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了大地的豐收——浙江省科技廳結對扶貧窈川鄉十年工作紀實

扶貧開發貴在精准, 重在精准。 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 因貧困原因施策, 因貧困類型施策, 區別不同情況對症下藥, 實現貧困人口精准脫貧。

——習近平

依山下村, 名字聽來, 有種“白日依山盡”“楊柳依依”的詩情韻味。 而十年前, 當記者第一次來這裡, 所見到的村容村貌, 卻怎麼也泛不起一點畫意的漣漪。 本就面積不大的小山村, 破舊的泥木結構矮房雜亂無章地佈局其間, 走在雨後泥濘的土路上, 不一會兒, 髒兮兮的鞋子增重兩斤, 黑灰、土黃的主色調壓得人有些透不過氣來。 依村而繞的小河也似乎沒了生氣。

如今, 重回此地, 眼前的景象一下明亮起來了, 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並不為過。 一幢幢白牆黛瓦的聯排徽式小樓整齊排列著, 樓門臺階兩邊, 有的人家蹲著兩座石獅子, 有的放置兩盆一人高的發財樹, 一派大戶人家模樣;水泥馬路、路燈、健身器材、汙水處理設施、多媒體中心……一應俱全, 整個村子在四周青山的環抱中, 落日餘暉的掩映下, 潺潺的流水聲裡, 和美安詳。 刹那間, 記者似有種誤入桃花源的奇異錯覺。

這一切欣喜的改變還得從十年前說起——

2007年, 浙江省科技廳積極回應省委、省政府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等工程的號召, 全面部署, 對口磐安縣窈川鄉進行定點扶貧幫扶, 以科技扶貧為突破口, 用項目扶貧、自我造血、人員指導“三條腿”走路, 一干就是十載。 “舊貌換新顏”的依山下村就是省科技廳對窈川鄉十年扶貧工作的一個縮影。 如今的窈川, 農村變了樣、農業增了效、農民增了收。

窈川鄉位於磐安縣的東部, 山林面積有54954畝, 占全鄉總面積的83.6%, 是一個典型的山區鄉, 也是浙江省欠發達鄉鎮之一。

全鄉面積42.45平方公里, 轄內共8個行政村, 1575戶, 4059人。 境內山多地少, 資源匱乏, 農民收入以勞務輸出、來料加工為主, 人均收入較低, 農村集體經濟薄弱。

圖為2014年, 省科技廳廳長周國輝在窈川鄉開展春節走訪慰問。 期間, 周國輝還視察了木馬嶺香榧基地、白岸頭茶葉基地兩個扶貧專案基地。

磐安縣縣長王志強表示:“窈川鄉成為省科技廳結對扶貧對象以來, 科技扶貧為鄉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十年間, 省科技廳對窈川鄉累計落實幫扶經費近千萬元, 窈川鄉的產業基地從零起步, 發展至今已有13個種植、養殖示範基地, 2017年實現產值500萬元, 農民人均收入增長至9585元, 較2007年翻了一番。 省科技廳十年科技精准扶貧結出了碩果。

小山村的大變遷 “新農村科技示範專案”落戶依山下

2008年4月22日, 時任省科技廳廳長蔣泰維來到依山下村蹲點調研, 並給村民捎來了一份厚禮:省科技廳決定把依山下村作為全省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科技示範點。 “要把依山下建成全鄉全縣人民都羡慕的村莊。

”他鼓勵大家並叮囑說, “新農村建設規劃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既要滿足村民改善居住條件的要求, 也要考慮到村莊今後發展的需要, 統籌開發山地緩坡資源, 拓展發展空間。 污水管道、垃圾處理設施等要做好, 風格上最好保持鄉村特色, 與以後開發旅遊資源, 發展農家樂、鄉村休閒旅遊結合起來。 ”

