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我只留下了六首詩,但還是無冕之王

歡迎來到盛唐。

當我們遊覽的小舟, 駛過之前窄窄的河道, 你會發現水面忽然開闊起來, 無數支流彙聚到一處, 融成了一條浩蕩的大河。 沿岸雄偉的山峰一座接一座, 數不勝數, 有的甚至聳入雲霄, 那就是盛唐到了。

這大概是唐詩最好的時光, 最美的季節。 唐詩裡最牛的人、最牛的詩也出現在這個時候。

雖然很多人說, 後面的中唐才是最好的, 那個時代的作者更多、詩也更多, 但我始終覺得, 盛唐才最光芒四射、猛人輩出, 最讓人熱血沸騰。

首先走到我們面前的, 是一位來自山西的大高手, 他的名字叫作王之渙。

關於他的故事, 我們先從一場著名的詩歌大賽說起。

話說在唐代, 有一些地方, 是詩人們比拼誰更牛的地方, 就好像武林中的華山。

當時, 在山西的蒲州有一座樓, 叫作鸛雀樓, 一共三層, 對面是中條山, 樓前橫著滾滾大河, 蔚為壯觀。

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說, 唐朝很多詩人都愛一窩蜂跑到鸛雀樓去寫詩, 互相較勁, 看到底誰最牛。

要知道, 唐代是什麼時代?是詩人一個比一個厲害的時代, 沒有一點兒底氣是不敢亂寫的。 估計後世宋江之流到了鸛雀樓, 也不好意思把“敢笑黃巢不丈夫”之類的打油詩寫上牆去。 不像現在, 阿貓阿狗都敢留個“某某某到此一遊”。

這一年, 鸛雀樓來了一個大詩人, 名叫李益。 沒聽說過不要緊, 記住他是唐代詩壇的一個高手就行了。 眺望著壯麗景色, 李益很感慨, 揮毫潑墨, 寫下了八句詩:

鸛雀樓西百尺檣, 汀洲雲樹共茫茫。

漢家簫鼓空流水, 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 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並是思歸望, 遠目非春亦自傷。

看著那揮灑淋漓的墨漬,

李益嘴邊浮現了微笑。 他知道, 這首詩會流芳千古。

果然, 這首詩被人們爭相傳誦:牛, 真牛!一首詩寫出了寥廓江天, 歎盡了古今茫茫, 真不愧是高手。

然而, 它居然沒有成為鸛雀樓上最牛的詩, 甚至連第二都排不上。 這不怪李益, 要怪只怪唐代的猛人實在太多了。

另一個猛人來到了鸛雀樓。 他叫暢當。

讀了其他樓上詩人的作品後, 暢當仰天長笑。 看來這場比拼應該由我來結束了。

他寫下了一首詩, 只有四句:

迥臨飛鳥上, 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 河流入斷山。 [1]

絕了。 簡直絕了。

這首詩, 不但被許多人認為壓過了李益那首, 更是讓成百上千寫鸛雀樓的牛人們沒了脾氣。

可以想像暢當的心情:鸛雀樓的詩, 我這一首已經寫絕了吧? 還能比這景色更壯闊嗎?還能比這心胸更宏大嗎?

能!這是唐代, 沒有什麼不能發生。

這首詩仍然不是鸛雀樓上的第一名。 有一個更猛的人飄然而來, 登上這座樓。 讓我們記住他的名字——王之渙。

順便說一句, 這個老兄在《全唐詩》裡只留下了六首詩, 其他的都散佚了。

關於他的資料很少很少。

王猛人上了鸛雀樓。 自從當年北周時修建它開始, 一百多年間, 已經來過很多詩人, 在這裡留下了無數篇章。

他一首一首地讀著, [2]發現這些詩歌之中許多都才華熠熠, 霸氣十足, 猶如銅牆鐵壁, 封住了他的出路。

他必須再辟蹊徑, 再造高峰!

