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圍觀」宣化古城被評為張家口“最美古建築”榮譽稱號,名副其實~

近日

宣化又得一個榮譽稱號

↓↓↓

最美古建築

看到這個榮譽稱號的宣化人

都會不約而同地說

名副其實

接下來我們瞭解一下

這個榮譽稱號是如何產生的

↓↓↓

為全面展示張家口市良好形象, 張家口市於2017年4月正式啟動“美麗河北·最美張家口”主題宣傳活動, 活動共涉及22家市直單位, 共選樹30項“最美”, 包括20項“最美人物”和10項“最美景物”。 經過各部門組織推薦、網路和微信投票, 宣化古城被中共張家口市委宣傳部授予2017張家口“最美古建築”榮譽稱號。 (武世平)

宣化獲得

【最美古建築】榮譽稱號

的依據在這裡

↓↓↓

聲通天籟·清遠樓

清遠鐘樓位街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 這是一座宏偉樓閣若鶴立雞群, 素有“第二黃鶴樓”美稱。 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年), 建成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 據《宣府鎮志》記載, “成化壬寅, 都禦史秦級建。 ”清乾隆九年(174年)和 1984年兩次大修。 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一座重簷多角十字脊歇山頂式木結構建築。 它建在南北長26米、東西寬28米、高8米的長方形城臺上, 通高25米。 外觀三層, 內部實為兩層, 面闊三間, 進深六椽, 前後抱廈, 平面呈‘十’字形。 首層內柱八根, 包砌於牆體之中。 整個建築柱網佈局靈活,

不拘泥于成法。 抱廈的做法增添了建築外形的秀麗。 屋頂由幹頂層斗拱出跳多, 而二層尾簷坡度平緩且無飛椽, 看起來整個頂層屋頂顯得大於二層層簷, 立面造型異常輕巧挺勁。 正所謂“鬥角玻題, 突然淩空”。

清遠鐘樓頂簷下現存匾額四塊,

南日“清遠樓”, 為清乾隆都督李偉書, 東日“聳峙岩疆”, 北日“聲通天籟”, 西日“震靖邊氛”, 是著名書法家吳偉所書。 一樓內置石碑兩幢, 西為明都察院都禦史楊檻撰《宣府鐘樓記》, 東為吳偉撰《重修清遠樓記》, 分別記述了清遠樓始建與重修的經過。 二樓內4根通天柱蔔, 懸掛著明嘉靖十八年鑄造的八卦“宣府鎮城鐘”一日, 據《宣化縣新志》記載, “都禦史郭登庸置鐘其蔔。 ”銅鐘身高2.5米, 口徑1.7米, 重約萬斤。 鐘聲洪亮, 聲傳性強, 能達20公里, 頗負盛名。 《宣化府志》記載, ‘鐘鼓之設曆禁令、斯司曉、防奸究。 ”用手一拍, 便可發出嗡嗡的回音。 傳說這是一口神鐘, 鳴鐘報警, 其聲可達京城。

城台下部以條石包砌群肩, 上部以青磚包砌台身。 門洞五券五伏, 筒形拱頂為二圓心券, 中央微凸, 拱洞相交成彎隆頂, 並以青磚砌成八瓣蓮花圖案。 南與昌平, 北與廣靈, 東與安定, 西與大新四門通衙。 券洞內500年前的縱橫交織著的兩道鐵輪車轍清晰可見, 可想當年車轅驟、馬蕭蕭、鞭聲盈耳、市井繁茂之景象!宣化清遠樓就像是一位歷史老人, 從誕生到今天,500多年的鳳雨滄桑,都珍藏在它的記憶裡。

神屏京翰·鎮朔樓

鎮朔樓又名鼓樓。距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它始建於明代早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朔樓建在墩台之上,墩台下有南北相通的城門,整個建築通高25米,南北長28米,東西長38米,占地面積1052平方米。是一座九脊、歇山頂 樓閣式 木結構建築。

鎮朔樓頂簷下南北各有一塊木質牌匾,現在大家順著我的手的方向 向上看,北側是我們宣化的鎮城之寶——“神京屛翰”的大匾。長6.6米,高2.4米。是清高宗乾隆皇帝于清乾隆十年(西元前1745年)巡視塞北,途徑宣化時,御筆親書的。“神京”是指清代國都北京。“屛翰”意思是屏障,喻意宣化是北京的屏障,也一語道明瞭宣化重要的軍事地理位置。

大匾邊框刻出騰雲飛舞,姿態各異的出海蛟龍,出神入化、刻工精細,烘托出乾隆皇帝蒼勁有力的“神京屛翰”四個大字,盡顯王者風範 。 鎮朔樓南側是1987年複製的“鎮朔樓”大匾,原始大匾是出自清代乾隆年間宣化知府王者輔的手記。

鎮朔,是鎮守北方的意思。鎮朔樓的得名,源於明永樂七年,鎮守宣府鎮的總兵佩“鎮朔將軍印”一事。當時全國共有總兵62員,掛“將軍印者”僅有8名。而其中之一就有宣府鎮的鎮朔將軍。所以可見宣府鎮的軍事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鎮朔樓二樓,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1987年複製長2.2米,直徑1.45米的大鼓, 它的作用是“以司昏曉”主管報時,讓全城百姓知道時間的早晚。鎮朔樓始建初期,二樓有計時的流沙漏刻,根據漏刻的流沙高度來打更鼓,晚上7點鼓聲一響叫“淨街”。這時城門關閉,不准再出入宣化城。鼓聲還用以喜慶農業豐收、重大節氣到來,險情之時,鐘聲報急,鑼鼓齊鳴。

