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湖南省民政廳駐江永勾藍瑤村幫扶 鄉村旅遊助民致富

當前流覽器不能支援視頻播放, 可下載最新的QQ流覽器或者安裝FLASH即可播放

紅視頻製作:記者 周純 成文傑

紅網時刻永州2月1日訊“工作隊駐村以來, 一直把勾藍瑤村作為第二故鄉, 把群眾當成自己的親人。 ”2015年, 湖南省民政廳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江曉軍和隊員劉文平進駐永州市江永縣蘭溪瑤族鄉勾藍瑤村扶貧, 3年來帶領村支兩委班子創新機制, 扎實推進產業扶貧和項目攻堅, 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助民致富, 成功摘掉貧困村帽子。

2017年, 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7050元, 比2014年翻了兩番。 全國產業精准扶貧觀摩現場會在勾藍瑤村召開,

全省產業扶貧現場會、全省旅遊扶貧推進會等國家、省、市大型會議先後將勾藍瑤村作為樣本推介, 並組織與會代表來村考察調研。

勾藍瑤村成功創建為國家3A景區, 先後評為“湖南省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全國旅遊扶貧重點村”, 村辦公司勾藍瑤寨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被評為全國“公司+農戶”旅遊扶貧示範項目。 國務院扶貧辦, 省、市、縣等各級黨委充分肯定了勾藍瑤村的扶貧工作。

湖南省民政廳駐永州市江永縣勾藍瑤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江曉軍。

湖南省民政廳駐永州市江永縣勾藍瑤村幫扶工作隊隊員劉文平。

黨建引領 精神之魂啟動幹群脫貧動力

省民政廳駐勾藍瑤村工作隊以黨建引領扶貧工作, 扶貧、扶志、扶智“三輪驅動”, 築牢精准脫貧的“根”與“魂”, 培育了一批精准脫貧的生力軍。

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工作隊隊長江曉軍發揮駐村第一書記的帶頭作用, 扎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充分發揮村支兩委在脫貧攻堅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通過村支兩委同步換屆, 選出了一批黨性強、致富帶富和引領服務群眾能力強的帶頭人, 把村支兩委幹部全部前移到生產管理一線, 在4個合作組織負責人崗位上進行錘煉, 打造了“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

產業發展過程中, 村支兩委等黨員幹部始終走在前列、幹在實處, 帶頭創辦農家樂、種植高效果蔬, 帶動了76戶貧困戶主動發展生產實現增收。

立體化“扶志”。 選派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外出參觀學習, 邀請農技專家、產業能人進村宣講培訓, 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 開拓了幹群視野, 提升了村組幹部的管理能力, 堅定了貧困群眾的脫貧自信, 內生動力顯著增強。 工作隊聯合村支兩委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 引導村民自建巡邏隊伍, 自發加強村落管理, 景區內杜絕了雞狗等禽畜放養, 村容村貌大幅改善。 在每年的重要節日, 組織村民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既能宣傳黨的扶貧政策, 又讓群眾感受到扶貧帶來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共用感,

倍增脫貧信心。

全方位“扶智”。 引進專業社工機構常年駐村開展教育服務, 新建圖書室1個, 為中小學生進行課後輔導, 為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 為中青年村民提供電腦、電商知識培訓等。 引進國際青少年素質教育機構(Me To We)在村建立社會實踐基地, 搭建國內外優秀青少年與村內學生交流互動的平臺。 3年來, 爭取各方資源為村裡學生提供助學金、物資等15萬元, 惠及學生350人次, 沒有讓一個貧困學生因貧失學。 組織部分村民參加酒店管理、廚師、導遊等各類培訓班6批52人次, 建立了一支素質較高、服務能力較強的旅遊從業人員隊伍。

精准施策 機制之新啟動產業扶貧活水

3年來, 湖南省民政廳機關幹部多次進村調研走訪、結對幫扶, 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採取“自主創業、抱團發展、能人帶動、兜底保障、教育培訓”五大幫扶措施,助力貧困戶精准脫貧。期間,指導工作隊開展了兩次精准識貧“回頭看”工作,清退不符合條件貧困戶42戶,把好了貧困戶關口,做到“扶真貧”。在省民政廳的支持和幫助下,工作隊會同當地黨委政府整合全村旅遊資源,建立起“政府引導、集體經營、市場運作、農戶參與”的旅遊產業扶貧機制。

讓村民變“股民”。引導村委會成立勾藍瑤寨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以村委會為法人,貧困戶以土地、房屋等資源入股成為股民。註冊了“勾藍瑤寨”商標,打造“穿越千年的瑤匯生活”心靈旅遊品牌。引入全國餐飲知名品牌“許家班”與村公司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