然而猛人就是猛人。 眺望著眼前的蒼茫落日、滾滾黃河, 王之渙拿起筆來, 寫下了四句詩: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這就是大唐的氣象, 是大唐一代猛人的胸襟。

由於這首詩太猛了, 以至於一千多年後的今天, 每一個啟蒙學唐詩的小孩子都會學這首詩。

話說,王之渙先生也交了一些猛人朋友,其中最厲害的有兩個:一個是絕句牛人王昌齡,一個是邊塞牛人高適。

他們之間是互相不服氣的。他們找各種機會比拼,看誰最猛。

王昌齡可不是一般人。李白的七言絕句厲害吧?想想“朝辭白 帝彩雲間”“故人西辭黃鶴樓”就知道了。但是王昌齡的七言絕句恨不得比李白還猛,後人評論說“七言絕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齡”,“天生太白、王昌齡以主絕句之席”。

高適,那也是個不好惹的。岑參的邊塞詩恐怖吧?想想“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就知道了。但是高適的邊塞詩恨不得比岑參還猛,比如眾所周知的“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猛人杜甫是怎麼評價高適的?“獨步詩名在!”

可想而知,要力壓這兩個猛人,讓他們徹底服氣認㞞,有多不容易。但是我們的王之渙做到了。

這一天下著小雪,三個人約著一起吃酒。正在推杯換盞之間,只見裙裾飛動,酒樓上來了幾個美麗的梨園女子,奏樂唱曲。她們唱的都是當時最流行的詩,相當於現在的流行歌曲。

一個歌女首先唱: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微笑起來,伸出中指(我猜的,其實我也不知道他伸的是哪根手指)在牆壁上畫了一道:“我一首了。”

又一個歌女唱道:

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

夜台今寂寞,猶是子雲居。

邊塞猛人高適也伸出中指比畫:“我也一首了。”

王之渙只是淡定地微笑著,雖然落後,但並不慌張。

又一歌女開口唱了,是王昌齡的一首絕句: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王昌齡得意揚揚地提醒王之渙:“喂,季淩兄(王之渙字季淩),我已經兩首了,你怎麼還沒開張啊。”

一直很安靜的王之渙終於表態了。他說,剛才這幾個歌女品位不高,氣質不好,還不如我家樓下跳廣場舞的,她們唱的曲子怎麼能算數呢?

他伸手指向最美麗的一個歌女,說:“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詩,我就承認自己是擼瑟。如果她唱了我的詩,那你們就拜在我座下,認我當老大吧。”

終於,輪到這個最美麗的女子唱了。王昌齡、高適都屏住呼吸, 瞪大了眼,緊盯著她的小嘴,看她會唱出什麼來。

只聽她檀口張開,唱的是: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寂靜。死一般的寂靜。

王之渙回過頭來,微笑著看著王昌齡和高適。這首詩正是他的不朽名篇《涼州詞》。

我們不知道,王昌齡和高適有沒有當場下拜認老大。

但我們知道,後來的文藝批評家們爭論哪首絕句是唐朝第一,費了很多口水。

明朝的文壇霸主李攀龍說,要數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 最猛。繼任的霸主王世貞說,是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最猛。

但清代的才子王士禎不服。他抱來了四首詩,說:我這四顆重磅炸彈,說每一顆都可以把你們的那些“最猛”炸了。

這其中,第一顆是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第二顆是李白的 “朝辭白帝彩雲間”,第三顆是王昌齡的“奉帚平明金殿開”,而第四顆,就是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

在後世,王之渙有一個大粉絲,就是章太炎。他就最愛王之渙 的《涼州詞》,給了四字評價:絕句之最。

大猛人王之渙這一生,只留給我們六首詩。

這多半不是因為他懶,而是後人不給力,沒能把他的作品保 留下來。由於詩文數量太少,今天我們幾乎都沒法研究他—他的風格到底是什麼樣的?其他作品的水準究竟如何?主要愛寫什麼題材?更擅長五言還是七言?這都成了謎。

他的事蹟也很少有記載,後人只能從他和夫人的墓誌銘裡,才能搜羅到一點他的生平事蹟。對這個人,我們真的瞭解得太少。[3]

