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支溫度錶

一位同事送給我一支溫度錶。 這支溫度錶是正規廠家生產的正規儀器, 精密, 準確, 它曾經安裝在百葉箱中, 曾經為氣象觀測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現在, 退下來了, 這位同事並沒有將其扔掉, 而是轉贈給了我。 這讓我很感動。

20年前, 我曾從事過地面氣象觀測, 使用的就是這樣的溫度計, 用它來讀取大氣的溫度。 打開百葉箱, 裡面的景象現在依然歷歷在目, 溫度錶、濕度表、毛髮濕度計、最高溫度錶、最低溫度錶, 豎著的、橫著的, 按照既定的次序站(躺)在那裡, 幾點鐘該讀那個儀器, 讀完後還需要什麼操作, 儘管20年過去了,

但現在依然記得清清楚楚, 這不止是一份記憶, 也變成了我的一項技能。

也許有人會說, 不就一支測量大氣的溫度錶麼?有什麼好稀罕的, 況且也值不了幾個錢。

世間的很多事情, 不光是拿錢來衡量的。 那是一種記憶, 那是一段美好的光陰, 那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炎熱或者酷寒, 颳風或者下雨, 晴朗或者陰沉, 只要到了時間點, 我就會踩著時間的點去觀測場, 打開百葉箱, 讀取儀器上顯示的資料, 並把這些資料迅速傳輸出去, 從縣到地區, 再從地區到省, 再從省到北京, 無數資料就這樣迅速地彙聚在一起, 就像一個人身上無數的毛細血管裡的血慢慢地回流到心臟一樣。 這些彙聚起來的資料, 就成了天氣圖上彎彎曲曲的線。 高壓、低壓、冷渦、脊線、槽線……就都一一展露在這張圖上了, 天氣預報員也正因為有了這張圖, 才能夠預測出未來的天氣。

是的, 那確實是一支普通的溫度錶, 但對一個氣象工作者來說, 那是人生的見證, 那是生命的一部分。

時代發展得很快速, 科技進步得也很快速,

只是短短的20年時間, 大氣探測自動化就在我國基本實現了。 於是, 原始的氣象觀測方式被更為先進的大氣探測方式取代了, 溫度錶也就會逐步地退出歷史的舞臺。 而把帶著歲月痕跡的溫度錶作為禮物贈送給曾經從事過氣象觀測的人, 總被直接扔進垃圾桶更有意義。

溫度錶掛在書桌旁, 每天早晚讀取一次資料, 瞭解室內的溫度, 也不忘自己是一個氣象人, 應該多做一些和氣象有關的工作, 退出歷史舞臺的溫度錶又賦予了新的意義。

寫作於2018年1月31日星期三

(圖片來自網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