讓村民有勞務收益。建立利益連結機制,流轉土地1100畝,以勞務合作的形式分季種植油菜、向日葵、桐禾米、荷花、芥菜等農作物,村民在景觀打造和種植中獲得分紅收益。

讓村民家門口可賺錢。成立環境整治、旅遊發展、活動推廣、農業生產等4個部室,吸納 112戶貧困戶參與其中,帶動貧困戶共建共用。其中打造的民俗表演隊,參與的農民“白天下地當農民,晚上登臺變演員”,每月表演增收600元。加入其他合作組織的貧困戶年人均實現勞務收入3000元以上。為貧困戶“量體裁衣”開發設置了衛生保潔、治安巡邏、民宿管理、遊客接待等崗位15個,月工資1500元以上。

資金投入 青山綠水助力鄉村旅遊發展

3年來,工作隊積極爭取、主動協調省、市、縣三級共投入建設資金3800余萬元,實施各類項目30餘個。探索“賣風景脫貧致富”的新路子,讓閒置的青山綠水變為鄉親們致富的“金山銀山”,助力勾藍瑤村鄉村旅遊發展。

抓實“村域旅遊”。聘請專業機構編制了全村旅遊開發保護規劃,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開發保護“千年瑤寨”,新建成了瑤寨大門、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文化廣場、旅遊公廁,完成了盤王廟、風雨橋、門樓、祠堂等古建築修復,修繕改造危房23戶,實施全村景觀亮化工程,清汙分流改水10多處,鋪設觀光木棧道600米,硬化村道3公里、果園機耕道16公里,建設公共草坪音響系統3套,新建瑤寨驛站、家園一號、幸福院民宿客棧3家, 無線網路整村全覆蓋,旅遊基礎設施得到提質換檔,讓遊客有“賓至如歸、似家的感覺”。今年來村旅遊人數達30萬人次,村辦公司旅遊收入已入帳190萬元。

激發“村民創業”。工作隊採取統一翻挖土地、發放產業發展啟動資金和苗木,扶持開店、開發工作崗位、支援申請小額貸款等多種措施,扶持了125戶貧困戶種植水果363畝、烤煙225畝、油茶110畝,發展農家樂6家,觀光自行車、民俗服裝和帳篷出租行4家、農特產品銷售店鋪8家,培養農民講解員8名,每戶年均增收6000元。

引導“村寨創新”。勾藍瑤村傳統習俗——“洗泥節”入選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前每年村民只在節日當天開展一些民俗表演活動,民俗活動未轉化為經濟效益。工作隊做好“創新”文章,組織成立民俗表演隊,購置音視頻、燈光等舞美設施,聘請專業團隊對原有民俗節目進行包裝打磨,編排出《洗泥巴》《慶豐年》《踏鼓舞》等一批原生態民俗節目,成功打造“洗泥晚會”,2017年晚會演出117場,收入120萬元。經典節目《洗泥巴》在2016年湖南省“歡樂瀟湘”群眾文藝展演上展演並榮獲一等獎。工作隊爭取到省文聯《笑滿三湘》來村展演,協調湖南衛視《我們來了》節目組來村取景拍攝,使勾藍瑤村的知名度、美譽度和人氣指數得到進一步提升。做好“互聯網+”文章,積極打造智慧旅遊系統,開辦旅遊服務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實現接待住宿預訂、農特產品銷售線上線下同步進行,行銷管道有效拓展。引進“全球換住”先進理念,啟動桃花穀小木屋群建設,讓遊客在山谷間與自然為伴放鬆心靈。

在3年駐村幫扶即將結束離村之際,很多老百姓自發來到辦公室跟隊員們告別,拉著工作隊員的手捨不得隊員們離開。“希望工作隊離開後,勾藍瑤村村支兩委班子和全村的父老鄉親們一道,圍繞鄉村旅遊大步向前,進一步把我們勾藍瑤寨打造成為4A景區,讓更多的村民能夠參與到旅遊發展的過程當中,進一步增收、創業,把勾藍瑤寨建設地更加美好。” 工作隊隊長江曉軍說,希望再次回到“第二故鄉”時,能夠自豪地跟朋友們介紹,勾藍瑤村的發展沒有辜負自己貢獻的3年青春和熱血。

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採取“自主創業、抱團發展、能人帶動、兜底保障、教育培訓”五大幫扶措施,助力貧困戶精准脫貧。期間,指導工作隊開展了兩次精准識貧“回頭看”工作,清退不符合條件貧困戶42戶,把好了貧困戶關口,做到“扶真貧”。在省民政廳的支持和幫助下,工作隊會同當地黨委政府整合全村旅遊資源,建立起“政府引導、集體經營、市場運作、農戶參與”的旅遊產業扶貧機制。