其實,他不但對於我們是一個神秘的存在,對於同時代的詩人來說,也是挺神秘的。

有一年,高適正在燕趙之地漫遊,聽說王之渙在薊門,興沖沖地買了火車票去找他喝酒。要知道,自從當年酒樓上那一次比拼唱詩之後,他們已經有很多年沒見了。

“王之渙呀王之渙,這些年裡,我攢了不少好詩,我們一定要再拼一次,重定輸贏!”他想。

可等他一路頂風冒雪地趕到,四下打聽,卻怎麼也找不到王之渙。或許他已經離開去遠遊了,或許高適聽說的消息有誤,王之渙從來就沒有到過薊門。

高適惆悵無比,在返程的車站月臺上,他寫下了一首詩:

這賢能的朋友啊,終於是不能見到了;

我那小小的心願,也畢竟難以實現。

走吧,走吧,什麼也不多說了,

那思念的心,已讓我憂愁欲絕。

今天,當我們看著王之渙僅存的幾首詩、寥寥一點生平記載, 也會產生和高適一樣的惆悵吧。

不過,即便是這僅剩下的六首詩,也是首首精品。《登鸛雀樓》 和《涼州詞》前面已經說了。我們再來看一首《送別》。

在唐代,“送別”幾乎是最難寫的題目之一。有多少才子都在寫送別,王勃已經寫出了“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楊炯寫出了“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同時代的李頎也寫出了“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送別詩還能寫出新意嗎?

但王之渙卻真的寫出來了: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王之渙版本的送別詩,清新又自然。尤其一個“苦”字,真是神奇的筆法:詩人故意不寫離別的人苦,卻寫楊柳很苦,因為離別的人實在太多了,惆悵太深了,所以楊柳才苦於被攀折太多。

連楊柳都苦不勝情,又何況是離別的人呢?

他這首詩的影響力很大。後來李白把它的意思反了過來,寫成了另一首送別名作《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李白也是說“苦”:因為春風覺得人們的離別太苦,所以不忍心讓柳條變青。柳條一青,人們就要折了它去送別了。

這是不是明顯是從王之渙的詩裡化出來的?我看李白應該給王之渙發個大紅包才對。

你看王之渙這個人,他只保留下六首詩,其中就有唐詩裡最好的五言絕句之一,最好的七言絕句之一,最好的送別詩之一。如果沒有這幾首詩,盛唐的天空都會塌了一角。

季淩先生,你留給我們六首詩,已經夠了。我們已不能再要求更多。

——————————————

注釋

[1]“迥臨飛鳥上”,一說原本有八句,另外四句今天仍有流傳。但經過千百年流傳和接受,大家都接受了四句的版本,覺得它更有味道。它的作者一說是暢諸。如果真是暢諸,那麼他的年代比李益早,登上鸛雀樓的時間也應該更早。

[2]我其實不太確定,每一個登樓的詩人究竟能不能見到前人題的詩。唐人李翰在鸛雀樓上搞派對,所寫的序中說“前輩暢諸,題詩上層,名播前後”云云,這樣看來,似乎樓上真的是留有字跡,能讀到的?

[3]王之渙在後世有一個大粉絲,就是章太炎,曾沉痛地說:“誦其詩而不悉其人之行事。”

[4]高適《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適遠登薊丘,茲晨獨搔屑。 賢交不可見,吾願終難說。迢遞千里遊,羈離十年別。才華仰清興,功業嗟芳節。曠蕩阻雲海,蕭條帶風雪。逢時事多謬,失路心彌折。行矣勿重陳,懷君但愁絕。

王曉磊(六神磊磊)著

新經典文化

2017年7月版

一本又有趣又漲姿勢的唐詩讀本

本書內容橫跨了從南北朝末期到唐朝的四百年歷史,既沿著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軌跡,又不拘泥於此,他緊貼大唐的歷史,加以豐富的細節,把詩人們當成一個個鮮活的人來講述。他們也“刷著朋友圈”,喝酒擼串,在人世間策馬奔騰。作者別出心裁地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讓敘事變得妙趣橫生,再加上幽默風趣的“六神體”,把一段段詩歌的起轉承合、刀光劍影、愛恨情仇娓娓道來,帶你領略大唐精彩絕倫的詩歌江湖,讓我們在忍俊不禁中重溫最溫暖最風雅的唐詩記憶。

作者介紹:

王曉磊, 筆名六神磊磊,曾為時政記者。著名自媒體人。2017亞馬遜中國年度新銳作家。

版權說明:

本文版權歸新經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圖片來自中國美術大師林風眠

話說,王之渙先生也交了一些猛人朋友,其中最厲害的有兩個:一個是絕句牛人王昌齡,一個是邊塞牛人高適。

他們之間是互相不服氣的。他們找各種機會比拼,看誰最猛。

王昌齡可不是一般人。李白的七言絕句厲害吧?想想“朝辭白 帝彩雲間”“故人西辭黃鶴樓”就知道了。但是王昌齡的七言絕句恨不得比李白還猛,後人評論說“七言絕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齡”,“天生太白、王昌齡以主絕句之席”。

高適,那也是個不好惹的。岑參的邊塞詩恐怖吧?想想“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就知道了。但是高適的邊塞詩恨不得比岑參還猛,比如眾所周知的“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猛人杜甫是怎麼評價高適的?“獨步詩名在!”

可想而知,要力壓這兩個猛人,讓他們徹底服氣認㞞,有多不容易。但是我們的王之渙做到了。

這一天下著小雪,三個人約著一起吃酒。正在推杯換盞之間,只見裙裾飛動,酒樓上來了幾個美麗的梨園女子,奏樂唱曲。她們唱的都是當時最流行的詩,相當於現在的流行歌曲。

一個歌女首先唱: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微笑起來,伸出中指(我猜的,其實我也不知道他伸的是哪根手指)在牆壁上畫了一道:“我一首了。”

又一個歌女唱道:

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

夜台今寂寞,猶是子雲居。

邊塞猛人高適也伸出中指比畫:“我也一首了。”

王之渙只是淡定地微笑著,雖然落後,但並不慌張。

又一歌女開口唱了,是王昌齡的一首絕句: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王昌齡得意揚揚地提醒王之渙:“喂,季淩兄(王之渙字季淩),我已經兩首了,你怎麼還沒開張啊。”

一直很安靜的王之渙終於表態了。他說,剛才這幾個歌女品位不高,氣質不好,還不如我家樓下跳廣場舞的,她們唱的曲子怎麼能算數呢?

他伸手指向最美麗的一個歌女,說:“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詩,我就承認自己是擼瑟。如果她唱了我的詩,那你們就拜在我座下,認我當老大吧。”

終於,輪到這個最美麗的女子唱了。王昌齡、高適都屏住呼吸, 瞪大了眼,緊盯著她的小嘴,看她會唱出什麼來。

只聽她檀口張開,唱的是: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寂靜。死一般的寂靜。

王之渙回過頭來,微笑著看著王昌齡和高適。這首詩正是他的不朽名篇《涼州詞》。

我們不知道,王昌齡和高適有沒有當場下拜認老大。

但我們知道,後來的文藝批評家們爭論哪首絕句是唐朝第一,費了很多口水。

明朝的文壇霸主李攀龍說,要數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 最猛。繼任的霸主王世貞說,是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最猛。

但清代的才子王士禎不服。他抱來了四首詩,說:我這四顆重磅炸彈,說每一顆都可以把你們的那些“最猛”炸了。

這其中,第一顆是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第二顆是李白的 “朝辭白帝彩雲間”,第三顆是王昌齡的“奉帚平明金殿開”,而第四顆,就是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

在後世,王之渙有一個大粉絲,就是章太炎。他就最愛王之渙 的《涼州詞》,給了四字評價:絕句之最。

大猛人王之渙這一生,只留給我們六首詩。

這多半不是因為他懶,而是後人不給力,沒能把他的作品保 留下來。由於詩文數量太少,今天我們幾乎都沒法研究他—他的風格到底是什麼樣的?其他作品的水準究竟如何?主要愛寫什麼題材?更擅長五言還是七言?這都成了謎。

他的事蹟也很少有記載,後人只能從他和夫人的墓誌銘裡,才能搜羅到一點他的生平事蹟。對這個人,我們真的瞭解得太少。[3]