拱衛神京·拱極樓

拱極樓是宣化南城門樓,又稱昌平門樓,明代稱著耕樓,清同治年間改稱拱極樓,意為拱衛神京,保衛北方邊境,阻擋外來侵略。

建於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重修于清雍正年間,高24米,下有南北走向通道,原與古城牆連為一體,與清遠(鐘樓)、鎮朔(鼓樓)二樓在同一軸線上,是宣化門戶的象徵。拱極樓在1982年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聖境·柏林寺

柏林寺位於張家口市宣化區崞村鎮柏林寺村南柏。林寺原來叫做石佛寺,寺內大大小小的佛像共有300餘尊,而且寺內的佛像、佛洞和石塔都是由同一塊石頭雕鑿成的。後來柏林寺附近長了許多的柏樹,古柏參天,特別的美,又更名為了柏林寺。柏林寺始建於北魏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由於其建築、石窟和古塔保存的比較完整2013年的時候被列入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我們走進柏林寺時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上下兩層的磚木結構,上方稱做大雄寶殿,下方稱做三宮聖境,晚於洞窟,建于清嘉慶五年,玲瓏別致,肅穆典雅。三宮聖境洞內是大願地藏王菩薩塑像。下麵較小的是天宮、地宮和水宮的塑像。大雄寶殿上方的石窟就是佛洞,按照順序分別稱為東佛洞、中佛洞以及西佛洞。東佛洞的主佛是藥師佛,四壁浮雕小佛共有108尊。柏林寺塔聳立在東佛洞洞頂,此塔高約12米,五級八面。

走近了可以看到塔身上遍佈這佛像等雕刻,共有88尊,或立或坐,刻工簡潔明快,惟妙惟肖,88位佛曾對佛教做出了突出貢獻。中佛洞又稱千佛閣,主佛是燃燈佛祖。西佛洞室內共有55尊佛像,端坐在正中間的是創建佛教的釋迦牟尼佛,左邊的是文殊,右邊的是普賢兩位菩薩。柏林寺又有優質礦泉水(已經國家鑒定),從麥飯後岩隙中湧出,被當地人稱為“神水”。這裡的一佛一洞,一石一泉,一草一木,都被神話,都充滿了動人的故事和傳說!

古城雄姿·大新門

宣化城原有七門,南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門,北有廣靈、高遠二門,東有定安,西有泰新各一門,明靖難之變後,谷王離宣時將宣德、承安、高遠三門堵塞,只留四門。明永樂二十二年修建了城樓四座,角樓四座,四門外築甕城,甕城週邊月城,月城外挖隍塹、設吊橋,南城門外還築有一有座關城,周長四裡。此外,城外四角築高臺,建懸樓。城外四周建有護城台22座,駐有士卒守衛,與守城的兵丁遙相呼應,構成了完整的防禦體系。明正統五年在夯土城牆外包砌了一層灰磚。宣化城在漫長的歲月裡經歷了不計其數的修築,是我國現存的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城牆之一。

為保護古城這一歷史文化遺產,再現宣化軍事重鎮和歷史文化名城風貌,發展歷史文化旅遊資源,2005年6月,宣化區委、區政府啟動了“愛我宣化,修我古城”社會公益活動,掀起了保護文化遺產、建設精神家園的熱潮,正式拉開了宣化古城修復工程的序幕。目前,已經完成了大新門城台、城門樓複建,城牆修復及城牆西北角角樓的修復工程,整治了以大新門為中心的西城垣環境帶。

複建的大新門城樓為九脊歇山頂樓閣式木結構建築,城台底部長34米,寬18米,大新門城樓通高25米。

為了展示古城牆歷史的防禦功能,我們在城牆敵臺上還複製了5門明代鑄鐵大炮。大鐵炮長2.6米,口徑0.16米,重1680公斤。在城牆上還豎有一面古代戰旗,用來固定旗杆的兩塊石頭,名為夾杆石。夾杆石是明代遺存,是城牆上的重要歷史文物,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歷史滄桑·遼墓壁畫

墓址在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裡村。墓主為遼檢校國子監祭酒兼監察禦史張世卿。墓室四壁和頂部均繪有壁畫,共有壁畫約86平方米。壁畫描繪了墓主人生前的豪華奢侈生活,有出行、伎樂、宴飲等場面。

其中《散樂圖》描繪由12人組成的樂隊和舞蹈者。樂器有排簫、大鼓、腰鼓、琵琶等。最前面當中的一人著長袍,穿高腰靴,正在表演。墓頂繪星象圖,它以中國古代二十八宿為主,吸取古代巴比倫黃道十二宮之說,組成了中外合壁的星圖。壁畫內容豐富,人物比例正確,姿態生動,線描挺勁,色彩鮮豔,年代準確。張世卿墓壁畫是遼代末年漢人墓葬中最精采的。

熠熠生輝·時恩寺大殿

時恩寺,坐落在宣化巍峨的鼓樓腳下。它始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為土木之變後,明王朝整頓邊防時期在宣化興建的重要寺院之一,也是明、清兩代宣化城內較大的寺院之一,對研究宣化地區的宗教文化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時恩寺原為兩進四合院佈局,原有山門、天王殿、東西配殿、鐘鼓樓等建築,但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破壞,所以現在僅存的只有眼前的時恩寺大殿了。

