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戴建兵:弘揚革命文化 增強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文化興國運興, 文化強民族強。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

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中, 不僅使中國人民站起來, 而且還創造了燦爛的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形成於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從苦難到輝煌的歷程中, 凝聚著無數革命前輩的鮮血和意志, 上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下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在堅定和增強文化自信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 革命文化為文化自信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自信就是進行自我評價時呈現的積極態度, 往往取決於人的精神狀態。 文化自信則表現為文化給予個體和組織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往往來源於文化的內涵和功用。 革命文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興起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

形成於血與火的革命鬥爭實踐中, 自始至終擔當著喚醒民眾、激勵鬥志的歷史使命。 中國革命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光輝歷程, 積澱了無數共產黨人勇於擔當、甘於奉獻、忠誠團結、不畏艱辛、敢於勝利的精神力量和高尚情操, 它們共同凝聚成為革命文化的顯著精神特徵。

一是勇於擔當、敢為天下先的開拓創新精神。 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 無數革命志士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呐喊, 自覺肩負起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 面對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勢力的剝削,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始就自覺擔當起了領導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歷史重任。 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找到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

進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奮戰, 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 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二是甘於奉獻、捨生取義的大無畏犧牲精神。 革命年代許多共產黨員放棄安逸的生活走上革命道路, 隨時準備為革命事業犧牲一切。 夏明翰、吉鴻昌、劉胡蘭等烈士的革命豪情和犧牲精神, 不僅喚醒了許多民眾, 而且永遠激勵著後人。 在血與火的武裝鬥爭中為革命事業獻身的烈士更是數不勝數, 如長征中犧牲的紅軍戰士、狼牙山五壯士、董存瑞等, 他們成為激勵革命戰士英勇鬥爭的楷模。

三是忠誠團結、友愛互助的革命集體主義精神。

無論是面對外來強敵的侵略, 還是反抗國內壓迫剝削, 每一位革命者深知僅靠個體力量難以完成艱巨的革命任務。 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制定了嚴明的紀律, 要求對內個人服從組織, 對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戰勝共同的敵人。 在政治鬥爭和武裝鬥爭中, 對黨和革命事業的忠誠、對革命同志和各種革命力量的團結、同志間的友愛互助, 凝聚成戰勝敵人、戰勝困難的重要精神動力。

四是不畏艱辛、革命理想高於天的樂觀主義精神。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鬥爭每前進一步都面對重重困難和阻力, 付出巨大努力和犧牲。 在困難艱險面前, 革命前輩始終堅信革命一定能成功, 共產主義理想一定能實現。

為了取得勝利, 他們甘於吃苦、勇於鬥爭, 其革命理想高於天的豪情和萬水千山只等閒的氣概成為排除萬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無窮的精神力量。

第二, 革命文化為文化自信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 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中, 我們党領導人民創新形成了眾多革命文化論著, 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這些著作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凝聚著中國革命鬥爭的高超智慧和成功經驗, 形成了科學的革命文化理論。

毛澤東同志指出, “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 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 從這時起, 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 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李大釗陸續發表《庶民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陳望道、李達等翻譯介紹了《共產黨宣言》《唯物史觀解說》等著作,積極宣傳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領導中國革命做了思想準備和理論準備。

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出發,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結合中國國情和革命實踐,撰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論人民民主專政》等光輝篇章,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方法論,科學生動地闡釋了中國革命的規律和原理。這些理論從實踐中來又反過來指導實踐,科學地解決了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問題,生動地回答了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講,革命文化理論不僅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論寶典,也是革命事業和人生航程的指路明燈。如1938年,毛澤東先後發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兩部著作,分析中日戰爭所處的時代和雙方的基本特點,闡明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地位和戰略戰術原則,論述持久戰的總方針和人民戰爭的思想,批判“亡國論”、“速勝論”以及輕視、反對遊擊戰爭的思想。這兩部著作對提高中國共產黨指導戰爭的戰略思想水準,堅定中國人民的抗日信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了解決革命文藝發展道路上遇到的問題,1942年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剖析了文藝工作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關係,回答了文藝為什麼人的問題、普及與提高的問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問題、歌頌和暴露的問題等,提出了革命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成為革命文藝發展的航標。眾多優秀文藝作品圍繞革命鬥爭的英勇事蹟,進一步豐富了革命文化的形式和內容,成為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文藝作品以鮮明的藝術手法生動地塑造和反映了革命英雄人物和典型事蹟等內容,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廣泛的影響力。如小說《紅旗譜》《紅岩》、大型歌舞《東方紅》、電影《南征北戰》《英雄兒女》等。近年來,《長征》《太行山上》等影視作品形象地再現了革命鬥爭的情節和場景,使人們瞭解革命前輩的奮鬥歷程,體會和感受到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

第三,革命文化為文化自信提供豐富的實踐支撐。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鬥爭實際相結合的文化結晶,具有雄厚的實踐基礎。革命文化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接受了實踐的檢驗,發揮了巨大的指導作用。鴉片戰爭之後,無論是封建士大夫推行的改良維新,還是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無不以失敗而告終,不能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狀況。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並沒有照抄照搬西方模式,而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出發,根據中國國情和革命實踐,開創了新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的成功實踐證明了革命文化的先進性和正確性,它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提升了文化的自信力。

