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許老師說這麼做泛化就對了(上)

圖片來自網路

強化物、代幣、社交故事、泛化, 在多次的小朋友康復事例中我們都提到“泛化”, 所以, 關於“泛化”您一定不陌生, 但到底什麼是泛化?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泛化?不少家長對此一直存有模糊的概念。

正好趕上五彩鹿徐州校區的許冠軍老師給家長上了一堂關於泛化的精彩課程, 小編就急忙碼起來給大家借花獻佛啦!

許老師是誰?

小編先簡單介紹一下這位在五彩鹿最憨最有孩子緣的為數不多的男老師。

話說許老師是2013年畢業於特教專業, 鹿家庭的理念吸引了有追求、喜歡不斷挑戰的許老師, 經過嚴格的培訓、緊張的考試, 許老師成為了運動課和個別訓練課的老師。

很多特教老師的手上、胳膊上、甚至腿上都有孩子的齒痕, 許老師也不例外, 手上有一道明顯的疤痕, 是一個叫樂樂(化名)的孩子留下的“紀念”。

樂樂來校上課的時候, 有嚴重的攻擊行為,

結果許老師剛一接觸樂樂, 就被在手上抓了一把, 手背當時就被孩子抓破了。 許老師並沒有責怪孩子, 與孩子拉近關係和孩子的學習意願相關。

樂樂從小是舅舅帶大的, 所以不管怎麼教, 樂樂一直不叫許冠軍“老師”, 而叫“舅舅”, 一聲聲稚嫩的“舅舅”, 讓許老師感受到他不僅是這些孩子們的老師, 也是這些孩子們的親人。

許老師說, 雖然孩子們可能聽不懂你說的話, 不能和你進行眼神交流, 但他們可以感知到你是否真心喜歡他, 孩子是簡單純潔的, 你的付出和真心, 孩子一定會感受得到。

和週末難得的放鬆休息相比, 許老師一上課就滿血復活。 這不, 許老師正在給家長帶來正能量滿滿的課程。

好啦, 接下來我們進入學習狀態,

到底什麼是泛化?

我們先來舉個“栗子”!

“狗”的泛化

李太太帶著她的寶貝珊珊在院子裡玩, 忽然來了一隻多毛的、四隻腳、耳朵上下動的、友善的在叫的動物。

她指著對姍姍說:這是“狗”, 另一方面珊珊看了狗以後也對媽媽說, “狗”, 雖然音很不准但大致也差不多。

經過幾次以後, 姍姍會說:“狗”。 事後看到同類的動物她就會說“狗”。

有一天珊珊在出去玩的時候, 意外被狗咬傷, 雖然痊癒, 但從此以後她就害怕小狗。 也開始害怕其她動物甚至害怕布制的玩具動物。

簡單認識了泛化後, 下面我們再用威廉姆斯太太的故事分析一下, 不同的泛化後果, 可能產生的不同結果。

威廉姆斯太太的故事

威廉姆斯太太已經在一家護理院呆了一年,

但是對護士們來說她倒像是在那兒待了一輩子。 不管什麼時候只要威廉姆斯太太看到護士小姐, 就開始抱怨起周圍的事物包括她的食品、房間、其她病人、四周的吵雜聲或是她的關節炎。

護士們總是耐心的聽她的抱怨並試圖安慰她。 但一年下來了, 她的抱怨越來越多, 直到最後在她的眼裡就沒有什麼東西是好的了。

心理學家告訴護士...

可以通過改變與威廉姆斯太太交流的方式來改變她的行為, 他讓護士們做的三件事:

第一, 不論何時看見威廉姆斯太太, 都要馬上對她說些積極的事情;

第二, 不管什麼時候威廉姆斯太太自己說了什麼好事, 護士必須馬上放下手頭的工作, 對她微笑並主動傾聽, 對她所說的事情表示關注,

而且只要威廉姆斯太太是在說積極的事兒, 護士就應該堅持注意聽下去;

第三, 只要威廉姆斯太太一開始說那些消極的事, 護士就可以藉故離去或者裝作當時很忙而無法傾聽, 但她只要她一停止抱怨並講些積極的事護士就重新停止工作以注意她的談話。

通過前提、行為、後果

分析不同的結果

前提 → 行為 → 後果

護士出現 威廉姆斯太太抱怨 護士對其加以關注

結果:

下次見到護士時, 威廉姆斯太太更可能開始抱怨。

前提 → 行為 → 後果

護士出現 威廉姆斯太太談論積極的事 護士對其加以關注

結果:

以後見到護士時, 威廉姆斯太太更有可能說積極的事。

前提 → 行為 → 後果

護士出現 威廉姆斯太太抱怨 護士不予注意

結果:

以後見到護士時,威廉姆斯太太可能很少對護士抱怨。

所以,在訓練情景之外,所有相關的刺激出現時都會出現的這種行為便都是泛化。

結果呈現:

以後見到護士時,威廉姆斯太太可能很少對護士抱怨了。

工作人員用差別強化的方法增加她有意義交談的次數和減少抱怨的次數。但只有當威廉姆斯夫人在所有的情況下對所有同他說話的人都能進行有益的交談並且減少對他們的抱怨時她的行為才算得到了泛化。

要達到這個目的所有的工作人員、探視者、養老院的其他老年人都必須對威廉姆斯夫人進行一致性的差別強化。

只要有人以注意來強化她的抱怨她就會繼續抱怨,與這些人或其他人的有益交談就會減少。

所以心理學家不但要教給工作人員對威廉姆斯夫人進行差別強化,還要教給他們在所有時間裡都對她進行差別強化,這樣才能使威廉姆斯夫人的行為改變泛化。

心理學家建議還應該給威廉姆斯夫人的家人開個會,告訴他們差別強化的重要性以及怎樣進行差別強化,最後還要教護士們怎樣監督其他老年人不理會威廉姆斯夫人的抱怨而關注與她進行有益的交談,直至威廉姆斯夫人的這個行為改變得到了泛化。

關於這個故事的泛化,您聽懂了嗎?如果還不明白,沒關係...

明天還有關於小朋友更具體的泛化事例奉上,敬請期待...

結果:

以後見到護士時,威廉姆斯太太可能很少對護士抱怨。

所以,在訓練情景之外,所有相關的刺激出現時都會出現的這種行為便都是泛化。

結果呈現:

以後見到護士時,威廉姆斯太太可能很少對護士抱怨了。

工作人員用差別強化的方法增加她有意義交談的次數和減少抱怨的次數。但只有當威廉姆斯夫人在所有的情況下對所有同他說話的人都能進行有益的交談並且減少對他們的抱怨時她的行為才算得到了泛化。

要達到這個目的所有的工作人員、探視者、養老院的其他老年人都必須對威廉姆斯夫人進行一致性的差別強化。

只要有人以注意來強化她的抱怨她就會繼續抱怨,與這些人或其他人的有益交談就會減少。

所以心理學家不但要教給工作人員對威廉姆斯夫人進行差別強化,還要教給他們在所有時間裡都對她進行差別強化,這樣才能使威廉姆斯夫人的行為改變泛化。

心理學家建議還應該給威廉姆斯夫人的家人開個會,告訴他們差別強化的重要性以及怎樣進行差別強化,最後還要教護士們怎樣監督其他老年人不理會威廉姆斯夫人的抱怨而關注與她進行有益的交談,直至威廉姆斯夫人的這個行為改變得到了泛化。

關於這個故事的泛化,您聽懂了嗎?如果還不明白,沒關係...

明天還有關於小朋友更具體的泛化事例奉上,敬請期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