時恩寺大殿為單簷九檁(lin)廡(wu)殿頂木結構建築,面闊五間19.2米,進深三間12米,通高10.3米,斗拱為單翹單昂五踩斗拱,瓦頂為綠琉璃瓦頂。大殿前出單簷六檁卷棚歇山式抱廈,與大殿以勾連搭形式連接在一起,無斗拱,為清代增進,面闊五間13米,進深三間5米。它整體設計獨具匠心,結構精美,是目前宣化僅存的一座廡殿頂建築。那廡殿頂又是什麼呢?大家別著急,聽我慢慢講。來,請大家看我手指的方向。廡殿頂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稱四阿頂,也叫五脊殿。它在古城宣化曾有的眾多廟宇中享有著特殊地位。盡顯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因大殿建築風格獨特,大殿外觀古樸莊重,氣勢恢宏。我國許多的古建築專家都曾到宣化考察,諸如羅哲文、祁英濤、鄭孝燮(xie)等先生,他們都對時恩寺大殿給予高度評價。

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宿白先生在參觀了時恩寺之後曾撰文指出,宣化歷史悠久,古代廟宇眾多,時恩寺大殿有著十五世紀甚至更早的建築風格,因此有著很高的文物價值。但由於年久失修,時恩寺大殿破損嚴重。經批准後,宣化區委、區政府從05年起對它開始搶救性修復。將時恩寺修繕一新,開放利用。在修繕之後,為時恩寺聘請了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淨慧長老,和其弟子普聞法師來住持管理寺院,弘揚佛教文化,讓更多的人瞭解佛教、走進佛教,將佛教的發展、弘法與當地人民的生活緊密聯繫,使佛法的觀念深入人心。還給信徒們提供一個良好修行的道場,帶領居士正常開展法務活動,運用其多方面職能,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更好的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並在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方三大寺·清真南大寺

清真南大寺位於宣化區,廟底街49號,是宣化區內五座清真寺中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全國前一百座清真寺之一,它與北京牛街清真寺、包頭清真大寺合稱為北方三大寺。有較高的知名度。

該寺始建於1403年明永樂時期,占地十餘畝。在正德年間,由於南大寺破舊了,就進行了第一次修復,又於清宣統三年進行第二次。此後,又在2007年進行了第三次原貌修復和重新彩繪。儘管是多次的修復,但並沒有過多的改變它的原貌。也就是說啊,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南大寺與它初建時的樣子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它所反映的依舊是當時的建築風格,依舊是當時的文化。

清真南大寺座西朝東,是一座採用層層遞進的明清傳統建築風格的大院落。首先,我們穿過寬敞的門廳,迎面而來的就是這座小小的石砌三孔拱橋,它呢,與其他的古建不同,拱橋很短,橋的西面幾乎直接與省心樓相連接。

省心樓也是邦克樓,每到禮拜時間,阿訇就會在二樓召喚穆斯林前來禮拜。

省心樓是傳統的閣樓式結構,分上下兩次,從下往上逐漸收縮,在頂樓形成六角攢尖塔,給人一種升騰向上的視覺效果。在省心樓的灰牆紅柱青瓦的襯托下,顯得咱們這古樓格外的迷人。

神秘莊重·百年天主教堂

宣化天主教堂始建於1904年,在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大清國國力日衰《中英南京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國門大開,為外國傳教士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此後,宣化有了常住本常神甫。由於宣化地區信教人數增多,宣化被升為總堂。

在清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由樊國梁神父主持修建。光緒五年(西元1879年)都士良神父將宣化總堂擴建。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七月該堂被義和團焚燒。光緒三十年用庚子賠款1萬兩白銀重建宣化大堂。庚子賠款一方面是重建大堂,另一方面開始發展教徒,到1926年發展到近三萬人!

1935年進行過大修,它由傳教士中的法國建築師規劃設計並組織建造的,是一座歐洲風格的哥特式建築,現發展為張家口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在當時,傳教士的外籍身份無法融入中國傳統社會,這些傳教士採用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如直接在圓形窗洞內鑲上一個很有中國傳統韻味的木質花欞窗,表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更易於中國民眾所接受,它設計獨特,工藝精細,內部結構別致,彩繪圖案古樸嚴肅,具有典型的法國天主教堂的造型特徵。

九五之尊·五龍壁

清遠樓東面的宣化科技職業學院,原是彌陀寺舊址,這裡完整的保存著一座磚雕五龍壁,它是全省唯一一座省級重點保護影壁文物。五龍壁約建于明代,全高4.5米,寬4米,上方是朵朵祥雲繚繞,下面是滾滾波濤,中間是五條巨龍騰飛。影壁的須彌座束腰上還雕刻著11種走獸,它們姿態各異,形象逼真。護欄上雕刻有喜鵲登梅、鴛鴦戲水、猴子摘桃等14幅圖案,方磚心兩側刻有牡丹花、石榴花、荷花等14幅花卉圖案和兩幅寶瓶圖,斗拱版上刻有團龍圖等,總共61幅小圖案襯托著五龍圖這幅大圖案,呈現出一種極為祥和安逸的氣氛。

宣化人似乎並不滿足於固守這種古樸的祥和與安逸,企盼古城騰飛的願望更為強烈,於是在三座古樓的西面新建了一座九龍壁,以其宏大的氣魄昭示著宣化的美好未來。請大家跟我一起來到九龍壁前,九龍壁高5.9米,厚1.6米,長24米,由6266塊特質的七彩琉璃構件砌築而成。壁面建在須彌座上,均勻協調的分佈著九條五趾龍。龍的上方是藍色的朵朵祥雲,下面是綠色的滾滾波濤,九條彩色各異的巨龍在天水之間,在山石之間,有的飛躍狂舞,有的搏浪戲珠,有的騰雲駕霧,有的倒海翻江,整座壁面除了正面和背面為九條龍之外,還有行龍、團龍、正龍、側龍、盤龍、坐龍、長龍、降龍621條,共639條,組成一幅巨大的龍的畫卷。請大家隨著手指往上看,九龍壁壁頂採用宮殿建築風格,呈皇宮廡殿式。角脊上修飾著一仙五獸,依次是仙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兩個山牆,東面是一輪冉冉升起的太陽,西面是一輪滿月,寓意“日月同輝,乾坤浩蕩”,整座九龍壁將天水、日月、山石、龍獸融為一體,體現了不同的思想和藝術境界。