如今, 老廳長的囑託言猶在耳, 曾經描繪的美好願景, 十年後變成現實。 2017年, 依山下村還被磐安縣政府評為“三路兩側”美麗庭院建設第一批重點村。

1月17日, 記者實地踏訪窈川鄉, 一走進依山下村, 便被沿河的綠化帶所吸引, 這條由桂花樹和紅葉石楠高低搭配的綠色長廊足有幾公里長, 三座石橋通向省道, 憑欄遠眺, 清澈見底的溪水緩緩流去, 順著寬敞的水泥村道走到村東頭,有三塊百十平方米的草皮,村書記周賢興說:“這是汙水處理裝置,一天能處理80噸生活污水哩。”離它幾步之遙的地方,是供村民休息的仿古石亭,上刻有一副對聯:千峰多姿生秋色,翠溪煥彩迎貴賓。汙水處理設施與石亭之間竟無一絲違和感,渾然一體,相映成趣。

“河濱路”的一側,“河景別墅”一排排向西延伸,樓間距足夠三輛小汽車並排而過。見一戶大門開著,記者便好奇地走上臺階,52歲的男主人周天身在4.8米的挑高大廳裡喝茶,妻子在一旁做針線活,說明來意後,周大哥熱情地邀請記者參觀,印有“富貴有餘”的牡丹花壁畫幾乎佔據整個牆面,格外醒目。整棟樓加上廚房和餐廳的夾層共三層半,600來平方米,6個衛生間。周大哥看到記者驚得快要掉下來的下巴,感慨道:“以前我們家居住條件和現在簡直沒法比,吃水不忘打井人,我知道,這都要歸功省科技廳的扶持啊!”

2008年,蔣泰維廳長走訪慰問困難戶。

陪同記者的周賢興頻頻點頭,動情地說:“我們真的該感謝省科技廳的領導和農村指導員,沒有他們,依山下的舊村改造也真的改不起,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

據瞭解,通過依山下村省級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專案的實施,省科技廳每年下撥50萬元資金,在建設傳統產業可持續經營體系、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村莊治理與和諧村莊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帶動農民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有力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全村農民人均收入從2008年的4125元提高到2016年的9157元,實現翻番。

窈川鄉黨委書記陳桂芬說:“依山下村我經常來,讓我感覺變化最大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自從破舊的村子改變了面貌,村民住進了新房,穩定賺錢的管道多了,腰包也鼓了,精氣神更足了,生活也更好了。”

荒山坡成了“聚寶盆” 產業脫貧:變“輸血”為“造血

精准扶貧不等於“給錢扶貧”。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際給貧困戶開處方、找良藥,變“輸血”為“造血”的產業扶貧模式,是精准脫貧的必由之路,是增收脫貧的根本之策,也是浙江省科技廳扶貧工作的“鐵抓手”。

磐安盛豐橡塑有限公司是從依山下村走出的唯一一家企業,時任省科技廳廳長蔣泰維蹲點調研期間,瞭解到該公司正在研發用於汽車輪胎生產線並能替代進口產品的橡膠氣囊,希望科技部門予以研發資金和技術支援。調研結束後,蔣泰維發現,由於農村集體經濟的薄弱,嚴重制約了新農村建設和發展。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進步,不能沒有集體經濟。能不能探索出一條政府幫扶農村集體經濟“造血”的新路子呢?經過深入思考,他提出了以依山下村為試點,探索“科技專案+企業+村集體經濟”的科技幫扶新機制,即科技部門給企業以專案經費和技術的支援,企業則從項目取得的收益中以一定的比例反哺農村集體經濟,實現“科技牽線、專案搭台、企業唱戲、農村受惠、村企共贏”的目標。

據瞭解,盛豐公司的“精密壓延聯動生產線用平衡器橡膠氣囊研製項目”開發費用需220萬元,省科技廳下撥給盛豐公司40萬元項目經費作為投入資金,餘下費用由公司自籌。項目投產後,每年產生的稅後利潤中1/5支持給村集體,並在招收員工時優先聘用本村村民;村集體收到盛豐公司支付的利潤後,將專款專用於村集體公益事業建設、村民勞動技能培訓以及解決低收入農戶的生產生活困難。

