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EDITOR'S LETTER 為日常增添一點儀式感

二月, 年還是那個年, 但和小時候比起來, 卻似乎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究其背後的原因, 或許是再也不用苦苦盼望大半年才能穿上一件心儀的新衣裳,

再也不用舊鞋子勉強拖拉到除夕才能換一雙新的, 不用再等到年夜飯才能吃上一頓豪奢的晚宴, 微信紅包也替代了紅信封裡的壓歲錢……在物質不那麼豐裕的年代, 一年的日子走到除夕, 必洗髮沐浴, 換新衣穿新鞋, 放鞭炮吃餃子, 給老人磕頭領壓歲錢, 倒是這些小小的“儀式”反而讓年特別地有年味。

法國作家埃克蘇佩里所寫的童話《小王子》中, 狐狸說過:“儀式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 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吃到肚裡, 也不過是麵粉與豬肉, 但是逢年過節, 中國人便會做金元寶形狀的餃子, 餃子成了必不可少的年味的象徵。 就儀式感而言, 中國人好像總是落力在吃上—元宵有湯圓,

端午有粽子, 中秋有月餅……受此啟發, 本期《Elle Decoration家居廊》把主題定為“儀式感”—生活中吃的儀式感。 儀式感是對生活的重視, 把一件單調普通的事變得不一樣。

於是, 就像是一張年夜飯的大圓桌面, 翻開雜誌, 上來的一道道都是硬菜:發展了將近20年、創作了以食物為材料的部分系列作品《吃盆景》《吃世界》《吃城市》的藝術家宋冬《吃出來的藝術》, 在他的觀念裡, 吃, 不僅是嘴上的滿足, 還是認識世界的方式和情感的記憶;春節是中國人所有節日中最具儀式感的相聚, 即便離家千里, 也總要在春節趕回家和家人團聚, 一桌年夜飯, 是春節最具儀式感的慶祝, 《五湖四海, 回家吃飯》從上海的海派年味到融合江西樂安風味的粵菜及第五代老北京的私家菜譜,

口味萬千, 但不變的是家鄉的味道;作為全球第一位《“吃”的設計師》, Marije Vogelzang帶著食物走遍了全球二十多個城市, 把食物作為設計的材料和工具, 以“吃”這個行為為切入點, 通過對吃的設計來觸動人們的內心, 增進交流和理解, 並發現食物的內涵和其蘊藏的意義;“Visit”走入了美食作家殳俏頗具質感的家, 領略主人獨有的味道;“Travel”行至“美食之都”廣州, 事實上, 吃不僅不會限制一座城市的格局, 甚至會因此顯得與眾不同, 參差多態才是幸福本源, 才是有趣人間……

有句話看似頗為深奧:人生分時間和空間兩大區塊, 空間套用在時間上摩擦生熱, 於是從古至今, 我們給自己規定了很多儀式感, 讓我們所謂的空間在不同時間裡折疊—伸展—折疊—伸展。

其實, 說得簡單些, 意思無非就是為生活創造一點點儀式感, 正是這些儀式感如同一枚被折疊的書頁, 為平庸的人生日常標注出難忘的那些節點—婚禮、過年、紀念日、情人節……整本雜誌, 我們盡心盡力地為你呈現“吃的儀式感”, 其實, 就是想告訴你:不要吝嗇為生活增添一點儀式感, 它們是平淡生活中的調味, 留一個儀式的時間, 感受日常的珍貴。

祝你春節快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