佛真猞猁迤邏尼塔

佛真猞猁迤邏尼塔位於河北宣化區塔兒村西側,興建于遼天慶七年(1117年)。石條墩台高1.9米,周長33米,墩台呈八角形。塔基的南面有七級石階通塔基面,有十三層六棱實體磚。

塔體通高20米,在塔的南面靠下方鑲嵌方磚一塊,鐫刻陽文:《佛真猞猁迤邏塔》和《維天慶七年歲次》字樣,現基本保存完整。2001年2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兵家重地·青邊口

青邊口,南距宣化20公里,西鄰大境門15公里,是通往塞北的重要隘口,屬兵家必爭之地。好幾朝代,都選中這裡修築長城,最早是戰國趙長城,以後是北魏,北齊長城,最後是明長城。

邊口城始建于明初,據史書記載,明洪武二年春,大將軍常遇春在常峪口病故,其子常茂,承其父業,繼續統兵證討朔方。據說,常茂曾在此地降服了一位武藝高強、占山為王的好漢秦邊虎,常茂臨走,留下秦邊虎在此鎮守,起土為城。後為,這個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以後演變成了青邊口。

依山傍水·護福寺

護福寺,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塔村鄉王家窯西南1.5公里的連家寨山,占地約0.5平方公里,據傳該寺始建于明朝,清嘉慶年間重修,順山勢沿林蔭古道曲徑蜿蜒而上,行至山腰處,半崖底有一水簾洞,一股清水從洞口石獅子嘴中噴出現經鑒定為“鍶”型礦泉水,可直接飲用,洞口上的二坡山,建有水母宮大殿,門匾上書“淋陶洞”三個大字,殿內供奉水母奶奶神像,故俗稱奶奶廟,兩位龍王陪伴左右水母宮上建有西畫廊,三間是觀音大寺,內塑送子觀音神像,在水母宮北側沿來道穿過正面的走廊攀階而上到寺院,進入山門內,園中南北各建一小巧樓閣,南邊為鼓樓,北邊為鐘樓,上掛有500公斤鉄鐘一口。

院內共有大殿禪房十九間,北正房三間為佛堂,內塑大肚米勒佛銅像和釋迦牟尼佛像。西殿十一間,中央大殿三間稱泰山大殿供奉碧霞元君(泰山聖母),大殿兩側配房八間,是住寺僧人食宿的地方,南方五間為伙房,專供趕會,拜佛求神的遊人食宿,院的東面建一青瓦花牆,院內古榆參天大殿雕樑畫棟,綠椽紅檁,貓頭青瓦,金碧輝煌,院外縱山峻嶺,樹木茂盛,鬱鬱蔥蔥,真個建築內外輝映,依山傍水,錯落有致,來到此地如入仙人聖境,給人悠悠欲仙之感。

鬼斧神工·玄空寺

玄空寺位於宣化城北約2.5公里處的解放軍某部隊院內,是一座建在山腰中的古代寺廟。這裡四面環山,景色迷人。整個建築充分利用山壁的空間,設計巧奪天工,美觀的造型,合理的結構,無不向後人展示了古代漢族勞 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懸空寺又名玄空寺,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恒山懸空寺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做過修繕。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

玄空寺 一般的寺廟都建在平地上,而玄空寺卻建在山腰,懸在半空。玄空寺位於宣化城北約2.5公里處的北山之穀,曾經香火旺盛,遠近聞名,是一座神秘的寺廟。

風采依舊·立化寺

立化寺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城西南豆腐市街(原塔兒街)南側,現僅存立化寺塔一座。該塔為五級八面,樓閣式磚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組成,通高15米。全塔造型別致新穎,工藝精細纖巧,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據考證,立化寺始建於元代大德年間,清代道光年間重修。

珠聯璧合·文武廟

文廟又稱孔廟,宣化歷史上有兩座文廟。一座建在現宣府大街消防隊東側,明代宣德七年(西元1432年),由宣府鎮總兵官鎮朔將軍譚廣所建,明萬曆二十三年(西元1595年)宣府巡撫王象乾擴建,建築等級很高,建築規模宏大。另一座位於大北街孔廟巷,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西元1899年),廟內供奉的主神是被封為“至聖先師”、“文宣王”的孔子。

武廟又稱武成王廟,宣化武廟建在鎮朔樓東南武廟街(宣化第六中學院內)。據宣化志書記載:武成王廟是遼金時舊廟,是宣化最古老的寺廟之一,明清兩代多有修建。唐高宗李治敕封薑子牙為“武成王”,明代以前武廟中供奉的主神是“武成王”。

察哈爾省民主政權舊址

在古城高樓林立最繁華鬧市區的宣府大街64號,有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中國傳統三進四合院形式的建築群,占地面積6757平方米。

