性及克服困難的習慣養成。

是什麼原因使得孩子有依賴心理呢?主要有一下幾個原因:

1.孩因為孩子能力不足而依賴他人。 比如說孩子不會穿衣服、不會扣紐扣,

自理能力不行的孩子依賴性也會很強。 所以爸爸媽媽要做到該放手的時要放手。

2.因為家長的教養方式不對而依賴別人。 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平時挺能幹、什麼都會的孩子在家裡卻很懶, 比如說喝水的時候如果伸手夠不著就不喝了, 非要喂到嘴邊才喝。 這些都是溺愛的行為而導致孩子依賴別人。 所以, 爸爸媽媽要對孩子的愛適度有加。

3.因為孩子膽小害羞而發生的戀物依賴。 這種依戀通常表現為孩子對某一個玩具或某一種物品有特殊的情感, 吃飯帶著, 上廁所也帶著。 一旦這個依戀物品不在了, 孩子就會大哭大鬧。 這個就是典型的戀物癖。 絕大多數會發生在6個月到3歲的寶寶身上, 具體表現為孩子離開某一件陪伴習慣的東西就會特別焦慮、怕見生人、回避集體活動,

而且不敢和別人交往、膽怯退縮、表情也很淡漠。 這個戀物癖大多是因為缺乏安全感而引起的, 所以我們如果想讓孩子擺脫對物品的過分依賴, 就要從增強孩子的安全感著手, 比如說多陪伴孩子, 尤其是在0-1歲早期教育的時候, 爸爸媽媽的陪伴其實是最能增加孩子安全感的一種行為。 包括每天晚上給孩子講一些睡前故事, 不要頻繁的給孩子更換生活環境了, 這些都會容易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給家長一些改善孩子依賴的建議:

1.增加安全感。 多接近寶寶, 多和孩子溝通交流, 滿足他們對安全感的需要。 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遊戲, 一起看書、一起看電影, 這些都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2.增加孩子的社會交往, 尤其是增加和同齡孩子之間的交往。 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就會投向其他方面, 就不是僅僅依靠物品或依賴媽媽了。

3.可以用代幣的方法, 逐步減少孩子戀物行為。 比如說當孩子出現一些正確的行為, 沒有帶著他的依戀物的時候,我們可以用獎勵的方式來對孩子這種獨立的行為作出鼓勵。這樣也可以增加孩子多一些獨立行為的出現,少一些依賴行為的出現。

4.選擇合適的時機做矯正。比如孩子3、4歲的時候就要比2歲前更容易改,爸爸媽媽可以選擇孩子壓力比較小的年齡段來矯正。

改變孩子依賴父母和依戀物品的行為習慣需要家長堅持,育兒道路上並不平坦,需要大家一同努力。

沒有帶著他的依戀物的時候,我們可以用獎勵的方式來對孩子這種獨立的行為作出鼓勵。這樣也可以增加孩子多一些獨立行為的出現,少一些依賴行為的出現。

4.選擇合適的時機做矯正。比如孩子3、4歲的時候就要比2歲前更容易改,爸爸媽媽可以選擇孩子壓力比較小的年齡段來矯正。

改變孩子依賴父母和依戀物品的行為習慣需要家長堅持,育兒道路上並不平坦,需要大家一同努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