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隴西縣積極探索推行產業扶貧新路子紀實

近年來,隴西縣在脫貧攻堅實踐中,立足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堅持把發展生產作為主攻方向,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核心舉措,抓住甘肅省大力實施精准扶貧專項貸款工程的政策機遇,深入實施“產業支撐”戰略,完善產業扶貧機制,創新推出了“四種到戶”的產業促農增收發展模式,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自我“造血”能力,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子。

一是“5532”模式,即每戶貧困戶貸款5萬元,種植5畝全膜玉米或優質牧草,養基礎母牛3頭,年增收2萬元。 採用該模式發展產業的貧困戶有3500戶,年種植牧草1.8萬畝,養牛10700頭,已有2380戶實現穩定脫貧。

二是“5522”模式,即每戶貧困戶貸款5萬元,種植5畝全膜玉米或優質牧草,養基礎母羊20只,年增收2萬元。 採用該模式發展產業的貧困戶有2600戶,年種植牧草1.3萬畝,養羊5.3萬隻,已有1650戶實現穩定脫貧。 三是“5412”模式,即每戶貧困戶貸款5萬元,種植1畝中藥材、1畝馬鈴薯、1畝全膜玉米,輸轉勞動力1人,年增收2萬元。 採用該模式發展產業的貧困戶有1.3萬戶,年種植中藥材1.7萬畝、馬鈴薯2.1萬畝、全膜玉米3.8萬畝,年輸轉青壯年勞動力1.5萬人,已有4590戶實現穩定脫貧。 四是“5312”模式,即每戶貧困戶貸款5萬元,由3戶貧困戶聯建1座食用菌生產大棚,年增收2萬元。 採用該模式發展產業的貧困戶有238戶,建設食用菌棚80座56畝,已有143戶實現穩定脫貧。
目前,全縣特色種養業覆蓋貧困村比例達到100%,每戶貧困戶都有了1-2項增收產業,特色產業收入占到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

為保障產業扶貧模式的落實落地見效,隴西縣採取堅持政府主導,強化金融支持,注重科技引領,完善保障機制等舉措。 讓貧困戶增收的產業進一步明晰,持續增收的管道進一步拓寬,自主脫貧的激情進一步高漲,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增強,形成了中藥材、馬鈴薯、草食畜、菌菜、林果和勞務等特色富民產業競相開放,多元產業助力脫貧攻堅的良好態勢。

該縣研究出臺《隴西縣關於貫徹落實<甘肅省產業精准扶貧規劃>的實施意見》《隴西縣產業扶貧發展規劃》等政策性檔,進一步明確貸款優先扶持的特色產業、帶動模式、資金規模、實施步驟和保障措施,為產業發展提供規劃和政策引領。

把產業培育納入縣委、縣政府綜合目標管理責任書考評體系,優化分值設置,提高考核權重,嚴格考評問效,強力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穩步發展。

嚴格落實財政扶貧資金投入穩步增長機制,每年縣財政安排扶貧專項資金較上年增長都在20%以上,近四年累計安排資金1.2億元用於脫貧攻堅特色產業發展。 探索推行“自主創業致富、互助合作、企業參股帶動”三種精准扶貧專項貸款模式,先後分3批發放精准扶貧貸款10.82億元,引導貧困戶借助貸款發展致富產業,惠及2.57萬戶貧困戶。 加強扶貧互助協會建設和管理,全縣215個行政村扶貧互助協會實現全覆蓋,資金總規模達到8348萬元,累計發放借款1.4億元。

扎實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因地制宜探索多種形式的“三變+”改革模式,切實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做大做強富民增收產業,全縣10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實現合作社全覆蓋。

通過政策傾斜、優先扶持、技術服務等措施,著力提高貧困戶運用農業實用技術和科技知識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能力。 中醫藥產業上以中藥材種子提純復壯、種苗繁育、標準化種植和地膜露頭栽培為重點,制訂(修訂)黨參、黃芪等7個品種的22項標準化栽培技術,並加大對貧困戶在中藥材有機種植技術及規範化栽培技術的示範推廣。 馬鈴薯產業上大力實施脫毒種薯全覆蓋工程,探索推行“草膜三覆蓋”、地膜覆蓋早熟等種植技術,提升產業綜合效益。

草畜產業上積極推廣肉羊雜交、胚胎移植、飼草加工等畜牧養殖技術,開發並運行全縣牛羊建檔立卡資訊管理系統,實現貧困戶養殖效益最大化。 菌菜產業上大力推廣食用菌設施栽培、高原夏菜種植等技術,積極發展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菌菜標準化科學化種植水準不斷提升。

建立龍頭企業培育發展機制,從項目支援、用地保障、金融信貸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全縣培育發展了祥瑞、正昌、高雲、裕新、中天等18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有效引領和帶動了特色產業發展。 建立農技人員包抓鄉鎮機制,深入開展“百技包百村連千戶”活動,確定100名技術人員,根據貧困村產業發展現狀和專技人員特長,分產業包抓108個貧困村、聯繫1000戶貧困戶,從種植、養殖、市場銷售、資訊服務等全過程進行技術指導。 建立部門協作配合機制,從產業規劃、業務指導、資金投入、人才保障等方面明確農業、農技、畜牧、科技等部門的具體工作職責,形成了上下聯動、互相支援、齊抓共管的產業發展格局。

建立部門協作配合機制,從產業規劃、業務指導、資金投入、人才保障等方面明確農業、農技、畜牧、科技等部門的具體工作職責,形成了上下聯動、互相支援、齊抓共管的產業發展格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