從歷史來看,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改革開放時期,革命文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奮勇前進,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在血與火的殘酷鬥爭中,革命文化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人英勇奮鬥,成千上萬的革命先烈為了共產主義理想獻出了寶貴生命。90多年來,中國走過的歷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走過的歷程,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用鮮血、汗水、淚水寫就的,充滿著苦難和輝煌、曲折和勝利、付出和收穫,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不能忘卻、不容否定的壯麗篇章,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奮勇前進的現實基礎。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我們一定要銘記革命先烈的遺願,繼承和發展革命前輩創立的革命文化,為實現偉大理想付出更為艱苦的努力。從個人成長和事業發展來看,無論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是在自我奮鬥中獲得前進的動力,革命文化都可以提供現實指導和精神指引。無數革命前輩既是革命文化的創造者,也是革命文化的踐行者,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是我們的楷模,他們的人生足跡映照著革命文化的光輝歷程。正是在革命文化的作用下,個體把國家和集體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從而不斷推動我們的事業向前發展,並在其中實現了個人價值和人生理想。新中國成立後出現的鐵人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孔繁森精神等,既使我們感受到這些英雄個體的人格力量,也彰顯出革命文化的強大力量。

革命文化是黨和人民在偉大的革命鬥爭中創造的富有時代特徵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激勵一代又一代人敢於拼搏、戰勝困難,並形成了“兩彈一星”精神、女排精神、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新時期的偉大精神,湧現出鄧稼先、王進喜等一批又一批英雄人物。革命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可動搖的基石,新時代要增強文化自信,必須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精神動力,努力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系河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李大釗陸續發表《庶民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陳望道、李達等翻譯介紹了《共產黨宣言》《唯物史觀解說》等著作,積極宣傳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領導中國革命做了思想準備和理論準備。

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出發,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結合中國國情和革命實踐,撰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論人民民主專政》等光輝篇章,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方法論,科學生動地闡釋了中國革命的規律和原理。這些理論從實踐中來又反過來指導實踐,科學地解決了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問題,生動地回答了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講,革命文化理論不僅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論寶典,也是革命事業和人生航程的指路明燈。如1938年,毛澤東先後發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兩部著作,分析中日戰爭所處的時代和雙方的基本特點,闡明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地位和戰略戰術原則,論述持久戰的總方針和人民戰爭的思想,批判“亡國論”、“速勝論”以及輕視、反對遊擊戰爭的思想。這兩部著作對提高中國共產黨指導戰爭的戰略思想水準,堅定中國人民的抗日信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了解決革命文藝發展道路上遇到的問題,1942年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剖析了文藝工作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關係,回答了文藝為什麼人的問題、普及與提高的問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問題、歌頌和暴露的問題等,提出了革命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成為革命文藝發展的航標。眾多優秀文藝作品圍繞革命鬥爭的英勇事蹟,進一步豐富了革命文化的形式和內容,成為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文藝作品以鮮明的藝術手法生動地塑造和反映了革命英雄人物和典型事蹟等內容,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廣泛的影響力。如小說《紅旗譜》《紅岩》、大型歌舞《東方紅》、電影《南征北戰》《英雄兒女》等。近年來,《長征》《太行山上》等影視作品形象地再現了革命鬥爭的情節和場景,使人們瞭解革命前輩的奮鬥歷程,體會和感受到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

第三,革命文化為文化自信提供豐富的實踐支撐。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鬥爭實際相結合的文化結晶,具有雄厚的實踐基礎。革命文化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接受了實踐的檢驗,發揮了巨大的指導作用。鴉片戰爭之後,無論是封建士大夫推行的改良維新,還是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無不以失敗而告終,不能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狀況。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並沒有照抄照搬西方模式,而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出發,根據中國國情和革命實踐,開創了新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的成功實踐證明了革命文化的先進性和正確性,它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提升了文化的自信力。

從歷史來看,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改革開放時期,革命文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奮勇前進,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在血與火的殘酷鬥爭中,革命文化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人英勇奮鬥,成千上萬的革命先烈為了共產主義理想獻出了寶貴生命。90多年來,中國走過的歷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走過的歷程,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用鮮血、汗水、淚水寫就的,充滿著苦難和輝煌、曲折和勝利、付出和收穫,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不能忘卻、不容否定的壯麗篇章,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奮勇前進的現實基礎。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我們一定要銘記革命先烈的遺願,繼承和發展革命前輩創立的革命文化,為實現偉大理想付出更為艱苦的努力。從個人成長和事業發展來看,無論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是在自我奮鬥中獲得前進的動力,革命文化都可以提供現實指導和精神指引。無數革命前輩既是革命文化的創造者,也是革命文化的踐行者,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是我們的楷模,他們的人生足跡映照著革命文化的光輝歷程。正是在革命文化的作用下,個體把國家和集體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從而不斷推動我們的事業向前發展,並在其中實現了個人價值和人生理想。新中國成立後出現的鐵人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孔繁森精神等,既使我們感受到這些英雄個體的人格力量,也彰顯出革命文化的強大力量。

革命文化是黨和人民在偉大的革命鬥爭中創造的富有時代特徵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激勵一代又一代人敢於拼搏、戰勝困難,並形成了“兩彈一星”精神、女排精神、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新時期的偉大精神,湧現出鄧稼先、王進喜等一批又一批英雄人物。革命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可動搖的基石,新時代要增強文化自信,必須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精神動力,努力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系河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