讓村民變“股民”。引導村委會成立勾藍瑤寨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以村委會為法人,貧困戶以土地、房屋等資源入股成為股民。註冊了“勾藍瑤寨”商標,打造“穿越千年的瑤匯生活”心靈旅遊品牌。引入全國餐飲知名品牌“許家班”與村公司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

讓村民有勞務收益。建立利益連結機制,流轉土地1100畝,以勞務合作的形式分季種植油菜、向日葵、桐禾米、荷花、芥菜等農作物,村民在景觀打造和種植中獲得分紅收益。

讓村民家門口可賺錢。成立環境整治、旅遊發展、活動推廣、農業生產等4個部室,吸納 112戶貧困戶參與其中,帶動貧困戶共建共用。其中打造的民俗表演隊,參與的農民“白天下地當農民,晚上登臺變演員”,每月表演增收600元。加入其他合作組織的貧困戶年人均實現勞務收入3000元以上。為貧困戶“量體裁衣”開發設置了衛生保潔、治安巡邏、民宿管理、遊客接待等崗位15個,月工資1500元以上。

資金投入 青山綠水助力鄉村旅遊發展

3年來,工作隊積極爭取、主動協調省、市、縣三級共投入建設資金3800余萬元,實施各類項目30餘個。探索“賣風景脫貧致富”的新路子,讓閒置的青山綠水變為鄉親們致富的“金山銀山”,助力勾藍瑤村鄉村旅遊發展。

抓實“村域旅遊”。聘請專業機構編制了全村旅遊開發保護規劃,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開發保護“千年瑤寨”,新建成了瑤寨大門、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文化廣場、旅遊公廁,完成了盤王廟、風雨橋、門樓、祠堂等古建築修復,修繕改造危房23戶,實施全村景觀亮化工程,清汙分流改水10多處,鋪設觀光木棧道600米,硬化村道3公里、果園機耕道16公里,建設公共草坪音響系統3套,新建瑤寨驛站、家園一號、幸福院民宿客棧3家, 無線網路整村全覆蓋,旅遊基礎設施得到提質換檔,讓遊客有“賓至如歸、似家的感覺”。今年來村旅遊人數達30萬人次,村辦公司旅遊收入已入帳190萬元。

激發“村民創業”。工作隊採取統一翻挖土地、發放產業發展啟動資金和苗木,扶持開店、開發工作崗位、支援申請小額貸款等多種措施,扶持了125戶貧困戶種植水果363畝、烤煙225畝、油茶110畝,發展農家樂6家,觀光自行車、民俗服裝和帳篷出租行4家、農特產品銷售店鋪8家,培養農民講解員8名,每戶年均增收6000元。

引導“村寨創新”。勾藍瑤村傳統習俗——“洗泥節”入選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前每年村民只在節日當天開展一些民俗表演活動,民俗活動未轉化為經濟效益。工作隊做好“創新”文章,組織成立民俗表演隊,購置音視頻、燈光等舞美設施,聘請專業團隊對原有民俗節目進行包裝打磨,編排出《洗泥巴》《慶豐年》《踏鼓舞》等一批原生態民俗節目,成功打造“洗泥晚會”,2017年晚會演出117場,收入120萬元。經典節目《洗泥巴》在2016年湖南省“歡樂瀟湘”群眾文藝展演上展演並榮獲一等獎。工作隊爭取到省文聯《笑滿三湘》來村展演,協調湖南衛視《我們來了》節目組來村取景拍攝,使勾藍瑤村的知名度、美譽度和人氣指數得到進一步提升。做好“互聯網+”文章,積極打造智慧旅遊系統,開辦旅遊服務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實現接待住宿預訂、農特產品銷售線上線下同步進行,行銷管道有效拓展。引進“全球換住”先進理念,啟動桃花穀小木屋群建設,讓遊客在山谷間與自然為伴放鬆心靈。

在3年駐村幫扶即將結束離村之際,很多老百姓自發來到辦公室跟隊員們告別,拉著工作隊員的手捨不得隊員們離開。“希望工作隊離開後,勾藍瑤村村支兩委班子和全村的父老鄉親們一道,圍繞鄉村旅遊大步向前,進一步把我們勾藍瑤寨打造成為4A景區,讓更多的村民能夠參與到旅遊發展的過程當中,進一步增收、創業,把勾藍瑤寨建設地更加美好。” 工作隊隊長江曉軍說,希望再次回到“第二故鄉”時,能夠自豪地跟朋友們介紹,勾藍瑤村的發展沒有辜負自己貢獻的3年青春和熱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