盛豐公司總經理周汝銘激動地告訴記者:“當時,老產品在市場上難以擴展,企業面臨很大的生存壓力,急於開發新品,但受制於技術和資金的不足,步履維艱。省科技廳的專案支援是雪中送炭,救了企業的急。沒有省科技廳的扶持,企業不可能發展得這麼好,太感激他們了。企業已經累計支持村集體16萬元,我們將不斷地做大做強企業,支持家鄉建設,回報省科技廳的關懷。”

省科技廳委派的首任農村指導員魯文革是該科技扶貧新機制的具體實施人。他表示,“科技專案+企業+村集體經濟”的科技幫扶機制在省內是首次實施,通過該機制既能幫助企業開發新產品新技術,也能使企業得到發展,企業的收益還能回報給村集體,使政府部門的“一次輸血”轉變為企業的“持續輸血”幫扶,增強欠發達鄉村致富的“造血”功能。

十年前,省科技廳農村處聯合磐安縣科技局,為窈川鄉擬訂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至今共結對幫扶“窈川鄉‘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提升技術示範與應用”“窈川鄉白茶新品種引進示範”等專案,資助金額近千萬元。依靠農業科技進步,有效促進窈川鄉香榧、油茶、覆盆子等產業發展,有效帶動了農民創業創收,實現脫貧致富。

2008年,在省科技廳的資金、技術扶持下,由窈川鄉林場、川一村、川二村共同出資的敕峰香榧專業合作社成立。記者驅車來到位於川二村的磐安縣窈川鄉敕峰香榧專業合作社所在地窈川鄉林場,與其負責人鄭岩周匯合後,他執意換乘提前準備好的越野車,一路顛簸,20多分鐘後,透過車窗玻璃,漫坡的香榧樹沖入眼簾。下車後,記者走近細看,一棵棵香榧樹猶如壯碩的運動員一樣標準、挺拔,飽滿翠綠的葉子似乎在展示它們的青春與活力。

53歲的鄭岩周曾是川二村書記,他也是這片香榧基地從無到有的見證人。鄭岩周介紹說,香榧林占地500畝左右,共有近15000棵香榧樹。十年前,在省科技廳的扶持下種下,窈川鄉林場、川一村、川二村各占1/3股份,屬於集體經濟。

“您管護得真不錯,您看,香榧樹長得多結實,比我都高。”記者稱讚道。

“每年科技廳都會組織培訓,請省裡的專家給我們上課,還派科技特派員手把手教我們怎麼施肥、管理等,不僅傳授技術,科技特派員還幫我們找來了蚯蚓粉做的有機肥,沒有他們的幫助香榧不可能長得這麼好。”鄭岩周說,“去年整個林區還花了15萬元安裝了監控攝像頭,省科技廳對我們這個林子可重視啦!”

“今年經濟效益如何?”記者追問道。

“已經有產出了,再有三年就可以盈利,一旦到了豐果期,這裡就是‘聚寶盆’。”鄭岩周笑著說。

敕峰香榧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鄭岩周向記者介紹基地建設情況。

站在香榧基地的山脊上,可以望到賜敕村300畝的覆盆子基地。第二天,記者如約見到了基地負責人傅楊勇。他說,覆盆子是從德國引進的新品種,不光能賣果子,還能賣葉子,葉子是做口香糖的重要原料。一畝地的產值可以達到12000多元。當談及最初選品種以及過程中遇到技術難題時,他都流露出對科技部門的感激之情。他說:“剛開始如果沒有省科技廳和磐安縣科技局支援的話,針對一個新的產品我們是不敢盲目投入的,有他們技術的支持跟政策的引導,我們做起來就安心、放心了。”

依山下村村民周永明就是依託香榧產業,住上了新樓房,摘掉了貧困帽。周永明說:“以前我們家裡是比較困難的,通過省科技廳對我們村裡扶持還有個人扶持,我們種香榧、香榧苗,這麼幾年發展下來,家裡已經脫貧致富了。”

