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搞這種東西總有一天會出事!”習近平為何反復強調要堅決反對圈子文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要把党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 堅決反對和防止圈子文化、碼頭文化。 圈子文化是一種與現代政治文明相背離的病態政治文化。 加強党的政治建設, 必須蕩滌黨內政治文化的霧霾, 祛除圈子文化對黨內政治生活的消極影響。

早在2014年初, 習近平總書記就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指出:“黨內決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 決不能搞小山頭、小圈子、小團夥那一套, 決不能搞門客、門宦、門附那一套, 搞這種東西總有一天會出事!有的案件一查處就是一串人, 拔出蘿蔔帶出泥,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形成了事實上的人身依附關係。

在黨內, 所有黨員都應該平等相待, 都應該平等享有一切應該享有的權利、履行一切應該履行的義務。 ”

圈子文化是在中國獨特的歷史傳統、社會心理基礎上形成的。 在漫長的自然經濟、宗族傳統、儒家群體主義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下, 中國人喜歡以地緣、學緣、業緣為紐帶, 形成各種老鄉圈、戰友圈、同學圈等小範圍的社會關係, 並借助這種圈子關係展開各種社會生活。 當這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生活進入群體意識層面並加以固化後, 就產生了圈子文化。 在其影響下的人們堅信, 一個人在圈子中, 就能得到保護和發展, 反過來, 就會被別人所漠視。

中國共產黨成長於中國社會,

短期內很難與歷史傳統、市俗生活徹底割離, 加之圈子文化具有很強的歷史慣性, 極易對黨內政治生活造成侵襲干擾。 一段時間以來, 黨內曾出現以秘書、親戚、同鄉、同學或上下級等為鏈條的各種圈子, 給嚴肅的黨內政治生活帶來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比如, 在遼寧省委原書記王瑉的帶頭和縱容下, 當地一度圈子文化盛行, 拉幫結派流行, 跑官賣官暢行, 嚴重危害了黨內政治生態。

圈子文化不顧黨和人民的利益, 將庸俗的人際關係作為基本規則。 面對問題時, 以關係的親疏遠近作為處理依據, 不深究是非善惡, 不恪守黨性原則, 對“圈中人”的過錯避重就輕、文過飾非、姑息遷就。

圈子文化破壞党的集中統一, 唯“老闆”“大哥”馬首是瞻。

追求關係的親密, 越隨意庸俗, 越覺得關係堅固穩定, 越有江湖義氣越顯得忠誠可靠。 “老闆”、“老大”、“大哥”、“兄弟”、“誰的人”、“跟誰幹”等稱謂和習慣用語, 更是江湖習氣的直接表達。

圈子文化無視黨的制度和規矩, 遵從潛規則。 圈子文化也講規矩, 但這種規矩是與党的制度完全背離的潛規則, 即關係力量大於制度威力。 圈子關係可以疏通政治權力, 可以變通法定程式, 還能快速獲取利益。 如果人們高度認同潛規則的有效性, 將會消解黨內制度的權威性與公正性。

一段時間以來, 某些地方出現的政令不通、塌方式腐敗、幹部選任的逆淘汰、組織紀律的消解等都與圈子文化有著內在的聯繫。 其對政治生態的破壞性不僅體現在黨內,

甚至還蔓延至社會領域。 如果不加以糾正, 會使整個社會形成不健康的政治文化心理, 從而對國家政治生活造成巨大破壞。

祛除圈子文化, 需要大力弘揚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尤其要對圈子文化中的利己主義亮劍, 克服圈子文化侵襲, 在為民、務實、清廉的文化底色上, 書寫共產黨人的優秀政治文化。

摒棄圈子文化, 關鍵還在體制的改革和制度的完善。 民主議事、民主決策、執紀監督、責任追究、社會監督等制度體系要更加科學嚴密, 權力運行各環節更有效銜接, 使各種圈子在透明高效的制度面前無處遁形, 最終使圈子文化失去其存在空間。 制度的最高形態是法治, 黨紀國法是最清晰的權力的運行規範,

也是政治文化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幹部選拔任用制度, 各級黨委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 以及領導幹部親屬及身邊工作人員管理制度等, 都是反對圈子文化的利器, 將這些制度加以法治化, 用法治管圈子, 才能最終祛除圈子文化的消極影響。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這一目標的達成, 要求堅持和加強党的全面領導, 必須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準, 必須保證全黨服從中央, 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關係政治、幫派政治、暗箱操作等圈子文化不僅與現代政治文明格格不入, 而且還破壞了党的集中統一,降低了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準,必須在加強党的政治建設過程中逐漸祛除。

(作者為中共蚌埠市委黨校副教授)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欄目主編:王珍 文字編輯:王珍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邵競 而且還破壞了党的集中統一,降低了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準,必須在加強党的政治建設過程中逐漸祛除。

(作者為中共蚌埠市委黨校副教授)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欄目主編:王珍 文字編輯:王珍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邵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