最具特色的是中院,建於1902年,由法國傳教士設計,哥特式的小二樓由盛行於西方的紅色鐵瓦楞板覆蓋,磚柱、簷廊均有西方建築風格,灰牆紅頂、幽深回廊,格外莊嚴華貴。

直隸省立第十六中學禮堂

在百年名校宣化一中的校園內一座具有西方建築風格的民國初期大禮堂特別引人注目,她就是河北省文物保護單——直隸省立第十六中學禮堂。

它的前身是創建於西元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的柳川書院。創建146年後,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隨著新型教育的興起,在柳川書院的舊址上創辦了宣化府的第一所中學校,名為“宣化府中學堂”。1913年改名為直隸省立第十六中學,直隸省立第十六中學禮堂就是在這一時期興建的。禮堂坐北朝南,高大精美的門額上書“中學校”三個大字,大字上方繪有一個鐘錶,時針指向八點,喻意莘莘學子們就象早晨八點的太陽共同托起祖國的未來,攜手共創明天的輝煌。

隆重莊嚴·居士林

宣化居士林組織于1991年初創,是張家口市第一處開展佛事活動的場所。位於宣化北高速收費站西側的崇秀街,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

走進玲瓏俊美、威嚴聳立的山門,依次是精美的鐘鼓樓、寬敞的天王殿、宏偉的大雄寶殿、肅靜的東偏殿和西偏殿、雅致的北東殿及北西殿、規整的禪房、潔淨的客堂及十幾間寮房等。

張垣魁寶·馬宅

宣化區大北街,有一座建於清代中後期的宅院---馬宅。它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占地面積7500平方米,是清代宣化富商馬氏家族修建的一處宅院,也是宣化至今保存面積最大的古代民居。

馬宅還建有牌坊和旗杆。在馬宅院外有建於清光緒年間的一座四柱三樓木牌坊,牌坊上匾額北曰“聖旨”,南曰“樂善好施”。馬宅是宣化目前現存四合院建築中規模最大,民間建築裝飾工藝完好、富有代表性的一個建築群。儘管馬宅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它依舊體現了古代先人智慧。

從誕生到今天,500多年的鳳雨滄桑,都珍藏在它的記憶裡。

神屏京翰·鎮朔樓

鎮朔樓又名鼓樓。距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它始建於明代早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朔樓建在墩台之上,墩台下有南北相通的城門,整個建築通高25米,南北長28米,東西長38米,占地面積1052平方米。是一座九脊、歇山頂 樓閣式 木結構建築。

鎮朔樓頂簷下南北各有一塊木質牌匾,現在大家順著我的手的方向 向上看,北側是我們宣化的鎮城之寶——“神京屛翰”的大匾。長6.6米,高2.4米。是清高宗乾隆皇帝于清乾隆十年(西元前1745年)巡視塞北,途徑宣化時,御筆親書的。“神京”是指清代國都北京。“屛翰”意思是屏障,喻意宣化是北京的屏障,也一語道明瞭宣化重要的軍事地理位置。

大匾邊框刻出騰雲飛舞,姿態各異的出海蛟龍,出神入化、刻工精細,烘托出乾隆皇帝蒼勁有力的“神京屛翰”四個大字,盡顯王者風範 。 鎮朔樓南側是1987年複製的“鎮朔樓”大匾,原始大匾是出自清代乾隆年間宣化知府王者輔的手記。

鎮朔,是鎮守北方的意思。鎮朔樓的得名,源於明永樂七年,鎮守宣府鎮的總兵佩“鎮朔將軍印”一事。當時全國共有總兵62員,掛“將軍印者”僅有8名。而其中之一就有宣府鎮的鎮朔將軍。所以可見宣府鎮的軍事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鎮朔樓二樓,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1987年複製長2.2米,直徑1.45米的大鼓, 它的作用是“以司昏曉”主管報時,讓全城百姓知道時間的早晚。鎮朔樓始建初期,二樓有計時的流沙漏刻,根據漏刻的流沙高度來打更鼓,晚上7點鼓聲一響叫“淨街”。這時城門關閉,不准再出入宣化城。鼓聲還用以喜慶農業豐收、重大節氣到來,險情之時,鐘聲報急,鑼鼓齊鳴。

拱衛神京·拱極樓

拱極樓是宣化南城門樓,又稱昌平門樓,明代稱著耕樓,清同治年間改稱拱極樓,意為拱衛神京,保衛北方邊境,阻擋外來侵略。

建於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重修于清雍正年間,高24米,下有南北走向通道,原與古城牆連為一體,與清遠(鐘樓)、鎮朔(鼓樓)二樓在同一軸線上,是宣化門戶的象徵。拱極樓在1982年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聖境·柏林寺

柏林寺位於張家口市宣化區崞村鎮柏林寺村南柏。林寺原來叫做石佛寺,寺內大大小小的佛像共有300餘尊,而且寺內的佛像、佛洞和石塔都是由同一塊石頭雕鑿成的。後來柏林寺附近長了許多的柏樹,古柏參天,特別的美,又更名為了柏林寺。柏林寺始建於北魏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由於其建築、石窟和古塔保存的比較完整2013年的時候被列入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我們走進柏林寺時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上下兩層的磚木結構,上方稱做大雄寶殿,下方稱做三宮聖境,晚於洞窟,建于清嘉慶五年,玲瓏別致,肅穆典雅。三宮聖境洞內是大願地藏王菩薩塑像。下麵較小的是天宮、地宮和水宮的塑像。大雄寶殿上方的石窟就是佛洞,按照順序分別稱為東佛洞、中佛洞以及西佛洞。東佛洞的主佛是藥師佛,四壁浮雕小佛共有108尊。柏林寺塔聳立在東佛洞洞頂,此塔高約12米,五級八面。

走近了可以看到塔身上遍佈這佛像等雕刻,共有88尊,或立或坐,刻工簡潔明快,惟妙惟肖,88位佛曾對佛教做出了突出貢獻。中佛洞又稱千佛閣,主佛是燃燈佛祖。西佛洞室內共有55尊佛像,端坐在正中間的是創建佛教的釋迦牟尼佛,左邊的是文殊,右邊的是普賢兩位菩薩。柏林寺又有優質礦泉水(已經國家鑒定),從麥飯後岩隙中湧出,被當地人稱為“神水”。這裡的一佛一洞,一石一泉,一草一木,都被神話,都充滿了動人的故事和傳說!