十年來,窈川鄉先後兩輪實施“一村一品”產業發展專案,扶持發展13個種植、養殖示範基地。其中,香榧林從最初的100畝發展到現在的1500畝,村集體經濟香榧面積達800畝;茶葉從1000畝發展為3470畝;覆盆子從0畝發展為300畝……各村依據產業特色和優勢,扶持發展重點產業有了顯著成效。2017年,窈川鄉實現農業總產值3924萬元,比2007年(1600萬元)增長145.3%,年均增長9.4%。

陳桂芬說:“借助科技扶貧的東風,窈川鄉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逐步呈現產業發展有重點、投資開發有熱點、新農村建設有亮點的局面,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窈川鄉迎著十九大的朝陽,會跟上全省同步小康的步伐,建成一片優美生態的鄉村樂土。”

扶貧要帶著真感情 不忘初心:用腳步丈量村莊

只有帶著真感情,才能真扶貧、扶真貧。省科技廳十年幫扶路,一任接著一任幹,一步接著一步走,始終飽含真感情,一路扶持,不忘初心。

自2013年以來,廳長周國輝每年帶隊到窈川鄉調研,年年不誤工,村村送溫暖。周國輝一邊送去對困難村民的問候,一邊聽取扶貧工作彙報,掌握專案的進展情況,瞭解經費使用情況,為科技扶貧問診把關、指明方向。廳黨組各位副廳長身影也常常出現在窈川這片熱土上,尤其是邱飛章、曹新安曾屢次調研窈川鄉農業生產一線,開拓創新農村發展道路,為科技專案的實施提供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2008年,時任省科技廳廳長蔣泰維帶著鋪蓋到窈川考察調研,一住就是一個禮拜。通過蹲點調研,層層梳理摸清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多方研討把明扶貧方向,首次試點“科技專案+企業+村集體經濟”的科技幫扶機制,用科技為窈川的改變打開了大門。

2017年6月廳婦工委一行五人將由廳機關各處室、各廳屬單位捐贈的1400多冊圖書、文具送到窈川小學孩子們手中,五位女同志來自不同的處室、單位,她們逐一向孩子們分享、推薦了一本書,並與孩子們展開互動,受到孩子們的熱烈歡迎。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邱飛章批示:“廳機關婦工委組織送書給窈川小學很有意義。結對磐安窈川鄉是全廳同志的共同任務,每個處室都應該把它作為份內事,多想辦法多做實事,多為窈川發展作貢獻。”邱飛章以身作則,走遍了窈川的每一個村莊,是窈川鄉幹部群眾眼中的“知心人”。

從2013年開始,曹新安多次帶領杭州各大醫院的名醫專家赴窈川進行“精准扶貧”義診活動。窈川鄉白岩頭村村民傅興忠說:“現在我們在家門口可以看到省城大醫院的專家,有時候到杭州我們也不一定能看到專家,這個義診為我們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這讓很多老百姓能夠初步知道自己的病情,並及時治療,這樣就不會成為大病,再花大錢去治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病致貧。” 省中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江榮林說。

省科技廳全廳上下都心系窈川鄉扶貧工作。省科技廳還組織開展“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結對幫扶科技促進行動,廳機關8個黨支部分別結對窈川鄉8個行政村,分工幫助窈川鄉各村實施“一村一品”產業發展專案,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瓶頸技術問題,帶動特色產業發展。計畫財務處副處長葉祥發援疆前,利用雙休日專程攜家屬自駕到窈川鄉,自掏腰包慰問貧困戶。

為了能更快速、準確地掌握窈川鄉扶貧工作的實際情況和及時地解決遇到的問題,消弭幫扶“誤差”、精准扶貧,省科技廳積極利用好全省實施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十年間,共委派七任農村指導員到窈川鄉脫產幫扶。

“其實我做的還遠遠不夠。”這是記者在採訪農村指導員時,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語氣中透著遺憾和愧疚。而真實情況是他們説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建立種植示範基地,發展電子商務……七位元農村指導員的工作業績和態度得到了鄉領導和村民的交口稱讚。

