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減負”為什麼成為一句空話——教改困境的經濟學解釋

“減負”為什麼成為一句空話——教改困境的經濟學解釋華說

前幾日, 路過一座小學校。 正是放學的時候, 看到走出校門的孩子們,

或者稚嫩的雙肩上背著又大有沉的書包, 那書包, 幾乎將小小的後背覆蓋, 仿佛一座小山似的;或者手拉著狀似拉杆箱的書包, 一路拖著向前走……單看這情形, 你就知道, 大張旗鼓地嚷嚷了N年的旨在“減負”的教改是多麼的失敗。

形勢比人強。 作為主管部門的教育部終於也不得不面對現實了。 前些天, 教育部對外表示, 從6月1日起, 將面向社會開展“學業 負擔 興趣 責任大家談”活動, 向公眾徵集“減負”良策。 邀請全社會一起議論“減負”, 尋找良策, 如果能形成帶有普遍意義和規律性的指導性意見, 將向全國推廣。

這則徵集啟事, 很明白地表明著兩層意思:一是對於以往的“減負”的改革舉措, 教育部顯然已經承認是失敗了;二是關於 “減負”,

教育部門已然是黔驢技窮無計可施, 於是乎只好“求諸野”, 向民間尋求智慧了。 然則此番徵集能夠尋覓到“良方”麼?在現有的局限條件下, 我以為, 難!

中國的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沉重, 是路人皆知的事實。 這些年來, 有平和的呼籲和建議, 更有激烈的控訴、討伐和抨擊。 那情形, 不亞于當年魯迅先生的一聲呐喊:“救救孩子!”然則何以境況未見改觀, 甚至反而有“減負” 越減越重之虞?

理由固然, 勢所必至。 “減負”成效不彰, 學生負擔依舊, 是有著內在的力量驅動的。 而這內在的力量, 以餘觀之, 主要是與當下的三個局限條件有關。 倘若這些關鍵的局限條件不變, 則學生可以減負始終是一句空話。 這三個局限條件分別是:國民生活水準的提高、獨生子女政策以及高考制度。

以下且聽在下一一道來。

先說第一項:國民生活水準的提高。 對子女教育的重視, 其實是中國一貫的傳統。 古代的蒙學經典《神童詩》裡, 一上來就開宗明義:“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為什麼呢?因為“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只要讀書讀得好, 就有可能實現“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的人生轉換。 這種理念, 與現代經濟學的看法如出一則。 在現代經濟學看來, 教育是一項投資, 一項提升人力資本的投資, 現在的投入就是為了未來的回報。 而且從歷史和現實都說, 一般而言, 教育是一項好投資。

但這都是後來的話。 首要的問題是, 既然是投資, 必須是要本錢的。 自稱“有教無類”的孔聖人在收徒的時候, 也是有條件的:“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嘗無誨焉。 ”要拜他為師, 首先要獻上“十條臘肉”。 雖然這個要求朱熹認為“束脩其至薄者”, 不值一提。 但想到古代人吃上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孟子設想的理想社會,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這“十條臘肉”其實也不算薄禮。 由此可見, 教育首先是一件花錢的事情。

古代太遠, 就是現在罷。 雖然不斷有媒體報導說, 中國現在是奢侈品消費的第N個大國。 但其實, 從整體上看, 平民百姓擺脫饑餓的困擾也是很近的事情。 大抵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 才逐漸從貧困走向溫飽。 並從溫飽走向小康乃至富裕。 是淺顯的道理:唯有解決了溫飽, 父母才有餘力傾注於子女的教育。 記憶所及, 當年我們那一代, 生活壓力下, 父母忙於操心的,

是要讓子女吃飽穿暖, 因此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 但時移世易, 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之下, 如今, 基本物質生活不再是個問題。 一般而言, 在當下的中國, 父母特別是城市裡的父母, 顯然有足夠的財力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於是乎只要有可能, 這個要學, 那個要學, 恨不得“琴棋書畫, 樣樣精通”, 反正家庭的經濟條件足夠, 教育的花費支出不再成為約束條件。 中小學生學習負擔沉重的事實, 以及由此引發的“減負”的呼聲, 出現於中國社會奔向全面小康的過程中, 非無因也。 國民生活水準的提高, 為這一現象的出現, 提供了最為基本的經濟基礎。

獨生子女政策的引入, 加劇了這種壓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是普天下每一個父母的心願。實施獨生子女政策之後,絕大多數的家庭都是“只生一個好”。在這種情形下,這個唯一的兒子或者女兒,承接著父母所有的關愛和期望,其壓力非多子女狀態下所能想像。延續一開頭的活法:教育是一項投資。對獨生子女家庭而言,這相當於“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倘若這個唯一兒子或者女兒不成才,那麼就意味著全部的、徹底的失敗。而在多子女的狀態下,則相當於“將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倘若老大不行,還可以寄希望於老二,甚至老三……。從需求定律的角度看,其實是對獨生子女的家庭來說,放鬆這個唯一的孩子的學習的代價,遠比多子女家庭的代價要高,所以不為也。也就是說,獨生子女的現實,逼迫著父母必須千方百計地讓這個唯一的兒子或者女兒必須成才,必須成功。而要提高成才和成功的概率,對父母而言,所能做的,就是讓孩子花費更多的時間學習,更努力的學習,更廣泛地學習。