古城雄姿·大新門

宣化城原有七門,南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門,北有廣靈、高遠二門,東有定安,西有泰新各一門,明靖難之變後,谷王離宣時將宣德、承安、高遠三門堵塞,只留四門。明永樂二十二年修建了城樓四座,角樓四座,四門外築甕城,甕城週邊月城,月城外挖隍塹、設吊橋,南城門外還築有一有座關城,周長四裡。此外,城外四角築高臺,建懸樓。城外四周建有護城台22座,駐有士卒守衛,與守城的兵丁遙相呼應,構成了完整的防禦體系。明正統五年在夯土城牆外包砌了一層灰磚。宣化城在漫長的歲月裡經歷了不計其數的修築,是我國現存的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城牆之一。

為保護古城這一歷史文化遺產,再現宣化軍事重鎮和歷史文化名城風貌,發展歷史文化旅遊資源,2005年6月,宣化區委、區政府啟動了“愛我宣化,修我古城”社會公益活動,掀起了保護文化遺產、建設精神家園的熱潮,正式拉開了宣化古城修復工程的序幕。目前,已經完成了大新門城台、城門樓複建,城牆修復及城牆西北角角樓的修復工程,整治了以大新門為中心的西城垣環境帶。

複建的大新門城樓為九脊歇山頂樓閣式木結構建築,城台底部長34米,寬18米,大新門城樓通高25米。

為了展示古城牆歷史的防禦功能,我們在城牆敵臺上還複製了5門明代鑄鐵大炮。大鐵炮長2.6米,口徑0.16米,重1680公斤。在城牆上還豎有一面古代戰旗,用來固定旗杆的兩塊石頭,名為夾杆石。夾杆石是明代遺存,是城牆上的重要歷史文物,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歷史滄桑·遼墓壁畫

墓址在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裡村。墓主為遼檢校國子監祭酒兼監察禦史張世卿。墓室四壁和頂部均繪有壁畫,共有壁畫約86平方米。壁畫描繪了墓主人生前的豪華奢侈生活,有出行、伎樂、宴飲等場面。

其中《散樂圖》描繪由12人組成的樂隊和舞蹈者。樂器有排簫、大鼓、腰鼓、琵琶等。最前面當中的一人著長袍,穿高腰靴,正在表演。墓頂繪星象圖,它以中國古代二十八宿為主,吸取古代巴比倫黃道十二宮之說,組成了中外合壁的星圖。壁畫內容豐富,人物比例正確,姿態生動,線描挺勁,色彩鮮豔,年代準確。張世卿墓壁畫是遼代末年漢人墓葬中最精采的。

熠熠生輝·時恩寺大殿

時恩寺,坐落在宣化巍峨的鼓樓腳下。它始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為土木之變後,明王朝整頓邊防時期在宣化興建的重要寺院之一,也是明、清兩代宣化城內較大的寺院之一,對研究宣化地區的宗教文化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時恩寺原為兩進四合院佈局,原有山門、天王殿、東西配殿、鐘鼓樓等建築,但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破壞,所以現在僅存的只有眼前的時恩寺大殿了。

時恩寺大殿為單簷九檁(lin)廡(wu)殿頂木結構建築,面闊五間19.2米,進深三間12米,通高10.3米,斗拱為單翹單昂五踩斗拱,瓦頂為綠琉璃瓦頂。大殿前出單簷六檁卷棚歇山式抱廈,與大殿以勾連搭形式連接在一起,無斗拱,為清代增進,面闊五間13米,進深三間5米。它整體設計獨具匠心,結構精美,是目前宣化僅存的一座廡殿頂建築。那廡殿頂又是什麼呢?大家別著急,聽我慢慢講。來,請大家看我手指的方向。廡殿頂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稱四阿頂,也叫五脊殿。它在古城宣化曾有的眾多廟宇中享有著特殊地位。盡顯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因大殿建築風格獨特,大殿外觀古樸莊重,氣勢恢宏。我國許多的古建築專家都曾到宣化考察,諸如羅哲文、祁英濤、鄭孝燮(xie)等先生,他們都對時恩寺大殿給予高度評價。

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宿白先生在參觀了時恩寺之後曾撰文指出,宣化歷史悠久,古代廟宇眾多,時恩寺大殿有著十五世紀甚至更早的建築風格,因此有著很高的文物價值。但由於年久失修,時恩寺大殿破損嚴重。經批准後,宣化區委、區政府從05年起對它開始搶救性修復。將時恩寺修繕一新,開放利用。在修繕之後,為時恩寺聘請了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淨慧長老,和其弟子普聞法師來住持管理寺院,弘揚佛教文化,讓更多的人瞭解佛教、走進佛教,將佛教的發展、弘法與當地人民的生活緊密聯繫,使佛法的觀念深入人心。還給信徒們提供一個良好修行的道場,帶領居士正常開展法務活動,運用其多方面職能,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更好的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並在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方三大寺·清真南大寺

清真南大寺位於宣化區,廟底街49號,是宣化區內五座清真寺中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全國前一百座清真寺之一,它與北京牛街清真寺、包頭清真大寺合稱為北方三大寺。有較高的知名度。