省科技廳政策法規處處長魯文革是第一任農村指導員,是依山下村的“榮譽村民”。他在窈川一年的扶貧工作實踐和精神為後來者樹立了標杆——落實首次試點“科技專案+企業+村集體經濟”的科技幫扶機制;爭取到“依山下村汙水處理建設系統示範工程”專項經費;利用荒山、荒地、黃坡打造特色產業基地……如今的香榧基地、茶葉基地都肇始於他當初的堅守與付出。他說,農村指導員要起到聯絡上下的橋樑作用,應體現其所在單位對所駐鄉村的關心,體現黨和政府對百姓疾苦的關懷,這是一種職責,也是一種鍛煉,更是一種收穫。“雖然一年的工作很短,但在這一年當中,我覺得收穫很大。我要用真心以誠相待,用熱心設身處地,用耐心孜孜不倦,用恒心自始至終。”

80後的省科技廳幹部王嘉玨是現任農村指導員,他除了將最新的政策、實用的農業科技普及給村民之外,也一直想著如何能提高村民們的收入。作為一個從大山外來的青年幹部,一年下來,王嘉玨利用“互聯網+”幫三戶村民共賣出葛根粉200公斤以上,累計銷售金額3.5萬餘元。王嘉玨說:“作為一名農村工作指導員,希望自己成為杭州與磐安之間的一座小橋,讓更多的農業科技新成就與老百姓生活掛鉤,讓老百姓們用新成果打開生活。”

七位農村指導員用腳步丈量村莊,用科技照亮民生,用真情揮灑汗水。在他們心裡,幫助村民脫貧致富沒有“休息日”,一刻都不能停。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把窈川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作為依山下村的一份子,即使離開,心卻記掛。正是有了他們,省科技廳幫扶工作進入了“精准扶貧”的快車道。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回望來時路,浙江省科技廳精准扶貧歲月的足跡深刻而溫暖。事實證明,正是將“科技店小二”的服務精神不打折扣地澆灌在扶貧攻堅的實踐中,靶向產業施策、因地制宜、精准扶貧、真情付出,與當地鄉幹部一道櫛風沐雨、焚膏繼晷,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懷,鑿出了窈川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的致富路。請看,貧瘠土地結出的“幸福果”,脫貧農戶綻放出的一張張月牙般的笑臉,就是最好的回答。

編輯:王姝

順著寬敞的水泥村道走到村東頭,有三塊百十平方米的草皮,村書記周賢興說:“這是汙水處理裝置,一天能處理80噸生活污水哩。”離它幾步之遙的地方,是供村民休息的仿古石亭,上刻有一副對聯:千峰多姿生秋色,翠溪煥彩迎貴賓。汙水處理設施與石亭之間竟無一絲違和感,渾然一體,相映成趣。

“河濱路”的一側,“河景別墅”一排排向西延伸,樓間距足夠三輛小汽車並排而過。見一戶大門開著,記者便好奇地走上臺階,52歲的男主人周天身在4.8米的挑高大廳裡喝茶,妻子在一旁做針線活,說明來意後,周大哥熱情地邀請記者參觀,印有“富貴有餘”的牡丹花壁畫幾乎佔據整個牆面,格外醒目。整棟樓加上廚房和餐廳的夾層共三層半,600來平方米,6個衛生間。周大哥看到記者驚得快要掉下來的下巴,感慨道:“以前我們家居住條件和現在簡直沒法比,吃水不忘打井人,我知道,這都要歸功省科技廳的扶持啊!”

2008年,蔣泰維廳長走訪慰問困難戶。

陪同記者的周賢興頻頻點頭,動情地說:“我們真的該感謝省科技廳的領導和農村指導員,沒有他們,依山下的舊村改造也真的改不起,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

據瞭解,通過依山下村省級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專案的實施,省科技廳每年下撥50萬元資金,在建設傳統產業可持續經營體系、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村莊治理與和諧村莊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帶動農民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有力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全村農民人均收入從2008年的4125元提高到2016年的9157元,實現翻番。

窈川鄉黨委書記陳桂芬說:“依山下村我經常來,讓我感覺變化最大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自從破舊的村子改變了面貌,村民住進了新房,穩定賺錢的管道多了,腰包也鼓了,精氣神更足了,生活也更好了。”