然則這麼拼命的學習,又是為什麼呢?為了“金榜題名”——在高考中獲得優勝。對學生而言,通過高考升入好的大學就是成功的標誌,也是十年寒窗苦讀的目標所在。人在社會中,競爭無地無之,無日無之。競爭需要勝負的準則。而一年一度的高考,就是這樣一項決定勝負的準則。它以分數高低決定勝負,高者勝低者負。在這樣的勝負準則下,對每一個學生來說,要獲勝就必須取得高分數。而要取得高分數,除了自身努力學習之外,還要進一個好學校。最新看到一則消息說,中國的那些“著名高等學府”,幾乎被那些“超級中學”所包攬。於是乎,以此類推,自然而然的邏輯是,要進好大學,先要進好高中;要進好高中,先要進好初中;要進好初中,先要進好小學;要進好小學,先要進好幼稚園……。

但好幼稚園,好小學,好初中,好高中——這些優質的教育資源,總是稀缺的。要進去,自然要經過一番慘烈的競爭。有門路的家長長袖善舞,走後門托關係。對沒有門路的大多數的平民家長來說,只能靠分數說話。為孩子報讀各種培訓班、找家教輔導;春蕾杯、迎春杯、三一口語、奧數,在考證的路上狂奔。不僅要在功課上爭先,為增加競爭的籌碼,還要培養各種特長,學鋼琴、學舞蹈、學圍棋象棋……於是,在通往各種培訓班的路上,滿是疲憊不堪的身影,不僅是小孩的,還有大人的。

“我真苦/俺是一個兵/一個了不起的兵……我一天能上三四次戰場……媽媽是偵察員/天天跑東跑西打聽消息……現在的小升初啊!真是比戰場還戰場/最苦的可不是老師、家長/而是我們/一群快要枯掉的花朵……”這是一位六年級小學生的原創詩《我真苦!》。個人之見,在可預見的未來,這樣的狀態不會改變。還會有更多的孩子加入其中,經歷這樣的“戰鬥”。原因簡單之極:局限條件不變,人們的行為不變。

2011-6-21

是普天下每一個父母的心願。實施獨生子女政策之後,絕大多數的家庭都是“只生一個好”。在這種情形下,這個唯一的兒子或者女兒,承接著父母所有的關愛和期望,其壓力非多子女狀態下所能想像。延續一開頭的活法:教育是一項投資。對獨生子女家庭而言,這相當於“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倘若這個唯一兒子或者女兒不成才,那麼就意味著全部的、徹底的失敗。而在多子女的狀態下,則相當於“將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倘若老大不行,還可以寄希望於老二,甚至老三……。從需求定律的角度看,其實是對獨生子女的家庭來說,放鬆這個唯一的孩子的學習的代價,遠比多子女家庭的代價要高,所以不為也。也就是說,獨生子女的現實,逼迫著父母必須千方百計地讓這個唯一的兒子或者女兒必須成才,必須成功。而要提高成才和成功的概率,對父母而言,所能做的,就是讓孩子花費更多的時間學習,更努力的學習,更廣泛地學習。

然則這麼拼命的學習,又是為什麼呢?為了“金榜題名”——在高考中獲得優勝。對學生而言,通過高考升入好的大學就是成功的標誌,也是十年寒窗苦讀的目標所在。人在社會中,競爭無地無之,無日無之。競爭需要勝負的準則。而一年一度的高考,就是這樣一項決定勝負的準則。它以分數高低決定勝負,高者勝低者負。在這樣的勝負準則下,對每一個學生來說,要獲勝就必須取得高分數。而要取得高分數,除了自身努力學習之外,還要進一個好學校。最新看到一則消息說,中國的那些“著名高等學府”,幾乎被那些“超級中學”所包攬。於是乎,以此類推,自然而然的邏輯是,要進好大學,先要進好高中;要進好高中,先要進好初中;要進好初中,先要進好小學;要進好小學,先要進好幼稚園……。

但好幼稚園,好小學,好初中,好高中——這些優質的教育資源,總是稀缺的。要進去,自然要經過一番慘烈的競爭。有門路的家長長袖善舞,走後門托關係。對沒有門路的大多數的平民家長來說,只能靠分數說話。為孩子報讀各種培訓班、找家教輔導;春蕾杯、迎春杯、三一口語、奧數,在考證的路上狂奔。不僅要在功課上爭先,為增加競爭的籌碼,還要培養各種特長,學鋼琴、學舞蹈、學圍棋象棋……於是,在通往各種培訓班的路上,滿是疲憊不堪的身影,不僅是小孩的,還有大人的。

“我真苦/俺是一個兵/一個了不起的兵……我一天能上三四次戰場……媽媽是偵察員/天天跑東跑西打聽消息……現在的小升初啊!真是比戰場還戰場/最苦的可不是老師、家長/而是我們/一群快要枯掉的花朵……”這是一位六年級小學生的原創詩《我真苦!》。個人之見,在可預見的未來,這樣的狀態不會改變。還會有更多的孩子加入其中,經歷這樣的“戰鬥”。原因簡單之極:局限條件不變,人們的行為不變。

2011-6-21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