該寺始建於1403年明永樂時期,占地十餘畝。在正德年間,由於南大寺破舊了,就進行了第一次修復,又於清宣統三年進行第二次。此後,又在2007年進行了第三次原貌修復和重新彩繪。儘管是多次的修復,但並沒有過多的改變它的原貌。也就是說啊,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南大寺與它初建時的樣子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它所反映的依舊是當時的建築風格,依舊是當時的文化。

清真南大寺座西朝東,是一座採用層層遞進的明清傳統建築風格的大院落。首先,我們穿過寬敞的門廳,迎面而來的就是這座小小的石砌三孔拱橋,它呢,與其他的古建不同,拱橋很短,橋的西面幾乎直接與省心樓相連接。

省心樓也是邦克樓,每到禮拜時間,阿訇就會在二樓召喚穆斯林前來禮拜。

省心樓是傳統的閣樓式結構,分上下兩次,從下往上逐漸收縮,在頂樓形成六角攢尖塔,給人一種升騰向上的視覺效果。在省心樓的灰牆紅柱青瓦的襯托下,顯得咱們這古樓格外的迷人。

神秘莊重·百年天主教堂

宣化天主教堂始建於1904年,在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大清國國力日衰《中英南京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國門大開,為外國傳教士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此後,宣化有了常住本常神甫。由於宣化地區信教人數增多,宣化被升為總堂。

在清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由樊國梁神父主持修建。光緒五年(西元1879年)都士良神父將宣化總堂擴建。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七月該堂被義和團焚燒。光緒三十年用庚子賠款1萬兩白銀重建宣化大堂。庚子賠款一方面是重建大堂,另一方面開始發展教徒,到1926年發展到近三萬人!

1935年進行過大修,它由傳教士中的法國建築師規劃設計並組織建造的,是一座歐洲風格的哥特式建築,現發展為張家口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在當時,傳教士的外籍身份無法融入中國傳統社會,這些傳教士採用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如直接在圓形窗洞內鑲上一個很有中國傳統韻味的木質花欞窗,表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更易於中國民眾所接受,它設計獨特,工藝精細,內部結構別致,彩繪圖案古樸嚴肅,具有典型的法國天主教堂的造型特徵。

九五之尊·五龍壁

清遠樓東面的宣化科技職業學院,原是彌陀寺舊址,這裡完整的保存著一座磚雕五龍壁,它是全省唯一一座省級重點保護影壁文物。五龍壁約建于明代,全高4.5米,寬4米,上方是朵朵祥雲繚繞,下面是滾滾波濤,中間是五條巨龍騰飛。影壁的須彌座束腰上還雕刻著11種走獸,它們姿態各異,形象逼真。護欄上雕刻有喜鵲登梅、鴛鴦戲水、猴子摘桃等14幅圖案,方磚心兩側刻有牡丹花、石榴花、荷花等14幅花卉圖案和兩幅寶瓶圖,斗拱版上刻有團龍圖等,總共61幅小圖案襯托著五龍圖這幅大圖案,呈現出一種極為祥和安逸的氣氛。

宣化人似乎並不滿足於固守這種古樸的祥和與安逸,企盼古城騰飛的願望更為強烈,於是在三座古樓的西面新建了一座九龍壁,以其宏大的氣魄昭示著宣化的美好未來。請大家跟我一起來到九龍壁前,九龍壁高5.9米,厚1.6米,長24米,由6266塊特質的七彩琉璃構件砌築而成。壁面建在須彌座上,均勻協調的分佈著九條五趾龍。龍的上方是藍色的朵朵祥雲,下面是綠色的滾滾波濤,九條彩色各異的巨龍在天水之間,在山石之間,有的飛躍狂舞,有的搏浪戲珠,有的騰雲駕霧,有的倒海翻江,整座壁面除了正面和背面為九條龍之外,還有行龍、團龍、正龍、側龍、盤龍、坐龍、長龍、降龍621條,共639條,組成一幅巨大的龍的畫卷。請大家隨著手指往上看,九龍壁壁頂採用宮殿建築風格,呈皇宮廡殿式。角脊上修飾著一仙五獸,依次是仙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兩個山牆,東面是一輪冉冉升起的太陽,西面是一輪滿月,寓意“日月同輝,乾坤浩蕩”,整座九龍壁將天水、日月、山石、龍獸融為一體,體現了不同的思想和藝術境界。

佛真猞猁迤邏尼塔

佛真猞猁迤邏尼塔位於河北宣化區塔兒村西側,興建于遼天慶七年(1117年)。石條墩台高1.9米,周長33米,墩台呈八角形。塔基的南面有七級石階通塔基面,有十三層六棱實體磚。

塔體通高20米,在塔的南面靠下方鑲嵌方磚一塊,鐫刻陽文:《佛真猞猁迤邏塔》和《維天慶七年歲次》字樣,現基本保存完整。2001年2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兵家重地·青邊口

青邊口,南距宣化20公里,西鄰大境門15公里,是通往塞北的重要隘口,屬兵家必爭之地。好幾朝代,都選中這裡修築長城,最早是戰國趙長城,以後是北魏,北齊長城,最後是明長城。

邊口城始建于明初,據史書記載,明洪武二年春,大將軍常遇春在常峪口病故,其子常茂,承其父業,繼續統兵證討朔方。據說,常茂曾在此地降服了一位武藝高強、占山為王的好漢秦邊虎,常茂臨走,留下秦邊虎在此鎮守,起土為城。後為,這個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以後演變成了青邊口。