荒山坡成了“聚寶盆” 產業脫貧:變“輸血”為“造血

精准扶貧不等於“給錢扶貧”。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際給貧困戶開處方、找良藥,變“輸血”為“造血”的產業扶貧模式,是精准脫貧的必由之路,是增收脫貧的根本之策,也是浙江省科技廳扶貧工作的“鐵抓手”。

磐安盛豐橡塑有限公司是從依山下村走出的唯一一家企業,時任省科技廳廳長蔣泰維蹲點調研期間,瞭解到該公司正在研發用於汽車輪胎生產線並能替代進口產品的橡膠氣囊,希望科技部門予以研發資金和技術支援。調研結束後,蔣泰維發現,由於農村集體經濟的薄弱,嚴重制約了新農村建設和發展。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進步,不能沒有集體經濟。能不能探索出一條政府幫扶農村集體經濟“造血”的新路子呢?經過深入思考,他提出了以依山下村為試點,探索“科技專案+企業+村集體經濟”的科技幫扶新機制,即科技部門給企業以專案經費和技術的支援,企業則從項目取得的收益中以一定的比例反哺農村集體經濟,實現“科技牽線、專案搭台、企業唱戲、農村受惠、村企共贏”的目標。

據瞭解,盛豐公司的“精密壓延聯動生產線用平衡器橡膠氣囊研製項目”開發費用需220萬元,省科技廳下撥給盛豐公司40萬元項目經費作為投入資金,餘下費用由公司自籌。項目投產後,每年產生的稅後利潤中1/5支持給村集體,並在招收員工時優先聘用本村村民;村集體收到盛豐公司支付的利潤後,將專款專用於村集體公益事業建設、村民勞動技能培訓以及解決低收入農戶的生產生活困難。

盛豐公司總經理周汝銘激動地告訴記者:“當時,老產品在市場上難以擴展,企業面臨很大的生存壓力,急於開發新品,但受制於技術和資金的不足,步履維艱。省科技廳的專案支援是雪中送炭,救了企業的急。沒有省科技廳的扶持,企業不可能發展得這麼好,太感激他們了。企業已經累計支持村集體16萬元,我們將不斷地做大做強企業,支持家鄉建設,回報省科技廳的關懷。”

省科技廳委派的首任農村指導員魯文革是該科技扶貧新機制的具體實施人。他表示,“科技專案+企業+村集體經濟”的科技幫扶機制在省內是首次實施,通過該機制既能幫助企業開發新產品新技術,也能使企業得到發展,企業的收益還能回報給村集體,使政府部門的“一次輸血”轉變為企業的“持續輸血”幫扶,增強欠發達鄉村致富的“造血”功能。

十年前,省科技廳農村處聯合磐安縣科技局,為窈川鄉擬訂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至今共結對幫扶“窈川鄉‘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提升技術示範與應用”“窈川鄉白茶新品種引進示範”等專案,資助金額近千萬元。依靠農業科技進步,有效促進窈川鄉香榧、油茶、覆盆子等產業發展,有效帶動了農民創業創收,實現脫貧致富。

2008年,在省科技廳的資金、技術扶持下,由窈川鄉林場、川一村、川二村共同出資的敕峰香榧專業合作社成立。記者驅車來到位於川二村的磐安縣窈川鄉敕峰香榧專業合作社所在地窈川鄉林場,與其負責人鄭岩周匯合後,他執意換乘提前準備好的越野車,一路顛簸,20多分鐘後,透過車窗玻璃,漫坡的香榧樹沖入眼簾。下車後,記者走近細看,一棵棵香榧樹猶如壯碩的運動員一樣標準、挺拔,飽滿翠綠的葉子似乎在展示它們的青春與活力。

53歲的鄭岩周曾是川二村書記,他也是這片香榧基地從無到有的見證人。鄭岩周介紹說,香榧林占地500畝左右,共有近15000棵香榧樹。十年前,在省科技廳的扶持下種下,窈川鄉林場、川一村、川二村各占1/3股份,屬於集體經濟。

“您管護得真不錯,您看,香榧樹長得多結實,比我都高。”記者稱讚道。

“每年科技廳都會組織培訓,請省裡的專家給我們上課,還派科技特派員手把手教我們怎麼施肥、管理等,不僅傳授技術,科技特派員還幫我們找來了蚯蚓粉做的有機肥,沒有他們的幫助香榧不可能長得這麼好。”鄭岩周說,“去年整個林區還花了15萬元安裝了監控攝像頭,省科技廳對我們這個林子可重視啦!”