其實,他不但對於我們是一個神秘的存在,對於同時代的詩人來說,也是挺神秘的。

有一年,高適正在燕趙之地漫遊,聽說王之渙在薊門,興沖沖地買了火車票去找他喝酒。要知道,自從當年酒樓上那一次比拼唱詩之後,他們已經有很多年沒見了。

“王之渙呀王之渙,這些年裡,我攢了不少好詩,我們一定要再拼一次,重定輸贏!”他想。

可等他一路頂風冒雪地趕到,四下打聽,卻怎麼也找不到王之渙。或許他已經離開去遠遊了,或許高適聽說的消息有誤,王之渙從來就沒有到過薊門。

高適惆悵無比,在返程的車站月臺上,他寫下了一首詩:

這賢能的朋友啊,終於是不能見到了;

我那小小的心願,也畢竟難以實現。

走吧,走吧,什麼也不多說了,

那思念的心,已讓我憂愁欲絕。

今天,當我們看著王之渙僅存的幾首詩、寥寥一點生平記載, 也會產生和高適一樣的惆悵吧。

不過,即便是這僅剩下的六首詩,也是首首精品。《登鸛雀樓》 和《涼州詞》前面已經說了。我們再來看一首《送別》。

在唐代,“送別”幾乎是最難寫的題目之一。有多少才子都在寫送別,王勃已經寫出了“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楊炯寫出了“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同時代的李頎也寫出了“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送別詩還能寫出新意嗎?

但王之渙卻真的寫出來了: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王之渙版本的送別詩,清新又自然。尤其一個“苦”字,真是神奇的筆法:詩人故意不寫離別的人苦,卻寫楊柳很苦,因為離別的人實在太多了,惆悵太深了,所以楊柳才苦於被攀折太多。

連楊柳都苦不勝情,又何況是離別的人呢?

他這首詩的影響力很大。後來李白把它的意思反了過來,寫成了另一首送別名作《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李白也是說“苦”:因為春風覺得人們的離別太苦,所以不忍心讓柳條變青。柳條一青,人們就要折了它去送別了。

這是不是明顯是從王之渙的詩裡化出來的?我看李白應該給王之渙發個大紅包才對。

你看王之渙這個人,他只保留下六首詩,其中就有唐詩裡最好的五言絕句之一,最好的七言絕句之一,最好的送別詩之一。如果沒有這幾首詩,盛唐的天空都會塌了一角。

季淩先生,你留給我們六首詩,已經夠了。我們已不能再要求更多。

——————————————

注釋

[1]“迥臨飛鳥上”,一說原本有八句,另外四句今天仍有流傳。但經過千百年流傳和接受,大家都接受了四句的版本,覺得它更有味道。它的作者一說是暢諸。如果真是暢諸,那麼他的年代比李益早,登上鸛雀樓的時間也應該更早。

[2]我其實不太確定,每一個登樓的詩人究竟能不能見到前人題的詩。唐人李翰在鸛雀樓上搞派對,所寫的序中說“前輩暢諸,題詩上層,名播前後”云云,這樣看來,似乎樓上真的是留有字跡,能讀到的?

[3]王之渙在後世有一個大粉絲,就是章太炎,曾沉痛地說:“誦其詩而不悉其人之行事。”

[4]高適《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適遠登薊丘,茲晨獨搔屑。 賢交不可見,吾願終難說。迢遞千里遊,羈離十年別。才華仰清興,功業嗟芳節。曠蕩阻雲海,蕭條帶風雪。逢時事多謬,失路心彌折。行矣勿重陳,懷君但愁絕。

王曉磊(六神磊磊)著

新經典文化

2017年7月版

一本又有趣又漲姿勢的唐詩讀本

本書內容橫跨了從南北朝末期到唐朝的四百年歷史,既沿著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軌跡,又不拘泥於此,他緊貼大唐的歷史,加以豐富的細節,把詩人們當成一個個鮮活的人來講述。他們也“刷著朋友圈”,喝酒擼串,在人世間策馬奔騰。作者別出心裁地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讓敘事變得妙趣橫生,再加上幽默風趣的“六神體”,把一段段詩歌的起轉承合、刀光劍影、愛恨情仇娓娓道來,帶你領略大唐精彩絕倫的詩歌江湖,讓我們在忍俊不禁中重溫最溫暖最風雅的唐詩記憶。

作者介紹:

王曉磊, 筆名六神磊磊,曾為時政記者。著名自媒體人。2017亞馬遜中國年度新銳作家。

版權說明:

本文版權歸新經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圖片來自中國美術大師林風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