依山傍水·護福寺

護福寺,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塔村鄉王家窯西南1.5公里的連家寨山,占地約0.5平方公里,據傳該寺始建于明朝,清嘉慶年間重修,順山勢沿林蔭古道曲徑蜿蜒而上,行至山腰處,半崖底有一水簾洞,一股清水從洞口石獅子嘴中噴出現經鑒定為“鍶”型礦泉水,可直接飲用,洞口上的二坡山,建有水母宮大殿,門匾上書“淋陶洞”三個大字,殿內供奉水母奶奶神像,故俗稱奶奶廟,兩位龍王陪伴左右水母宮上建有西畫廊,三間是觀音大寺,內塑送子觀音神像,在水母宮北側沿來道穿過正面的走廊攀階而上到寺院,進入山門內,園中南北各建一小巧樓閣,南邊為鼓樓,北邊為鐘樓,上掛有500公斤鉄鐘一口。

院內共有大殿禪房十九間,北正房三間為佛堂,內塑大肚米勒佛銅像和釋迦牟尼佛像。西殿十一間,中央大殿三間稱泰山大殿供奉碧霞元君(泰山聖母),大殿兩側配房八間,是住寺僧人食宿的地方,南方五間為伙房,專供趕會,拜佛求神的遊人食宿,院的東面建一青瓦花牆,院內古榆參天大殿雕樑畫棟,綠椽紅檁,貓頭青瓦,金碧輝煌,院外縱山峻嶺,樹木茂盛,鬱鬱蔥蔥,真個建築內外輝映,依山傍水,錯落有致,來到此地如入仙人聖境,給人悠悠欲仙之感。

鬼斧神工·玄空寺

玄空寺位於宣化城北約2.5公里處的解放軍某部隊院內,是一座建在山腰中的古代寺廟。這裡四面環山,景色迷人。整個建築充分利用山壁的空間,設計巧奪天工,美觀的造型,合理的結構,無不向後人展示了古代漢族勞 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懸空寺又名玄空寺,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恒山懸空寺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做過修繕。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

玄空寺 一般的寺廟都建在平地上,而玄空寺卻建在山腰,懸在半空。玄空寺位於宣化城北約2.5公里處的北山之穀,曾經香火旺盛,遠近聞名,是一座神秘的寺廟。

風采依舊·立化寺

立化寺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城西南豆腐市街(原塔兒街)南側,現僅存立化寺塔一座。該塔為五級八面,樓閣式磚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組成,通高15米。全塔造型別致新穎,工藝精細纖巧,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據考證,立化寺始建於元代大德年間,清代道光年間重修。

珠聯璧合·文武廟

文廟又稱孔廟,宣化歷史上有兩座文廟。一座建在現宣府大街消防隊東側,明代宣德七年(西元1432年),由宣府鎮總兵官鎮朔將軍譚廣所建,明萬曆二十三年(西元1595年)宣府巡撫王象乾擴建,建築等級很高,建築規模宏大。另一座位於大北街孔廟巷,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西元1899年),廟內供奉的主神是被封為“至聖先師”、“文宣王”的孔子。

武廟又稱武成王廟,宣化武廟建在鎮朔樓東南武廟街(宣化第六中學院內)。據宣化志書記載:武成王廟是遼金時舊廟,是宣化最古老的寺廟之一,明清兩代多有修建。唐高宗李治敕封薑子牙為“武成王”,明代以前武廟中供奉的主神是“武成王”。

察哈爾省民主政權舊址

在古城高樓林立最繁華鬧市區的宣府大街64號,有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中國傳統三進四合院形式的建築群,占地面積6757平方米。

最具特色的是中院,建於1902年,由法國傳教士設計,哥特式的小二樓由盛行於西方的紅色鐵瓦楞板覆蓋,磚柱、簷廊均有西方建築風格,灰牆紅頂、幽深回廊,格外莊嚴華貴。

直隸省立第十六中學禮堂

在百年名校宣化一中的校園內一座具有西方建築風格的民國初期大禮堂特別引人注目,她就是河北省文物保護單——直隸省立第十六中學禮堂。

它的前身是創建於西元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的柳川書院。創建146年後,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隨著新型教育的興起,在柳川書院的舊址上創辦了宣化府的第一所中學校,名為“宣化府中學堂”。1913年改名為直隸省立第十六中學,直隸省立第十六中學禮堂就是在這一時期興建的。禮堂坐北朝南,高大精美的門額上書“中學校”三個大字,大字上方繪有一個鐘錶,時針指向八點,喻意莘莘學子們就象早晨八點的太陽共同托起祖國的未來,攜手共創明天的輝煌。

隆重莊嚴·居士林

宣化居士林組織于1991年初創,是張家口市第一處開展佛事活動的場所。位於宣化北高速收費站西側的崇秀街,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

走進玲瓏俊美、威嚴聳立的山門,依次是精美的鐘鼓樓、寬敞的天王殿、宏偉的大雄寶殿、肅靜的東偏殿和西偏殿、雅致的北東殿及北西殿、規整的禪房、潔淨的客堂及十幾間寮房等。

張垣魁寶·馬宅

宣化區大北街,有一座建於清代中後期的宅院---馬宅。它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占地面積7500平方米,是清代宣化富商馬氏家族修建的一處宅院,也是宣化至今保存面積最大的古代民居。

馬宅還建有牌坊和旗杆。在馬宅院外有建於清光緒年間的一座四柱三樓木牌坊,牌坊上匾額北曰“聖旨”,南曰“樂善好施”。馬宅是宣化目前現存四合院建築中規模最大,民間建築裝飾工藝完好、富有代表性的一個建築群。儘管馬宅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它依舊體現了古代先人智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