“今年經濟效益如何?”記者追問道。

“已經有產出了,再有三年就可以盈利,一旦到了豐果期,這裡就是‘聚寶盆’。”鄭岩周笑著說。

敕峰香榧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鄭岩周向記者介紹基地建設情況。

站在香榧基地的山脊上,可以望到賜敕村300畝的覆盆子基地。第二天,記者如約見到了基地負責人傅楊勇。他說,覆盆子是從德國引進的新品種,不光能賣果子,還能賣葉子,葉子是做口香糖的重要原料。一畝地的產值可以達到12000多元。當談及最初選品種以及過程中遇到技術難題時,他都流露出對科技部門的感激之情。他說:“剛開始如果沒有省科技廳和磐安縣科技局支援的話,針對一個新的產品我們是不敢盲目投入的,有他們技術的支持跟政策的引導,我們做起來就安心、放心了。”

依山下村村民周永明就是依託香榧產業,住上了新樓房,摘掉了貧困帽。周永明說:“以前我們家裡是比較困難的,通過省科技廳對我們村裡扶持還有個人扶持,我們種香榧、香榧苗,這麼幾年發展下來,家裡已經脫貧致富了。”

十年來,窈川鄉先後兩輪實施“一村一品”產業發展專案,扶持發展13個種植、養殖示範基地。其中,香榧林從最初的100畝發展到現在的1500畝,村集體經濟香榧面積達800畝;茶葉從1000畝發展為3470畝;覆盆子從0畝發展為300畝……各村依據產業特色和優勢,扶持發展重點產業有了顯著成效。2017年,窈川鄉實現農業總產值3924萬元,比2007年(1600萬元)增長145.3%,年均增長9.4%。

陳桂芬說:“借助科技扶貧的東風,窈川鄉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逐步呈現產業發展有重點、投資開發有熱點、新農村建設有亮點的局面,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窈川鄉迎著十九大的朝陽,會跟上全省同步小康的步伐,建成一片優美生態的鄉村樂土。”

扶貧要帶著真感情 不忘初心:用腳步丈量村莊

只有帶著真感情,才能真扶貧、扶真貧。省科技廳十年幫扶路,一任接著一任幹,一步接著一步走,始終飽含真感情,一路扶持,不忘初心。

自2013年以來,廳長周國輝每年帶隊到窈川鄉調研,年年不誤工,村村送溫暖。周國輝一邊送去對困難村民的問候,一邊聽取扶貧工作彙報,掌握專案的進展情況,瞭解經費使用情況,為科技扶貧問診把關、指明方向。廳黨組各位副廳長身影也常常出現在窈川這片熱土上,尤其是邱飛章、曹新安曾屢次調研窈川鄉農業生產一線,開拓創新農村發展道路,為科技專案的實施提供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2008年,時任省科技廳廳長蔣泰維帶著鋪蓋到窈川考察調研,一住就是一個禮拜。通過蹲點調研,層層梳理摸清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多方研討把明扶貧方向,首次試點“科技專案+企業+村集體經濟”的科技幫扶機制,用科技為窈川的改變打開了大門。

2017年6月廳婦工委一行五人將由廳機關各處室、各廳屬單位捐贈的1400多冊圖書、文具送到窈川小學孩子們手中,五位女同志來自不同的處室、單位,她們逐一向孩子們分享、推薦了一本書,並與孩子們展開互動,受到孩子們的熱烈歡迎。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邱飛章批示:“廳機關婦工委組織送書給窈川小學很有意義。結對磐安窈川鄉是全廳同志的共同任務,每個處室都應該把它作為份內事,多想辦法多做實事,多為窈川發展作貢獻。”邱飛章以身作則,走遍了窈川的每一個村莊,是窈川鄉幹部群眾眼中的“知心人”。

從2013年開始,曹新安多次帶領杭州各大醫院的名醫專家赴窈川進行“精准扶貧”義診活動。窈川鄉白岩頭村村民傅興忠說:“現在我們在家門口可以看到省城大醫院的專家,有時候到杭州我們也不一定能看到專家,這個義診為我們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這讓很多老百姓能夠初步知道自己的病情,並及時治療,這樣就不會成為大病,再花大錢去治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病致貧。” 省中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江榮林說。

省科技廳全廳上下都心系窈川鄉扶貧工作。省科技廳還組織開展“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結對幫扶科技促進行動,廳機關8個黨支部分別結對窈川鄉8個行政村,分工幫助窈川鄉各村實施“一村一品”產業發展專案,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瓶頸技術問題,帶動特色產業發展。計畫財務處副處長葉祥發援疆前,利用雙休日專程攜家屬自駕到窈川鄉,自掏腰包慰問貧困戶。

為了能更快速、準確地掌握窈川鄉扶貧工作的實際情況和及時地解決遇到的問題,消弭幫扶“誤差”、精准扶貧,省科技廳積極利用好全省實施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十年間,共委派七任農村指導員到窈川鄉脫產幫扶。

“其實我做的還遠遠不夠。”這是記者在採訪農村指導員時,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語氣中透著遺憾和愧疚。而真實情況是他們説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建立種植示範基地,發展電子商務……七位元農村指導員的工作業績和態度得到了鄉領導和村民的交口稱讚。

省科技廳政策法規處處長魯文革是第一任農村指導員,是依山下村的“榮譽村民”。他在窈川一年的扶貧工作實踐和精神為後來者樹立了標杆——落實首次試點“科技專案+企業+村集體經濟”的科技幫扶機制;爭取到“依山下村汙水處理建設系統示範工程”專項經費;利用荒山、荒地、黃坡打造特色產業基地……如今的香榧基地、茶葉基地都肇始於他當初的堅守與付出。他說,農村指導員要起到聯絡上下的橋樑作用,應體現其所在單位對所駐鄉村的關心,體現黨和政府對百姓疾苦的關懷,這是一種職責,也是一種鍛煉,更是一種收穫。“雖然一年的工作很短,但在這一年當中,我覺得收穫很大。我要用真心以誠相待,用熱心設身處地,用耐心孜孜不倦,用恒心自始至終。”

80後的省科技廳幹部王嘉玨是現任農村指導員,他除了將最新的政策、實用的農業科技普及給村民之外,也一直想著如何能提高村民們的收入。作為一個從大山外來的青年幹部,一年下來,王嘉玨利用“互聯網+”幫三戶村民共賣出葛根粉200公斤以上,累計銷售金額3.5萬餘元。王嘉玨說:“作為一名農村工作指導員,希望自己成為杭州與磐安之間的一座小橋,讓更多的農業科技新成就與老百姓生活掛鉤,讓老百姓們用新成果打開生活。”

七位農村指導員用腳步丈量村莊,用科技照亮民生,用真情揮灑汗水。在他們心裡,幫助村民脫貧致富沒有“休息日”,一刻都不能停。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把窈川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作為依山下村的一份子,即使離開,心卻記掛。正是有了他們,省科技廳幫扶工作進入了“精准扶貧”的快車道。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回望來時路,浙江省科技廳精准扶貧歲月的足跡深刻而溫暖。事實證明,正是將“科技店小二”的服務精神不打折扣地澆灌在扶貧攻堅的實踐中,靶向產業施策、因地制宜、精准扶貧、真情付出,與當地鄉幹部一道櫛風沐雨、焚膏繼晷,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懷,鑿出了窈川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的致富路。請看,貧瘠土地結出的“幸福果”,脫貧農戶綻放出的一張張月牙般的笑臉,就是最好的回答。

編輯:王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